怎么样是修止观门呢?(31)
我的意思是说:三宝是一体的,出家与在家是一体的,不应分彼分此。也不该执着我们娑婆世界的三宝,而不认同其它世界的三宝。如果你在这里众生度得差不多了,大家都入佛门了,也有人继承你的深妙正法在弘扬了,刚好有别的世界需要你这位菩萨去披荆斩棘,那你就得去!不可说:“我只照顾娑婆士界的众生,我为什么要去别的誉界更辛苦的度众生?”你也应该怜悯那边的众生而去度化他们。所以十方三世的三宝永远都应该是一体的,不应该分割三宝。就如我们正觉同修会的目标,有远程目标也有近程目标,有目前的急切之务,也有无量世后的广大法务,眼光要放在无量虚空、无量未来世三宝的久住世间上面。不是只有存心于目前台湾一地的三宝住世上面,所以千万不要把三宝分割,不可再分派割系而使佛教整体变成支离破碎的模样。如果能够修正错误的心态州剑刘剧州驯明以亲近一切诸佛、菩萨,获得佛法修证上的广大利益。
但是在亲近十方诸佛菩萨之前,要先能够“离诸颠倒,断诸分别”,不能去到某个世界亲近某菩萨时,心中分别说:“这位菩萨远不如观世音菩萨,早知道就不来亲近他了!”这就是自己修行不力,无力断除不当的分别。也得要能远离诸颠倒,否则的话,也许有一天你亲近其它等觉菩萨或观世音菩萨跟你说法时,心想:“这种佛法我没有听说过,经上也没有读过,是不是有问题?”其实本来没有问题,而是自己心思颠倒、不如理作意,是自己误会经典中的真实义,就以为菩萨所讲的法义违背经典正义。譬如我们正觉的法义刚写出来时,有好多人骂我们说:“无念的灵知心才是真正的真如心,你萧平实根本就不懂!竟然敢否定而诽谛说是意识心。你萧平实根本就不懂什么叫作离念灵知,根本就没有证得离念灵知的境界。”其实他们所谓的离念灵知,你只要把无相念佛时的忆佛净念舍掉,就是长时间的离念灵知嘛!这是最粗浅的定境意识心,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难证的?你们大家都会了嘛!这是比无相念佛粗浅很多倍的意识境界。
如果是将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的极短暂离念灵知作为真如心,那根本就是没有一丝丝定力的凡夫意识心;这种境界,连最粗浅的欲界定功夫都谈不上,更别说未到地定或初禅境界了;更何况是三明六通俱解脱的大阿罗汉都不能知的如来藏心第一义谛境界?他们根本不懂,却嘲笑我们不懂。他们自认为离念灵知的功夫多么棒!但其实只是短暂的剎那离念而已,你若叫他们长时间住在离念灵知境界内,他们就作不到了!假使有一天真的能长时间住在离念灵知境界中,再教他们于离念灵知中生起无相念佛的忆佛净念,他们就摸不着边了!他们以那种极粗浅的意识心境界,连我们所教的仍在意识境界中的无相念佛的净念都抓不住,却来嘲笑无相念佛境界以后所证的如来藏自住境界,说是外道法,说是很粗浅的境界,正像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措大,却嘲笑大富长者为贫穷人,对这种人,我们真是啼笑皆非,只能说他们是其心颠倒。
像这一类人,连正知见和最基本的功夫都不具备的时候,怎有资格亲近一切诸佛菩萨呢?所以要去亲近一切诸佛、菩萨之前,先要其心离诸颠倒,断诸分别,然后才会去亲近真正的诸佛菩萨;若无正知见,基本功夫也没有修好,则往往会将藏密外道的假佛凡夫当作是真正的佛菩萨。有了基本功夫与正知正见,去亲近诸佛菩萨时,才能够至诚的、深切的顶礼、供养、恭敬、赞叹;以至诚心顶礼、供养、恭敬、赞叹之中,你的功德就会渐渐的显发出来,有时候并不一定是由诸佛菩萨为你加持,而是由于至诚的敬信,会使你自身的功德产生而显扬出现;接下来才能够听闻正法而生起正信,才可能如说修行。
上一周讲到三十七页第四行“如说修行”,接着这一段说:“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令住涅槃第一义乐。”在“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的大愿之前,先要有前半段的正愿:希望能使得我的心离诸颠倒、断诸分别,再来亲近一切的诸佛菩萨,并且顶礼、供养、恭敬、赞叹,听闻正法如说修行。没有先发这个愿,就说要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那都是在瞒骗佛菩萨!从我出道弘法以来,一直在讲:“不要用自我的观念,不要用自我的和心来做事、来说话。”并且跟你们说:“你来听闻之后,要如说修行。”可是实际上,一直都有人听闻了我说的正法以后,没有在如说修行,都是为了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利益在盘算,孵算说“哪一天萧平实退休下来了,我就自己轰轰烈烈的当起领导人。”私下就开始盘算,结党营私、布置人马的乱搞起来了。
假使大家都像这样子,我也可以为自己打算:我退下来以后,离开同修会,再另外弄一个同修会,弄得比原来的正觉同修会还大。我也可以这样盘算啊!但是绝对不该这样做,这样做都是错误的观念,为了想要达成自己的某些目标而不 是为了佛教的整个未来,也不是为了同修会的未来而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这就是听闻了正法却没有如说修行啊!没有如说修行而说你能够“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那都是假话,背后的真正的目的其实正是私心里面有所图谋嘛!不是真正的为佛教的未来、为众生的未来!这就是因为其心颠倒,才会这样子(编案:平实老师二千年时说了这些话以后,二○○三年初仍然有一批人因为这种原因而否定阿赖耶识正法,所以才有《灯影、假如来藏、辨唯识性相、真假开悟》及“略说八九识并存……等种种过失”四书一文的印行流通,才会有《识蕴真义》在正觉电子报上连载)。所以一定先要让自心离诸颠倒、断诸分别,后面的大愿才可能作得到。
我所说的话,有些人往往不信,可是外面那些说谎的人讲话,他们偏偏肯信!那些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说穿了,是因为说谎者的心态跟那些人的心态一样,所以有了共同的目标,所以就会相信。如果不是无我的大公无私的心态,我断钞L碱踪鳞陌坏喀啡私心,可是他们当然不信嘛,明明知道我说的是真话,他们也要反对到底,因为他们有私心的心态跟我无私的心态格格不入,当然一定会产生这个状况;私心不能得遂,对我而作的无根诽谤就一定会在我背后产生;编造谣言流传时当然已经是其心颠倒了:观念颠倒、作法也颠倒。像这样其心颠倒时,就没办法断诸分别了,那他还能够亲近一切的诸佛菩萨而顶礼、供养、恭敬、赞叹吗?当然不可能哪!
虽然我萧平实这个菩萨修证差,好歹也算是个菩萨嘛!但是当一个人起了私心以后,我又不认同私心的时候,他会对我恭敬赞叹吗?(大众答:不会!)当然不会!因为心态不一样,所以背后一定会对我作种种无根诽谤,这是很正常的。但若真的想修学佛法、早证佛果,自私的心态与观念一定要改变;心态如果不改变,而说能够离诸颠倒断诸分别,三界中没有这回事!心态如果没有转变,说他们能够恭敬赞叹,那也是绝无可能的。像这种人,即使佛世尊现在,他也会在背后说:“佛真的很执着啦!我们只是把一句佛法讲错了,他老人家就要把我找去骂一顿。”就如四阿含诸经中的记载,凡是弟子把法说错了,佛一定会叫来问清楚,教他改正;如果是行为作错了,讲话讲错了,佛也一定会叫来问清楚,确认以后就指正错处;有时就因此而讲成一部经典了。经典往往是这样讲出来的。
如果有人做错事、讲错话了,佛就因此而施设一个戒条;比丘两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多戒就这样来的。你们如果证悟而不退失,就是心出家的人,就可以去读四分律、五分律,就会晓得戒条的由来。不知内情的人不可以胡言乱语的说:“佛的我执好重,我只是把他说的法讲错了,就立刻叫我去问,就随即破斥我。”就认为佛是我执很重的人,这都是不懂佛法的人。佛是为了众生的未来、佛教的未来,所以必须这样做。假使有人如此诽谤,那就是信位的修行还没有满足的凡夫。如果心态跟佛所教导的观念不同,背后就一定会谤佛,所以善星比丘、六群比丘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谤佛,舍寿以后就下地狱去啊!其中善星比丘根本就未到舍寿的时候,就因为谤佛、谤法而提前舍寿,生身下地狱。
随意发泄情绪而轻易的诽谤善知识,是很严重的事。我曾当众发露,泄自己的底:无量劫以前诽谤了善知识一句话,下辈子就当老鼠去了。你们没看见自己在无量劫以前诽谤善知识的果报,经过无量劫而又看不到了,可能会怀疑:真的这么厉害吗?但我告诉你,果报真的很厉害,昭昭不爽!那时我所谤的那位善知识的修为,比现在的我还要差很多倍,当时的我也仍然是个凡夫,但是,只一句话诽谤那个修证比我现在差很多的人,舍报后就下堕去当老鼠了。你们没有体验过老鼠的生活,不知道老鼠的意识心境界,我在定中重新体验过往昔那一世的老鼠生活、老鼠的意识觉知心伶俐境界,老鼠如何听懂人类的语言,也详细的体验老鼠的七识心如何运作;也看到是因为诽谤了一位善知识一句话,就得承受这个因果,谤贤圣的口业真是很严重的果报。
你们没有从等持位里面去看到你过去世所犯的谤法恶业,经过无量劫了,也都忘得一乾二净了,所以不懂得害怕!将来修到我今天的境界时,你们终有一天也会从定中看得见;这不是因为修学宿命通而知道的,而是心清净以后,在定中自然会出现而让你看见。其实你们每一个人过去的无量世中,都像我一样曾经诽谤过善知识,也都曾经受报过了,绝对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所以大家一定都要很小心口业。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写书时一定要有根据才会写,没有根据的,我绝对不写;因为诽谤善知识的口业引生的果报,真是很惨痛的经验;这种糗事本来不足为外人道,讲起来是很没面子的事;好在我现在没有面子、也没有里子,因为转依了以后就没有面目、没有内外可说了嘛!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既然没有面子的顾虑,就把自己过去无量劫前的糗事发露出来,作个因果报应的明证,也是提醒大家要小心口业的意思。这样,我做了一点牺牲,大家取来借鉴,也可以得到一点修行上事相上的利益,就叫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以前萧平实开车到那里翻倒了,你后来开到那里时,心想:“我也在这里翻车一次试试看。”那可就真是愚痴到不可救药的人了!
马鸣菩萨说:能够如此的听受正法如说修行,又发清净愿:我尽未来际无有休息的以种种方便来拔济一切众生而不休息。“尽未来际无有休息”,就表示说,即使你未来成佛以后也不可以休息,得要继续利乐有情。不可以说成佛以后就只由徒弟们、阿罗汉们、菩萨们出去度众生,自己却退下来享福而不愿辛苦的度众生了。成佛以后,其实还要比你的徒弟阿罗汉们、菩萨们更辛苦,因为大家都会来找你求法,因此说菩萨是尽未来际无有休息而利乐众生的。在成佛之前的过程中,必须以无量的方便来拔济一切的苦海众生。“以无量的方便”,就是说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你都得去做;在某个因缘下,需要做某件事,你就得要去做,你不可以畏惧退缩。
我们会中以前曾有很多人在石城禅三道场发了十无尽愿,但在以后遇到事情时就退缩了,只剩下少数人仍然保有大愿而继续在做。这就是心里面害怕受到伤害,这就表示他们无法以无量的方便来拔济一切的苦海众生;当他们看到那么多的众生被大师们误导而走入岔路时,眼见分明却无动于衷,只耽心出来破邪显正时会被反击伤害;这表示他们仍然不具足菩萨种性,所以宁可让众生被广泛误导,只顾自己的道业,别人被误导尽了,似乎都与他没关系。这就是乡愿心态,就是自私的人!越是到佛法危亡的紧急关头时,该做什么事你就得去做。不但要勇于承担,还得要施设种种的方便去作。当佛教正法普遍被外道常见、断见取代,而有断灭之虞、有被外道化之虞、有被世俗化之虞,那你就应该广设一切的方便,把它挽救回来,绝对不可以畏缩。一直到完成巩固佛法长久流传的目的,你才可以终止;否则,仍然得用无量的方便去做,不是只有一件、两件的方便,所以为了众生得要以无量方便去做。
“拔济一切的苦海众生”,如何是拔济?“拔济”有很多层次的不同,譬如慈济功德会去救济贫穷,也是拔济:让众生免于饥饿,让众生免于病痛,召集了一大批行善的人来做这些事情,也是拔济。这不但拔济了贫穷众生的苦痛,也拔济了护持会员们的贪心、瞋心。当他们出去做慈济事业时,不是就把贪心舍了一部分吗?贪心不舍掉,又怎么可能把钱舍出去?舍钱就是舍贪嘛!又譬如他们去看护众生病痛时,不是要和颜悦色吗?对众生和颜悦色,就是把瞋舍出去了嘛!把瞋心布施掉了,瞋心就不见了!如果把这个好心带回家中侍奉堂上二老,无贪也无瞋,这也是拔济贪瞋啊!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怎么样,修止观,门呢,论文,何修止,息灭,一切,戏论,境界,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善知识关于放生的问答
- 下一篇:骄慢与惭愧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
- 何时开始“转识成智”?
- 观一切妄念无相
- 为什么阿赖耶识能能生一切法?
- 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
- 活在当下,并非心性无见
- 佛藏经卷第一
- 佛藏经卷第二
- 佛藏经卷第三
- 佛藏经卷第四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 佛说解节经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
-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
-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五
- 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
- 解深密经卷第一
- 解深密经卷第二
- 解深密经卷第三
- 看看我们学的是不是相似佛法?
- 礼佛的规矩
- 八万四千法门与不二法门
- 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 欲界中的有情四生---卵胎湿化
- 佛教八部护法:天龙八部
-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 何谓佛教?
- 两个关于“因果”的故事
- 早晚二课仪规
- 菩萨戒之八种殊胜
- 什么是佛法?
- 关于受戒、持戒、犯戒的问答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梵网经菩萨戒本(难字注音)
- 血肉带回的《楞严经》
- 大乘法中的僧,含括了在家和出家四众
- 什么是破和合僧?
-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
-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 顿悟与渐修
- 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
- 如何获得真正的初地
- 如何修百福
- 诸地菩萨所证之涅槃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佛陀如何度天魔
- 《佛说阿弥陀经》里的「出广长舌相」是什么
- 禅宗“开悟”究竟是怎么回事?
-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到底是
- 修学佛道“信”很重要!--三资粮之“信”资
- 菩萨转依如来藏的功德--平实导师法语
- 亲见自住弥陀
- 「一句佛号概括事理」的真正意涵
- 声闻、缘觉圣人和 佛的十八种差别
- 什么是佛
- 如来行一切行、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
-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继承、婚姻或自己努力
- 正说无余涅槃
- 《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 定慧知见
- 定的正受
- “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一语乃方便说法,非真
- 学佛最大的盲点就是想要了生脱死
- 什么是真正的法师
- 佛法中的智慧有几种
- 定力、定境、定相的差別
-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
- 大乘法中的善根
- 何谓“五浊”?
- 八种无福听闻佛法的众生
- 八解脱(九证法)
- 见惑与思惑
- 戒有几种?
-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
- 证初果的观行
- “空”有两个含意
- 菩萨之四果
- 欝头蓝弗——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
- 供养智波罗蜜应知四事
- 菩萨尊贵,不可思议!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禅定与静虑之异同
- 何谓自利利他?
- 度众的善巧方便
- 真正的菩萨行
- 菩萨初果——须陀洹
- 菩萨二果——斯陀含
- 菩萨三果——阿那含
- 菩萨四果——阿罗汉
- 怎样才是有菩萨性?
- 如何修证解脱道
- 菩萨种性何其尊贵
- 皈依后的正行
-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
- 持守菩萨戒的三个基本原则
- 如何修证四果
- 如何修证三果及初禅的发起
- 如何修证初果
- 每个人都有苦衷,需要慈悲心与同理心来善待
- 消除怨恨,和乐相处!
- 真正证悟了以后,才容易具足发起至诚心、深
- 修行一定要闭关吗?
-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哪里修行比较快
- 欲离众苦,当观无常!
-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为何成佛最迟?
- 供养智波罗蜜应知四事
- 禅定的实证
- 什么是忍辱波罗蜜?
- 如何修百福
- 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不是常住法
- 修禅定(静虑)不放逸的方法
- 菩萨的热情与不攀缘五欲
- 精进学佛也要深观眷属跟环境的因缘
- 发七种心可得灭罪
- 修福可以抵罪吗?
- 亲手布施,未来享用美好果报
- 断了“我见”会怎样?
- 听闻佛法的功德比赚几百亿还重要
-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托钵?
- “随缘”能不能帮我们减轻烦恼?
- 自杀与杀生
- 释、儒、道所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吗?
- 能烧出舍利子就是有证量?发疯与梦境的差别
- 五根不具足原因
- 如何使诵经的利益达到最大
- 关于“戒”的问答(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
-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 是一花一世界?或者是一叶一世界呢?
- “知见立知”与“观行”的差异
- 妄想因何而生?使定力提升的关键是什么?
- 如来藏本来具足,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
- 犯五逆罪可以成佛吗?是否罪性本空?
- 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
- 密宗对四加行之误解
- 如何看待《西藏生死书》里面的内容?
- 声闻、缘觉为什么不能称为佛?
- 何谓天魔 阴魔 烦恼魔?
- 佛陀为何制酒戒?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4)---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5)---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6)---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7)---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8)---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9)---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0)--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1)--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2)--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3)--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4)--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5)--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6)--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7)--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8)--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9)--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0)--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如来有所说法耶?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 大慧禅师之心性
- 离念灵知之非
- 似即似,是则不是
- 天童正觉禅师所悟者其实不由默照而得
- 悟的六种表象
-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永嘉大师
- 眼见佛性
- 上品上生
- 上品中生
- 上品下生
- 中品上生
- 中品上生
- 中品中生
- 中品下生
- 下品上生
- 下品中生
- 下品下生
-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哪里修行比较快
- 以清净的念佛念与众生结下善缘
- 九品往生表
- 确保您的权益-捐赠器官应自我保护
- 无相念佛资料汇编(十方论坛忆佛拜佛问答集
- 无相念佛、拜佛问答集锦(般若信箱)
- 弥陀法会仪轨
- 2008年5月17日四川大地震罹难者超荐法会
- 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
- 正觉正法公奠文
- 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亲可信之人
- 色不迷人,人自迷----“七情六欲”的真相
- 人在做不只天在看!
- 人生就是,你必须接受很多人的离开
- 我们生下来就已经欠债累累了
- 佛教中的夫妻相处之道
- “随缘”能不能帮我们减轻烦恼?
- 学佛后能万事如意吗?
- 往生与灵魂说
-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 何谓“我”与“无我”
- 孝道最难做到的是什么?色难!
- 【相好庄严】女人,胖一点命好有福!
- 什么是真正的孝道
- 孝养父母的福德等同供佛
- 听闻佛法,功德难量!
- 安全感从哪里来?
- 不受生死系缚叫自在!
- 我们往世的眷属在哪里?
- 下一世我们会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