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在正觉 .......... 张正明、翁正臻
相约在正觉
~专访蔡嫦娥师姊~
采访:张正明、翁正臻。
正觉讲堂─九楼。
九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晚间七点。
因周五班刚好停课,与师姊访谈于第一讲堂。
初次见面,宛若熟识
周二午后的一通电话,冷却了那份期待相见的雀跃;生母突如其来的病逝,我被迫和师姊再度改期相约。一直害怕今天又生事耽搁,所以整日祈求佛菩萨慈悲护佑,让我们能如期相约正觉。
一路上,满天星光灿烂,众星拱月;一上楼,澄清双眸迎来,恰似新月!
师姊的恬淡自若,让人不由自主地亲近;就在那弯澄净里,我暂忘了丧母的伤痛。
果然人如其名,嫦娥师姊,终于见面了。
“十楼讲堂没开。”十楼?我和师姊相约十楼?真是迷糊!刚才一进电梯竟然按九楼!“我怕错过你们,所以坚持站在九楼门口相迎。拜佛的人陆续进讲堂来,但……直觉告诉我……都不是……相约的人……应该快到了吧!”师姊亲切自然地笑著说:“你们一出电梯门,我的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这就是了。”
清浅的笑容,彷佛已经说明了一切。似乎在冥冥之中,我们无需到处寻访,因缘当下偶遇相见,不由得发自深心感念,诸佛菩萨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那种难以言喻的感受,恐怕惟有相见,才能深自体会吧!彷佛瞬间拥有心电感应力般,素不相识的彼此,竟然不约而同,四目相视,会心一笑。
每一次采访,每一个相约,总是涌现不同的觉受,都会擦出难忘的火花,再次激起增上的企图。
师姊望著我们说﹕“你们真有福报!这么年轻就有缘能进正觉,进来定下心安住后,把握机会接下采访工作。不但可以直接向明心见性的行者请益解惑,更能因缘结识了许多久学菩萨。”
“想必挖了不少宝喔!”师姊笑得开怀。
犹若重生,不可思议
唯愿大慈,哀愍沦溺,
今日身心云何是结?
从何名解?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
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楞严经.卷五》~
“真羡慕你们!”凝望著讲堂的佛像和法座,师姊轻轻叹道。
“享有舒适的正觉讲堂安住,领受热心的义工菩萨服务,修行清晰的佛道次第正法。这一切,若不是 萧导师的慈悲不舍,发大愿心,我们,是否仍然迷恋尘世?浑浑噩噩,远佛正法,轮回无明,求出无期?”
我们之所以能有今日,一切,都要感谢 萧导师的菩萨心肠!
饮水要思源,做人,就不能忘本。
“萧导师是我的法身父母!今能值遇得明心见性,犹若自死地而重生!”
师姊发自深心的感恩,令人心有戚戚焉!
这正可说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 导师也!
回首来时路,师姊深有感慨地接著说:“今日得见,夫复何求!”
的确如是!
亲见许多定慧等持的先进,感受这般禅净圆融的功夫,体验那种淡然自若的风范。
今生因缘相遇,真是获益匪浅!
其实,我一直担心著,这次和师姊又会错失了相见的机会。若不是周五班张正圜亲教师要护三,停课一次,我想,这次的采访稿,恐怕来不及赶上电子报出刊了!
“嫦娥师姊,真抱歉!周二晚上因母丧而临时改约今日,让您多跑一趟。”
师姊颇有深意的微微一笑:“难得今天没上课,我们到第一讲堂如何?”
缓步自在地走进讲堂,一一自然地礼佛如仪,随意无碍地席地而坐……
……就这么不约而同地谈起话来……
学佛历程,企图心强
“我想,为了接引一般大众,激励鼓舞初机学员,我们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及方法上,尤其,是如何下工夫求明心的次第转进和知见增长。”嫦娥师姊说。
话题当然是围绕著‘学佛历程’打转,谈到当初的学习状况,师姊直言:“我事先将正觉电子报第二期、第四期再看一遍,正彩、正香师姊在专访中,叙述有关早期学员的学佛历程,已经十分完整清晰。”
早期书少,只有《无相念佛》、《印光大师.念佛三昧摸象记.解行法要》二本,一大一小,刚好适用。 萧导师要我们少读、少接触修学课程以外的东西,集中精神专注于定上,慧则于课堂精进听闻修学。
现今道场庄严,出版书籍繁多, 导师弘法深妙,众生慕名而来。
“想当初我们学法,哪有名可慕?”师姊直心的喊出来。
“单单纯纯的来寻访,单单纯纯的勤听课,单单纯纯的做工夫,纯粹只是想修学‘无相念佛’这个法门。单纯好,人心直,直心即道场。葛藤少,障碍消,缘熟即明心。”嫦娥师姊说。
师姊所言真实不虚!
“正彩师姊曾提到,当时禅三与 导师小参,由于自身慧力不足,所以破参悟得不深。有这种状况发生,是不是因为早期 萧导师刚开始铺陈正法,著书不多,学员程度参差不齐所造成?”终于能将横在心中的疑惑,乘机请教师姊。
侧著头回忆的师姊答道:“是,但也不是。”
早期禅净双修班,修学三个月,就可以参加禅三,之后,改为修学一年才能上山。有人求明心,有人求见性,一次过二关亦大有人在。
“当时学员与 导师因缘较深,单纯直心。虽然缺乏知见,但易悟本心,亲见佛性。现今学员与 导师因缘较浅,葛藤障碍。虽然满腹经纶,但难明本心,何况见性。”
师姊不急不徐的接著说:“二年半的禅净双修班,最适合现代人修行。过去,学员因慧力不足,悟得不深,所以, 萧导师整理禅三必备知见,编写课程固定教材。由亲教师于讲堂,传授基本知见,透过修行,体解学习,增长深广定净智能。”
嫦娥师姊,一再地期许现今行者,定心的安住正觉讲堂,尽力的成为义工菩萨,踏实的次第修行正法。将来必能‘禅净圆融’,‘大悟成片’!
“禅净双修,每天,真的下工夫去做,二年半,绰绰有余了!”
(一)人生无常,如幻似梦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十三岁丧母,初识无常。”这是,我在《禅─悟前与悟后》作者小传中,所见的一句短言。
这时,话锋一转,开始问及师姊当初:“为何那么想学佛,是不是,有某些特殊原因?”
正想说话的师姊,稍微顿了会儿,深深的注视著我,才继续以略带感伤的声音,娓娓道来。
“人,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什么也没说!不过咳声嗽,说走就走?”
没有生什么病,没有任何征兆。在子女们一阵错愕中,五十岁的母亲,刹那间,就这么天人永隔。
更凑巧的,那天竟然是“母亲节”!这个突如其来的震撼,有如晴天霹雳!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师姊当时的声声呐喊,彷佛,随著记忆之河的流动而重现。音声,在讲堂里淡淡逝去,有如雨过天青般!
师姊那双看透人生无常的眼眸,温柔地望著我:“为了讨论如何庆祝母亲节,那天,住校返家的妹妹,与刚出社会的我,大家欢聚一堂,商量怎么过节。一早,妈妈突然身体不适,于是,由妹妹陪著去诊所打针。或许是更年期所造成的吧!”
那天,母亲一反常态,打完针,回家休息时,忽然唤来就读国一的么弟,是个从未做过家事的独子,请他为她削颗苹果。
“总是将最好的都留给子女的她,是个很传统的母亲,好东西从不独享,这会儿竟自己享用整颗苹果,也没问我们要不要吃?”
妈妈吃完,咳嗽一声,就此撒手西归!
身为子女的,虽已把握第一时间马上送医,却也回天乏术。
“操劳了一生,辛苦了一世。相夫教子,深信因果,行善积德,礼拜虔诚。为何竟是如此遭遇?令人无法相信,教人无法承受!”
从小到大,未曾亲见生老病死的师姊,实在难以想象,竟然在这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面对慈母丧亡的痛楚。
“第一次,生平初次,深感人生无常,当下无比震撼!”师姊真挚深刻的说。
无独有偶,当时正阅读一本书,书中写道:“人走前应持念佛号。”师姊笑笑:“读到这里时,出身自一般信仰‘民俗神道’家庭的我,这时,也不知该念何佛号?”
“回忆母亲生前,拜礼神明诸佛菩萨,非常恭敬虔诚。我身为老大,从小常帮妈妈提东西去寺庙拜拜。虽然,四、五十年代交通不便,但是,虔诚的妈妈,没有坐过一次公车,都从自家门口走路去龙山寺、行天宫拜拜。我想,那是母亲的一份虔诚吧!”
“她总是要求我,双手合掌,从头到尾不准放下,那是她的一份坚持。可是,我的手真的好酸喔!”
沉浸在倒流的时光之河,师姊,彷佛又化身成当年,那年幼懵懂的女孩模样。
忘情的师姊,缓缓地述说当时突如其来的灵感:“啊!可以持念观世音菩萨、恩主公的名号。”
或许是随侍母侧,虔敬礼拜,因此与诸佛菩萨结缘,才能在 导师座下听闻佛法。从小,看著妈妈亲奉供品,不假舟车,常言人应行善,切勿作恶,强调因果,报业随身。问其何因?妈妈亦不知其所以然,惟言照作即是。想著想著,母亲的身形相貌,宛然就在眼前,那么慈悲善良的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就走?
脑中萦绕不去的是慈母形相,
床上无法合眼的是人子憔悴。
一直无法释怀母亡的我,最后,还是哭昏了!
某夜,一念盘旋脑海:“我妈不晓得流落何方?她现在在哪里?会不会回来?”整个脑袋,一直这样转著,一整个星期都没睡,哭得眼泪也没了,也不会哭了,整个人躺在床上呆呆的。
眼泪哭尽,意识空无,横身卧榻,犹如死尸。
“或许,是过去世的因缘吧!记得,常见马路旁、电线杆上,挂著‘南无阿弥陀佛’佛号,这时我突然想到‘阿弥陀佛’!”
师姊恍然大悟:“欸!‘阿弥陀佛’,我应该来念‘阿弥陀佛’。”
一念生起,就此因缘,师姊开始持念‘阿弥陀佛’佛号。
“母亲过世后,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一天,朋友的姊姊来看我。她是学佛人,学净土的,是持名念佛。我跟她说,我不知道妈妈现在在哪里,但是,真的很想知道她现在在哪儿?好友的姊姊说:‘好!那我带你去,或许有师父可以为你解答。’师父!当我一听到‘师父’两字,心里很是欢喜。因为,终于有人能给我答案了!”
“高高兴兴地跟著她到一间精舍,遇见了出家师父,那是我今生初次的经验。当时我的行为举止很好笑,一看见出家师父,马上迫不及待地问:‘师父,您可以告诉我,我妈妈去哪里了吗?’我想,那位师父一定觉得这个人脑袋是不是‘秀逗’了?短路了?”想著说著,师姊笑那当时无知的自己。
可是,不以为意的师父,却对师姊很好,慈悲的回答:“喔!你想知道妈妈在哪里,好!”就拿一本《地藏经》送她并继续说﹕“你拿这本经书回去看,就知道你妈妈在哪里了。”
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思忆父母及诸眷属,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生人天中,受胜妙乐。
~《地藏菩萨本愿经》~
师姊接续前言:“我开心的拿著经书回去,读了之后,就一直哭,为什么呢?我很悲伤,因为妈妈出生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至今都没有享受到。当子女长大能反哺回报时,却因身体状况不好,就这样去了。想到这里我就悲痛万分!”
“自己真是不孝,不能做到‘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正如‘打佛七’般,连著七天都不睡觉,不吃饭,我一定做不到,又开始号啕大哭,万分悲痛!”师姊的痛,我懂。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师姊纯孝至诚,深深地撼动人心,当下反省自己,平日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多么可鄙!
师姊一言一行,在在处处告诉我们──孝养父母要及时,迟了,只有空留遗憾在人间。
“百善孝为先”,是行诸四海皆准的至理。
释迦牟尼佛在养母过世时,亲侍在侧,扶棺而行; 佛陀为生母,亲至仞利天宫,宣说无上正法。
无上正等正觉的 世尊,养育之恩尚如此报,我独斯人,对生我育我的父母,怎能不孝?
此时,此情,此景,
沉淀了彼此相似却又不同的心,真的忘了“我”是谁?
还是嫦娥师姊收拾情怀,及时回头,再次提起那位慈悲不舍的出家师父。
“师父见我如此哀痛,于心不忍。就宽慰我:没有关系,在这段时间里,你就一直念‘阿弥陀佛’,诵‘阿弥陀经’回向给母亲,让她能往生极乐。就算无法往生极乐,她也可以到好的地方去。”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阿弥陀经》~
此时深感:人生无常,如幻似梦,母亡醒觉,求成佛道。
师姊又说:“正是这个因缘,我就一头栽入 佛门。”
(二)正法难寻,求成佛道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约在,正觉,..........,张正明,翁正,约在,正觉,
推荐文章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