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萨戒花絮二(二之一).......... 正平
受菩萨戒花絮二(二之一)
□□法师吉祥:
我是三宝弟子正平,四月五日没见到法师,正平把信托给另一位法师,想必法师已经看过内容,正平有几件事向法师报告、忏悔!
一、之前信中说附上菩萨戒戒本,因为我遗漏了,所以没有在所附书中,今天再随信奉上,请 法师见谅。
二、先前信中引述僧宝内涵,解说同修会中已“开悟明心”为人说法断结者,乃在僧宝之数,亦“断三结成初果人”时,为了减少篇幅,正平仅依自内证略说“断三结”,为求使您明白无有误解,今天引述阿含经典,予以断句并加以白话解释说明,令为完整。
三、文中误把菩萨论中的“所知依”三个字,说为佛口亲说,在此向 法师道歉忏悔,并予以删除;“所知依”三个字虽然未直接出现在经中,仍然符合佛意。如:《摄大乘论》(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一)论曰:【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毘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经中说:“‘阿赖耶识’(“如来藏”)从无始劫以来本来就存在;所以称:无始时来‘界’,‘祂’为所知一切染净诸法所依止;所以称:一切法‘等依’(即‘所知依’),因为有‘祂’才有‘六道、五趣’众生;也因为‘祂’才能证‘涅槃’。……”虽然经中没有:“所知依”三个字;但是如《摄大乘论》所释佛意,所以也不能说:“‘所知依’非 佛说。”(乃依义不依语)
正平之前相关的内文如下:
大正藏别译《杂阿含经》(卷3) 佛以偈答帝释言:
【四果及四向,禅定明行足,功德力甚深,犹如大海水,此名为实胜。调御之弟子,于大黑闇中,能燃智慧灯,是则名为僧;说法而示道,是名僧福田,广大无涯际,若施斯福田,是名为善与;若祀斯福田,是名为善祀。焚物而祭天,徒费而无补,不名为善烧。若于福田所,少作诸功业,后获大富利,乃名为善烧。帝释应当知:是名良福田,施僧次一人,后必获大果,此事是时说,世间解所说,无量功德佛,以百偈赞僧,祠祀中最上,无过僧福田。若人种少善,获报无有量,是以善丈夫,应当施于僧,能总持法者,是则名为僧,譬如大海中,多有众珍宝,僧海亦如是,多饶功德宝,若能施僧宝,是名善丈夫……。】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 佛言:
【复次,慈氏!云何名为真实僧宝?言僧宝者亦有三种。一者第一义僧:所谓诸佛圣僧如法而住,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无能烧害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良佑福田,虽为福田无所受取,诸功德法常不变易,如是名为第一义僧。
第二圣僧者:谓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辟支佛向辟支佛果,八大人觉三贤十圣,如是名为第二僧宝。
第三福田僧者:所谓苾刍苾刍尼等,受持禁戒多闻智慧犹天意树能荫众生,又如旷野碛中渴乏须水,遇天甘雨霈然洪霔应时充足,又如大海一切众宝皆出其中,福田僧宝亦复如是,能与有情安隐快乐。又此僧宝清净无染,能灭众生贪瞋痴闇,如十五日夜满月光明,一切有情无不瞻仰,亦如摩尼宝珠能满有情一切善愿,如是名为第三僧宝。是三僧宝一切有情云何归依?应作是说:当令归依第一义谛无为僧宝。所以者何?以是无为常住僧故。而此僧宝无漏无为,不变不异自证之法。归依如是无漏僧宝,能灭有情一切苦故。复愿有情当获如是无漏功德,得此法已演三乘法度脱有情。我所归依佛法僧宝,不为怖畏三恶道苦,亦不愿乐生于人天,誓救有情出生死苦,是则名为归依僧宝。】
由《杂阿含经》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可知僧宝的意思不只是出家著染衣,凡是诸佛、四向、四果、缘觉、三贤、十圣皆是僧宝所摄,佛世常有在家弟子,作证初果、二果、三果、三贤、十地,乃至等觉等,重要的是能总持法,能为众生说法示道,能灭众生贪瞋痴闇才能称为僧宝,而不单单指剃发著染衣才是僧宝呀!
正觉同修会,有许多开悟明心之人,找到生命的实相, 佛所说的本际、实际、非心心、不念心、无心相心、如、如来藏、阿赖耶、阿陀那、所知依,乃至于我……等等异名。悟后同时断了三结,成就解脱初果人,也是大乘别教七住位,属三贤位菩萨。然而未明心及我见还未断者,若不疑有佛,于佛道不疑,不疑有解脱,不疑有僧宝弘法,相信自己终究可以解脱,也相信只有三乘佛法才有般涅槃法,不就断了疑见了吗?不再随意听信人说:“持甚么水戒、坐戒、金刚戒……等等,可以升天,可以得福,可以解脱……等等。”了知断我见才能解脱,了知福德不离布施,了知持五戒,修十善业可以生欲界天,了知修色界定可以生色界天,了知种善恶因将不离善恶果,了知佛所制戒是为方便佛弟子,断恶修善趣向涅槃做准备嘛!这不就断了戒禁取见了吗?这不就不非戒取戒嘛!这不就是初果向,向于须陀洹吗?像这样的修行人,为人说法断结还不能称为僧宝吗?佛语不就这么开示吗?
以下正平引述阿含经典,并分段白话解释说明:
《杂阿含经》(卷34)(九五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无有一处不生不死者。如是长夜无始生死,不知‘苦’之‘本际’。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白话解释如下:
【我阿难如此听闻:佛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的生、不断的死,就好像在没有止尽的长夜中,不断的轮转;都是因为不知道‘苦’它的‘本际’的缘故,所以在在处处没有一个处所是不必生、不必死的。就在这样的长夜中,从无始以来无止尽地生死,都是因为不知道‘苦’的‘本际’的缘故(都是因为不知苦是从什么处出生的)。所以,比丘们!应当这样的修学,除灭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种种的‘有’,不要再令它们增长了!”佛说此经后,诸比丘听闻佛所说,都很欢喜的奉行。】
众生有“苦”是因为:众生有阴、处、界的世间,而阴、处、界的本质是无常法;无常是苦,所以“苦”的源头是阴、处、界。不论是三苦、八苦,如果没了五阴,何来有“苦”?所以阴、处、界的世间就是“苦本”。如果灭了阴、处、界,那“苦”这个法就不存在了,也就是到达“苦”的边际了。然而灭了阴、处、界以后并非断灭空,既然不是断灭空,必然是某一种“真实有”,然而这种“有”又不是三界有,不是“苦法”所能到达的“阴、处、界”有,也不像“阴、处、界”有都是无常可灭之法,这种“有”是不可思议的法,因此称这种“真实有”为苦的边际——“本际”。
然而“阴、处、界”不可能无中生有,必定有一种可以出生阴、处、界的根本“因”,而 佛又说:“五阴、十八界是由‘如来藏’所出生”,所以“如来藏”是根本因,加上种种缘才出生五阴、十八界。“如来藏”体是“恒常不灭”的法,又是“苦法”所不能到达;“苦”的范围只在五阴、十八界世间。因为“如来藏”是“本”,又是“苦本”的究竟“边际”。“如来藏”就是那不属于三界的某一种常而不坏的“有”,因此 佛将“如来藏”这种“有”称为“实际”、“本际”。说:“众生不知‘本际’,所以轮转生死。”
譬如:“金、木、土、石……等等是物质法,在物质的‘边际’施设虚空,(但是也不能说物质中没有虚空),如果离开物质(把物质丢开了),就剩下虚空的境界,所以虚空无为拿来比拟‘如来藏’的真如无为,‘如来藏’的一分体性与‘虚空’的特性相似。”就像把物质消灭(丢开)一般,能断灭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种种的“有”,才能到达“苦本”的“边际”——所谓:“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这就是“小乘‘解脱道’的修行依据”。因此施设“本际”一名,令佛弟子从不同层面了解佛法,修学佛法。如此施设“本际”、“实际”、“非心心”、“不念心”、“无心相心”、“如”、“如来藏”、“阿赖耶”、“阿陀那”,乃至于“我”……等等异名,都是从种种层面来看待佛法,方便深入修证佛法。佛是如实语者,不妄语者,佛法真正“不可思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法”能和这“不可思议”的佛法相提并论,所以“世间我”无法测度佛的“不可思议”啊!
正觉同修会就是修证这“不可思议”的法,因为祂不是“三界”内的法,所以“悟”知“本际”能断“三缚结”成初果人,能“极尽七有”而般涅槃。
《增壹阿含经》(卷16)(分段白话解释说明):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结使’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云何为三?所谓:‘身邪、戒盗、疑。’”】
语译 我阿难如此听闻: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当时 世尊告诉诸比丘说:“有三种‘结使’绑住众生,令众生无法从轮转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是那三种结使呢?所谓:‘身见、戒禁取见、疑见等三种。’令众生无法到达解脱的彼岸。”
【“彼云何名为‘身邪’?所谓:计身有我,生吾我之想,有众生想,有命、有寿、有人、有士夫,‘有缘有著’,是谓名为‘身邪’之结。”】
语译 “为什么称为‘身见’呢?所谓:众生认定阴、处、界,有一个常住不坏的‘我’,于是生起了‘有我之想’,有众生的想法,有命、有寿、有人、有众生,攀缘这些有,执著有‘我’和‘我所有’,就称呼为‘身见’之结。”
【“云何名为‘疑结’?所谓:有我耶?无我耶?有生耶?无生耶?有我、人、寿命耶?无我、人、寿命耶?有父母耶?无父母耶?有今世、后世耶?无今世、后世耶?有沙门、婆罗门耶?无沙门、婆罗门耶?世有阿罗汉耶?世无阿罗汉耶?有得证者耶?无得证者耶?是谓名为‘疑结’。”】
语译 “为什么称为‘疑结’呢?所谓的疑结是:心里怀疑有一个我存在吗?根本就没有我存在吗?我是突然被生出来的吗?我不是突然被生出来的吗?真的有我、有其它人、有寿命吗?真的没有我、没有其它人、也没有寿命吗?真的是父母生我吗?难道父母没生我吗?我有今生和来生吗?我没有今生和来生吗?真有出家人和婆罗门修行吗?没有出家人和婆罗门修行吗?人间真有阿罗汉吗?人间没有阿罗汉吗?有人证悟三乘菩提吗?没有人证悟三乘菩提吗?这就称呼为‘疑结’。”
【“彼云何名为‘戒盗结’?所谓‘戒盗’者:我当以此‘戒’生大姓家、生长者家、生婆罗门家、若生天上及诸神中,是谓名为‘戒盗结’。”】
语译 “为什么称为‘戒盗结’(又称戒禁取见,非戒取戒的意思)呢?所谓‘戒盗结’者:我应当持这种‘戒’,来生能出生于尊贵种姓的家、出生于有福德的家,出生在修行人的家,或者生在天界及诸神仙之中,就称呼为‘戒盗结’。”
【“是谓比丘:有此‘三结’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犹如两牛同一轭,终不相离。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三结’所系;不能得从此岸至彼岸。云何此岸?云何彼岸?所谓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所谓:‘身邪灭是!’是谓比丘:‘三结’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灭此三结。’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语译 “所以比丘们:因为有这‘三缚结’绑住众生,令众生无法从轮转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就像是两只牛同绑在一付拖架上,两只牛终究无法互相离开。这类众生也是如此地被三缚结所绑住,以致于无法从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什么是轮转生死的此岸?什么又是解脱的彼岸呢?所谓的此岸:就是‘身见’啊!所谓的彼岸:就是‘断了身见!’所以比丘们:因为有这‘三缚结’绑住众生,令众生无法从轮转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所以诸比丘:‘应该要寻求方便法,灭除这三种结使。’就像这样!才是比丘们应当要努力修学的啊!”当时,诸比丘听佛所说,都很欢喜的奉行。
正觉同修会的学人开悟“明心”,就是找到“如来藏”这个“本际”,找到“本际”以后发现“祂”根本不是我(因为祂没有“蕴处界我”这种体性),却又不能说“祂”不是我(因为“蕴处界我”是由祂所出生,祂恒而常住,所以是真我),对照于五阴、十八界“我”的虚妄无常,“身见”就断了;不再认定五阴世间为我、为我所有。我见断了以后相信有佛,相信有解脱,相信有涅槃(涅槃就是本际,二乘涅槃就是阴、处、界灭尽的状态),相信有 佛说三乘佛法。相信可以证悟三乘菩提,相信有阿罗汉的果位可以证得。相信有出家人、婆罗门在修行,相信众生有过去世的五阴、现在世的五阴乃至未来世的五阴,而且生生不断直到涅槃。相信我的五阴,需要父精母血为缘才能出生,不会无因无缘突然出现。相信众生都有一个虚妄的我,随业妄生妄灭。相信众生也都有一个真实我不生不灭,疑见自然就断了。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菩萨,花絮,之一,..........,正平,菩萨,花絮,之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