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07期>

保健脊椎的平背拜佛功..........如露等美国同修

[第007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0:5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保健脊椎的平背拜佛功
编注:无相拜佛法系导师 平实先生所创,成就无相念佛与看话头工夫、极善巧方便之法门,拜佛时身体放松,速度缓慢而均匀,心里忆念佛菩萨,并不特别强调拜佛的姿势和动作。此文系就医学的角度探讨拜佛的姿势和动作,在不违背无相拜佛的原则下,读者可自行参酌;如有疑惑之处,宜请教各班亲教师。
礼佛是佛教徒修行功夫之一,不但礼敬诸佛,也用以摄心观行,还有人说这是一种健身运动。仅就礼佛时身体的形状来看,可以分为两种方法,在此暂且假名为(一)圆背拜佛功、(二)平背拜佛功。“功”字之义是指多次重 复一套动作,因而成就某种结果。例如练舞功可能成就舞者色身、舞者生涯,练举重功可能成就举重色身、举重生涯,练作文功可能成就文者色身、文者生涯等等。本文只探讨二种拜佛功的特色及对色身的影响,不谈修行的成就。
驼背之形成
世间有好多人精进的修练 驼背功 ,他们走路、站立时塌胸驼背;坐椅子用垮姿( slouch ):垂头、屁股放在座位的前边、背靠椅背、腰及下背凌空。这种体态的开始可能是由于某种心理因素,自己不觉得背略有驼形,不知觉中,驼势日渐加深。他们通常不愿意接受改正的建议,习惯成自然,觉得这个姿势最舒服、放松。若干年后驼背功练成就,弯曲的脊椎骨定形,那时才想要挺直背脊已不再可能。有些人由于脊椎骨( vertebra )损伤过度,不得不靠止痛药度日。(患骨质疏松症而驼背的案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圆背拜佛功
圆背拜佛功 是拜佛的传统方法。师父如是拜,弟子如是拷贝,师徒相传,理所当然。圆背拜佛的功法第一段与最后一段通常如下:
预备开始用立姿,双足分开约肩宽、两膝微屈、当胸合掌。先低 头至胸前,向前弓背弯腰时,脊椎骨逐一拉开,头顶向下,双掌分开著地,双腕靠近脚趾。回到直立的动作正相反,开始时双手著地,头顶向下,两膝微屈。直腰直背时,脊椎骨逐一合拢,下垂两臂渐合掌至胸前,最后垂在胸前的头抬起,回复直立。从侧面看这两段动作, 背部弓成圆圆的弧形 。
这两段动作,舞者也常操练,称为 卷脊功 ( rolling the spine )。向前弯下时名为卷下( roll down ),回复直立时名为舒卷( unroll )。为锻练脊柱的弹性( flexibility ), 不但练前弯也练反方向的后弯,卷脊功只是舞蹈数十或数百种功法之一。不练舞蹈的礼佛者只用圆背功一招,永远向前弯下,一功到底。
人体的脊柱依部位可分为五类:颈脊( cervical spine )七椎、胸脊( thoracic spine )十二椎、腰脊 ( lumbar spine )五椎、骶骨( sacrum )五椎融铸成一、尾骶骨( coccyx )三或四椎融铸成一。整条脊柱由脊椎骨相迭而成、自然迭成 S 形曲线,能均衡承担重量。两脊椎骨之间有骨盘与韧带;弓背弯腰时,前面的骨盘与韧带压缩,后面的拉长,重量不均的负担( load )使脊椎骨受到极大的压力( stress )。从立姿开始弓背弯腰达到双手著地,动作愈慢,时间拖得愈长,对骨盘与韧带的杀伤力也愈强。
西方人对人体动作与运动、体操伤害有相当研究,如法国人布琅丁卡莱雪曼( Blandine Calais-Germain )、安德蕊拉摩特( Andree Lamotte )在她们的书中指出经常弓背前弯的负担对骨盘可能的伤害如下:
●骨盘退化干涸。
●骨盘出现裂缝使减少防水性。
●液体从核心由裂缝漏出。
她们并言及腰痛( lumbago )、压迫到股神经( sciatic nerves )及骨盘脱位( herniated disc )等严重后果。 ( Blandine Calais-Germain and Andree Lamotte, Anatomy of Movement EXERCISES , Eastland Press, 1996, pp. 14-16. ) 一般人在不自觉中练驼背功, 而圆背拜佛功是刻意操习的动作,但拜者对背脊不适的感受认为本当如此、是正常现象。圆背拜佛功事实上是一种驼背功,勤练者很可能成就驼背、腰酸背痛。当然,也可能有人得天独厚,练了数十年圆背功,背部依然不驼不痛。
另一门很厉害的功法叫作 低头功 。以一个体重 68 公斤的人,脑袋至少有五公斤重 ( Blandine Calais-Germain, Anatomy of Movement , Eastland Press, 1993, p. 11. ) 。头低在胸前,就像是挂了一个铅球般,把颈脊与胸脊几乎折成 90 度, 使颈脊第七椎与胸脊第一椎受到极度的负担,所以低头功又可称为 折颈功 。我们从小到大,低头功是必修课。当学生时,桌上放书本,腿上放小说,一面上课,一面低头看小说。捱骂时必须低头承认“是我错”;失意时则低头叹息“真倒霉”。颈椎受伤之人,可能也需要服止痛药度日。操练圆背拜佛功者多半同时也练低头功,因此可以说圆背拜佛功是弓背加低头和合之操作。
一般佛教徒,如果一天拜三次佛,即使用圆背拜佛功也不至伤到脊椎。但是修习动中禅的学员,以拜佛为主修。一天若拜一小时,三年便超过 1,000 小时。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一愿王是“礼敬诸佛”,长期来看,一生中拜佛千、万小时不算太多,但伤到脊椎的机率也就高了。短期来看,在禅三中连续拜佛六十小时,无论开不开悟,腰酸背痛的体验恐怕不能幸免。
萧平实老师教授拜佛的原则是要:“松、静、匀、缓”。“松”的定义是任身体自然、肌肉放松。学员若弓背拜佛,脊椎骨间之骨盘与轫带后拉前压,背部弓成圆圆的弧形,强迫改变了脊柱本来放松的 S 形曲线。弓背弯身时脊柱的长度比直立时,拉长多达 13 公分( 5 英寸)左右,背部肌肉也同时拉长。从动作解剖学的观点看来,拉长是紧张,与老师所教放松的原则恰相反。动作若愈“缓”、拉压的时间愈长,对脊椎的负担也愈大。最后弯至双手著地时,头顶向下,血液冲入脑部,非常不适合有高血压及中风倾向者。但人的意识有能力误导自己:“弓背才能忆佛,拖得愈久愈轻松”。
礼佛者万一成就驼背,只能驼背坐禅,姿势似乎不合“毘卢七支坐法” (毘卢七支坐法: (1) 结跏趺坐、 (2) 脊直如矢、 (3) 手结等持印、 (4) 两肘微张、 (5) 头略低、 (6) 两眼凝视、 (7) 舌顶上颚。以上译自某一英文小册子,因手边缺乏中文数据) 之要领。毘卢遮那佛所授第二支要领是:“脊直如矢”。弓箭虽是一套工具,学员不要误会成:“背弯如张弓”。
平背拜佛功
所幸 佛并未教授:“弓背拜佛才算恭敬”;菩萨也未规定:“只有用圆背拜佛功摄心观行才能开悟、才能一念相应”。 平背拜佛功 没有传承,只是基于圆背拜佛功之缺点而设施的,其理论来自西方人对人体动作的研究与建议。平背拜佛功之基本要诀有二:
(一)平背拜佛功不用低头功 。依据“毘卢七支坐法”,第五支要领是“头略低”,并参考太极拳原则“虚灵顶劲”,用锁骨中点下陷处之天突穴(任脉第二十二穴位)定出方便准则安置脑袋。我们可把食指尖插在天突穴中,然后把下巴搁在手背与食指之关节上;换言之,如果下巴与天突穴之距离是食指长度,脑袋便合于“头略低”与“虚灵顶劲”的原则。无论行禅、立禅、坐禅、练拳或拜佛,如此中正安头不但使颈椎轻松,而且使百会穴(督脉第二十穴位)正向上。平背拜佛功从始至终,轻松维持下巴与天突穴之距离,不低头。
(二)平背拜佛功轻松维持“脊直如矢” 。头安置妥当后,把人体在胯关节处( hip joints )一分为二,胯关节以下是两条腿,以上是躯干。直立时两膝微屈,躯干犹如平板,胯关节犹如铰链,躯干与腿之角度是 180 度。拜佛第一段动作是躯干如平板向前折 90 度,双手放开,两臂挂下;因背与后脑约成水平,这种形状名为台面( table top )。然后躯干继续如平板向下折,如有需要,两膝可以再屈些,直到双掌著地,但两腕距离脚趾不可太近,至少离开一只手的长度。拜佛最后一段动作则反向而行,从双掌著地、两膝微屈开始,躯干如平板向上折回台面状,双手合掌向下,躯干继续如平板向上折,回复直立,同时合掌回到胸前。
所谓“平板”、“脊直如矢”是为了方便提醒拜者不弓背,并不是要把脊柱拉成一根直柱;动作过程之唯一重点是轻松维持脊柱自然的 S 形曲线,使脊椎不受压力。所以平背拜佛功是真正能应用“松、静、匀、缓”之原则来操作的功法。
圆背与平背功法之比较
拜佛功一招包括许多动作。为节省篇幅,下面分解表中,每列都超过一个动作
结语
圆背拜佛功是渡河老舟,希望它能包容旁边那一条非正宗( unorthodox )又很不顺眼的新舟。平背拜佛功只是第二舟,不会取代信誉蒂固之老舟。礼佛已久者按自己习惯拜佛、意志坚定,是没有改变的必要。旁观者除非受过训练,有能力辨别各种姿势,多半看不出这两套动作不同之处。色身如机器,任人随意摆布,脊柱有弹性时圆背或平背皆可照办,若礼佛姿势不当,其对色身的长期影响,只有到了背成驼形、腰酸背痛时才知道。平背拜佛功似乎对背脊较为慈悲、保健。希望选择平背拜佛功者在共修时,不至被“纠正”姿势,以合“标准”。各人色身情况不同,有选择总比没选择来得民主。读者若按表逐项练习,便能亲自体验二功之异同。本文若有点滴功德,全部回 向摄心忆佛、虔诚礼 佛者,恭祝色身康泰,早证菩提。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拜佛(16)无相拜佛(24)礼敬诸佛(3)平背拜佛(3) 本文关键字:拜佛,无相拜佛,礼敬诸佛,平背拜佛,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