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布施  二信  如来藏  佛事展  三乘菩提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口袋书系列>

26、迈向正觉〈三〉—追寻真理的动人故事(7)

[口袋书系列]  发表时间: 2015-04-16 08:4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三、修学历程

  末学在参加正觉同修会前,少有接触佛学,佛法经论除了《心经》、《六祖坛经》之外,大略翻开的也没几本;大师的著作看过一些,立身处世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心中感动,习性却依然故我。正式报名参与同修会后,就在台南讲堂周四班余老师座下,学习了一年有余。正觉讲堂,不办任何收取功德款的法会,课程都是免费,不需缴交任何半强迫性的功德款。入门课程就需要两年半,没有光说不练的道理宣说,著重解行并进,真是一个特殊的学佛场所。正觉同修会有一个善巧方便的行门——无相拜佛,对治一般大众攀缘躁动的心念;清楚的佛法大纲与修学次第,让初学佛者就能提纲挈领;深入及浅出的说法,摄受理解能力不同的学子;由亲教师亲证的功德受用,传授学子经由听闻佛法熏习正知正见,反覆思惟,进而身体力行,亲证个中道理。p.53

  余老师是末学的亲教师,除了正式课程的传道授业解惑外,余老师为了提升学子们的智慧,经常劝同修们每周二到讲堂,听听 平实导师讲解《金刚经》。平实导师讲经,真的不是一般大众的程度所能意会的;末学从《金刚经》第二十二分的〈无法可得〉开始听课,到第三十二分的〈应化非真〉听完,包括继续听闻《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听了一年多,慢慢的才听出一些心得。

  平实导师讲解经文当然也得依文字表义解说一番,末学虽然才疏学浅,文学底子平平,依文解义还算可以理解。但平实导师短短的经文解释完,就耍起禅门大刀,又是事说,又是理说、宗说;本来七八分懂的,被 平实导师从事相、理相、宗门说一说,当场懂的剩不到一分,才知道不是完全听懂。下课回内完,只得摸著丈二金刚回家,心里面只能像 平实导师说的“且待下回分解”。禅门法要智慧如海,禅师也是手头很俭,公案的文字言说中,总是画龙不点睛,处处伏笔。还好禅师手眼千变万化,总是不离其宗;加上 平实导师在课程中,也扮演法师的角色,以法师身分说起法来就毫不吝啬;多多熏习,去芜存菁整理一下,是佛法非佛法,是方便说还是究竟说,渐渐也能厘清脉络。末学也算略有善缘而能安住听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熏习久了居然也闻出一点味道来;加上余老师课堂上的知见教导,终于可以稍稍看得懂 平实导师的书籍,由 平实导师的书籍再进入佛法大海,总算没有茫茫然不知所云。总算体会到原来众生智慧高低差别如此之大,原来阅读经文要如此闻、思、修,p.55原来人真的可以从理解现观中去改变心性提升智慧。末学虽然经文不熟也不透澈,宗门更是门外汉,但现在读起经文,虽未能深解义趣,总算学了点入处,在事理上也有少分心得,不敢吝惜,希望能藉此野人献曝,分享修学历程。

  四、井蛙窥天

  人类自称是万物之灵。其实以现有的科学知识而言,从空间来看,浩瀚的宇宙中,地球也不过是这个宇宙星系中的银河系边缘之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而已。从时间来看,地球上人类的起源也不过约两百万年而已,如就文明的发展也不过这五千年或一万年,甚至以工业革命来说才两百年,相较于这地球的四十六亿年,这个宇宙的一百五十亿年,真的如沧海之一粟般微不足道,何况尚且未推论到是否还有宇宙之外的时空。所以如果由发展几十亿年的文明,来看现今地球的文明,当然就会觉得人类的幼稚无知与野蛮了。所以佛经中对此时期的地球与生存其间的众生说是五浊恶世,所谓劫浊、命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其实是相当容易由科学角度去理解的。

  佛陀以其悲愿示现在五浊恶世的人间,依众生根器不同而有不同的方便说法。十方世界的菩萨摩诃萨,亦各依其因缘及愿力来此示现说法及向 世尊请法,是以卷帙浩繁的佛经,有种种因应众生而开示悟入的知见,亦有菩萨摩诃萨的甚深智慧。只是人类的寿命与智慧有限,所能体会的只不过如大海之一瓢。如同大学教授所开的一门课,小学生即使努力听取,即使不是鸭子听雷,p.57顶多也只能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去领会所能认知的一小部分。然而果真能领略出这一小部分,对这小学生而言,却是如同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未来就可以渐渐次第体会到大学教授所传授的智慧。

  所以修学佛法首重不在皓首穷经、埋首典籍,而是在于如何开启那扇智慧之门;自忖若非大智上根之辈,当觅善知识摄受教导,才是会取佛法智慧的不二法门。问题是大善知识难遇,在这众生拙劣的世间,不见得表相庄严、徒众众多、声名远播就是善知识,有时善知识的见解还离经叛道凡俗不容。君不见哥白尼五百年前提出“地球绕日”说时,上至君王、教皇,下至一般平民,多是嗤之以鼻,只相信双眼所见,认“太阳绕著地球走”才是正理。所以人云亦云,肯定与善知识无缘,福德与智慧才是亲近善知识的因缘。

  五、身心受用

  末学原本是“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的凡夫个性,自私自利,行有不得,老是怨天尤人。在正觉同修会一年多的修学后,财色名食睡的贪著与烦恼居然渐渐转为淡薄了;一向美食主义,居然能淡薄贪味,持续吃素;工作事业上即使回报不多,也愿意辛苦承担不为所苦;为了年迈父母,也另外租屋接来同住,略尽孝道;遇有烦恼还能反求诸己思惟改进;这以末学以往的习性而言,几乎是不能想像的事。在种种做人处事世俗法的道理上,也渐渐能不被表相所左右,而稍稍能体会表相内的本质;在个人与社会,家庭与亲友,工作与事业中虽未能尽如人意,却也渐能知所进退,学著韬光养晦,蓄势待发,很是受用。p.59

  末学的人生历程与多年从事科技产业,以世俗智慧来说,还算有点小聪明,非属迷信之徒;然末学自知是到同修会修学了一年多,才稍有开窍的。看很多人进讲堂,听了三五个月甚至不到三次,就不愿再来,真觉得是入宝山空手还。何况有更多人士,听闻是居士说法,尚未一窥全貌,就已预设立场遽下定论,那就与善知识无缘一会了。

  提出一点个人浅见与心得,这在久学佛法的大德们,当然不值一哂;只希冀如有新学同修及会外大众,在听闻 平实导师说法或研读 平实导师书籍及经文上,老觉得隔靴搔痒不得其门而入时,藉此而知有个他山之石,曾经也是如此这般;在同修会中安住听法久而久之,也渐能稍解义理,身心受用,而愿意相信末学所言不虚;进而来同修会安住学法,进德修业,那末学也就与有荣焉了。

  六、择法智慧

  “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同修会的教学内容非仅在道理宣说,亦重理解;理解道理后行持才不会偏差,智慧才容易生起;而由智慧的提升,才能渐次理解到佛经的甚深理趣,对事理上的本质也容易如理思惟,不惑于表相。记得前时陪家父看电视,正好转到宗教台,拍摄的是某寺院的住持在大雄宝殿中长跪诵经,佛号的背景声音衬托得甚为庄严。此时插入一段画面,这位住持说将举办一场法会,欢迎诸方大德多多护持。本也合乎情理,p.61只是萤幕上一直重复出现的跑马灯字幕——“己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萨发心”颇为醒目。我想会内同修来看,肯定大大不以为然。怎么自己尚未得度,就想要先度他人?万一成了泥菩萨过江,一盲引众盲,相率入火坑,恐怕只能“披毛戴角还”了。一般大众知见不足智慧不够,无能判别,都是从表相判断事情。只要觉得师父庄严慈悲,就忙著发心护持,出钱出力。至于师父会不会度,要怎么度,要度人到哪里去,却都无法分辨检择。末法时代众生的确可悲又可怜悯。(作者案:后读 平实导师书籍,证实果然如此。《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岩经》有相似经文,但尚有三句“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经义是说菩萨尚未度到究竟的彼岸,自觉未圆而仍能发心度众;这句“自未得度”的意思是指尚末成佛,而非尚未开悟;意思是自己尚未成佛而愿意度化众生的人,即是菩萨发大悲心。少了后三句,就没有自觉未圆之意,成了“自己有悟没悟、会不会得度都没关系,要先去度人,这就是菩萨的发心。”这位住持如果是引用经文,当知经文义理,肢解取用就成了断章取义,不免误导众生。《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世尊有言:“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度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多读经文,此理甚明。)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菩提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普贤菩萨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