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禅宗>宗通与说通>宗通与说通>

第022集 禅宗的宗通(九)

[宗通与说通]  发表时间: 2015-04-21 22:0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正伟老师 主讲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先跟大家问候: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游步轻利否?道业精进否?众生易度否?
我们接着上一次的课程。上一次我们说到,要求证大乘见道实证真如如来藏,如果这一位菩萨他还没有具备前面六住位所应该具有的修证功德,这个人他还没有断身见我见,六住位还不圆满,然后就说要求证七住位,有没有这个道理呢?没有嘛!那怎么办?当然是要把他放着,等他把该具备的修证具足之后,再来看因缘。所以禅师们不是小气、悭吝,而是为了这个弟子好,不想害这个弟子;当然,更不想对不起 世尊,所以要遵照 世尊在经中的交代,于缘未熟者前不能明说此法。不说就是不说,就是到了死前还是不说。
其实禅师比谁都急!出家学道,接了祖师的香板作禅师,是为了什么事呢?无非就是为了自度度他,所以禅师们的心里比任何人都想要度人证悟。但是知道自己要度人,而不是害人,所以要观因缘,不能够揠苗助长,否则就会害死了弟子的法身慧命。所以禅师和弟子相处的时候,除了每天晚上开示夜参以外,在每一个机缘当中,禅师都努力地观察,把握任何一个机会,不厌其烦地为缘熟的弟子说法,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公案留下来。譬如说:
【福州长庆慧棱禅师上堂,大众集定,长庆禅师下座拽出一僧,对众曰:“大众礼拜此僧。”又曰:“此僧有什么长处?便教大众礼拜?”】
电视机前的各位菩萨,有听到长庆禅师说了什么法吗?好像没有耶!或者说长庆禅师有在说佛法吗?好像也没有!这就是禅门教外别传之法——不闻而闻、不说而说。
平实导师开示说:大乘佛法的见道通宗,有二个法门——教外别传以及言教开示这两种。教外别传是说不依经教义理而开示学人,在经教之外不依着言说讲经,禅师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机锋,引导学人能够进入大乘宗门的正旨;因为入门了通达宗义的原因,所以接下来能够渐渐地通达佛经里面的各种教义旨趣,乃至于能够通达在开悟以后所应该要渐渐修学、能够让我们渐渐修到佛地的这一些修道次第。见道通宗的第二种方式就是言教开示,则是善知识用 佛及诸大菩萨所说经中的第一义谛,对弟子开示自心真如祂的体性;佛弟子藉由闻法熏习,所以能建立了正知正见,因为具足了正知正见,因缘成熟的时候,有朝一日忽然触到了自心真如,便得入大乘见道,他的所悟与禅宗开悟者所悟的东西是一样的,都是自心如来藏;用这样子闻说而进入大乘见道,所以不同于禅宗的方法。然而,这只是就表相上来说的,因为藉着言教开示而证悟的人,实际上悟入的时候,仍然是在一念相应之中而开悟的,仍然是不闻而闻、不说而说;证悟的那一刹那以及第二刹那起去领受体验真如的体性,在这个过程之中,都是离语言文字,心中没有语言文字的生起。
不闻而闻的说法,是禅宗门庭的引导方法,与其他的宗派差异非常的大;学人进入禅宗丛林以后,都不叫他们听闻经典、理解经典,只叫他们去日常作务、洒扫庭除、农耕种田、护持常住,每天就是这样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叫作“普请之法”。而住持和尚则在大众一切的工作运作当中,去观察每个人的因缘,观察每一个弟子的根机,然后给他们适合的言教,有的时候用言语来提示,有的时候略施机锋,有的时候会严正地令弟子专心、向上全提、一心参究;学人如果是因缘已经具足的人,往往会忽然就一念相应,从此打破了无始无明,此后便可以时时现前地观察自己的真如阿赖耶识的运作。用这样的方法,使得弟子能够触证而且领受自心真如的体性,因此弟子就得以进入佛门真正的中道观,发起了般若的智慧,于是渐渐地就可以通教门,也就是通达了佛菩萨所说的诸经里面的这一些真实的意旨。
然而,禅宗行者对于宗门意旨的悟入,并不是经由听闻说法而悟入;住持和尚开示自心真如的时候,也是不说而说的解释,并非用语言文字而明说。学人如果希望能在禅宗真善知识的底下开示的这一些不说而说的这个当中得到证悟的话,那就不可以用语言文字,不可以用耳根来听闻,应当用眼睛来听闻;除非是晚上,大和尚开示参禅的正知正见,那这个时候才是用耳朵去听闻。
日常生活在各种运用作为之中,住持和尚虽然也会有诸般的言语开示,但是其中真正的义理它不在言语当中,所以和尚的言说还是不说而说;譬如前面所举出的这几个公案的例子,禅宗宗门的意旨它不在大和尚的言语当中。所以,如果住在言语之中,去自以为是地情解臆想的话,那是得不到住持和尚的意旨的。例如,最有名以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下面这则公案:
【清凉文益禅师有一日问绍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兄作么生会?”绍修山主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清凉禅师曰:“恁么会,又争得()?”绍修山主问曰:“和尚如何?”清凉禅师答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绍修山主闻已,便礼拜清凉禅师。】
如上面所举出的这个例子,禅师虽然有言说,其实用意不在言说上;学人想要从中得到证悟的话,不可以用耳朵听闻,而当以眼睛来听闻;如果要用耳朵听闻,纵使百劫过去了,依旧是不懂禅师的意旨。所以再次的说:教外别传者,乃是不闻而闻,不说而说,切莫自以为聪明。
开悟这一件大事是异常的困难。证得四果的阿罗汉,见了证悟的大乘菩萨也只能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更何况是福德定慧都还差得远的凡夫!要求证悟的人,完完全全要依止禅门的善知识,对善知识要完全地信受与服从。例如说大家都晓得,周利盘特阿罗汉他太笨了,连一句 佛说的话都背不起来,所以 佛给了他一支扫把,要他去扫垢;他每天就拿着这一支扫把扫垢、扫垢,有一天扫着扫着忽然了解了——扫垢是要扫去心中的尘垢;所以就依着这个方法去做,很快地就成就了阿罗汉!可惜的是,他只具有身证,没有无生智,他不会为大众说法。但是各位可知道,光是这样子能够信受 世尊善知识所说的话,就已经得要生生世世所累积、所实践,今生才有可能证阿罗汉果。
我们来看《六度集经》里面的记录。世尊过去世为菩萨时,曾经是一位善于理财的长者,常常喜好救济贫困、布施众生。有一次,一位好友过世以后,好友的儿子浪荡,败光了亡父所留下来的家产,长者就拿出黄金千两给这个败家的儿子,并且教诲他说:“理财当以正道为先,未来的福报才能无穷。”好友的儿子虽然表面上恭敬地说:“我一定遵照伯父的教诲。”但转身便又挥霍如故,又将千两黄金给败光了。长者只好再拿出黄金千两救济,并且再次地教诲这一位好友的儿子。这样的情况重复经过了五次。第六次的时候,长者又接济了黄金千两,然后指着家门口的一只死老鼠说:“如果是善于经营的人,就算拿这一只死老鼠,也可以做生意过活。”这时候门外有一个乞丐经过,听到了这一句话,他就拿起了这一只死老鼠,然后去乞讨了调味料,精心地烹调鼠肉,拿到市场上卖得两个铜板;用两个铜板再去批发蔬菜,上街贩卖,如是就逐渐地赚钱经营,成为富人。有一天,这一位富人想着说:“我本来是个乞丐,因为无意当中听到长者的教诲,所以现在能成就今日的富人,那我应当要回报长者。”所以就请人打造了一只黄金作的老鼠,以各种珍宝塞满了老鼠的肚子,放在银作的桌子上面,再铺上璎珞,然后拿来敬献给长者。长者知道原委之后,高兴的说:“善哉!大丈夫!你是一位能够受教诲的人。”所以便把他的女儿嫁给他,继承了长者的家业,并且敬事佛、法、僧三宝,以四无量心广行布施。佛说:“这一位长者就是我世尊过去生,而那一位听我话的乞丐就是周利盘特比丘,浪荡子就是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过去虽然听我说法多达六亿品,可是言顺行逆,没有将它付之实践,死后入泰山地狱,也就是第七层地狱;而周利盘特比丘虽然只听过我一句话,可是深信不疑,以此度化世人。”
一个人,如果是一个有言无行的人,就好像拿了膏药涂在眼睛上,自己遮障了自己,这个叫作小人之智;如果一个人言行一致,就如同日月光明,这才是大人之智。要证得小乘的果位尚且是如此,那么要求证大乘宗通如来藏呢?是不是更要与善知识建立深厚的善缘?
如果不是经由教外别传的禅宗参究本心如来藏,而是依止一般大乘的法门而得到证悟,那就叫作藉教悟宗(藉着教门来证悟宗门大义)。这种方式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依于经典的研读体究,而证悟了自心藏识;第二种则是依于真善知识的开示,因此证悟了自心如来藏识。
第一种人依于经典研读来体究自心藏识而得开悟。例如像《六祖坛经》所记载着:永嘉玄觉禅师少年的时候修习经论,精通于天台止观法门,因为看到了《维摩经》而发明心地证悟了如来藏,偶遇六祖惠能的弟子玄策来访,与他详细地会谈;发现玄觉的话语都暗合于诸祖的宗门密意,这个玄策就反问他:“仁者您是从哪里、哪一位老师得到这个法呢?”玄觉说:“我听受了各种般若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来读到了《维摩经》的时候,体悟了到佛的心宗。”后来玄觉见到了六祖,得到了印证,留宿了一宿而辞别,因此被叫作“一宿觉”。像这样子因为读经而证悟的菩萨,在《五灯会元》里面有不少的记录;其他的典籍所记载,或者没有被记录下来的更多。所以,我们不应该学香港那一位法师去否定经藏,随便就诬赖说:“这个研读经藏者啊,是统统都不能开悟的。”这样子说的话,就会有诽谤贤圣的大过失了。
第二种,依循善知识的开示而证悟者,其中又有两种情形,指亲闻到善知识的开示以及阅读善知识的着作。禅宗的丛林自从百丈清规订立实施以来,行普请之法,上从方丈和尚,下至沙弥,一体遵行,一日不作则一日不食,自行农垦种植,自给自足;不赶经忏法事,减少与居士信徒之间的攀缘;一切的学人都在这一些日常作务的执事当中来参究如来藏,而住持和尚则随时于作务中观机施教。然而,因为有的学人刚刚进入丛林,常常有根本不懂得经教知见的状况,于是就有了晚间参究的这个设立;或者是每逢七日一次晚参,或者每逢朔望日而作晚参。届时击椎聚集僧众,或者燃起了蜡烛,或者不点灯烛,大众集合完毕之后,由首座迎请住持和尚上法堂为大众开示,这就叫作“晚参”。
住持和尚的开示,主要在宣说自心真如的体性,说如来藏离见闻觉知,随缘应物,但自己不作主,本性恒处于涅槃中道,不曾有所变异等等。有时宣说参究自心如来藏的方法方向,有的时候旁引证经文以解释如来藏的体性;有的时候举出诸方错悟的善知识来说法,一一剖析之,令诸学人不会堕入邪见之中;有时手拈提示证悟祖师的公案,令学人能够知道个入处等等。如是种种言教开示,令诸学人得以悟入,这也算是藉教悟宗。
就如同 世尊宣说第一义宗旨,诸弟子们结集了 佛的开示,编订目次成书以便诵持,这样子就编成了契经,后来就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成为经典;禅宗丛林也是这样子的,证悟祖师开示的法要,学人听闻能够得到证入,这就是藉教悟宗,后来,有人就把这一些禅师的开悟,印行起来广行天下,学人读了以后能够得到证悟,也算是藉教悟宗;而且天下的学人也会因为阅读了这一些语录,所以就聚集到禅师的身边,于是就成为十方闻名的丛林道场。
听到这一边可能有人会问:“那这样子讲起来,禅宗所悟的宗门如来藏,听起来就好像是帮助菩萨进入七住位明心,就只是这样子吗?证悟以后,是不是就没有事情了呢?”那么有关于这一点,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先为大家介绍到这一边,我们下一次再谈。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禅宗的宗通(10) 本文关键字:禅宗,宗通,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