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禅宗>宗通与说通>宗通与说通>

第045集 受学大乘之因缘(一)

[宗通与说通]  发表时间: 2015-04-21 22:0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由 正礼老师开示:受学大乘之因缘(一)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这一集开始,由我来跟各位解说《宗通与说通》里面的说通,“第三章、说通”里面的第四节,也就是“三乘无学应回向第一义谛”的这个部分。
这里说到三乘的无学指的就是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还有大乘的通教阿罗汉与辟支佛,还有大乘别教的初地满心或者是六地满心的菩萨。因为既然讲的是三乘的无学,无学位就是这些菩萨跟这些阿罗汉或是辟支佛。前面已经有略说到声闻跟辟支佛的部分,这一节就特别针对大乘的通教菩萨来跟各位解说。
大乘的通教菩萨又分成两种。一种是菩萨的阿罗汉。可是他因为对于修学第一义谛的因缘没有成熟,所以他碰到的是修学声闻法的一些善知识,所以他所教导的都是属于二乘声闻所修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对于蕴处界依于四圣谛来观察,然后断我见、断我执;可是对于大乘法的修学,他就没有因缘来修学。这里我们就要稍微提一下,为什么通教菩萨他有因缘修学声闻、缘觉,可是他为什么没有因缘来修学第一义谛的大乘法呢?那就是因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对于什么叫作“菩萨僧”没有真正的认知。也就是我们 平实导师在前面的“概说”里面就有提到,什么样叫作法师,什么叫作菩萨僧,就有说明到。也就是说,在声闻的解脱道,他一般所示现的,因为他是急求入无余涅槃,所以他一般会示现出家相,是以出家相为最主要的修学的一个表相,所以他会走向出家的道路,因为他要急求断我见、断我执,入无余涅槃。所以,当一个大乘通教的菩萨,他以前所熏习的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法,认为“出家相才是菩萨”,这样的话他的因缘就不够成熟,也就是他对于修学大乘法的因缘就不具足。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菩萨僧应该现出家相,如果是在家相就一定不是真正的菩萨,他的观念就会是这样子。也就是说,如果他想要修学大乘法,可是他的观念里面还是声闻,他是没办法修学大乘法;因为大乘法的修学,主要是以示现在家相为主的,这样子才是菩萨的修学。因为菩萨的修学是要能够示现种种相,以种种相来摄受一切的众生;可是如果只有声闻相,他没有办法广大的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在经典里面也常常有叙述到 佛陀的本生,就是示现了种种的身相来度化一切有情,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乘——修学大乘要实证第一义谛的一个重要的因缘;也就是他不能有错误的见解,对于什么是大乘菩萨僧真正的外观,他能够正确的了知,他能够“依法不依人”。所以依法不依人也是这个意思,也就是不要看表相,而是要看这个人所实证的实质,这样子才是有因缘能够受学第一义谛。如果有错误的见解,认为居士修学、居士讲法那不是佛法,而不愿意听受,他就没有办法有这个因缘来受学第一义谛的法义了。将来这种通教的菩萨,即使他碰到了真正的大善知识,他也不愿意亲近修学,所以他就不能修学真正的佛法,他只能修学二乘法。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不能忍受真正的菩萨的摧邪显正。因为声闻法二乘人,不管是声闻、缘觉,他是急求涅槃;既然是急求涅槃,所以他对于如何住持佛教,他也不能心中有所罣碍的。也就是,佛法在世间到底是要住世多久,他是不能关心的,他不能在乎的;因为如果他心中系念着佛教它的正法期、像法期、末法期应该如何住世,应该如何广度众生,他就没有办法入无余涅槃去了。所以声闻人他对于法义,他不太辩驳,也就是,如果众生有邪见,他会认为这个众生好可怜,他应该赶快来修学解脱道,所以他会随缘说一些声闻法;可是他对于大乘的部分的邪见,他也不处理,因为那是属于实相的智慧,无碍于解脱,所以那个不是他所关心的。所以,对于众生种种的关于实相的部分的这种邪见,也就是这个法界里面的根源到底有没有如来藏,有没有一个第八识存在,如果有人有邪见,他也不会去强加破斥,因为那样子会妨碍他的解脱。所以在声闻道场里面,对于法义辨正他是不论的;因为声闻人不可以有世论,乃至世间论他都随缘而做,他不会积极去做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接触到声闻法的这些大乘通教菩萨,他就熏习了这个知见,认为有人在论说别人错,指出别人的法义错误,那一定是不对。为什么?因为产生纷争了。可是,真正的大乘菩萨他是世出世间,因为他是菩萨,他要生生世世在三界里面度化众生,才能够最后迈向成佛;因为成佛一定在三界中成佛,所以他一定要对于佛教要如何能够住持于世间,他是心心念念都在关心这件事情;所以对于众生他的邪见,菩萨都非常关心而想要矫正众生的邪见,所以对于众生对于法界的实相有所误解,乃至有所错会,乃至误会了成佛之道的内容,菩萨就会奋而出来指出众生的错误。这种作法是跟二乘人的作法是不同的。可是如果一个通教的菩萨——大乘的通教菩萨,他熏习的是二乘的想法,他就对于大乘菩萨摧邪显正这件事情心中不能安忍啊!因为这个缘故,他就不愿意亲近大乘的胜义僧;因为这样子,他的因缘就没有成熟。
另外,我们说我们要修学大乘法,我们要在大乘法里面有所实证,所以天天求佛菩萨给我们因缘,让我们来修大乘法;可是这个法是没有办法直接给众生的,而是一定要透过善知识来教导;因为如果没有善知识教导,我们如何得法呢?所以一定要跟大乘法中真正实证的这种胜义僧,不管是在家、出家,而能够依法而信受、而亲近、而结缘。如果没有跟大乘法中真正证悟的菩萨结缘的话,他如何能够有因缘能够修学大乘的第一义谛的正理呢?当然是不可能!所以说要修学大乘,想要在大乘法中有所实证,能够实证别教五十二位阶里面的任何一个位阶,就应该要跟真正的善知识能够结法缘,能够亲近真正的大善知识;因为跟大善知识结了法缘之后,就能够追随大善知识,生生世世不离正法而修学。所以,大乘的通教菩萨没办法具足受学第一义谛因缘,就是因为对于僧——什么样是大乘的僧宝的外相产生了疑惑,然后对于大乘菩萨的摧邪显正不能安忍。
然后第三个:不能跟大乘的实义僧能够结法缘。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大乘的通教菩萨虽然他有度化众生的愿,可是他没有“法”;因为他的法只有二乘法,而这个二乘法是通于二乘。可是他的心量广大,想要度化众生,可是又没有法;所以他是“身是大乘,心是大乘”,可是所学的法通于二乘,所以称为通教菩萨。
所以,如果各位菩萨对于这三种因缘,就是菩萨僧的外相是如何太在乎了,或是对于摧邪显正不能接受,或是不愿跟善知识结缘;就会导致未来成为通教的菩萨,而对于大乘的第一义谛的义理,缺乏实证的因缘。
通教菩萨的第二种就是辟支佛,修辟支佛。他一样有不具足受学第一义谛的因缘,这个因缘也是跟前面所说是一样:因为一样对于什么是菩萨他不了知;他对于菩萨为众生而去摧邪显正,他不能接受;而且不愿亲近这样的菩萨。因为这样缘故,虽然说他修了四圣谛,也修了十二因缘法,乃至十因缘法,他能够了知,能够实证,他能入无余涅槃;可是他因为悲心而不愿意入无余涅槃,想要对大乘法有所实证,希望成佛;可是碍于他这种错误的观念,所以他就没办法有因缘在大乘法中有所实证;所以他就成为通教的菩萨,而不能真正的迈向大乘的别教菩萨的实证之路,他的成佛之道就一直被耽误。直到他哪一天觉得他不应该再耽误了,他应该要“依法不依人”,那时候他才有所转变,才有因缘能够亲近大善知识,才能够开始修学真正大乘别教之法,他才有开悟明心的因缘。
这个通教的无学,他是通于二乘。那什么是别教呢?是因为别教的五十二位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五十二位阶,它所建立的阶次是以中道观的智慧来建立的。也就是说,它都是依于菩萨对于第八识如来藏的实证的深浅的智慧而建立的;所以,如果实证了如来藏,就是七住的菩萨,眼见佛性就是十住的菩萨,依此类推……就是以他所实证的智慧而建立种种的阶次。
如果通教的菩萨,虽然他有实证了声闻缘觉的法,可是他对于大乘法,譬如说大乘的般若经,如果以他通教菩萨的实证而去作解说的话,他只能用二乘的说法来解说,那他就解说错误了;他对于大乘经典所说的中道性,他就产生了误会。所以,如果有大乘的通教菩萨,以蕴处界空、蕴处界无常乃至一切法空、一切法无常的观点,来解说《心经》或者是《金刚经》乃至《大般若经》等等经典的话,那他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对于大乘别教所实证的第八识如来藏他没有了知,所以他的解说一定会产生错误。所以说大乘的经典,一定是要依于对第八识的实证,才能够正确的了知,才能够真正的阐释所谓的中道的内容,也就是中道观之内容。
第一义谛的智慧内容有三种:第一个就是般若的总相智,第二个是般若的别相智,第三个是般若的一切种智。事实上,这般若的种智也就是唯识种智。什么是般若的总相智呢?也就是对于如来藏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祂的总相有所了知,所以称为总相智。实证了如来藏,有了这个总相智,事实上它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就叫作根本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的意思就是说,当他实证了第八识的时候,他发觉这个第八识祂根本不分别,祂不分别六尘万法;可是实证者——七住菩萨这个实证者,这个实证的菩萨他实证了不分别的第八识的时候,他产生了智慧,因为他知道原来实相就是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他产生了这个智慧;可是他实证了这个智慧之后,他转依了第八识,因为他知道只有第八识才是自己轮回生死的根源,才是轮回生死的本体;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就产生了根本无分别智。因为那个时候,他会以如来藏为我,可是如来藏又不了别,不分别六尘万法,所以他所获得的智慧,就叫作根本无分别智。这是最初的总相智。
可是接着他就会慢慢的发起所谓的别相智,也就是般若的别相智。什么是般若的别相智呢?那时候他就会站在如来藏的立场,因为那时候他认为“如来藏才是本体的我,我应该如何来看待一切法呢?”这个时候他就会依于如来藏的立场,来观察一切法不离第八识。所以,从二乘法的角度观察蕴处界都是无常、苦、空、无我,那是从二乘的角度来看,因为他只能观察到现象界;可是因为他没有实证如来藏,所以他只能观察到蕴处界的无常、还有苦、还有无我。可是菩萨如果实证了如来藏之后,他站在如来藏的立场,来观察现象界的一切法的时候,他就会发觉:事实上蕴处界里面的五阴或者是十八界,都是依于如来藏而存在的,事实上没有一法可以离开如来藏;所以如果要说什么是一切法,事实上一切法也要归属于如来藏,所以 龙树菩萨才会说“一切法空”。也就是说,一切法它是不离于空性如来藏,因为一切法是空相,可是它也因为不离空性心如来藏,所以才使得这一切法空的这个法,这一切法能够存在——虽然是空而却能够存在,那就是因为有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
菩萨实证了第八识,拥有了总相智之后,就会开始发起刚才所说的这种别相智,而能够逐渐了知:原来一切法——五阴十八界种种的一切法或者十二因缘中的一切法,都是依于如来藏才能够存在的,所以也要收归于如来藏;然后站在这个立场来说一切法,事实上也是跟如来藏一样的不生不灭。所以从二乘圣人他的立场来看,五阴十八界它是无常、苦之法,它是生灭变异之法;可是站在实证如来藏的菩萨的别相智来说,一切法它是不生不灭,因为它完全是依附于如来藏而存在的。所以如来藏在无始劫前就存在,所以那个时候的五阴十八界也是存在,未来菩萨永不入无余涅槃,直到最后成佛也一样永住于世间,所以他的五阴十八界也是永远的存在。所以依于这个道理而说,一切法也是不生不灭,这个就是般若的别相智。
可是只有这样还不足以成佛,所以还会有所谓的般若的种智。也就是就进入了第三转法轮所谓唯识种智的修学,也就是要依于别相智而来熏修八识心王的一切种智,也就是八识心王祂有哪些功能性,祂的功能性是如何;而且祂的彼此的关系,祂是如何运作的,所以才能够产生三界万法的种种的相貌。这个就是般若的总相或是唯识种智所要宣说的内容。而这个时候菩萨就会慢慢的从实证了总相智、别相智之后,他也逐渐的了知唯识种智,而迈向一切种智的修学;可是还没有完成一切种智的修学之前,就叫作道种智;具足圆满了一切种智之后,那就是成佛。所以佛陀具有一切种智,而其他的菩萨就只有道种智,而且是实证的菩萨才逐渐有道种智可言,特别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才有道种智可言,其他三贤位菩萨只是开始来熏修这个部分的内容而已。
我们对于三乘无学也要回向第一义谛的部分,就先解说到这边。下一节我们再继续跟各位介绍后面的内容。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受学大乘(3) 本文关键字:宗通,说通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