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以基督教释经学解构佛教之谬误(2)
76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中分五十经篇〉〈第四品〉〈86 鸯掘摩经〉,元享寺,页 106。 77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中分五十经篇〉〈第四品〉〈86 鸯掘摩经〉,元享寺,页 106。 78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中分五十经篇〉〈第四品〉〈86 鸯掘摩经〉,元享寺,页 107。 79 《大正藏》册 2,页 511,上 1-2。 80 《大正藏》册 2,页 511,上 3。 81 《大正藏》册 2,页 511,上 9-10。 82 《大正藏》册 2,页 720,上 24-27。 83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10-11。 84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17-18。 85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20-21,然后求出家获准,成为「善来比丘」。 86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21-22。
87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25-26。 88 《大正藏》册 2,页 513,下 25-28。 89 《大正藏》册 2,页 514,上 2。 90 《大正藏》册 2,页 514,中 3。 91 《大正藏》册 2,页 515,上 11。 92 《大正藏》册 2,页 515,中 24。 93 《大正藏》册 2,页 515,下 19。 94 《大正藏》册 2,页 516,上 8。 95 《大正藏》册 2,页 517,上 23。 96 《大正藏》册 2,页 517,下 19。 97 《大正藏》册 2,页 519,下 25。 98 《大正藏》册 2,页 520,下 1-2。 99 《大正藏》册 2,页 520,下 5-6。 100 《大正藏》册 2,页 520,中 1。 101 《大正藏》册 2,页 521,上 18-19,方才见道未立梵行时,帝释已说其梵行甚清净了。 102 《大正藏》册 2,页 522 ,上 23-24,央掘魔罗所悟的是法界实相如来藏的自性。 103 《大正藏》册 4,页 703,下 13-14。 104 《大正藏》册 4,页 703,下 14-16。 105 《大正藏》册 4,页 704 ,中 3-4。
〈表二〉胪列各经相关的经文,皆在描述「追佛事件」中,佛陀对央掘魔罗提 出不生不灭法与生灭法的差别性,引发央掘魔罗的疑情而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央掘 魔罗造作杀害众生的心,是属于生灭变异的七转识;七转识有造恶的时候,也有行 善的时候,因此一切众生的七转识皆有造恶行善之时节;然而,第八识如来藏是如 如不动的不生不灭法,迥异于能造善恶的七转识;因此如来藏从无始劫以来,「自性」 犹如「真金色」一般清净,对于一切众生,皆息于刀杖,不害诸生类,一切蒙其恩, 住无生际;迥无三有故「住无三际」,迥无六尘故「住无尘际」,迥无死亡故「住无 死际」,迥无生灭故「住于恒际」,是法界实相及万法本源故「住法界际、住于实际」, 无始劫来不曾一刹那间断故「住无断际」,永远无生无死故「住涅槃际」,全都是为 央掘魔罗开示大乘经中说的不生不灭法,非如声闻经中说的蕴处界无常诸生灭法。 佛陀指出第八识如来藏的法性,是从无始劫以来就无害于一切众生,因而引发 央掘魔罗在追佛的当下,反观自身五阴不断造作善恶不定的业行,堕于生灭变异的 无知海中,因此如实观察到生灭法邪恶的本质—久修恶业。若要彻底远离生灭法 的邪恶本质,则必须实证永息诸恶的不生不灭法,因而实证法界中永恒不坏的真实 法—第八识如来藏,故央掘魔罗自述:今闻真妙说、闻汝与法相应偈、恶者今识 真—愚痴的恶人如今识得不生不灭的真实法。接着经文描述「心即开悟」于第八识如来藏,因此生灭变异的诸法相对于第八 识如来藏,就犹如须发一般是缘尽即自落而灭尽,然而第八识如来藏是永不陨落而 犹如头颅;一切生灭的须发皆依于头胪而生灭,若无头颅的存在,则须发如何可能 存在而生长掉落呢?当未识得头颅之前,以为生灭相续的须发是真实存在,直到实 证头颅之后,方才发现须发的虚妄不实。因此实证如来藏后须发自堕犹如剃头,自 觉一切生灭法的虚妄—须发自落;已能为众生指示本来出离生死的出家法如来藏 的真实存在,成为真正的出家者—被服法衣;实证如来藏不系属于三界中的任何 一法而出离三界家—已得出家;能分辨生灭法与不生不灭法二法法性的差别而得 法眼净。「心即开悟」是描述实证法界实相—第八识如来藏—的事实,本文只能极其 简要地指出〈表二〉各经与之相关的经文,无法一一解说表中所有经文的内容。至 于详细的内容,并非本文的主轴,亦非一篇论文的篇幅所能诠释,故皆予以省略。 对于《央掘魔罗经》所有版本所共通的「追佛事件」中「心即开悟」的最重要 义理,吕凯文无能证解,以致心中充满畏惧与逃避的心理,在其整理第(7)经的叙 事结构分析表中已经充分显示。本文节录吕凯文十个段落中第二个段落的叙事内容 如下:
上文引述的附表中,可以知道所有《央掘魔罗经》中最重要的「追佛事件」,在 该文中已经完全不记载,仅以「反而被佛陀调伏」的文字完全取代而消失无踪。如果吕凯文能够前后逻辑一贯、忠实于其分析制作的「叙事结构表」,则所有《央掘魔 罗经》版本共有的「追佛事件」,应该成为「叙事结构表」的重要段落。可是在其制 作第(7)经的「叙事结构表」中,「追佛事件」也完全消失而被隐匿起来,而不再 视为一个重要的「叙事元素」了。而且,在本文〈表一〉中引用其对第(7)经的叙 事结构表中,吕凯文认为从「师母求欢」到「本生谭」的 11 个叙事元素中,第(7) 经的重要叙事元素只有其中的 7 个。但是,吕凯文在详细整理第(7)经的叙事结构 时,将之扩大为 10 个叙事元素的段落。然而,在详细解析第(7)经而扩大叙事元 素数量时,最重大的各译本都共有的「追佛事件」反而彻底消失而不见了。由此可 见,其刻意隐匿「追佛事件」的叙事元素,正是显示对于「追佛事件」本身,所凸 显的佛教重要义理「心即开悟」的畏惧与逃避。 在《央掘魔罗经》「追佛事件」中「心即开悟」于法界不生不灭法的实相内容, 正是佛教与其他所有宗教—譬如《基督教释经学手册》所依的基督教—间本质上的 重大差异。吕凯文对于「心即开悟」所探讨的法界实相,因为心存恐惧,所以在其 叙事结构中刻意予以忽略;反而依从来不以探讨法界实相为宗旨的《基督教释经学 手册》,来解释佛教经典,显见吕凯文对于佛教与基督教之间,具有完全不同本质的 事实,是完全无所了解的。佛教与基督教本质上的不同,已经是历史上的事实;乃 至可以在现今的时代中,重新验证此事实。因此,吕凯文以《基督教释经学手册》 作为研究佛教经典的方法依据,只是荒诞不经的历史想象,而不是真正的佛学研究。
62 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48。
63 其实央掘魔罗所证的是菩萨果位而非阿罗汉,因为阿罗汉不必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但声闻人不懂菩萨所证的内涵与果位,或者基于维护声闻法的立场,故指称其所证为阿罗汉。见道时即成为阿罗汉,在《阿含经》中所见极多,其原理详见平实导师著,《平实书笺》,佛教正学同修会(台北),1999。
64 法界实相的内容只有一种,放诸十方三世皆然,故不可能有「多重意思」。
65 格兰‧奥斯邦著,刘良淑译,《基督教释经学手册》,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1999,页 18。
66 格兰‧奥斯邦著,刘良淑译,《基督教释经学手册》,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1999,页 485。
67 「如实观察」是指对于现象界就如同它的真实样貌而正确无误地观察。《杂阿含经》,《大正藏》册 2,页 7,下 8、23;册 2,页 17,上 26-27 等等;多处皆强调「如实观察」。
68 《大正藏》册 2,页 509,中 2-18。
69 依经文中佛陀所述及央掘魔罗自述见道思惟内容以观,实属不生不灭法而非蕴处界缘起性空等生灭法,故其所悟其实是菩萨果而非声闻果,唯声闻人结集《阿含经》时说为声闻果。
70 《大正藏》册 2,页 281,上 4-5。
71 《大正藏》册 2,页 281,上 16-18。
72 《大正藏》册 2,页 281,上 24-27。
73 《大正藏》册 2,页 378,下 16-20。
74 《大正藏》册 2,页 378,下 2-4。
75 《大正藏》册 2,页 378,下 24-25。
76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中分五十经篇〉〈第四品〉〈86 鸯掘摩经〉,元享寺,页 106。
77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中分五十经篇〉〈第四品〉〈86 鸯掘摩经〉,元享寺,页 106。
78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中分五十经篇〉〈第四品〉〈86 鸯掘摩经〉,元享寺,页 107。
79 《大正藏》册 2,页 511,上 1-2。
80 《大正藏》册 2,页 511,上 3。
81 《大正藏》册 2,页 511,上 9-10。
82 《大正藏》册 2,页 720,上 24-27。
83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10-11。
84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17-18。
85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20-21,然后求出家获准,成为「善来比丘」。
86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21-22。
87 《大正藏》册 2,页 720,中 25-26。
88 《大正藏》册 2,页 513,下 25-28。
89 《大正藏》册 2,页 514,上 2。
90 《大正藏》册 2,页 514,中 3。
91 《大正藏》册 2,页 515,上 11。
92 《大正藏》册 2,页 515,中 24。
93 《大正藏》册 2,页 515,下 19。
94 《大正藏》册 2,页 516,上 8。
95 《大正藏》册 2,页 517,上 23。
96 《大正藏》册 2,页 517,下 19。
97 《大正藏》册 2,页 519,下 25。
98 《大正藏》册 2,页 520,下 1-2。
99 《大正藏》册 2,页 520,下 5-6。
100 《大正藏》册 2,页 520,中 1。
101 《大正藏》册 2,页 521,上 18-19,方才见道未立梵行时,帝释已说其梵行甚清净了。
102 《大正藏》册 2,页 522 ,上 23-24,央掘魔罗所悟的是法界实相如来藏的自性。
103 《大正藏》册 4,页 703,下 13-14。
104 《大正藏》册 4,页 703,下 14-16。
105 《大正藏》册 4,页 704 ,中 3-4。
106 《大正藏》册 3,页 23,中 10。
107 《大正藏》册 3,页 23,中 10-11。
108 《大正藏》册 3,页 23,中 11-12。
109 《大正藏》册 4,页 424,上 22。
110 《大正藏》册 4,页 424,上 22-23。
111 《大正藏》册 4,页 424,上 25-26。
112 本文引用该文附表三的第二段落,其中第一个段落的主题「介绍本经出席的会众与本经的法会因缘」与第三个段落「天神与央掘魔罗的对话」,以及后面的其他段落皆与「追佛事件」完全无关,故略而不录。(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70。)
本文标签:基督教(1)
本文关键字:基督教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八、错解格式塔图的谬误
- 下一篇:六、畏惧佛教义理之谬误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佛教读书
- 语译《证道歌》
- 《心经》解读之一:“观自在菩萨”...
- 《心经》解读之二:“色不异空”...
- 《心经》解读之三:“不生不灭”...
- 《心经》解读之四:“是故空中无色”...
- 《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心经》解读之六:“心无罣碍”...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八个奇妙的心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二(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四(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 卷五(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讲记版)
- 《菩萨优婆塞戒经》 卷七(讲记版)
- 怎样持诵〈正觉总持咒〉?
- 世间法全部都是心的自性
- 实相经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版)
- 住位修行|五根何时转为五力?
- 信具足之一|三业端正入佛门!
- 信具足之二|归依三宝,福慧庄严!
- 信具足之三|如理思维,成就五根!
- 信具足之四|乐持五戒十善,勇发四宏誓愿!
- 信具足之五|满足十信位,正发菩提心!
- 如何发起欲界定?
- 信有五个层次,只有智信才能“自觉觉他,觉
- 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 成佛之道简介
- 成佛之道
- 三乘菩提的修行需要智慧而非表相
- 声闻菩提的内涵
- 三法印的意涵
- 依四圣谛出离三界苦成就声闻解脱
- 三界六道皆是苦!
-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系
- 三乘菩提的核心
- 三乘菩提的关系
- 佛是如何示现成道的?
- 你拜的是天神?还是鬼神?
- 农历七月十五 恭迎佛教盂兰盆节!
-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的孝经
- 受持五戒的意义
- 十信位|真心归依三宝,福慧庄严,种下解脱
- 佛陀开示出家人的饮食观
- 慎勿嫉妒诽谤,招致后殃!
-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 《无量寿经》在讲什么?
- 《华严经》主要是为菩萨而宣说!
- 恭迎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 十四种误会的学佛方向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何谓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
- 世间智、出世间智、世出世间智
- 受持八关斋戒,如何发愿回向?
-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应当发起正愿
- 四月初八,恭迎释迦牟尼佛诞辰日!
- 为什么要受持三皈依?
- 礼拜八十八佛的功德利益!
- 47、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下集 正元老师
- 48、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上集 正光老师
- 49、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下集 正光老师
- 50、双身法非佛法-上集 正伟法师
- 51、双身法非佛法-下集 正伟法师
- 52、大乘入道-实证第八识如来藏 正伟法师
- 53、禅宗以证悟如来藏为标的 正伟法师
- 5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正德老师
- 55、完整的佛法 正伟法师
- 怎么断三缚结?
- 为什么要断三缚结?
- 色界无色界中的我见
- 欲界中的我见
- 三缚结
- 缚与结是烦恼的特性
- 六种根本烦恼
- 断我见不是断灭
- 识阴为什么是不实的?
- 什么是识阴?
- 三乘佛法所证“无我”的差别
- 菩萨在证悟前,必须先将十信位的五根转变为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修行证果的四种法要
- 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 众生本来就有菩萨性吗?
-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菩提心?
- 具足十信位十心之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
- 去除对世间五欲乐的贪爱,可以检验一位菩萨
- 如何能够很快成就菩萨种性?
- 菩萨修行的内容有哪些?
- 菩萨有哪些类别?
- 云何名智者?
- 菩萨戒诵戒仪轨(佛教正觉同修会)
- 学佛应当先对家庭社会尽责
- 什么样的人才能受大乘五戒及菩萨戒?
- 布施当无所求
- 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
- 成就菩萨道的基础——人天乘
- 身是道器 | 古圣贤这样“看”病
- 戒有哪些种?
- 在家如何设置佛堂?
- “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
- 诵经回向有功德福德吗?
- 如何正确回向?
- 什么叫作回向
- 佛教世界观之~众生观(下)
- 佛教世界观之~众生观(上)
- 拜佛像的真实义理
- 佛教和民间偶像崇拜的的区别?
- 信仰与偶像崇拜
- 图腾与偶像
- 佛是万能的吗?
- 生命是如何流转的?
- 五阴世间和器世间是如何的形成?
- 造物主是万能的吗?
-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学佛
- 佛教的饮食观是什么?
- 饮食是什么?
- 地狱门前僧道多吗?
- 什么人会下地狱?
- 文殊为何手握利剑持逼释迦如来之身?
- 大乘、二乘所证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差别
-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 “日用而不知。”
- 拈花微笑----禅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悟的六种表象
- 六祖慧能说的“菩提本无树”是开悟诗吗?
- 顿悟与渐修
- 禅宗实证有三关:明心、见性、破牢关
- 佛陀拈花一笑的故事---禅宗的起源
- 菩萨不引用公案、不耍机锋的原因
-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克勤大
- 六祖度道明禅师的故事
-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
-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 释迦佛于然灯佛所受记成佛的因缘
- 如来有所说法耶?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地藏菩萨本愿经》广说助念的方法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属超度、灭罪
- 修习无相念佛发起欲界定
- 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念佛的现世利益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庄严净土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见面要称“阿弥陀佛”?
- 念佛修定的秘诀
- 净土圣道
- 【般若信箱】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何讲助念的法
- 关于助念的知见
- “往生及相关内容”的问答
- 莲友往生助念开示文
- 佛教徒为什么要孝养父母?
- 念佛人见到瑞相该怎么办?
- 如何慰喻有疾或即将舍报的菩萨?
- 为什么念佛会得到加持?
- 正觉同修会回向文
- 圆满十信位:护惜佛法,乐持五戒十善,勇发
- 满足十信位,真正发起菩提心!
- 三业端正的人,才能具足福德资粮进入佛道中
- 修定时五种止息恶念的方法!
- 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
- 欢欢喜喜做菩萨
- 菩萨道的饮食观
- 《优婆塞戒经讲记》读后心得
- 性障不除,初禅永远不会现前!
- 如何发起欲界定?
- 受持八关斋戒,如何发愿回向?
- 如何成为大施主?
- 礼拜八十八佛的功德利益!
- 正统佛教的清净修行法门
- 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
- 布施、赞叹、供养所获功德有哪些?
- 为什么说“吃亏是福”?
- 很容易被忽视的十种绮语口业!
- 如何守护口业?
-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
- 习气种子如何断?
- 执着与苦
- 优婆斯的前世今生
- 心灵鸡汤能断除烦恼吗?
- 众生成就,菩萨成佛
-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 费闲歌
- 德音 正音,谁能疗愈心灵
- 当你老了
- 断我见以后的生活方式
- 最大的谎言
- 你会想佛吗?
- 无相拜佛的由来
-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的孝经
- 地藏菩萨教我们如何帮助亡故亲人超度、灭罪
- 你有扶门的习惯吗?
- 好大的灾难!!!
- 甘愿做菩萨
- 我虽不是鱼,却知鱼之痛
- 放下屠刀的故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多闻第一阿难陀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论议第一迦旃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密行第一罗睺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智慧第一舍利弗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头陀第一大迦叶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持戒第一优波离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天眼第一阿那律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说法第一富楼那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神通第一目犍连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解空第一须菩提
- 忍辱-奉佛至孝感动天地
- 不昧因果---百丈禅师与野狐的故事
- 佛食马麦--佛陀也不能改变因果法则
- 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故事
- 八风吹不动
- 往生兜率天未必能亲见弥勒菩萨
- 世尊往昔是如何放生救生的?
- 不合理之事必有前因!
- 布施当无所求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扉页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缘起
- 意识虚妄经教汇编 目录
- 第一章 北传阿含部诸经 第一节 《长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三节 《中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四节 《中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五节 《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 第一章 第七节 《杂阿含单译经》
- 第一章 第八节 《增壹阿含经》
- 第二章 南传尼柯耶诸经 第一节 《长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三节 《增支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四节 《相应部经典》
- 第二章 第五节 《小部经典》
-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 第二章 第七节《弥兰王问经》
-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 《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5期 法雨普降,泽
- 《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4期 5/6~5/7 两天
- 延寿禅寺《六祖坛经》系列讲座 第03期 开演
- 善财五十三参鬻香长者
- 大年初四《六祖坛经》系列讲座:杭州富阳区
- 禅宗的各宗与祖庭
- 戒香的熏修功德非常重要
- 重走虚云路,朝圣鸡足山!缅怀大德志,修持
- 九月九日重阳节
- 2016年12月泰国曼谷禅修之旅开始报名了
- 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一代画僧 | 担当山水全集
- 贪著香尘的过患
- 大势至菩萨道场——佛教十大小名山之江苏南
- 戒德香---其香微妙 熏无边界
- 精选丨朴院,城市中的一片净土,一处禅意生
- 鼻根、香尘、鼻识三个法界互相关联,并依如
- 栴檀香供佛,功德无量无边
- 香积如来所食之余饭,凡有食者都能灭除一切
- 闻香悟道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