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妄语的原则就是如实而说
《菩萨正行》,今天我们要来介绍“口四业之释疑”,同时这一集我们也将针对几个疑问来解释。
前面几集我们介绍了杀、盗、淫等身三业,接着在这一集我们将介绍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等口四业。首先介绍不妄语,不妄语的原则就是如实而说,如果说话不如实、不确定而说,都是妄语。对于所见、所闻、所觉、所知,要说给别人听以前,一定要先了解来龙去脉以后才能够说,不然就是妄语。所以对某一句话或某一件事情没有确定完全了知而先为人说明了,那也是妄语。比如说,有人以暗示的方法,使人猜疑他已经开悟了,但是他自己并没有明讲,我们也没有清楚地问明白,只是疑心他已经开悟了,就对别人说他已经开悟了,我们的话就成为“若有疑心,异本说者”,这是妄语的轻垢罪。又比如说,以前有人这么说:“开悟的人从来都不会说他已经开悟了。”那三十分钟以后他又说:“师父我从来都没有说我有开悟。”我们听起来的意思是说:他有开悟、他宣示他已经开悟了。但是这里面有个陷阱,他的目的是要利用我们去向别人宣扬说他已经开悟了;我们不可以因为这样就对别人说:“某某大师有开悟喔!”我们只能把他的话转述,不可以用自己的意思说他有开悟,否则就成为妄语的轻垢罪。假使我们怀疑他,他说的话可能是虚妄之词,我们就要先求证于他,先问清楚:“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你已经开悟了呢?或者是方便假说示现开悟而实质上还没有开悟呢?”这样问的目的是要避免“若问、不问”的过失;如果没有先问清楚,或提问时他仍含糊不清而不明讲,我们就只能一句一句的转述而不可以用自己的见解去说,否则我们就成为“若有疑心、若见若闻,若问不问,异本说者,是名妄语”,结果我们的好意变成在帮他宣说虚妄之语。所以 佛说:【若有疑心、若无疑心,若见若闻若觉若知、若问不问,异本说者,是名妄语。】(《优婆塞戒经》卷六)
所以我们呼吁所有的大师们:有悟就说有悟,没悟就说没悟,不要假借名言方便而陷害徒弟们犯了妄语戒。我们听了他的说词以后也许没有疑心,他们的目的正是要让我们没有疑心地认为他真的开悟了,又希望可以避过大妄语的戒罪。但是如果他这么说,我们可以这样地说他:“若无疑心、若觉若知,异本说者,是名妄语。”因为他的说法与他心中所知的确实未悟,或疑心自己悟错了的意思有所不同,所以也是妄语。也就是说,他察觉自己修证的境界、所了知的开悟境界,异于 佛所说的正理,也就是说跟 佛所说的正理是不同,而对人方便示现已经开悟,这样一样都是妄语。如果是转述别人的话,后来讲出去时没有如实讲,是有所增或有所减,都是“不本见闻觉知”,也就是没有本于自己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话来说,这也是妄语。但是这个妄语不是具足妄语,因为所说没有颠倒,只是讲一半而已,因为讲一半而成为“不本见闻觉知”,也就是说,不是本于自己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内容而说的。乃至于把自己所证的境界为别人说明时故意保留,怕别人听了以后就都会了,也是“若言,不本见闻觉知”,这也是妄语。所以 佛说:【若言不本见闻觉知,亦是妄语,不名具足。】(《优婆塞戒经》卷六)从这里来看,平实导师绝对不是妄语者,因为我们问他一个法,他往往会告诉我们两、三个法,不但不是讲一半,而且还讲许多;所以有时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他讲出五、六种内容出来。这就是说,有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像武术界里面,每一代都要留一招,留到后来统统都失传了;这样子,佛教还有未来吗?只是除了 佛所告诫的、不应该明说的部分,以及一般众生不适合听的部分才不演说;所以有些深妙法,因缘不到是绝对不说的。那到底是什么因缘呢?这里说的因缘有两种:第一种是听法者的程度已经容许了,而且那个场合是适合说深细的法的时候,我们就会说;另外一个因缘是有人在故意否定正法的时候,我们才会提出来说,但是也会去注意到要保护密意。因为那种深细的法为众生说了,众生听不懂;写出来了,他们也读不懂。但是,在有人故意诽谤正法的时候,那可就很好用了;所以说法应当要观机逗教,不应无所观察。这就是说:“若言,必本见闻觉知。”这样子就是如法说了。
相关阅读
- 上一篇:故意含糊其辞让人猜测,也是妄语
- 下一篇:邪淫罪之轻重差别
- 佛说有内法、有外法!
- 无漏有为法
- 八识 (百度词条)
- 如来藏 (百度词条)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何谓证悟?
- 略说法尘
- 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
- 六识出生的条件是什么?
- 世间三昧,出世间三昧,世出世间三昧
- 五位百法简介
- 百法明门之“一切最胜故”
- 百法明门五位百法之五十一心所法
- 五十一心所法之五遍行与五别境
- 五十一心所法之善十一法
- 完整的佛法
- 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 住位修行|五根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三乘菩提的关系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殊胜的念佛法门
-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 也谈“中阴得度”!
- “念佛法门”之一门深入!
- 念佛求生净土,免脱生死之苦!----恭迎阿弥
- 恶业如坠石,念佛如渡舟!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般若信箱】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何讲助念的法
- 关于助念的知见
- 一切风水吉地的根源!
- 众生为什么每一世都失忆?
- 共相怨害喻----陀罗尼 [英文] A Parable of
- 我们为什么应该素食 [英文] Why Should We
- 布施得福 Virtues Cultivated from Dāna
- 【佛典故事】咒陀罗尼[英文] Incantation
- 【佛典故事】菩萨妙陀罗尼 [英文] Bodhisa
- 【佛典故事】五百陀罗尼 [英文] Five hund
- 【三乘菩提】实证佛教 [英文] The Positivi
- “百善孝为先”!
- 【学佛释疑】何谓佛教? [英文] What is Bu
- 依世间真实相而说戒罪
- 身口四大,念念生灭,罪是如何成就的呢?
- 当心误犯两舌而不自知
- 故意含糊其辞让人猜测,也是妄语
- 不妄语的原则就是如实而说
- 邪淫罪之轻重差别
- 广钦老和尚 开示法语录 第一段【英文】
- 八个兄弟共一胎(德文)Die acht Brüder
- 起心动念真的要很小心!
- 弥勒菩萨偈
- 玄奘法师所译经论
- 翻经留作将来眼----一代高僧玄奘法师
- 当观无常以离众苦
- 精进要有节度,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佛食马麦--佛陀也不能改变因果法则
- 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故事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 第001集 经题释义(一) 正融老师
- 第002集 经题释义(二) 正融老师
- 第003集 经题释义(三) 正融老师
- 第004集 佛国品(一) 正雯老师
- 第005集 佛国品(二) 正雯老师
- 第006集 佛国品(三) 正雯老师
- 第007集 菩萨之妙行(一) 正圜老师
- 第008集 菩萨之妙行(二) 正圜老师
- 第009集 菩萨之妙行(三) 正圜老师
- 第010集 诸佛之庄严 正圜老师
- 第011集 礼赞如来功德 正龄老师
- 第012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一) 正龄老师
- 第013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二) 正龄老师
- 第014集 如何成就佛国净土?(三) 正龄老师
- 第015集 菩萨净土(一) 正昌老师
- 第016集 菩萨净土(二) 正昌老师
- 第017集 菩萨净土(三) 正昌老师
- 第018集 菩萨净土(四) 正昌老师
- 第019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
- 第020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