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主宰人的祸福吗?
有人问到说“安太岁”,佛弟子安太岁是如法吗?太岁主宰人的祸福吗?那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什么是太岁?太岁是中国传统的一个思想,那太岁星其实就是木星。太岁星这个木星,是我们九大行星里面的其中的一颗星,那这一颗星是从我们太阳算起的话的第五颗星,也就是从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那也是九大行星里面最大的一颗星。
那这颗星它为什么会称为太岁呢?那这个是跟中国的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还有易经易理的一个理论,是有一个相关的。因为木星运行太阳一周,刚刚好是十二年的地球年;也就是说,木星绕太阳一周,差不多就是地球绕太阳十二周。那其实也不是刚刚好是十二年,大概以精确的天文学的估计的话,应该大概是在十一年点八六年左右,所以这个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历法会有闰年、闰月的最主要的其中的一个原因。我们这个历法里面,有以太阳为历、以太阴为历,乃至于搭配这个木星,去换算成这样子的历法。所以这个十二年的地球年,刚刚好配上这个地支,也就是配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配上这十二支,刚刚好是十二年,所以十二年刚刚好就是木星运行太阳一周的时间。那十二年再配上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样加起来,十年、十二年配起来。譬如说,从甲子年到辛亥年绕行一周,总共必须要轮一次的时候,就是必须要六十年,那这个就是一甲子。这个是因为历法的衍生,所以会有这个所谓太岁星。也就是说,认为每十二年的时候,刚刚好是这个木星回到原来的那个位置,那么就认为说那个是太岁星,那就以这个木星为岁星。所以我们中国所称的岁星,这个太岁星最主要就是在指木星。
那这个木星配上十二支,也就是说这个十二地支“子丑寅卯”,就是子年的时候运行到这边,这个丑年的时候运行到这边。那当子年的时候这个地支,就是属鼠的人,如果当年对应的地支刚好是对到属鼠的,那这个叫作太岁,那这个叫作值太岁,那对宫所对沖,这个叫作沖太岁。譬如说这个属鼠的,如果当年太岁星所运行的刚好就是到地支的“子”宫里面,子宫的话就是属鼠,属鼠的话所以就是值太岁;那对宫就是午,午就是属马的,属马的就是沖太岁。那譬如说,那个属牛的就是丑宫,那第二个丑宫,丑宫如果运行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这个属牛的就叫作值太岁;那对宫是什么呢?对宫就是这个属羊的,属羊的这个是属未,也就是说地支里面的“未”相应,那这样子的话,这个未就是沖太岁。那譬如说今年,今年是辰年,也就说今年是龙年,今年是龙年也就是说属龙就是值太岁,所以很多人今年去安太岁,都是属龙的;那还有一个就是沖太岁,沖太岁就是属狗,因为辰宫所对的就是戌宫。
所以,这个其实是透过整个星球的运作的一个过程,来搭配我们的天干地支。所以,其实这个是天干地支,一甲子其实是十二还有十的最小的公倍数,所以这个最小的公倍数,透过这样一个数理的一个运作,就变成说这个东西可以拿来算命。那当然这个部分,我们不在研究算命这一部分的东西。因为易学算命这一部分,有它易学的那一部分的学问;但是我们针对“太岁能够主宰祸福”的这一部分,来探讨这个问题。
那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说,所谓太岁星,它其实是日月星辰相互之间的关系,运作的一个相对位置,所产生的我们人的一个虚妄想的一个概念。那为什么我们会以这个太岁星为主宰祸福的最主要的一个观念呢?这个就是因为,我们对于五阴世间形成的真相,还有器世间形成的真相不明,所以才会执著于说,有一个东西能够主宰我们的命运,那这个就是来自于邪见。来自于什么样的邪见呢?来自于“我见”的邪见。这个我见的邪见其实就是因为不明五阴虚妄,执著五阴为我;以五阴为我,展转的以五阴为我,再去攀缘外器世间的这一部分,以为有一个能够出生您五阴世间的一个造物主。但是,您这个五阴世间,是谁所出生的呢?您这个五阴世间,是您的如来藏所出生的;并不是说有一个造物主能够出生您这个世间,不是说有一个造物主能够出生您这个五阴。所以,就是因为不知道说五阴是谁所出生的,不知道您生从何来,不知道您死从何去。那“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呢?其实生就是从如来藏来,死还是回到如来藏去,因为一期一期五阴生命的生死,其实都是在如来藏的表层上面,去生灭、去变异的。那众生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会去施设、去安立有一个出生万我的,出生所有一切世间、一切事物的一个造物主。
那这个造物主的邪见,其实也不单单只是中国的这个太岁的这个思想,造物主的邪见自古有之;造物主的邪见从印度,古印度佛世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存在了;乃至于 佛未出世的时候,这个造物主的邪见就已经存在了,婆罗门就是以大梵天为一切造物主的思想。那这个在我们前面一集“佛是不是万能的”这个主题里面,有对于大梵天造物的这种邪见,作了一个详细的说明,各位可以去参考那一集。
那所以,这一部分所说的就是说,造物主的邪见其实是众生所安立的,其实没有一个造物主;就算是大梵天,他自己也不是造物主,因为他一样是由他的如来藏所出生的。那既然大梵天是由他的如来藏所出生的,那我们说,基督教说“上帝能够造一切万物,一切世间都是上帝所造的”,那这样子,这个造物主的观念,其实就是佛世的时候所说的造物主的邪见。那在这个前面的大梵天的这个知见里面,佛就问了大梵天:“那大梵天,你说你造了一切世间,那我请问你,你是谁所造的?”那我们同样一句话要问基督教:“上帝造一切世间,那上帝你是谁所造的?你不会无因而生吧?”那一贯道的老母娘,其实也是来自于造物主的邪见。那我们说邪见,其实不是在骂人家说“你那个是邪见”——很多人会认为邪见那个就是在骂人;邪见就是说,您不是依止着佛法的正法所了知的知见,这个就叫作邪见,因为这个是会引导众生往流转生死、往生命轮迴的方向走的。
那这个知见,这个邪见的根源,我们还是回到刚刚所说的,就是因为对于五阴世间的不明,所以才会造成造物主的这种邪见;所以会认为说,有一个造物主造了我们这个山河大地。那这个造物主,我们所影射过去的就是这个太岁星,因为太岁星这个是另外一个造物主的一个思想。也就是说,有一个造物主,造物主他造作了我们这样子的一个日月星辰的大地;但是他派予一个人,给他一个职责,给他的一个任务,这个就是“太岁星君”,这个就是从这边所衍生出来的。那这个太岁星君是在负责每一个人的命运、每一个人的祸福,但是其实这个只是我们日月星辰运作的一个过程。
那佛弟子对于太岁应该有怎么样的一个认知呢?佛对这一部分,又作了怎么样的开示呢?佛说:“观星斗为四邪命食之一。”什么叫作邪命?其实就是我们上一集里面所说的,这个叫作邪命活,这个叫作捨命占候;也就是说,他捨掉了正命,而去作占卜、作观星望斗的行为,这样子的话是 佛所不许的,这个是属于四邪命食。什么叫作四邪命食?第一个叫作仰口食,第二个叫作维口食,第三个叫作方口食,第四个就叫作下口食。那仰口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观星望斗,来帮人家断生死,帮人家这个卜卦,帮人家算命,帮人家改运,这个就叫作仰口食。这个仰口食这个部分,其实用安太岁的这个方式,帮人家改运,乃至于用这个安太岁的方式,在引度这个佛弟子,进到佛门的寺庙,其实非常的多。
到目前为止,其实还有很多的寺庙,在每一次过年的时候,都帮人家在安太岁。那如果这个只是在安慰众生的心灵,让众生能够获得一个依託的话,倒无可厚非。但是,当你帮众生安太岁的时候,应该要把这个真正的佛法的道理告诉众生,这个才是真正的方便引度众生;那如果不是这个样子的话,那这个其实就是 佛所说的四邪命食。所以,如果寺庙帮人家安太岁,而因为安太岁,收取安太岁的款项的话,那这个其实就是 佛所说的四邪命食;因为 佛不允许佛弟子,用这样子的方法,来获取这个资身供养。那对于在家弟子,一样是这样子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家弟子你不能用这样子的方法去作营生;更何况是出家的弟子,更是在比丘律里面、在声闻律里面有严格的规定,你不能用这种方式去作这个邪命食,因为这个是会增长众生我见的邪见,所以 佛所不许的。
那我们对这个太岁,也就是说日月星辰,刚刚所说的《易经》,中国的《易经》对于我们的这个山河大地的这样子的一个观察,其实是对还是不对呢?譬如说,从阴阳五行里面,去看日月星辰的一个运作,乃至于日月星辰的运作,跟我们众生的这样子的一个生活的环境,是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是有关系的啊!所以,《易经》对于这一部分,其实是说出了一部分的道理。因为《易经》其实是当时由天人所传授的,在远古的时候所传授的,对于我们居住的器世间的最主要的一个轨则,作了一个说明。所以,从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间来看的话,其实它是有一定的解释价值。但是,这个日月星辰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形成的引力的关系,乃至于九大行星跟太阳,跟地球,相互之间形成的一个共业的共业网,那这个共业网是谁所造成的呢?这个共业的网,其实还是不离开因果。
我们姑且不谈这个宇宙——广大的宇宙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个从我们整个太阳系来讲的话,远至到我们整个银河旋系,乃至于无量的银河旋系,其实它本身都是有互相运作的一个牵引的关系。那为什么会有这些牵引关系的话,这个就是来自于众生的共业,这个就是来自于众生的共业,那众生的共业是来自于众生的别业。那众生为什么会有这些共业,为什么会有这些别业呢?这个就是来自于众生的“同分妄见”,这个是《楞严经》里面 佛所开示的,这个是来自于众生的同分妄见。那这个众生的同分妄见,就会有众生的同生基。什么叫作同生基?就是众生能够出生共同的浮尘,或是说众生能够出生自己各自业果的同生基。譬如说我们人类,有人类共同的一个同生基,这个是人类的众同分。那我们所有一切众生,地球的所有一切众生,有地球所有一切众生的同生基,那这个都是来自于这个同分妄见来的,同分妄见会形成众生的共业。
那为什么会有同分妄见呢?同分妄见其实是来自于众生的别业来的,众生各自有各自众生的别业。也就是说,譬如说我们地球的众生有很多的众生,我们其他微细的生物姑且不谈;地球的众生有人类的众生,有各种畜生道的众生,譬如说有狗道的众生,乃至于胎、卵、湿、化,各个畜生道的众生,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面。为什么会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面?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面的这个众生,有共同受报于这个地方的这样子的一个共业。那为什么每一个众生所出生的样貌是不一样呢?这个就是因为有众生各自各自的别业,因为过去世您所造作的业果,储存下来的这个业种,形成您这一世受持的业力,所以再一次的形成的“无明缘行,识缘名色”,由您的如来藏再一次出生了您这一世的名色。那什么叫作名色呢?这个名色其实就是您这一世的正报身。那什么是正报身呢?譬如说狗生为狗身,狮子生为狮子的身,蛇生为蛇身,这个就是什么?这一世的正报身;那我们人生为人身,这个就是我们人的正报身。所以,这个是共业之中有别业,别业之中有共业。
乃至于我们人道众生,有美国人,有台湾人,有其他日本人,乃至于东南亚,各各有各各世界的人。各各世界的人为什么同样会生出二个眼睛、二个耳朵、一个鼻子、一个嘴巴呢?为什么同是二只手、二只脚,而且站立行走的呢?这个就是我们所有人类的众同分。但是人类的众同分所形成的,为什么是这样子?就是因为众生的共业,人类所形成的这样子的一个众同分的同生基,所形成这样子的一个共业,所以才会有这样子的一个情形。
但是所有的人类里面,一样是有他的别业存在,一样是有他的别业存在。这个别业,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别业,台湾人有台湾人的别业,那美国人有美国人的别业,乃至于各各每一个人的个体,有各自的别业。譬如说同一个家庭里面,同一个家庭里面,之所谓生在同一个家庭,就是因为有同一个家庭出生的一个共业。那为什么同一个家庭里面的人,每一个人的命运会不一样?那这个就是因为,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过去世所造作的身口意行,所留下来的这样的一个业种,让你的业力不断,形成每一个人的别业,所以每一个人的命运不同。譬如说,同样乘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车祸,一家人共乘一部车,有的人会遭受重大的灾害,有的人只是受轻伤,有的人甚至没有什么样的一个灾害;那这个就是每一个人过去世所造作的这样子的业果不同,所以会形成这样子的业缘。而不是说哪一个人很幸运,所以他没有受伤,哪一个人就是因为他比较倒霉,所以他因为车祸死掉。其实这个都是跟过去世的业果,过去世的业果所形成的业力,有很密切的关系。那这个关系从大到小,都是离不开众生的别业,还有共业的业力的影响。
那我们说太岁星这个木星,还有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这个木星——其实太阳系里面,其实也不止九大行星,这个是过去的一个理论;其实在地球跟火星之间,有一个小行星群,这一部分其实是推测过去还有一个行星,那这个是已经爆炸的一个行星,变成一个小行星群一个碎片,这个其实一样是受着九大行星互相运作牵扯的引力的影响。这个引力有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呢?当然是有影响,譬如说月球影响到地球的潮汐,这个潮汐就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了。这个东西是不是就是有一个造物主来操控这个引力呢?不是!这个日月星辰的这些影响,全部都是众生共业所使然,并不是说有一个造物主来操控的。
所以,如果要改变这些共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要先改变自己的别业开始;也就是说你必须要依止着佛法,往着佛法修行的道路,去灭除我见,去断除这些轮迴生死的烦恼,这个才是真正的能够主宰您的祸福。
阿弥陀佛!
- 佛说有内法、有外法!
- 无漏有为法
- 八识 (百度词条)
- 如来藏 (百度词条)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何谓证悟?
- 略说法尘
- 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
- 六识出生的条件是什么?
- 世间三昧,出世间三昧,世出世间三昧
- 五位百法简介
- 百法明门之“一切最胜故”
- 百法明门五位百法之五十一心所法
- 五十一心所法之五遍行与五别境
- 五十一心所法之善十一法
- 完整的佛法
- 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 住位修行|五根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三乘菩提的关系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殊胜的念佛法门
-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 也谈“中阴得度”!
- “念佛法门”之一门深入!
- 念佛求生净土,免脱生死之苦!----恭迎阿弥
- 恶业如坠石,念佛如渡舟!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般若信箱】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何讲助念的法
- 关于助念的知见
- 一切风水吉地的根源!
- 众生为什么每一世都失忆?
- 共相怨害喻----陀罗尼 [英文] A Parable of
- 我们为什么应该素食 [英文] Why Should We
- 布施得福 Virtues Cultivated from Dāna
- 【佛典故事】咒陀罗尼[英文] Incantation
- 【佛典故事】菩萨妙陀罗尼 [英文] Bodhisa
- 【佛典故事】五百陀罗尼 [英文] Five hund
- 【三乘菩提】实证佛教 [英文] The Positivi
- “百善孝为先”!
- 【学佛释疑】何谓佛教? [英文] What is Bu
- 依世间真实相而说戒罪
- 身口四大,念念生灭,罪是如何成就的呢?
- 当心误犯两舌而不自知
- 故意含糊其辞让人猜测,也是妄语
- 不妄语的原则就是如实而说
- 邪淫罪之轻重差别
- 广钦老和尚 开示法语录 第一段【英文】
- 八个兄弟共一胎(德文)Die acht Brüder
- 起心动念真的要很小心!
- 弥勒菩萨偈
- 玄奘法师所译经论
- 翻经留作将来眼----一代高僧玄奘法师
-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精进要有节度,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佛食马麦--佛陀也不能改变因果法则
- 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故事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 第001集 经题释义(一) 正融老师
- 第002集 经题释义(二) 正融老师
- 第003集 经题释义(三) 正融老师
- 第004集 佛国品(一) 正雯老师
- 第005集 佛国品(二) 正雯老师
- 第006集 佛国品(三) 正雯老师
- 第007集 菩萨之妙行(一) 正圜老师
- 第008集 菩萨之妙行(二) 正圜老师
- 第009集 菩萨之妙行(三) 正圜老师
- 第010集 诸佛之庄严 正圜老师
- 第011集 礼赞如来功德 正龄老师
- 第012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一) 正龄老师
- 第013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二) 正龄老师
- 第014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三) 正龄老师
- 第015集 菩萨净土(一) 正昌老师
- 第016集 菩萨净土(二) 正昌老师
- 第017集 菩萨净土(三) 正昌老师
- 第018集 菩萨净土(四) 正昌老师
- 第019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
- 第020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