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89期>

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44)——大风无言作

[第189期]  发表时间: 2024-05-30 16:01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6)张志成说:
  

【正觉指定要用神我的“祂”做为阿赖耶识代名词,因为萧平实导师认为阿赖耶识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类似有智慧、可以判断了知因果的主体。这等于把阿赖耶识从被动的缘起枢纽,摇身一变成为主导枢纽的第一因。】

  辨正:琅琊阁张志成说了这么多,就是不相信这随缘任运的第八阿赖耶识怎么可能有这么殊胜的功德?《佛说大般泥洹经》卷五〈如来性品 第十三〉:“一切众生类,悉应自观察,自身如来藏,皆是三归依;一切众生类,信受此经者,若已离烦恼,及诸未离欲,皆当归自身,如来微妙藏。唯是正归依,无二亦无三;所以然者何?世尊广分别:各各自身有,如来微妙藏;以知此义故,不复归于三。”[《大正藏》册十二,页885,中7-15。] 阿赖耶识即“如来微妙藏”,《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自性清净章 第十三〉说如来藏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大正藏》册十二,页222,中22-23。]—阿赖耶识即如来藏,如来藏即阿赖耶识;此根本识既有如是广大功德,以世间文字就只能勉强用“祂”来指称,更以尊重 如来及圣教故,称呼阿赖耶识用神圣之“祂”表示内心的恭敬,本应如是。不然要用哪一个字来代表第八识心?用“他”,就成为五阴而不是第八识了;若用“它”,就成为物质色法了;若用“它”,第八识又变成动物了;张志成是要建议用哪一个字来代表第八识呢?也真会吹毛求疵。至于张先生要说这“祂”是“神我”,以行他内心诬蔑如来藏为外道“梵我”的意思,他既然都这样说了,那也是他自造恶业之个人自由;就等他无量劫后再得人身时,若能好好发起成佛大愿,而且消除慢心而懂得尊师重道,这才有可能恭阅大乘佛典,恭读 如来法语,熏闻阿赖耶识的自性与功德而不生毁谤。

  至于张志成谤法与毁谤贤圣时,喜欢自创佛法中没有的说法来与外道所说连结,如他认定 世尊所说的“不生不灭、常恒不变”的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外道的第一因”;且,师父 平实导师早已说明八地菩萨是“确证如来藏非第一因,非非第一因,确证一大阿僧只劫后终必成为佛地真如”[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二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6年5月初版八刷,页209。],如是法语当前,这“非第一因、非非第一因”的真实义都不是张先生这一世可解,为何不思惟佛法如是深广,自己现刻所知何其少焉!

  当知“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是要亲证“性自性第一义心”—函盖至于成佛之所学,这是 世尊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一切佛语心品 第一之一〉所开示:“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大正藏》册十六,页483,中18-19。]这非“不觉识自心所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一切佛语心品 第一之一〉,《大正藏》册十六,页483,中21-22。] 的外道与张先生之所能知。且,佛门外道总是误认为阿赖耶识是虚妄心,也总以为自己聪慧,这一切种智随手可得;如果是这样,佛经应不说三大阿僧只劫五十二阶位的修学,以圣位中有哪一位入地菩萨不聪慧?为何到了七地满心位,还要再修学一大阿僧只劫?这就是阿赖耶识法界藏有“不可思议功德,所行功德与将来学人所证深妙智慧平等平等,了知一切因果、成就一切诸法”,所以法界之不可思议,不是张先生与释印顺等人意识思惟所能知之;这如来藏阿赖耶识界就是法界,有无量深广功德;所以,地藏菩萨示现妙觉菩萨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犹然请示 世尊关于校量布施功德处:“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第十〉,《大正藏》册十三,页786,中13-14。] 世尊应允为说、当谛听,地藏菩萨即说:“我疑是事,愿乐欲闻。”[《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第十〉,《大正藏》册十三,页786,中19。] 这布施因果尚且不是妙觉菩萨究竟可知,何况其余一切因果事,以如来藏无尽功德与本觉智之一切种智深邃如是,唯有如来与如来尽知,非信位不满足的凡夫所能置喙于百千万亿分之一。

  因此可知,张志成所谓“萧平实导师认为阿赖耶识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类似有智慧、可以判断了知因果的主体”之质疑全然无据,单凭一个“祂”字就可以这样编派为神我的说法,其实是因张先生不信大乘佛法故。当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来世的名色种子是哪一法可以建立的?是谁可以受熏及执持的?是谁于死后可以流注如是种子而产生异熟果的?此等事相不问自明,弥勒菩萨说这是“一切种子识”第八阿赖耶识所建立的(此处已经说明一切法皆无自性,皆是阿赖耶识所生所变所显而建立的真实义);后世的名色种子、业种都是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内,因此如果不是“一切种子识”第八阿赖耶识能“判断、了知”一切“因、果”,这诸法种子如何可恰如其分地“出生、建立、含藏”?世间又如何可维系“‘因、果’平等”?阿赖耶识若非有别于七转识的、六尘外的了别性,如何能与七转识和合运作?又阿赖耶识若没有触、作意、受、想、思等五遍行心所法,又如何能称为“识”?

  张先生难道是认为“外道认为的梵我、梵天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类似有智慧、可以判断了知因果的主体”而能实现种子的“出生、建立、含藏”?但其实梵天、梵我、神我都不能了知受熏后所执持的种子,才会继续流转生死,不幸的是张先生也落在这样的邪谬思惟中。如果真是像张先生说的这样,岂非这“一切种子识”应改为“梵天种子识”?如是岂非为外道法?若说无有一真实法可“判断了知因果”,种子难道是随机现行?如此则必然无法吻合有情所造业行,就必然导致世间“无有因果平等”,岂可说张先生这见解不是外道见?若外于“能出生种子的一切种子识”第八识,而说还有一法“可以判断了知因果,令因果毫无差讹地出生业种”,此即外于 如来所说法,还是外道见;且变成了有两个“种子识”的恶说,如何不是外道见?

  由此可知,张志成想要的世界真的是业种与造业不必吻合的世界,然这样无有因果的世界永不存在;未来长劫过后当他游历十方世界受完剧苦果报,好不容易再回复人身时,他一定会不断值遇他认为“毫不公平、没有因果、没有公理”的事情令他尝遍痛楚,这就是今天他毁谤三宝的余报,令他未来无量岁月中求告无门;而且易于瞋恚的张志成一定难以忍受此应受的余报,他必然起身反抗,结果是造作了更多愚恶业行引发未来更多剧苦,如是反复无休,难可满足十信位修学。

  张志成又自说他的阿赖耶识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如是创造“阿赖耶识不知七转识心行”之恶说,公然与经中所说互相“叫板”。他总是有时会想:“反正这第八阿赖耶识都不清楚我所想,所以我本来就没有‘恶念恶见’的果报。”然事实是他一直以来的恶念恶见,还是有那些恶念恶见相应的未来不可爱果报;因为他七转识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活在阿赖耶识的境界中,阿赖耶识就是在缘他的七转识心行,令他的恶念恶见无所遁形;世间有他心通的凡夫之所以能知道他人所想所思,非是彼等之七转识自身能有此功德,而是凭借著如来藏的功德,又如何说如来藏能缘他人的七转识,却不能缘于自己的七转识?此能缘自他七转识的功德,一切有情的如来藏本来平等如是。

  张志成如是不信阿赖耶识广大功德,他又说“这等于把阿赖耶识从被动的缘起枢纽,摇身一变成为主导枢纽的第一因”,然阿赖耶识有祂无与伦比的自身功德,无碍于祂自身心体从来是无为性,祂不会因为祂有无边的功德法,就来主导轮回缘起;假如祂真要主导缘起,祂第一个应该令张志成先找到祂,把祂看个清楚明白,不要浪费时间性命来毁谤祂;第二个是当张志成又生起恶念来毁谤祂时,祂就马上让张先生全身剧痛,不敢造次;第三是祂应该现在就让张志成可瞧见未来应受的果报,令张先生当下痛哭流涕向师父 平实导师至诚忏悔;第四是祂应该让张志成心无旁骛,赶快长劫修学以圆满十信位,好好重新作人;这才是“主导”。但他的阿赖耶识不会主动这样作,因为祂对三界六尘境界中的一切法是被动性的心,不会作“主导”;由此证明张先生从来不曾体验过阿赖耶识,所以对阿赖耶识作了许多诬蔑与毁谤,一个从来不知不证阿赖耶识的人,竟来评论亲证阿赖耶识的贤圣所说的阿赖耶识自性与功能,也真是不合逻辑。

  第八阿赖耶识从来随缘任运,因为一切法的功能与业种、烦恼种等皆含藏于其心体中,故能去后来先作主公,但却无有主动性的主宰主导,皆依法界缘起律来现起祂的无量无边功德,从来随顺这张志成所行,尽管张志成一直毁辱祂,祂还是继续缘于张志成毁辱的一切心行,记录这一切,谤法未来该下无间地狱就去无间地狱,祂也将从无偏袒。所以,菩萨亲证祂的智慧与如来藏第八阿赖耶识所行境界一样平等平等,如此才是亲证大乘法;菩萨由“始觉”证入“本觉”,这“本觉”实在难以思议;单以果报处,即使是妙觉菩萨都难以究竟了知,唯有诸佛如来世尊才得究竟源底。因此,当信 如来圣教: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不生不灭、常恒不变”的自心如来藏—第八阿赖耶识所现。

   ⑬执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即成法执

  琅琊阁张志成说:

  
【10.《成唯识论》很明确的指出,阿赖耶识是现象界之一,是依他起性,不应该被执著为真实有:外道余乘所执诸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这一段话,萧导师和知道的亲教师,从不提及,原因是什么,显而易见。】[ 琅琊阁,〈正觉法义辨正:“空”、“空性”和“八不中道”〉。https://langyage.org/2019/2842]

  琅琊阁一再提起:

  
【从“破执”来说:《成论》明确指出,执著识为实有,是一种法执。这个“识”指的是八个识。萧导师和正觉的亲教师,故意从来都不提这一句,反而想尽一切方法要证明第八识是实有的真实法,全然违背佛法的教理。这种一定要建立某一个法为真实的思维,正是导致正觉内部功利执著的根本原因。】[ 琅琊阁,〈正觉同修会的“明心与见道”违背《成唯识论》之处(2)〉。https://langyage.org/2019/2830]

  辨正:

  (1)《成唯识论》卷二:“外道、余乘所执诸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大正藏》册三十一,页6,下21-26。] 先解说《成唯识论》卷二此段论文之结论:“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疏解论文真实义如下:

  应知第八阿赖耶识本是“法界真实有”,一切法皆由第八识直接乃至展转生显故说“一切法唯识”;然学人如果在证悟这阿赖耶识心体之后,犹然执取此“一切法唯识”之正见为“世间实有法”,抑或将第八阿赖耶识之“圆成实性”当作是“世间实有法”,将“识体”和“识性”当作是“世间有所得法”,这样就如同执取外境实有一样,还是落在“法执”上,因为如果没有转依第八识的自住境界中无有一法可得之真如法性,则法执不能断除。又,当知“法执深广”,须至佛地方可断尽无余。当知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是“本来而有”的本有法,“常恒不变”,从来无失,即无“更得、更取”可说,即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因此菩萨证得这阿赖耶识而生起无分别智后,应转依真如而住,所证之无分别智方得与这第八识真如心体所行境界平等平等。因此,《解深密经》卷一〈心意识相品 第三〉说“胜义善巧菩萨”是“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解深密经》卷一〈心意识相品 第三〉:“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大正藏》册十六,页692,下11-18。]—不落在“阿赖耶识性”及“阿赖耶心体”之执取上;此本有法第八识无须费心照料(祂亦无从照料起),证悟后,不更执取于祂,不更成就执取祂圆成实性之法执,当断此执取之法执即是。

  此所谓的“遍计执”,则是指众生执取“圆成实性”的第八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执取阿赖耶识所出生的依他起性等诸法为真实我、我所,特别是执取“依他起性”的意识为真实我,如是执取分段生死中的“阿赖耶性”,由是轮回无休。

  学人证悟后,应知阿赖耶识自体有能圆满成就一切诸法的真实性—圆成实性,随诸法缘起之依他起性中成就一切染净之法;即以“无所得”为方便,深知应断这阿赖耶识的阿赖耶性,不当落在“法执”上,于“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起“遍计执”;现在张先生的表现正是在依他起生的诸法上面生起了遍计执,所以除了我见我执以外还有法执,才会对善知识所说正法正理横加诬蔑而成就破法的重罪。

  若学人证悟后,仍继续执取这“圆成实性、依他起性”,还同未悟之时在“世间真实有法”执取,这即仍落在“依他起性”上起“遍计执性”;这样不是转依真如清净法性,无法令如来藏所含藏种子渐次清净。即不以“真如无所得”为导者,便继续执取由五蕴所呈现的世间法,则犹是法执,道业难以往前进展。然而真正证悟之人不会永远落入其中,迟早都会依第八识的无分别性的真如法性,远离遍计执而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以求入地。

  (2)《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 第五〉说:“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大正藏》册十六,页694,中28-下1。]—然由于有情众生对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这“遍计执自性”的缘故,生生世世不断地执取诸法,落在“法执”上,因此生死轮转无休,所以,如来我安立这三种“无自性性”,令已亲证三自性的学人们得以解脱于对三自性的执著,得以断除对“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上所产生的“遍计执性”。

  《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 第五〉说:“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 第五〉说:“如是由言说熏习心故,由言说随觉故,由言说随眠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相如如,执著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著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由此因缘,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生,或在饿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诸苦恼。”《大正藏》册十六,页694,下3-13。]—如是对于这“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生起错误的认知而加以执著,以致增益“遍计所执自性”而落在“遍计所执自性”中,由是因缘,生起当来世的依他起自性诸法,继续未来长时生死,烦恼杂染、诸业杂染、生杂染不断,六道轮回受诸苦恼。例如张志成对圆成实性的主体第八识不当的加以损减,亦对依他起性的蕴处界入等七转识或意识等生灭法不当的加以增益,如是成就增益执及损减执,即是遍计所执性的具体表现,所堕皆属人我执,同时亦是法执所摄。证悟者虽然已证得无生法而生起无生忍,然而对于自己所未实证的更高层次圆成实性及依他起性,往往亦因尚未实证而有部分遍计执,因此说,凡此执取亦成为法执,虽证悟者亦不能免,只是所执较少罢了。

  因此,经论阐明不当执取此第八阿赖耶识的“圆成实性”为“世间真实有”性,应断“阿赖耶性”之杂染,故说“三无自性性”。学人悟后不应当执取“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以免落在“法执”上而长劫无法完成整个见道位修学圆满而入圣位;即此说“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因为第八识真如的自住境界中一法也无,不应有所执著。

  (3)何谓法执?《成唯识论》卷二说:

  然诸法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俱生法执……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蕴处界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

  分别法执……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二、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大正藏》册三十一,页6,下26-页7,上10。]

  这意思是说:

  法执有两种:“俱生法执”及“分别法执”。

  “俱生法执”是与生俱有,又有两种:一者常时相续不断,这是在第七识上运作;即第七识缘于第八识的无漏有为功能而生起了这是“我”的自心相貌,将之执取为真实法。二者有间断,这是在第六识上运作;即第六识缘于第八识所变现的蕴处界诸法相貌,或者总相或者别相,生起了这是“我”的自心相状,执取此等诸法为实际法。俱生法执须在入地后,继续不断修习、多修习,才能除断。

  “分别法执”则只在第六识有,都是依于邪教导而生,也有两种:一者是缘于邪教导所说的错误的蕴处界法相,生起了这是“我”的自心相状,于此分别计度,执取为真实法。二者是缘于邪教导所说的自性、法性等行相,起了这是“我”的自心相状,于此分别计度,执取为真实。

  如来证明了这第八识是真实的实有法,本来法界如是,而此第八识无始以来即是无覆无记性,并无任何法执可说。然张志成执取的“琅琊阁真如无为法性”是可独立于“心体”之外,并且能分别五尘境界,此即是这“缘邪教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的“分别法执”,即是接受释印顺的邪教导之后,以为“有一‘琅琊阁真如自性法性’可存在于‘心体’之外,能时时分别五尘境界”;然第八识若能分别五尘境界则能生起取舍及好恶等心行,即非无覆无记性,大违圣教及理证,这就是大乘圣教所说法执的具体表现。

  (4)然张志成不解在“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上生起“遍计执性”即是“法执”的道理,不解此处所说执取“圆成实性”是在说“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即是“俱生法执”的道理,结果他却来说:“《成论》明确指出,执著识为实有,是一种法执。这个‘识’指的是八个识。”张志成全然误解,他不知道这里所说的法执之真实内涵,不清楚这是在说:“由于无始以来的虚妄熏习,第七识恒常向内执取第八识及其种种功能,以为这些法就是自内我及我所有,缘于第八识之诸功能差别及圆成实法性而将之当作是自心的法相,不断执取第八识所生显的诸法为实际本有之法,无始以来恒常堕在对诸功能差别法相的执取中”,如《成唯识论》卷二说藏识有诸功能而“有情执为自内我”[《大正藏》册三十一,页7,下22。](有情执取这藏识阿赖耶识的能藏、所藏、执藏的功能差别性作为自内我)、《成唯识论》卷三说“又由此识常、无转变,有情恒执为自内我”[《大正藏》册三十一,页12,上6。](由于此阿赖耶识常恒不坏而无覆无记、不执取任何一法故心性永远不会转变,有情恒常执取这阿赖耶识之功能差别与自性作为自内我法)、《成唯识论》卷三说“七地已前犹有俱生我见爱等,执藏此识为自内我”[《大正藏》册三十一,页13,中23-24。](七地以前的诸圣位菩萨故意保留一分思惑未断尽故还有一分俱生的我见、我爱等烦恼法,仍少分执藏这阿赖耶识性以为是自内我)、《成唯识论》卷三说阿赖耶名唯在异生及三乘有学:“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大正藏》册三十一,页13,下13-15。](阿赖耶识摄藏七转识相应的一切杂染品法如我见、我爱等,执藏诸杂染品法的种子不失的缘故,异生及三乘有学将阿赖耶识的功能性全分乃至少分认取为自内我)、《成唯识论》卷三:“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谓阿赖耶识是贪总别三世境故立此四名,有情执为真自内我”[《大正藏》册三十一,页15,上28-中2。](这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就是指阿赖耶识的功能差别能令众生执取,故由此贪爱三世境界的总相与一切别相,所以安立这四个名字,有情执取这阿赖耶识的功能差别为真正自内我法)、《成唯识论》卷三:“非无学信无我者,虽于身见不生贪著,而于内我犹生爱故”[《大正藏》册三十一,页15,中10-11。](信受无我、然非修证至于无学位的人,虽于身见不会生起贪著,却于内我阿赖耶识之阿赖耶性犹然生起爱著)、《成唯识论》卷五说染污末那:“任运恒缘自地藏识,执为内我,非他地故”[《大正藏》册三十一,页23,下14-15。](染污末那任运恒缘自地境界时的藏识,执取这藏识功能差别为自内我,非是于他地)、《成唯识论》卷三说八地不退位菩萨:“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大正藏》册三十一,页13,中8-11。](八地不退位菩萨虽未断尽第八识异熟识中的烦恼种子,而缘此第八识的我见、我爱等法的微细习气烦恼种子不复执藏作为自内我,由此永远舍离这阿赖耶名字,所以说不再成就阿赖耶的识性而不名阿赖耶识,唯名异熟识)、《成唯识论》卷三:“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麁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大正藏》册三十一,页13,下3-6。](阿罗汉断这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执取分段生死烦恼粗重种子已经究竟断尽的缘故,不再执藏这阿赖耶识性作为自内我,由此永远失去这阿赖耶名字,所以说这就是舍阿赖耶识名,唯名异熟识。)这都说明了阿赖耶识含藏七转识相应诸烦恼杂染粗重,此俱生我见、我爱等法种尚在执藏中,并未断尽,因此不当令第七识末那识继续执取此阿赖耶识性为自内我,应该舍离这非平等性的执取,当舍有染污性的分段生死种子的执取,应改变这所遍计“自内我是实际有”的“执取”,以此犹然是法执,皆是落在执取上的缘故;故当继续断除诸杂染,以断尽这阿赖耶性,舍阿赖耶名,断除“遍计自内我”之执取。

  (5)然对此自内我之执取全然不解的张志成说:“萧导师和正觉的亲教师,故意从来都不提这一句,反而想尽一切方法要证明第八识是实有的真实法,全然违背佛法的教理。”

  由此辨正:第一,“这一句”的意思,张志成先生全然无知(后文详之)。第二,张先生连佛地的第八识无垢识都批判为“这实有的真实法,全然违背佛法的教理”,他对于常乐我净的佛地第八识是嗤之以鼻,真不知他否定了佛地大般涅槃之后,是否自说“如来真实的第八识”是违背佛法教理?他这样主张如来地常乐我净的无垢识不是实有、不是真实法,即说如来第八识无垢识等同于“虚妄法、假有法、生灭法”,如是否定 如来世尊之人如何自说“学佛”?如何自说:“我张志成主张的就是佛法,凡违背我的说法,就是全然违背佛法的教理”?第三者,当诸大乘经皆证明这第八识是真实时,张志成即斥责为:“这是想尽一切方法要证明第八识是实有的真实法”与“这种一定要建立某一个法为真实的思维”。他厌恶 如来世尊,也厌恶 如来所说圣教到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即是嘲讽“如来想尽一切方法要证明第八识是实有的真实法”与“如来这种一定要建立某一个法为真实的思维”,然后他还要讽刺 如来“自语相违”—“全然违背佛法的教理”;这样的人于来世还有任何再出生于善道的微薄因缘吗?第四者,末那借意识的分别,从无始以来遍计执取第八识功能自性以为自内我,这第八识真实本身从无过失,执取还是有情自身的事,无碍这第八阿赖耶识心体真实的事实,犹如张志成否定第八识的存在时,无碍于他的五阴中仍有第八识持续爱护他及受持他毁谤三宝的恶业种子。

  有情无始以来本有俱生法执,诸无明随眠从未舍离这第八识。然无论有情修学佛法与否,执取第八识功德为自内我与否,第八识还是一样自性真实清净。如来金口说如来藏是真实的实有法—“常恒不变”,即第八识如来藏就是实有法—“圆满清净”,此真实不生不灭“同于涅槃”,故佛法中无有大乘经典说第八识不是实有法。莫非是张志成的“琅琊阁涅槃”从来就是生灭法,所以将“出过于世—出过于世间”且“同于涅槃”的阿赖耶识心体当作是“世间法、生灭法、妄心、一切法中之一法、现象界之一”?真不晓得张先生这样无知于“涅槃”的外道凡夫见解,为何却还敢如此放肆大声指责大乘门庭的贤圣?

  (6)张志成无知于自己才是“全然违背佛法的教理”,还在前面特地加上个“萧导师和正觉的亲教师,故意从来都不提这一句”,真是令人无言!殊不知是“师父 平实导师知道这一句的真实义,理路甚深,须于三自性、三无自性深入,才得方便提携;故于二十多年前解说《成唯识论》已觉大众难可受用,故少提之。然证悟后不当执取阿赖耶识性,于《瑜伽师地论》本有说明。又,此际开演《解深密经》亦可由此因缘为大众更详细开解这法执之过失;亦更有增上班演说《成唯识论》与之后的《成唯识论释》付梓发行,自可令大众更明了此中深义”;且“正觉的亲教师知道这一句的真实义者,理路甚深,自当留待师父 平实导师于增上班讲授《成唯识论》时开示”,若非有今日张先生的破法因缘,又何劳笔者费神在电脑前敲打键盘为说真义!

  如是张志成只此“不提这一句”处,他还能误解到这个地步,想到其未来世的长劫果报,真是可怜悯者!当知真正学人本依大乘正理,哪会像依文解义的恶性众生扭曲“这一句”到这种地步呢?

  (7)《央掘魔罗经》卷二说:“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生不可得”[《大正藏》册二,页526,上27-28。]、“一切诸佛极方便求自性不实不可得”[《大正藏》册二,页526,上29-中1。]、“一切诸佛极方便求自性无常不可得”[《大正藏》册二,页526,中5-6。]、“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变易不可得”[《大正藏》册二,页526,中7-8。]。任何想毁谤如来藏第八阿赖耶识是“不真实、不实有、生灭心、妄心、无常心”的人,当知《央掘魔罗经》为三尊如来共宣,以救护凡夫免于大恶业,故说极尽一切诸佛如来不可思议无有极限的自在方便神力,来遍寻一切有情之如来藏是“有生、自性不真实、自性无常、会变异”,然皆不可得,唯能证明一切有情如来藏“无生、自性真实、自性常恒、不变异”,即第八识“无生、自性真实、常恒不变”。如来世尊是“正遍知”,三世一切诸法无所不知,一切人当信“如来诚实语”—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实有,莫效张志成妄生谤法之恶见,自蹈死地。

  (8)古时中国禅宗无数菩萨行者踏上了千圣不传的向上一路大道,跋山涉水、不辞千辛万苦,参学善知识而寻觅第八识踪迹,为的就是要找到这“真实的涅槃妙心”—明心,“亲证真实的实有法”—第八识如来藏;结果张志成先生对找寻真实法却如此说:“这种一定要建立某一个法为真实的思维,正是导致‘正觉’内部功利执著的根本原因。”但这第八识正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根本,即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自是一切寻求大乘见道之人所应亲证者。今天张志成之意同于将这“正觉”换成“中国禅宗”,即是:“这种一定要建立‘涅槃妙心’法为真实的思维,正是导致‘中国禅宗’内部功利执著的根本原因。”这菩萨学人决志参禅求证万法的本源而生起实相的智慧等求见道的行为,却变成张志成眼中的“功利”;然而证悟第八识已,转依其真如法性之后,唯见“向上一路、斩断生死轮回”的“志行气节”,何“功利”之有!

  诸佛在因地菩萨位时,亲证第八识而明心,得入第七住不退,终于成就真实大涅槃果;此在有心人琅琊阁张志成眼中则还是一语“功利”?既然如来藏真实而且无覆无记性,人人本应亲证法界实相心而转依之方得解脱的受用,张志成如何将解脱及智慧的受用以及 如来的诚实语评论为“功利”?不证此如来藏心者,不得显扬如来藏的“妙‘功’德”、自失实相智慧及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本来解脱“大‘利’益”—故说张志成正是于真实“功”与“利”尽损!

  (9)【如来藏不可思议】在此举一个例子,让张志成等不肯信受涅槃妙心功德的人看看法界中有诸不可思议的事:如西方科学家制作了这随机机器可呈现0/1输出状态,只要输出数量够大,这0与1的比例是一半一半。理论上这机器只是机器,不会受到人们心识的影响,然当有观测者内心不断地期望这结果是偏向于0或偏向1时,会如此观测者所愿,即使比例是如53:47,这在科学上是很惊人的数据。在此说这机器本是无情,为何会受到观测者所影响?这不是张志成等六识论者可再来胡诌的道理。再者,将这0/1结果转对应于耳机的左/右声道,观测者依其内心期望一样可影响左右声道音声出现的比例;于是先在无人观测时,启动这随机机器产出0/1转成左/右声道,作成录音带,再邮寄给观测者,由观测者在收到录音带时再决定影响左/右声道来听这录音,结果这还是有影响,这就令西方学者百思不解,智慧微浅之人就以为这不就“无法符合因果”?这也不是张志成一群人这一生所能理解的。当知若无如来藏以及如来藏不可思议的功德,焉得至此?这如何是以“功利执著”诋毁大乘学人的琅琊阁张志成等这群人所能知晓的呢?

  (10)【诸佛如来证知实相,是证知全体】当知著名的理论数学家哥德尔成功地证明了这“不完备性原理”,他证明的事实是:在一个由1、2、3……一直到数字无限的整数数系中,不论发展出任何理论,由于这数字一直无穷大,就永远存在著一数值有相对应的事实可推翻这理论;也就是:综贯古今一切的“至理”,若是一局部、一定数量为基础而想“推论”至于无穷尽,则此“推论”的极致必然无法成立这“至理”,这就是法界的定理。那有人会问:“佛法所证的‘至理’会不会如此而有悖论?”然当知这众生有情数量是不增不减的定数的数量,有情界就是众生界,众生界就是如来藏界,如来藏界就是法界,因此我们所处的法界是有定量定数的法界,虽然这数字非常庞大,然非无限数系可推演至无限数,所以哥德尔的原理并无违背,只要一切有数有量的众生如来藏皆得亲证,故《央掘魔罗经》卷二说“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生不可得”即是此意。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然还依有量定数故,如来得亲见及穷尽法界一切所有,无论这一真法界重重缘起无尽,众生有情法界藏数永远是固定的,一切诸佛如来于一切法皆正确知遍知故,所以没有违反这数学家所推演的无限数系的“不完备性原理”。由此可知,诸佛如来功德不可思议,所成就的真实功德是一切尽知此功德,一切遍知此功德,这如何是远离成佛大愿以“功利执著”来嘲讽大乘菩萨的琅琊阁张志成等一群人所能想像的呢?

  (11)《成唯识论》卷三说阿赖耶识的体性:“‘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大正藏》册三十一,页12,下2-3。] 阿赖耶识的阿赖耶体性是念念生灭、不断变异,此即说第八识有无边体性,其集藏杂染法的阿赖耶识性是可灭的,阿赖耶性就是阿赖耶识受熏执藏分段生死种子而令分段生死相续之法性,故说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念念生灭”、“刹那刹那变异”—阿赖耶识心体永恒常住而种子不断变异,故说“非断非常”。然不应误会这阿赖耶识心体—第八识心体—是生灭心,故圣 玄奘大师说阿罗汉断尽第八阿赖耶识的烦恼粗重识性,意根不再执取这阿赖耶识性,因此《成唯识论》卷三即说:“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大正藏》册三十一,页13,下5-6。] 从此这第八识就失去了“阿赖耶识”的名字,因为“阿赖耶性”已然灭尽;如是舍(灭)阿赖耶识性,非舍弃第八识心体,因第八识无生,本来而有,从无舍时、亦无可舍,法尔如是。阿赖耶性如是,异熟识性亦然。

  总结:第八阿赖耶识心体真实,如《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偈颂品 第十之初〉说:“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大正藏》册十六,页626,上14-15。] 一切众生当知当证!岂可如同张志成无知至此,更构思一切恶见来毁谤圣教!(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21 如来藏网 rulaizang.cn rulaizang.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3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