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布施  二信  如来藏  佛事展  三乘菩提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口袋书系列>

32、广论之平议〈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3)

[口袋书系列]  发表时间: 2015-04-16 08:4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发菩提心,在密咒乘来说,是作为入密的前行准备,不是真的想要学人发起实义菩提心。阿底峡引《勇施问经》三颂,来说明发菩提心所得福德殊胜;但是藏传佛教密宗所发的菩提心另有所指,不是实义菩提心如来藏,而是为了要修密而发起密宗自设的菩提心。号称“藏地日月”之一的颇邦喀“大师”在《略论释发菩提心马车》说:

  藏人或视菩提心过高,不敢轻学;或视之过低,为不足学;以脉息为深密大乘,而置此心于脉息之下。不知无菩提心而修生次(生起次第),如小儿游宫殿,毫无意义;无菩提心而修风息,如青蛙鼓气,得亦何益;不具菩提心,大乘资粮道尚不能得,何况密乘。密乘之所以直捷,皆由菩提心使然;无菩提心,任修何道皆迂缓。以菩提心而修二次第,是成佛最速之方便。(《略论释发菩提心马车》附四页)

  密宗所说的菩提心,浅的来说是指用意识心生起利乐众生的作意,而依无上瑜伽来说,主要是指明点;明点就是白菩提与红菩提融合的液体,白菩提是男性精液,红菩提是女性淫液。

  西藏人中,有人认为这种密法太深奥,不敢学;有人认为低俗,不耻学。颇邦喀却说要以这种“菩提心”入密乘,才能修生起与圆满二种次第;以藏传佛教密宗的法义来说,这是真心话。如宗喀巴所造《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说:

  粗细生起次第究竟后,依仗智印亦能将菩提心从顶降至秘密下端……

  意思是说:“当生起次第完成而想要进入无上瑜伽圆满次第时,利用观想之法将菩提心变成明点;男弟子观想白菩提成明点,女弟子观想红菩提成明点,白菩提者是男精液,红菩提者是女淫液,透过男女各自观想将红白菩提从顶门而降至海底轮(男女私处)藉二根交合而会合在一起,此时觉知心与淫乐安住于一念不生的所谓空性(句中智印即空性之意,是观察专心受乐而一念不生的觉知心空无形色而名为空性)当中,然后长时保持淫乐觉触不退,同时住在觉知心空无形色的空性见解中,而达到乐空双运、乐空不二最高空性境界,就证得报身佛。”这就是藏传佛教密宗所说的无上瑜伽即身成佛法门,正如本书开卷偈云:“贪道淫秽欺世间”。

  密宗的菩提心(男女交媾后融合在一起的精液、淫液)也可以拿来作灌顶之用,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传水灌顶〉说:

  先召弟子入自口中,从金刚路(男性生殖器)出,住明妃莲华(女性生殖器)之中,次想弟子刹那空(射精)后,先生为吽,次为金刚,吽字庄严生为不动尊及明妃。由与智萨埵无别故,召入智尊。次诸如来明妃等至(同时达到性高潮),大贪溶化,从毗卢门灌入顶中,随金刚路出菩提心(精液),而为莲华之上(精液在明妃阴户中),生为天身弟子灌顶(取出精液与淫液的混合液,为观想天身成就的弟子灌顶),次想面臂圆满天身由莲华出安置座上。

  接著又说:

  水灌顶前观想次第,谓想诸如来佛眼等明妃(观想明妃阴户广长如佛眼),充满虚空。彼等于弟子上执持伞盖幢幡衣服,歌舞作乐,雨众妙花,手略倾斜执持充满菩提心甘露之白瓶,为从佛母莲华(阴户)初出弟子灌顶。

  又说:

  若唯一灌顶瓶,则于尊胜瓶中不动体性之菩提心甘露(男精液女淫液的混合体),以右手执杵取瓶上花枝略取瓶水,随金刚端流注灌顶。(法尊译,《密宗道次第广论》〈传水灌顶〉,页二八七,普贤录音有声出版社)

  上文所说“杵”有二解:外相上是指法器金刚杵,而秘密意是指男弟子阳具,前者只是代表男弟子阳具的形相,真正的杵是指后者;“金刚端”是指上师的龟头。总之,藏传佛教密宗的“菩提心”(精液、淫液)可以拿来修无上瑜伽即身成佛的法门,也可以拿来作灌顶之用,用处可真多,这与佛说的“菩提心是如来藏心阿赖耶识”大异其趣。

  佛说的“菩提心”乃是众生本有之第八识如来藏,第八识如来藏能生五蕴及万法,而且无始以来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断不常……,是真正的中道心,绝对不能以意识心来观想成带质境的中脉明点,也不能观想成从顶门移动到海底轮的带质境物象,更不能把精液当成白菩提心、把女性淫液当成红菩提心;密宗把明点或精液、淫液当成真菩提心,完全违背佛说的圣言。

  第四目 持戒

  阿底峡《菩提道灯论》说:

  若常具余七,别解脱律仪,乃有菩萨律,善根余非有。

  七众别解脱,如来所宣说,梵行为最胜,是苾刍律仪。

  当以菩萨地,戒品所说轨,从具德相师,受持彼律仪。

  善巧律仪轨,自安住律仪,堪传律具悲,当知是良师。

  若努力寻求,不得如是师,当宣说其余,受律仪轨则。

  如昔妙吉祥,为虚空王时,所发菩提心,如妙祥庄严。

  佛土经所说,如是此当书,于诸依怙前,发大菩提心。

  请一切众生,度彼出生死,损害心忿心,悭吝与嫉妒。

  从今至证道,此等终不起,当修行梵行,当断罪及欲。

  爱乐戒律仪,当随诸佛学,不乐为自己,速得大菩提。

  为一有情因,住到最后际,当严净无量,不思议佛土。

  受持于名号,及住十方界,我之身语业,一切使清净,

  意业亦清净,不作不善业。

  自身语心清净因,谓住行心体律仪,

  由善学习三戒学,于三戒学起敬重。

  如是勤清净,菩萨诸律仪,便当能圆满,大菩提资粮。

  以上是阿底峡说的受戒与持戒。(《菩提道次第广论》附录)

  显教说的七众戒,七众者:优婆塞、优婆夷、式叉摩那(净人)、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前二者为在家居士已受在家五戒,在家人于三归时可受五戒全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任选其中的三戒、四戒而受;或可受其中的任二戒,或只受其中的任一戒。此五戒中,前四戒为性戒,犯者不但要受戒罪果报,还要在未来世受所犯的性罪果报;例如恶意杀人者,死后必受地狱纯苦果报;恶趣苦受完了,辗转生到人间,缘熟时还会死于前世被害人手中,在古德《德育古监》一书中多有案例可寻。若受戒而不犯者,能生持戒功德。第五不饮酒戒只是遮戒,因饮酒会乱性而犯前四重罪,所以遮止佛弟子不饮酒,这就是不饮酒戒。假若只犯不饮酒戒而不犯前四戒的人,没有性罪而只有戒罪,只会在未来世接受违犯戒罪应有的果报;只要生前忏悔而灭罪,就不会有后世的性罪果报。受持五戒不犯的人,未来世可以保住人身,不会堕落恶道中,并具足福德果报,所以在家居士受持的五戒也称为世间戒。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菩提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普贤菩萨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