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集 天台宗(三)+律宗(一)
由 正纬老师开示:天台宗(三)+律宗(一)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来跟大家讲天台宗的部分。我们上一个讲次里面,我们谈到了智顗大师的主要思想,其中的一个“一心三观”,我们说空、假、中的这个部分,它到底是“一而三,三而一”,或是有它的次第在呢?我们的看法是,倒是要依照不同的学人,他有不同的根性,有不同的状况,所以你要当机,要有所侧重。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到智顗大师的另外一个主要思想,是所谓的“一念三千”。一念三千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就是我们一个念头生起,同时具备了三千的世间。这个文字上听起来非常非常的玄妙。他的原文是,智顗大师的原文是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卷五)所以这样看起来,一念同时具三千世间,真的是按照这个文字看来有它的胜妙之处。但是到底是如何得出这个一念三千呢?我们接下来就按照智顗大师的着述来为大家解析。
首先我们看到,我们都知道三界总共会分成——按照有情众生往生的去处,可以分成六道、六界,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跟天,这个是六道,我们熟知的六道。这个六界如果再加上声闻、缘觉、菩萨跟佛,就会形成了十个不同有情的状况,这个就叫作十界。从十界开始,智顗大师认为,就如同我们的一念,我们的念头起来的时候,这个念头可以是作恶,也可以是作善,所以说这个念头的本身其实就已经含摄了其他各界的内涵。比方说,如果我们现在在人间,而我们动的念头却是极恶毒极恶毒的念头,这个时候虽然说我们是在人这一界,可是我们同样因为念头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含摄了地狱这一界。那依照这样的道理,所以智顗大师认为这个十界,这个十界会互相含摄,所以最起码十乘以十就开始有百界;也就是包含你现在正在哪一界里面,以及你现在的起心动念,这个加在一起互相的含摄的结果,就变成了百界。
那百界呢,接下来百界又怎么推演呢?百界再加上所谓的“十如是”,就会变成“千如是”。什么叫作十如是呢?十如是要回归到这个经文,我们说这个经文里面,是从《妙法莲华经》里面所引出来的。这个经文是这样说的:【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妙法莲华经》)所以在《莲华经》里面提出了哪十个东西呢?就是所谓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跟本末究竟这十项内容。这个十项内容,智顗大师就根据这个《妙法莲华经》里面所揭示的这个十项内容,把它掺上了之前我们谈到的十界含摄成为百界;百界分别在每一个界里面分别都有如是力、如是体、如是用、如是因缘等等,这个十如是这样相乘起来的结果,就变成了千如是。从千如是再加上有三种的世间,意思就是国土世间、五阴世间跟众生世间,这个三个世间把它加乘在一起,千如是就会演变成三千世间。
所以智顗大师的这个三千世间的这个想法,在推演的过程中的确是非常的玄妙。不过,我们当然在领会到这个部分的玄妙之余,我们应该回头来看看一念三千的这些观念跟推演的过程,在我们修行上面应该怎么样发挥用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首先所谓的从十界含摄成百界,也就是一界分别含摄另外十界,所以十界就有百界的这个说法,我们在这里要稍微慎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说别的状况,我们光是说佛的部分,佛之所以成就究竟的佛果,表示说佛的一切的种子都已经清净至极了,才能够成就佛地极其胜妙的功德。如果按照这个道理来说,我们说佛地怎么会含摄其余界的种子呢?特别是佛地怎么可能还会含摄三恶道的种子呢?所以从这个十界来看的话,我们说佛这一界是非常非常鲜明的,祂是不会跟其他的九界来含摄的;只有佛来度众生,而不是说佛的心念起念,起心动念还会含摄其他九界的种子。同样的,我们在余道的含摄,我们比方说,我们说六道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这个六道众生心念互相含摄的状况,我们可以用阿赖耶识种子的道理,我们可以勉强说得通。我们可以说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起心动念是行善的话,那我们是跟天相应;如果我们一心向恶的话,那么我们就是跟三恶道相应,从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勉强说,这个部分有它含摄的道理。但是,十界确实不能够因为这样子就说直接变成百界,因为光是佛这一界就已经完全不同。
再来,我们说千如是这个一千呢,从百界加上十如是而来的。最重点是说,我们能不能把百界跟十如是直接相乘而得到千如是呢?我们得要回归到《妙法莲华经》里面去看。我们提醒大家,《妙法莲华经》里面所述说的经文是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的诸法实相,就是诸法的相、性、体、力等等总共有十相的内容。我们姑且不论这个十相的部分的道理、这个十相内涵,到底它的确切的内容是什么;但是从这个经文里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诸法的实相,也就是只有佛与佛才能确实的掌握这个十如是的内容。如果是这样来讲的话,当我们看到说十如是乃是佛的境界,佛地以下仅能进行少分或多分的修证,但只有佛才具足十如是;所以,我们把百界直接乘上十如是,到底是不是如理作意呢,这个就值得商榷啰!因为除了佛地之外,觉知心是不能够一念遍缘所谓的千如是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那是佛地的功德;所以把百界乘以十如是,一方面在理上面说起来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十如是的具足是佛的境界,其他界的众生都没有办法具足十如是的观行,那这样百界乘以十如是就不如理了。接下来,我们说只有佛地的觉知心才能够遍缘,那除了佛地之外,其他都没有办法有这样的功德;所以把百界直接乘上十如是得到千如是的这个结果,在理上面值得商榷,并且在修证上面也同样值得商榷。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智顗大师的另外一个主要的思想,是所谓的“止观”。止是什么意思呢?止就是去絶分别,远离邪念,使你的心能够安住在一境当中,叫作止。观就是所谓的发起正智,历历分明去照见诸法,叫作观。止跟观,在智顗大师所揭示的修行的历程里面,主要是用在禅定的修行里面;那这个部分呢,而且这个部分应该是从智顗大师的师父,从慧思那边所习来的。但是,止观的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给它极大的肯定。因为止观的道理,不止是修习禅定的时候必须要按照这样的修习,因为禅定的每一地每一地的境界的修习,都是要经过止观的程序才有办法达到。可是我们也要说,除了禅定之外,其实我们在所有一切智慧的修行里面,也确实都是需要止观的过程。比方说,我们就拿菩萨要开悟明心所需要的准备工作来讲,要开悟明心的时候,除了福德要具足,并且智慧要熏习正知正见之外,除了这两个之外,你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定力;你如果没有定力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实际去参究。这个所需要的定力,其实就可以对应到我们说的止观的“止”这个字上面。那观呢,我们可以说,菩萨在破参明心的时候,在止的这个基础上面,去用思惟观去寻找我们的真心如来藏。所以止观的这个修行的用途,其实不只于禅定,其实在智慧的修行上面,每一分每一地的智慧修行,也都是止观的过程。所以在这个部分,我们要给智顗大师很大很大的掌声。因为智顗大师提出的这个止观,使得我们后人有现行的这个止观的名相可以去依止,让我们在修习智慧的过程上面,能够按照这样的过程,一路一路的修行上来;所以这个是智顗大师极大的功德。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整个再来检视天台宗,所谓立天台宗的这件事情来讲,我们可以看到,从我们一开始讲的所谓的五时,也就是把这个唯识列在般若之后的判教——五时判教,以及所谓八教的内容,比方说藏、通、别、圆各自的修持的方式,乃至于说一心三观、一念三千这些非常玄妙的这些理论;这些理论,可以说我们现在应该可以了解,这个理论有许多的部分都是用情解思惟的方式,去揣测什么是中道、什么是佛性。我们光是从他把唯识跟般若的地位,把般若摆在唯识的后面,我们大概就知道他对于中道跟佛性的了解,应该就只是停留在那里,而不知道说在唯识的经典里面是如何精采的描述中道跟佛性的内容。所以说,独尊天台宗就会发生说以情解思惟去揣测这些中道佛性的这些结果,而不能说从真心如来藏的真实法性真的去体证中道佛性。就如同我们之前有讲的,你应该是要努力去实证“三自性”;你证了“三自性”的内涵之后,你才能知道说“三无性”讲的是什么意思。其实我们认真来看的话,其实不只是三自性、三无性的这些的道理;其实我们证四圣谛,行八正道,修禅定等等,都一定要讲求真正去实证之后,才能够知道说 佛所说的道理,才能够切身的体会 佛所说的道理。
关于智顗大师所写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跟《摩诃止观》的这些内容,我们从以上的介绍里面,我们都知道说他的理是非常的玄妙;可是我们也给大家分析了这些玄妙的部分,其实都是依照文字去解析的,情解思惟去推测的。甚至在他的着作里面,也出现了所谓“草木亦有佛性”这样的字句。草木亦有佛性这样的字句,其实这个部分在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之后,他当然可以在草木之上看到他自己的佛性;可是问题是那个佛性是他自己的佛性,而不是草木的佛性。草木在佛教的认知里面,本来就是无情。我们整个佛教的修行,其实都是环绕在有情上面去修行的;所以当他说出草木亦有佛性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有误导众生的过失。
最后,我们还是必须要强调的就是,智顗大师所提出来的止观禅定的事修,止观禅定的修习方式,对于我们在修习禅定有直接的助益,对于三地菩萨要修习增上心学也是一样有所助益;甚至我们说,把止观的这个道理,把它应用在智慧度的修行上面,也是一样都可以发挥它的用处。所以在这个部分来讲,我们要赞扬智顗大师在止观方面所给我们的指导。
不过我们这样整体判断下来,就是说可以看到,天台宗可以说在我们修证上面最有利的指导,就是所谓的止观方面;其他的部分,其实你是很难用在修行上面,并且对实质上面有所助益的。所以,我们在这里还是可以看到,独尊天台一宗的结果,就会变成了修习的佛法就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再次的主张:不应该再另外再立宗派,而是应该要回归一个佛乘全面性的修证佛法。这是关于天台宗的部分。
接下来,我们要谈到的是律宗跟俱舍宗的部分。
那律宗的部分呢,律有三个意义,就是“毗尼”、“尸罗”跟“波罗提木叉”。毗尼讲的意思就是律法的意思,这个最主要的内涵就是判定戒的持犯跟轻、重、开、遮。那尸罗在中土的名相叫作戒,戒的意思是用来警策我们的身、口、意行,令我们可以离开过失,防止我们犯下一些过失,叫作戒。那波罗提木叉呢,波罗提木叉它的原意是“别解脱”的意思,也就是能够透过这个持守,可以让行人达到解脱境的意思。那这波罗提木叉,一般来说它所指的就是菩萨戒,因为是在僧团里面讲别解脱的时候,如果是以声闻戒为主要持守,菩萨戒当然就是别解脱戒。可是我们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就是如果是菩萨道的行者,实际上是应该以菩萨戒作为正解脱戒。
关于这个部分,律宗的部分要谈到它的时代背景,最主要就是源自于佛世的时候,有一位大阿罗汉叫作优波离。优波离原先是皇宫的理发师,他既然是理发师,所以可想而知,他在当时的印度是属于种姓阶级里面的最下等的一个阶级,是理发师。他是因为替王宫理发,包含也替 佛陀理发,所以就有这个因缘,传说他在为 佛陀理发的时候,他在一边理发,佛陀在一边指导的时候,他当下就有办法证入四禅。所以,其实不要看他当时种姓是很低下的种姓,可是实际上他已经是宿世有修行的利根人。后来优波离就随 佛陀出家了,并且他是在僧团里面持戒清净,大家公认是持戒第一;所以 佛陀入灭之后,在大迦叶所举行的五百阿罗汉结集里面,就是由优波离诵出律藏;所以我们讲,律藏来源就是优波离诵出律藏而来。
那么这个律藏在后来又分化成几部,约略来讲是分化成五部,包含: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只律,还有一个叫作迦叶毗部。那其中的前面四部,就是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只律这几部呢,这几部有流传到中国;另外最后一部,倒是没有流传到中国。所以这些律呢,我们之前的讲次也曾经提到过,这些律传入中国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关键人物就是鸠摩罗什,像十诵律就是鸠摩罗什所译、所传入中国的。那么四部律学的传译,我们刚才说鸠摩罗什译十诵律,可见在当时的时候,的的确确在中土地区律学是很缺乏的事情。比方说像南北朝时期,道安法师在关中的时候,还因为缺乏戒本而自制条例来约束徒众;又譬如说道安的弟子慧远,也是专门请他的门人西行去求律典。可见那个时候,的的确确在中土初传佛教的时候,律典是还没有盛行起来的。
至于律宗的其他的部分,我们就留待下一次的讲次再说。
阿弥陀佛!
- 上一篇:第098集 天台宗(二)
- 下一篇:第100集 律宗(二)+俱舍宗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