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实修>福德资粮>持戒>

在家戒律便学录(5)

[持戒]  发表时间: 2015-08-05 21:1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四、令菩萨速证菩提
什么叫做证菩提呢?证菩提最少要从明心开始,这是就佛菩提而言。那么什么是明心呢?譬如说我们要去炼金,那么炼金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要有金矿,如果没有金矿,就不会有炼金这回事,当然也不会有黄金。所以一个人要成佛,就是要先找到成佛的根本,明心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什么是成佛的根本呢?《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1:“如今学者,只知有十方诸佛,且不知有十方诸佛出身处,空知有佛不得成佛。”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众生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因为不知道佛有个出身处。佛有个出身处,当然众生也有个出生处。对一个初发心的菩萨来说,他因为不知道有个出身处,所以他没办法成佛。明心就是找到了出身处,见到了本来面目,也就是发现了宇宙生命的本源。什么是佛的出身处?什么是你五蕴的出生处?就是如来藏,所以明心就是找到了如来藏。找到了如来藏,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对于一个明心的人来说,找到了如来藏,他就等于迈入佛菩提道的大门,也就是说他已经入门了;所以他以后所修的六度万行都叫作内门修六度;如果没有证得菩提,他所修的六度万行全部都是属于外门修六度,因为他还在门外晃悠。对于一个尚未明心的菩萨来说,因为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戒体,所以他只能依照戒相来持戒;但是对于一个明心的菩萨来说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找到了如来藏,他找到如来藏以后,可以如实的去观察,知道一个人造作善恶业以后,他所造作的这些善恶业的种子会如实的藏在自己的如来藏中,绝对不会漏失,将来有因缘一定会得到果报。他在确定了以后就不再怀疑,这样子他就不会再去造作恶业了,而且会努力的造作善业,这样一个戒的力量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当戒的力量出现的时候,他就得到真正的戒体了,所以从此以后,这位真正得到戒体的菩萨,他就用智慧来持戒,而不再受到戒相的束缚,从此可以自然持戒而不犯戒。
前面说过,菩萨戒是菩萨修行的根本,有不持清净戒就能够证得见道与修道功德的情况吗?没有!在声闻菩提中也是如此,要受戒才有机会证果;佛菩提道也是同样的,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证得佛菩提。因此,菩萨想要从初发心的菩萨变成证得菩提的真正的菩萨,他就一定要受菩萨戒。
有人或许会问:佛不是说,称一声“南无佛”,将来必得作佛,那么为什么你说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成佛?但是你想想看,佛有没有说,称一声“南无佛”以后你什么都不做,然后就可以成佛?所以即使你称了一声“南无佛”,将来必得作佛。但是在成佛之前,你还是要受菩萨戒才能成佛,因为受持菩萨戒是成佛的根本。所以一定要受菩萨戒,他将来才能成佛。
第三节菩萨戒的内容
菩萨戒又名三聚净戒,意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这三大类的佛法,作为禁戒来持守。在声闻律中,作恶是有罪的,不积极行善却是无罪的;比如杀生是有罪的,不积极营救众生却无罪。声闻律中要求积极除恶,却没要求积极修善,如前所说-------积极戒杀,却没积极救护生命;菩萨戒则要求积极除恶的同时要积极修善,以杀生戒为例,既要戒杀,也要护生,把不修善也列为禁戒范围。三聚净戒的内容,无所不包:摄律仪戒涵盖了大小乘的一切律规、威仪,摄善法戒包罗无量出离法门,饶益有情戒概括了慈悲喜舍等广度一切众生的宏愿与精神。既然如此,那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精神来修持这三聚净戒呢?
第一,对于律仪戒来说,我们要用持一切净戒,无有一净戒不持的精神来持。譬如说,十重戒你要去持,但是对于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情,你也不可以去违犯,因为法律是生长在同一国土里面的众生所能接受的最低行为标准,菩萨怎么可以去犯这种大家所能接受的低水准的行为呢?你也不可以做违反道德的事情,譬如说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买票不排队等,这些都违反道德,因为这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也就是不管别人的感受,只图自己的方便,这样一个不清净的自私的行为,如果你做了也是犯了菩萨戒。这正是菩萨戒的重戒。如果我们以《梵网经戒本》来举例的话,菩萨戒的十重戒条,分属于身、口、意三类;小乘戒律只强调身、口,没有对意业的要求;但大乘戒律不同,不仅有要求,犯了就有罪,而且有时候可能还是重戒。菩萨戒这十条重戒的产生,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主要针对意业,调伏三毒为害。众生之所以沉沦于生死苦海,迷昧于六道长夜,究其原因,实乃意业不善导致三毒为患。
第二,对于摄善法戒来说,你要用修一切善法,无有一善法不修的精神来持戒。凡是对于有利于众生的一切善法你都要去修,如果不修,你就是犯戒了。
第三,对于饶益有情戒,你要用度一切众生,无有一众生不度的精神来持。如果你有能力去度众生,但是你不想去度众生,那么你就是犯戒了;如果有人骂你邪魔外道,你就不想度他,你也犯戒了。再来说一个人有能力破邪显正,然后他不想去做,那么他也是犯戒。或许有人提出了一个想法,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你干嘛一直批评人家的不是?那么我们来想想看,如果菩萨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人说,修学佛法就要下堕到三恶道中,他可以伸出援手没有去救他,那么他的悲心何在?因此对于一个真正受持饶益有情戒的菩萨,他一定会去救他。
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合起来就是菩萨戒中轻戒的内容。当然了,这也是大体上来说的,若以细论,无论轻重,皆可并摄三聚净戒的成分。义寂法师在《菩萨戒本疏》中说:“(璎珞)经说,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又说:“《梵网经》四十八(轻)中,前三十戒,多为摄善,后十八戒,多为利生。”还说:“《地持经》四十四轻戒中,前三十三,亦为摄善,后十一戒为利生。”这也是从大体上来说的。因为菩萨戒,尤其《梵网经戒本》的条文是非常特别的,在重戒中有轻戒的成分,在轻戒中有重戒的内容,乃至于一条戒律的条文中也好几种不具有连贯性的意思。所以,如果要按照分类学很详细的分类的话,确实很难。
第四节菩萨戒的种类
菩萨戒既然是七众戒之外的别解脱戒,也就意味着已经受了七众戒的弟子可以增受菩萨戒,尚未受七众戒乃至不够资格受全七众戒的弟子,也可以受持菩萨戒。所以,菩萨戒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顿立,可单受;一种是渐次进行,先须受五戒等之后再受。自古迄今,藏经中已经收录并翻译为汉文,而且受到重视研究的菩萨戒本或者戒经,共有五种:《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菩萨戒本》《瑜伽师地论•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菩萨善戒经》。如果以顿渐来分类的话,《璎珞经》《梵网经》属于顿立一类。《璎珞经》中说:“始行菩萨,若信男若信女中,诸根部不具、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变化人,受得戒。”由此可见,不局限于人类,众生皆可受菩萨戒。《梵网经》卷下也说:“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得受戒。”意思是说,只要听得懂传戒法师所讲述的菩萨戒法之语言文字及内容,即使从未接触过佛法,也可以受戒。因此,这两部是顿立戒。其余三部属于渐此戒。如《善戒经》卷四中说:“菩萨摩诃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戒。”这就明确了此类菩萨戒不得单受或者顿受,要先受七众弟子的七种戒全部、少部或一部分的一分戒之后,才可以求受。
若以菩萨戒的由来做区分的话,又可以分为两类:《璎珞经》《梵网经》为一类,《瑜伽师地论•菩萨戒本》《地持经》《善戒经》为一类。先 看璎珞梵网类:太贤法师在《梵网经古迹记》认为梵网戒是在频婆娑罗王统治的摩伽陀国境内,距离佛陀成道之金刚座只有三里远的地方宣说的。《璎珞经》的说法缘起,也是在“一时佛重游于沙王国,道场树下,成正觉处,复坐如故”,“复放四十二光”,放光之后,便宣说五十二位菩萨的境界,接着又说了受十无尽戒的受戒方法。由此可知,《梵网经》早于《璎珞经》,宣说地点是离金刚座三里远的地方,没有细说受戒方法;《璎珞经》晚于《梵网经》,是故地重游时候说的,宣说地点直接就在金刚座上,没有细说轻戒。瑜伽类中包括了《瑜伽论》、《地持经》、《善戒经》这三部。这两类的不同之处在于缘起与组成。璎珞梵网类由佛陀于一时之间亲口宣说完成,瑜伽类则是由弥勒菩萨根据佛陀在各部经中随机散说之戒律部分,收集汇编而成。所以同为佛陀说的菩萨戒,前者是直接一次成型,后者是间接汇编完成,这是成因上的不同之处,但都是佛陀所说的言教,无有可疑。
第五节菩萨优婆塞戒
《菩萨优婆塞戒经》是佛陀专门为在家菩萨开示大乘戒律的精神,并详细说明了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以布施为第一要务。佛陀在经中苦口婆心的如此开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让众生明白:菩萨道的修证,必须先积累见道、修道、入地、成佛个阶段所必须具备的福德。此经也详细叙述了第一义谛的真实义,在业行的说明中,开示了异坐异受就是自作自受的道理。此外,初学佛的人喜欢种福田,然而大多数却不知道福田和毒田的差别所在,此经开示了三乘菩提异同,欲以此正法智慧力,使初学着能切实了知福田和毒田的差别究竟何在。另外,戒律为修行的基本,从来没有不持戒清净而能证得见道、修道功德的事。此经中对于大乘戒相施设的精神以及轻重、性罪与戒罪都进行了详尽的开示;明了了戒相以及佛陀制定戒律的精神者,即可把我住持戒的要领,以戒法的智慧来持戒,不被戒相所束缚而得身心自在、自然不犯戒;如是生起戒体而自然不犯,才能进道神速。
这个菩萨优婆塞戒本,原本就是在家的大乘戒律,并非就是菩萨戒,也是所有大乘戒律中最难获得的一种渐次戒。受戒以前,先要依序供养父母、师长、配偶、善知识、雇员、出家人。并且还要问九种遮难:家属不允许、欠债未还、身心不健康、污净梵行、坐五逆重罪、盗法贼住、性别不明、杀发道心的人、当众妄语等,只要犯了其中一条,便不能受戒。在受其六重二十八轻的戒律之前,必须先三皈五戒;即便已经受了三皈五戒,也必须经过六个月的考察,再在二十位比丘中以羯摩法秉受;可见这不是不分品类即可受得的菩萨戒。为何要如此严格呢?《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受戒品)中是这么说的:“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以及菩萨戒,乃至阿窶多罗三秒三菩提,而坐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意思是说:优婆塞戒本身,是沙弥、比丘、菩萨戒的根本,受了优婆塞戒,才能获得沙弥、比丘、菩萨戒的无量利益。优婆塞戒,乃是菩萨戒的根本,并非就是菩萨戒,只不过因为也属于大乘戒律,即受大乘戒律而践行六度万行者,所以也称为在家菩萨,这是必须清楚的。
《菩萨优婆塞戒经》是由于善生长者的儿子向佛请法,佛陀亲口演说的,共有七卷二十八品,是为了适合当时在家信众乃至外道的根器而开示的。这确实是一部很好的经典,从一个初信的俗人,直至成佛的整个历程,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指引,然而从受戒得戒的因缘上说,却是最难受难得的一种大乘戒律。该戒律之重戒被称为“六重法”,轻戒被称为“失意罪”。六条重戒中,前四条杀、盗、淫、妄与别的戒律一样,但因为本戒是特别为在家二众弟子所说,故而将在家人最容易犯的酤酒罪和说四众弟子过列为重戒,从而形成六条重戒。同时,也因为本戒虽属于渐次戒,但其已经明确标示:“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以及菩萨戒,乃至阿窶多罗三秒三菩提,而坐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因为这是一切戒法的根本,所以要列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这四条根本戒,又因为本戒是大乘戒,故要增加酤酒戒和说四众过戒两条为重戒,合为六重法。
本戒和菩萨戒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菩萨戒“有犯不失”、“有犯无悔”。《璎珞经》《梵网经》等菩萨戒经典都说过,菩萨戒一旦受了,那就只有犯戒之说而无舍戒之说。菩萨戒一经受得之后,从生至生,直至成就佛道,都是永远跟随、不会失去的。而《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七则说:“舍戒有六:一者断善根时,二者得二根时,三者舍寿命时,四者受恶戒时,五者舍戒时,六者舍欲界身时。”经里说了失去戒体的情况,但是我们已经说过,菩萨优婆塞戒不是菩萨戒,所以它有其独特之处。
本书写到此处,已经算是结束了。由于才疏学浅、力有不逮,虽然篇幅也不算很小,但仍旧没有把在家戒律的内容和盘托出,实乃憾事。尽管如此,也可作为抛砖引玉之用。读者读完本书之后,对于在家的戒律,应该会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更详细的戒律书籍,还请阅读本套丛书关于戒律部分的其他书籍。在戒律废弛,佛法衰微的今日,律学早已少人问津,更少有人去翻阅大藏里长篇累牍的律部经典了;为写本书,我自领命以来,一直没有动笔,都是在查阅文献,直至今日才一口气完成;正巧是佛诞辰,实乃一大快事。故而祈愿读者以戒为师,道业有成!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在家,戒律,便学,第一章,拟题,因缘,甲骨文,戒字,中间,一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