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勇敢的走进正觉
这星期六新来了一位师姐,她看了萧老师的书说:“写的很好,只是为什么要批评人呢?这很不好,萧老师不是很棒,就是很可怕,所以我有点害怕。”刚接触正觉的人或许会有这个疑问。对于这个疑问,我个人有一点看法。
不知大多数人看书是否会先看序文?序文中会提到出书的缘起;如不看序文,则只看到辨正诸言论,而不知道之所以要辨正的“因”,序文中的“因”被忽视了,如何能对书中辨正的“果”作出正确的论断?
有人说:“辨正一次就好了,为什么要重复说了那么多本书呢?”但是多次的因,自然会有多次的果。如《灯影》出书之缘起,乃因有法师追随杨、莲等诸人修学不久后,发觉其法多有过失,因而隐覆地址名氏来函,请求萧老师探讨真义;由是缘故,造书正式答复而作辨正与厘清,令其阅已,反观自己明灯之下,灯影黑暗、犹自未明,犹待善知识为其照明,才能有所修正与转进,终能回归正道。又《真假开悟》出书之缘起,乃放弃原法莲师主持之台南共修处后,另觅之新址筹备完成,恢复共修,新旧学员要求导师于佛像安座开光法会后,举办一场演讲,澄清法义正讹,显示正法真实,开示“真开悟”与“假开悟”之差别,意欲再尽一番人事,尽力抢救谤法之人免堕谤法的地狱罪中。其它诸书也各有其出书之缘起,如非必要,何需花费精力时间做多次而内容深浅不同的解说呢?但也因此让学人看到了佛法更深细处。
又有人说:“为什么一定是萧老师的法对,别人就错?为什么只有萧老师是真悟,别人就是假悟?”但书中已经很清楚的显示一件事实:一切依据经典辨正,依法不依人,不是意气用事,也不是面子之争,对错真假应是分明可辨的。而且,明知开悟的事情若不分辨清楚,悟错的人就无法被救护,将来舍报时无法抢救回来,堕入恶道中求出无期,岂不是没有慈悲心的人?还能称为善知识吗?
又有人说:“不管别人如何,都不要批评人嘛!”一个小学生和一个大学教授所在的层次不同,所肩负的责任也就相差很多。小学生主要的责任是读书,而大学教授除了教学相长之外,更肩负了匡正在他专精领域上,指导大众知见方向正确的责任。当有人指名道姓说某教授的论点错误时,此教授应该保持沉默,只管自己进修与教学吗?为了正法不灭、得以永续流传,为了慈悲众生、不堕地狱受苦,萧老师不得不依理而论,日夜急书。就算真的有些批评,在万言全书中所占有几?深细剖析佛法深广真义所占有几?学人受损有几?学人从万言佛法真义中受益有几?权衡得失,何者为重?为轻?
真诚的期盼,坚持“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的师兄师姐们,暂且放下错误的道统,抛开名师情执,且看萧老师书“写的很好”,何妨试著深入理解:自己是想要继续被名师误导呢?还是要勇敢的走进正觉,尝试亲证如来藏而发起般若实相智慧的味道?这将是您人生中重要的智慧抉择。
布施-智慧护眷德被众生 .......... 佛典故事选辑
布施-智慧护眷德被众生
《六度集经》卷三第十八则: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厥体高大,身毛五色〔注一〕,蹄角奇雅,众鹿伏从,数千为群。
国王出猎,群鹿分散,投岩堕坑,荡树贯棘,摧破死伤所杀不少!鹿王覩之哽噎曰:“吾为众长,宜当明虑择地而游,苟为美草而翔于斯,凋残群小,罪在我也!”
径自入国,国人覩之,佥曰:“吾王有至仁之德,神鹿来翔,以为国瑞。”莫敢干之!
乃到殿前,跪而云曰:“小畜贪生,寄命国界,卒逢猎者,虫类奔迸,或生相失,或死狼籍。天仁爱物,实为可哀!愿自相选,日供太官〔注二〕,乞知其数。不敢欺王!”
王甚奇曰:“太官所用,日不过一,不知汝等伤死甚多!若实如云,吾誓不猎!”
鹿王退还,悉命群鹿,具以斯意示其祸福;群鹿伏听,自相差次。应先行者,每当就死,过辞其王;王为泣涕,诲喻之曰:“覩世皆死,孰有免之?寻路念佛仁教,慈心向彼人王,慎无怨矣!”
日日若兹,中有应行者而身重胎,曰:“死不敢避,乞须娩娠。”更取其次,欲以代之。其次,顿首泣涕而曰:“必当就死!尚有一日一夜之生,斯须之命,时至不恨。”
鹿王不忍枉其生命,明日遁众,身诣太官;厨人识之,即以上闻。王问其故?辞答如上。王怆然为之流泪曰:“岂有畜兽怀天地之仁,杀身济众,履古人弘慈之行哉!吾为人君,日杀众生之命,肥泽己体;吾好凶虐,尚犲狼之行乎!兽为斯仁,有奉天之德矣!”
王遣鹿去,还其本居,勅一国界:若有犯鹿者,与人同罚。自斯之后,王及群寮率化,黎民遵仁不杀,润逮草木,国遂太平。菩萨世世危命济物,功成德隆,遂为尊雄。
佛告诸比丘:“时鹿王者是吾身也,国王者舍利弗是。菩萨慈惠度无极〔注三〕行布施如是。”】
白话解释如下:
在过去世,有一位菩萨降生为鹿王,牠身材非常高大、身上的毛有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极为殊胜。蹄和角长得奇特雅致,群鹿都很敬畏牠,尊牠为共主,有数千只鹿跟随成群。
有一天,国王出宫狩猎,鹿群被狩猎队伍冲散,有的被逼跳下悬崖,有的掉到坑洞里,或掉在树上摆荡,或掉入荆棘丛内,死伤众多!鹿王见此惨状,不禁悲从心起,哽噎著说:“我身为群鹿的领袖,应当深思熟虑去选择最安全的地方,让大家栖息。而今只为丰美的草原,竟没有想到大家的安危,而让整个族群蒙受这么大的伤害,这都是我的罪过啊!”
鹿王决定亲自觐见国王,让国王知道狩猎对鹿群的伤害。于是直接来到京城,百姓看到这神鹿,不禁都额手称庆说:“吾王英明,施行仁政,德被百姓,而今神鹿来游,这真是国运昌隆的祥瑞之兆啊!”鹿王一路走来,没人敢阻挡牠。
鹿王到了皇宫,在大殿觐见国王,下跪请求说:“我们这群卑微的畜生,为贪求活命而寄栖在贵国的国土上。突然遭逢猎人前来狩猎,我等畜生四处逃窜,死伤狼籍,侥幸得以活命的也都遭逢亲人失散之痛。这生离死别非常哀痛啊!念上天有好生之德,这样猎杀而出现了众多伤亡的事情,真的可哀;祈求大王不要再狩猎了!而今我等想要知道大王每天所需的鹿肉数量,我们鹿群将各自安排日子,自愿来到皇宫供太官发落,绝不敢欺瞒大王!”
国王听后非常惊讶的说:“太官每日所需鹿肉不超过一只,没想到会造成你们这么大的伤亡!如果你们真的能如你所说的这样做,我当立誓不再狩猎!”
鹿王谢过国王的恩赦,即回到草原,召集群鹿来到跟前,详细向牠们解释牠和国王的谈判内容,并请大家思量:这个决定对族群是福?是祸?于是群鹿听从鹿王,自动把进贡给大王的顺序排出来。每只鹿在进宫之前,都会先来向鹿王辞行,鹿王总是泣涕的向牠开示:“我们一出生就都会死,没有一个能幸免;在前往王宫的路上,要忆念佛的仁慈教导,要以慈心来看待人王,要谨慎的提防自己,不要对那位人王存有怨恨心!”
每天就是在这样的愁惨中度过!有一天轮到一只即将临盆的母鹿,这位鹿妈妈说:“我并不是怕死而回避,只是肚子里的小鹿不应当和我一起死啊!乞求让排在我后面的鹿先代替我进宫,以便我能把小鹿生下,再进宫赴死。”排在后面的这头鹿听了,即向鹿王下跪叩首,涕泣辞别说:“我愿前去赴死!但是我应该还有一天一夜可以生活,虽然一天一夜只是短短的生命,算不了什么!可是时间还没有到,我不愿先死;假使时刻到了,我去就死时,心中就没有怨恨!”
鹿王不忍这只鹿提早一天枉送生命,于是明日避开大众,自己偷偷进宫晋见太官,准备受死;御厨看见鹿王来访,认得是鹿王,随即禀报国王;国王问牠为何而来?鹿王把前面所发生的事详细向国王禀报。国王听完后,不禁潸然泪下说:“竟然有这样的事啊!畜生都能胸怀上天大地的仁心,牺牲自己救济其它鹿众,履践古人广大慈悲的行为。我今贵为人君,却每天宰杀众生性命、食众生身肉来滋养我的色身;我如此凶暴,岂不是正在效法豺狼的行为吗?兽类能行如是慈悲仁爱,真的有奉祀上天的道德啊!”
国王于是遣送鹿王回去栖息地,敕令国内的所有人民:如果有人侵犯鹿群,就当成是侵犯人民一样,当受国法处置。从此以后,国王以及文武百官遵循教化,百姓也心存仁心、不再杀生;恩泽润及草木,国家丰盛太平。菩萨就是这样子,生生世世不顾身命来救护众生,成就功德,积集无量福德资粮,后来才能成就佛道,备受尊崇。
世尊告诉在座的比丘们:“当时那只鹿王就是今日的我,而当时的国王就是今日的舍利弗尊者。一个修学大乘菩萨法的菩萨,在成佛的过程中,就是用这种慈心惠泽众生来行无量无边的布施啊!”
注 释
注一:五色(引述自丁福保著《佛学大辞典》)
(杂语)青黄赤白黑为五色。亦曰五正色。亦曰五大色。又绯,红,紫,绿,琉黄为五间色。《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一(卷13)曰:“言上色者总五方正间: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也;绯红紫绿琉黄,五方间色也。”
注二:太官(引述自《辞源》)
秦汉有太官令,掌皇帝饮食宴会。北魏时太官,长百官膳食,属光禄卿。
注三:度无极(引述自丁福保著《佛学大辞典》)
度无极(术语)梵语波罗蜜多Paramita,旧译度无极,新译到彼岸。度者,即到彼岸之义,无极,谓其行法无际限也。《玄应音义》三曰:“度无极,或言到彼岸,皆一义也。梵言波罗蜜多是也。”
另注:《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六〈九十事第二〉:【此是共戒,比丘尼俱波逸提,三众突吉罗,说本生因缘者:一、以证轻毁过罪故。二、息诽谤故,若不说本生,外道当言,瞿昙沙门无宿命通。三、以成十二部经故,此是本生也,佛用愿智以知过去。
问曰:愿智、宿命智有何差别。答曰:宿命智知过去,愿智知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宿命智知有漏,愿智二俱兼知〔有漏、无漏〕;宿命智知自身过去,愿智自他兼知;宿命智一身二身次第得知,愿智一念超知百劫。
古时畜生所以能语〔通人语〕,今时畜生所以不语,谓劫初时先有人天未有三恶。初有三恶,尽从人天中来,以宿习近故,是以能语。今时畜生,多从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中来,是以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