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禅宗>宗通与说通>宗通与说通>

第093集 各宗地位略判的先行概念

[宗通与说通]  发表时间: 2015-04-21 21:5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由 正纬老师开示:各宗地位略判的先行概念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从今天开始的几个讲次,将由我为大家讲解《宗通与说通》“第七章、各宗地位略判”。在进入《宗通与说通》第七章的正式内容之前,应该要先跟大家交代一些基本的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因为我们等一下既然要讲到宗派的这些事情,理论上要对这些名词要先有一些了解。首先我们看看“宗”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宗就是宗旨的意思,也就是最高指导原则,或者是讲的是核心义理的意思。比方说,我们说“卫生署”这个组织,它成立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及保护全民的健康福祉,所以这个是它成立的宗旨。所以在卫生署整个运作的期间,它都不能够偏离、不能够违背这个宗旨。又譬如说“消费者文教基金会”的宗旨,也是一样要推行消费者的教育,增进消费者的地位,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同样的,在消费者文教基金会运作的整个期间,它也不能够偏离这些宗旨。所以,“宗旨”对一个组织来讲,或是对一个学派来讲,它始终都是核心的事情,不能够轻易的改变的。
那么“教”的部分呢?教就是所谓的教法或是教化,也就是教导弟子学习的方式。在世间法来讲,我们可以说,你在教导弟子们学习音乐、学习科学、学习文学等等;而出世间来讲,我们可以说,佛陀如何教导弟子们种种的教法,都是教的范围。所以我们说,“佛教”其实指的就是 佛陀的教导。那 佛陀的教导,比方说里面还有所谓的“四不依”,也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个是四不依的内容。
那“门”的部分呢?我们说门就是所谓的分类的意思。所以,如果我们说“教门”或是“法门”的时候,我们指的就是 佛陀的所有教导,也就是一般所俗称的“佛法”。如果讲到“宗门”呢,指的就是 佛陀所有教导的核心义理。所以我们如果有谈到“宗”这个字的时候,表示它就是一个核心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我们接下来就当然会问到,佛教有所谓的核心义理吗?我们来看看,我们说“学佛、学佛”,学佛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最起码的,我们希望要能够消除烦恼,要能够解脱生死;甚至我们说,对于大心的菩萨来讲,我们希望最终就是要和佛一样,成就无量功德,摄度无量众生。
那既然学佛有这样的目的在,我们首先就要问:真的有诸佛吗?还是佛只有 释迦牟尼佛一个佛呢?我们来看看,经中的实际上的记载的确有许多的佛菩萨。比方说,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上面有记载:【如是十佛成正觉,各坐七宝菩提树,前佛入灭后佛成,不同化佛经劫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这个经文的部分表示了有十尊的佛前后成正觉,那就告诉我们了的的确确有不只是 释迦牟尼佛一尊佛,其实有很多的佛。类似的经文还有很多。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上,也有许许多多的学佛人有了许多跟佛菩萨感应的事实。所以,其实确实是有许多的佛。
那么这一些诸佛所证的内容又是如何呢?我们接下来再继续引一些经文给大家看。首先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又有说到:【诸佛以法为大师,修心所证菩提道。法宝三世无变易,一切诸佛皆归学。】(《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所以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有提到了“法宝三世无变易”。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这表示说诸佛的法宝不管是过去、现在乃至于未来,它都是不变易的。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部经文是《方广大庄严经》里面有记载:【获得胜甘露,无上大菩提,同诸佛如来,所证真实法。】(《方广大庄严经》卷十)这里面的经文讲的是“同诸佛如来”,跟过去的诸佛一样,所证的都是一样的真实法。然后我们再看《大般若经》里面的经文写说:【若菩萨摩诃萨能行般若波罗蜜多,应作是念:“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证得法,我亦当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百五十九)这里面又再次显示了过去诸佛、未来诸佛、现在诸佛所证得的法。那么一个大心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时,就要有这个心念,就是说“这些诸佛所证得的法我当然也是会证得”。
所以这些经文显示了什么呢?一方面,它告诉我们确实有诸佛存在,并且它还告诉我们诸佛所证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法同一味”,所以才会说“法宝三世无变易”。另外,在这些经文里面也强调了“我今亦复然,得如是妙法”,或者说“诸佛所证得法,我亦当得”;这个表示说,所有按照 佛的教导、按照 佛的开示确实修行的菩萨们,到最后也必然会证得跟诸佛一样的境界。除了诸佛之外,其实我们有深入修菩萨道的同修们,大家应该也都会知道,诸菩萨的各个修行的位阶,关键所证的内容也都是一样的。比方说菩萨七住明心,破参明心所证得的如来藏的总相,这个总相的内容不仅跟佛经一致,并且每一位破参明心的菩萨讲起来这部分的总相内容的时候,也都是一样的,所以也一样是法同一味。所以我们说学佛呢,学佛一定要能够“亲证”。所谓的亲证就是要亲自的体验、亲自的证明。那要体验什么呢?要体验,亲自体验证明菩萨道的各位阶,并且最后一定是要亲自的体验证明佛陀的果位。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究这些亲自证验的内容呢,有一些人说“诸行无常是唯一永不灭的理法”,或者说“无常才是宇宙唯一永恒的理相”,或者甚至说“世间唯一的真理就是无常”,这一些话我们在外面常常会听到。这一些关于无常的认知,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些无常,所以他们会觉得必然没有所谓的常住的性质,所以用无常似乎就可以推导出空的性质出来;这个部分其实指的就是基于现象界的无常所来的空的认知,我们就把它叫作“现象界的无常空”。那么也有一些人说:“佛教的真理啊,是万事万物乃相互依恃而存在,所以没有哪一件事物可以独立的存在;那正因为它们是相互依赖而存而显,所以也必然没有哪一个事物有独立的性质,这样不是也是正好证实了所谓的‘空’吗?”所以呢,这个部分也是一样,它是基于现象界的彼此事物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而观察到无自性,而得到所谓的空的认知,所以这个部分我们把它叫作“现象界的无自性空”。可是在这里要跟各位菩萨说,如果你真的按照 佛的教导,依蕴处界十二因缘仔细去观行的话,等到你观行了,有到位之后,你就会知道现象界的无常空、现象界的无自性空,并不是解脱修行的核心。
实际上解脱修行的核心,我们首要还是要回到所谓的“三法印”,也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个法印来验证看看,我们所证悟的、所体验的这些道理,到底是不是符合真正要我们体悟、要我们证悟证验的。从三法印的实际内容来看,实际上“诸行无常”这一印里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所谓的现象界的无常空;同样的,“诸法无我”的这个印也远远超过了所谓的现象界的无自性空;更何况现象界的无自性空跟无常空这两件事情,都还没有触及到所谓的“涅槃寂静”这一个印。那么我们说三法印,三法印的全体也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个法印,它是整体的、不可或缺的;凡是您如果有按照 佛的教导确实去作观行的话,您就会知道三法印确实缺一不可的。那么三法印全体所指向的证果,就是在《阿含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的“离欲”、“灭尽”、“涅槃”,这是真实的解脱;或者我们如果更进一步的话,就会证到所谓的“八不中道”的总相,那就是真正的自在。
以上所讲的三法印,或者讲到的灭尽、涅槃,或是八不中道等等,这些就是诸佛所证不会随着时空流变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这些内容,过去诸佛所曾经证得,现在诸佛也应该会证得,未来的诸佛同样证的部分也是这些道理;所以这些道理并不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有所变化。那么实际上呢,以上我所讲的这些总相的内容,也是诸菩萨起修时所需要证悟的。所以,由此我们就要跟大家说,佛法的的确确有不变的核心要义,这个也就是佛法不同于世间的诸多的哲学或是律法的其中之一。所以我们说学佛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我们要确实依循 佛的教导,这样子我们就必然可以亲证真实的解脱、真正的自在;而且这里面谈的解脱与自在,它的内涵不是只有现象界的无常空、无自性空。实际上只有按照这样真正的去观行、去证悟,才可以了解到真正的“空”的义理,这个空的义理并不是无常空跟无自性空所能含摄的。关于这些的教导就是所谓的“法门”,所以我们回到我们刚才讲的部分,就是说宗门是不会改变的。
那至于法门呢?我们说法门就是 佛陀的教导。既然是教导,既然是教法,那一定会视当时的环境跟当时的对象,而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比方说关于三法印里面的第一个法印“诸行无常”这个印,如果要教导人家能够认清、认识这个印的话,我们可以说对于刚入门的人来讲,我们可以让他来观察世事是如何的无常,乃至于观察现象界诸般事物的无常;再学得久一点,我们可以看他的状况,比方说可以让他依着世间的老、病的现象,来让大家能够看到身、口方面这个两个行的无常;甚至可以说藉由死的观行,能够让大家观行到意行的无常。所以光是“诸行无常”的这一个道理,要让弟子们能够顺利的能够学习的话,教导的方式就会顺应弟子当时的心性状态而有所不同。
同样的,三法印里面的第二印“诸法无我印”呢,谈到诸法,其实也可以从眼、耳、鼻、舌、身、意诸法一一的切入,并且又可以适应从学的人到底是眼的方面容易入,还是耳的方面入等等,而有不同的侧重范围。比方说,可以从眼见的方式开导他,让他去体会到诸法是如何的无我;或者从耳闻声音的方式,让他能够体会诸法是怎么样的无我性等等。所以从这些例证我们可以看到,法门就是 佛陀的教法。既然是这个教法,一定是要“观机”,要看看学的人他的根机如何,要调整说法的内容,所以我们说是要观机说法。
那另外一个比喻,就是所谓的“因病与药”,也就是看这个患者得了什么病,然后就开什么药。这个就是把世间的医生,医生在从业的时候因病与药的方式,拿来比拟说 佛陀在说法也是一样的;要看众生患了什么病,就说什么样的法,就如同给什么量、开什么样的药方一样。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来看,其实经论也不外乎就是佛菩萨的教法,那有关于《华严》、《阿含》、《般若》等等的这些经论,其实也都是适应众生的根器,而有所不同的侧重。所以我们常常听到的,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其实指的就是什么?就是佛门里面的许多的教法;既然是教法,既然是因病与药,当然是会因应目前的对象而有所不同。
比方说我们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也看到 佛陀在教舍利弗的时候就说到(“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浣衣,一是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说:如果是炼金师的儿子,那么你应该要教他数息法;那同样的浣衣之人的话,你应该要教他修白骨观。这样子因应他的根器去教他,这样子他才容易入于解脱的境界,这个是在《大般涅槃经》里面所记载的。所以呢,关于这些教法的内涵,的的确确是要因应求法众生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有些人就会说:“既然是这样子的话,那是不是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呢?”关于这些人,有一些人甚至会说:“所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横看成岭侧成峰,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通,只要一门深入,即可证无上菩提,乃至成佛。”这些说法到底是对或不对呢?
我们来看看,还是回归教法的本质,就是要观机说法、因病与药;可是这个教法既然是如此的话,时机、对象、病因一定都有所不同。我们举例来说,假如说我们现在有肠胃炎的药跟头痛的药,依据本意来说,治疗疾病的药物皆有相同的目标,也就是要免除病痛,使人恢复健康;所以从他的药物的本意来讲,的的确确肠胃炎的药跟头痛的药是一样的。可是肠胃炎的药却不等于头痛的药,因为当我们头痛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治头痛的药,不能拿肠胃炎的药来治头痛,反之亦然。
所以呢,如果我们谈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比喻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反思:如果它根本不是通往罗马的大路,那怎么办呢?又如果罗马只是所谓的一个休息站,那又怎么办呢?再来说,一般人常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也应该要反思:如果你在看的时候,你的眼睛本来就不健康了,那么你横看、侧看也一样看不清楚呀!同时,即便你的眼睛好了,你在横看、侧看的时候,还必须要确定说你所看的是不是“究竟”的那一座山,你去登那座山才有意义。
所以我们说,从这些例子我们晓得,我们再回到因病与药来解释。也就是,肠胃炎的药跟头痛的药它的利益是相同的——要使人恢复健康,可是它的功能作用却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要看,患了什么病就应该要吃什么药。
同样的,但是我们要回头来检视,我们大家真正希望的是要有全面的健康,对不对?所以我们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通”的这件事情,其实我们应该要把它稍微修改,变成“八万四千正法,每一法都有用途”。也就是说,佛法的修证就如同我们希望追求全面的健康一样,应该是一个全面性的修行、全面性的修证,应该要根据我们现在所欠缺的、所需要修证的内涵,我们有所侧重;但一旦我们修正过了之后,我们要再往下一步走的时候,我们就要看看下一步到底侧重的又是什么样的内涵。
我们在这一章里面所会看到的宗派,包含所谓的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唯识宗等等,这些宗派其实都有所侧重。比方说三论宗,就是以三论作为一个宗派建立的基准,宗派所有的论说都以三论为基准。这些宗派既然都是专擅修习特定的法门,显然它也跟我前面所举的例子很像,也就是说,它都是根据众生所患的是什么样的毛病,所以需要用什么样的法门来对治。可是,正如我前面讲的,我们希望有全面性的健康,所以我们应该要全面性的修证。也就是我再提醒大家一下,就是八万四千正法每一法皆有用,佛法的修证也是如同一样,我们要追求全面的健康,所以我们佛法的修证,也应该要全面性的修证,不可偏废。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面,我们第一个很重要要把握的原则就是全面性的修证佛法。第二个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我们要知所从来、监古知今。也就是,我们要看到古圣先贤们,他们在宗派里面所成立的学说,所着书、所写出来这些道理里面,有没有因为固守在宗派的范围里面,忘记了全面性修证佛法的大前提,而导致于他们所修证的内涵有所偏差。这个是我们在底下章节里面最主要的用意,就是要告诉大家这些内容。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先行概念(1) 本文关键字:先行概念
相关阅读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