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04期>

无余依界仍有识蕴?..........冷无烟

[第004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0:5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无余依界仍有识蕴?
近有杨莲派诸师兄将阿赖耶识归为大乘五蕴之识蕴,欲证成阿赖耶识同于前七识之生灭体性,以成就其毁谤阿赖耶识为生灭法之论证。且更有净堂师兄者,谓平实居士“用小乘的说法将识蕴归纳为第六识,刻意将识蕴贬低为第六意识,隐瞒大乘的密意第八识生灭部份的识蕴,误导众生”。如是所说乃不如理不如实之说,应予驳斥辨正。
其实,平实居士曾于公开讲经时说大乘的“广五蕴”(非指安慧所造《大乘广五蕴论》)有将第八识阿赖耶识归为五蕴中之识蕴者,并无有隐瞒。依弟所解如是“广五蕴”将第八识阿赖耶识归为五蕴中之识蕴者,系因(一)五蕴十八界灭尽时,意根灭,阿赖耶识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集藏性(阿赖耶性)必失故。因阿赖耶识之阿赖耶性因意根灭时而可灭,方便将之归为识蕴;(二)异熟识之异熟性亦因习气灭时而可灭,方便将之归为识蕴;(三)阿陀那识于佛地时其种子不再变异,不再受熏,为无功用行,故称流注灭(非真不流注),方便将之归为识蕴。(依《大乘阿毘达磨集论 》所说)故大乘的“广五蕴”将第八识阿赖耶识归为五蕴中之识蕴者,实为方便说。
再者,如阿罗汉未舍寿入涅槃前,其阿赖耶识(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了别集藏性)已灭而改称异熟识(心体仍是阿赖耶识心体),但其前七识仍然未灭,故识蕴未灭。若阿罗汉尚有余习未断,异熟识仍具异熟性,则舍寿入涅槃后,前七识灭已,于无余涅槃中,试问仍有识蕴吗?若说于无余涅槃中尚余有识蕴,则违于三乘经典所共说:“于无余涅槃中五蕴皆灭”之理,如何成就“涅槃寂静”之义呢?若说于无余涅槃中识蕴已灭,犹有具异熟性之异熟识未灭,则应识蕴未灭,如此便违杨莲所立自宗:“赖耶异熟陀那属识蕴”之说。如是无余依界仍有识蕴之说非是正理,所说进退失据故,因此彼等强立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属五蕴之识蕴者,显非正义。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何等为心: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
《大乘五蕴论》:“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最胜心者:谓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中诸行种子皆采集故。…言意处者:即是识蕴。”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大乘五蕴论》于建立识蕴时含摄阿赖耶识后,又定义识蕴唯有七识界而不含摄阿赖耶识,难道是无著菩萨与世亲菩萨皆自语前后相违吗?非也!此二论,系依“能积集诸习气”、“种子皆采集”之可灭性,方便建立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在识蕴中;在建立识蕴后,皆立即紧接著厘清:“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言意处者:即是识蕴”,恐混淆方便说为正说也。因为三乘经典皆共说:“于无余涅槃中五蕴皆灭”,若不如是界定识蕴,则违背此共说之理。
言此“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言意处者:即是识蕴”方为正说者,乃是说:五蕴十八界的枢纽为意根,意根灭则识蕴灭(或七转识灭则识蕴灭),五蕴十八界亦皆灭也。前说因意根灭,而阿赖耶识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了别集藏性亦灭,方便称阿赖耶识灭,亦方便将之归于“广五蕴”,实乃方便说也。阿赖耶识必因意根灭而灭,而方便归于“广五蕴”中;但不可唯因阿赖耶识之阿赖耶性可灭便将之归为识蕴中,识蕴灭时阿赖耶识心体仍在也。
所以《大乘阿毘达磨集论》与《大乘五蕴论》所说相符,且符合三乘经典所说。而安慧所造《大乘广五蕴论》将阿赖耶识正式界定在识蕴中,则异熟识与阿陀那识亦应同属于识蕴中,如此便违背三乘经典所共说:“于无余涅槃中五蕴皆灭”之理。
《瑜伽师地论》:“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 (1) 。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 (2) ,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上引《瑜伽师地论》云:“阿赖耶识亦永灭故” (1) 者,即是前说阿赖耶识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了别集藏性已永灭者。《瑜伽师地论》接著又云:“阿赖耶识未永灭尽”者,其义有二:一者心体不灭;二者阿赖耶识识性未毕竟灭。前者心体不生不灭无有争议,后者阿赖耶识识性未毕竟灭者,意谓:依佛地“自在”之义, 佛能自在于十法界示现身形,人间色身即分段生死阿陀那识性种子流注所现, 佛因种子不变异,不再受熏,故为无功用行,故称流注灭,非不能流注分段阿陀那识性生死种子也。依于此义,“阿赖耶识识性未毕竟灭”,此即“阿赖耶识未永灭尽” (2) 者。
再者,同样依佛地“自在”之义, 佛若不欲示现阿陀那识性分段生死种子流注所现人间色身,毕竟能自在永不流注分段生死种子示现流注。依于此义,阿赖耶识识性毕竟灭,此即“阿赖耶识亦永灭故”者。
如是依《瑜伽师地论》所说:阿赖耶识识性非生灭非不生灭者,皆依佛地毕竟自在之义,依其功能性本然而具之义而成就也。若成佛后,不能流注分段生死阿陀那种子至受生于六道众生界中化度有情,则 佛非自在,不应名佛。
所以《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及《大乘五蕴论》二论将阿赖耶识、异熟识及阿陀那识方便建立在识蕴中,乃依《瑜伽师地论》:“阿赖耶识亦永灭故” (1) 之种子不变易非不生灭流注而说;然此二论在界定识蕴时不将阿赖耶识、异熟识及阿陀那识纳入者,乃依《瑜伽师地论》:“阿赖耶识未永灭尽” (2) 之非生灭而说。如此三论所说阿赖耶识非生灭非不生灭之理,成就中道实相之义,彼此相契相符,无有乖违,且符合三乘经典所共说:“于无余涅槃中五蕴皆灭”之义理。因此,“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言意处者:即是识蕴”,确为正说;而安慧所造《大乘广五蕴论》将阿赖耶识正式界定在识蕴中,使阿赖耶识全堕为生灭法之一边,违于此三论所说阿赖耶识非生灭非不生灭之中道义理,实为边见,非为正说。
《杂阿含经(一一三)》:“ 佛告罗陀:汝成实说(诚实依理而说),不毁如来(不毁谤如来),如说说(符合世尊的讲法),如法说(按照事实真相之法义而说),法次法说(按照佛法的逻辑次序而说)。”
杨莲派诸师兄及净堂师兄谬引安慧所造《大乘广五蕴论》先将阿赖耶识归于识蕴,妄谓阿赖耶识体性同于五蕴,因五蕴体性乃生灭法,故谤阿赖耶识亦是生灭法。如是说法之逻辑次第违于《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及《大乘五蕴论》,故其所显义理违于此二论之义,亦违《瑜伽师地论》所说阿赖耶识非生灭非不生灭中道之义,故非是“法次法说”(没有依佛法的逻辑次第而说),故非是“如法说”(没有按照事实真相之法义而说),亦非是“如说说”(没有符合世尊的讲法),是谓毁谤如来者,是谓真正误导众生者。
注:本文原发表于“角虎论坛”网站,于此刊登时略作修正。
本文标签:识蕴(8) 本文关键字:识蕴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