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灯影-灯下黑>

07 第三答

[灯影-灯下黑]  发表时间: 2015-04-15 21:0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三答:〕
来文:
【【萧老师判七住明心即“解行证位”非是“解行位”;或许 萧老师意为“开悟即同触证”,可见于《禅净圆融》书后附录三。但此与古来诸多先贤教判殊不相同;但若 萧老师所说能融通正理,符合 佛意,则为今人根器不同,亦不妨别有建立。但应了解《成唯识论》之见道位判果标准,与 萧老师建立是有所不同;《成唯识论》意为先伏二执现行方入初地,入地则断除种子;所以唯识宗将“见道位”列于三十心后,离“贤位”、“胜解行位”而入“见道通达位”、“证位”。故《成唯识论》卷九明示修大乘次第:“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而《成唯识论》卷九所立如下:“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依佛菩提道三大阿僧只劫之时程,而说大乘见道位之无数劫中皆名初照理)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平实注:彼等诸人故意省略此下之“二、相见道”而不引用,故意视而不见,藉以证成己说。)”
“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若依《成唯识论》判果,则见道亦名通达位,位在初地。不同 萧老师将见道判七住位(如上教证)由此(而)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方至初地通达位;是将“见道”与“通达位”分开建立;此为第一点“见道位”疑惑处。
而 萧老师依《菩萨璎珞本业经》所判禅宗明心位为七住菩萨“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前”,相应真如名为“见道”,故以建立六、七二识“下品转识成智”;此不似大乘唯识教含摄解脱行门(如回小向大),此中二乘人亦有有学、无学乃至俱解脱回心等等诸法差别,非一而论,故 萧老师应是纯依般若慧上而判,此似别有一说;故方有“见道位”在“七住”或“初地”之差别;但今 萧老师又极推崇《成唯识论》,但《成唯识论》中却明示初地菩萨方才“见道”,而斯六、七二识方才“转识成智”,与 萧老师建立实有极大出入! 玄奘菩萨之“八识规矩颂”亦说明“转识成智”唯于“欢喜地”初起;第六识颂有“发起初心欢喜地”、第七识颂明“极喜初心平等性”等句。 萧老师如此建立,似乎有别大乘唯识教!而 萧老师于《明心与初地》一册中却只论“七住”与“初地”慧力差别,却未交代与诸经论相异因由,未免有所不足。】】
谨答:
开悟明心之时,确实已触证初地之第八识真如心体,所以者何?初地之第八识真如心体,与第七住位之第八识真如心体,乃是同一心体,皆是阿赖耶识,别无其他真如心体可证,凡夫地一切位之真如名,皆依阿赖耶识心体在不同之修行阶段而立名故;而此七住位之第八识心体,异于初地之第八识心体者,唯在“有无修除异生性、有无进修相见道而发起般若道种智、有无净、伏一分性障习气种子”,是故七住与初地之根本心体虽然同是阿赖耶识,然心体中含藏之种子有异,然心体自身及其体性完全无别;此乃诸经诸论中所共说者,亦是古今一切精研唯识学之学者所共认知者。既然七住位时所亲证之第八识心体,即是初地之第八识心体,同名阿赖耶识,唯有内含种子及所证之般若慧深浅有别,是故当知皆是亲证真如心体者,非是想像而未证知者,非是加行位之“现前立少物”者;既非是想像真如心体而“现前立少物”者,当知即是亲证真如心体者。虽是亲证真如心体者,然唯是七住位尔,“此与古来诸多先贤先圣之教判并无不同”,“亦与诸经诸论中之教判完全相符”。
然因唯识增上慧学中所说之“证发心”之“证”者,唯作狭义之定义,以触证真如阿赖耶识心体时之真见道,及开悟触证心体后之相见道观行具足,方得名为“证发心”,乃是意指发起初地之入地心;余则从来不曾违背如是教判,是故不将明心与见性者定位为“分证即佛”之“证”位,乃定位为“证解行位、解行证位”之第七住、第十住;彼等不可将余所作正确之定位加以拆解后,作错误之配置,然后复来责余判教为谬,此行非是正心诚意之行也!于世法中尚且不可如是,何况是于佛法正理之中,更不应如是也!
复次,彼等倡言:【【但应了解《成唯识论》之见道位判果标准与 萧老师建立是有所不同;《成唯识论》意为先伏二执现行方入初地,入地则断除种子。】】
彼等如是主张者实有大过,谓不知己过之后,复又诬责于人,更增大过。所以者何?成论所判教果,与余所判完全相同,丝毫无异,自是彼等严重误会成论宗旨,却来责余所判教果异于成论。
此谓成论所说者乃是:“伏、除二取之后而得引发真见道,尚非是初地”,而非彼等所说之“先伏‘二执现行’方入初地”,此谓“伏、除二取”异于“伏二执”故。伏或除二取者,乃是降伏或除去“能取之七转识真实有、所取之六尘真实有”之邪见与执著,乃是能取与所取等二执之伏除,与人我执、法我执等二执迥异,彼等不可将“伏除二取执著”与“伏除人我二执”等混为一谭也! 彼等如是误会成论文句真实意以后,编造成论文句,复来责余所说异于成论,则彼等已成颠倒见、颠倒说者。
是故余言见道位之真见道,乃是先行“伏、除二取”,非是彼等所说之“伏人我二执”也;不可在错会、误解之后,用来责人也! 而成论前后十卷文句中,初未曾言“先伏除‘二执’现行方入初地”,谓成论中说:“要在八地心才除尽人我执,要在佛地方才除尽法我执”故。由是可知:伏除二执方入初地之说,实是彼等自行创造之说,然后妄言为成论所说者,转又教导于 大德,令 大德来函探问,故其所说违于成论宗旨。
所以者何?谓成论所说引发真见道者,乃是余诸书中所言之先行伏、除二取,因此而能引发真见道之根本无分别智功德,如是引发真见道之后,尚非是彼等所说之初地心也!何以故?谓真见道位之菩萨仍未依成论所言:“在真见道后进修相见道”,故未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由此缘故未证唯识相,未得通达初地之入地心所应有之初分道种智故。由是故说彼等误解成论在先,复又误会余诸著作判教于后,却引合于余说之成论文句,用来责余,宁非颠倒?
复次,纵使彼等真是“已伏、已除人法二执(事实上无此可能,道次第非是如此故)”之人,仍然不能成为初地菩萨,亦不可能是已除法我执之人;此谓彼等“悟后”仍不曾进修相见道诸种观行故,尚且不知不证初分法无我正理,云何能“伏、除”法我执?法我执者,依成论之旨,要在相见道位中观行已,而后方能证知法我执之义旨故;彼等悉皆不肯悟后进修相见道之种种观行,便欲于真见道位中一悟即成初地菩萨;然而法无我之修证,要在“阿赖耶识藉自己所生所显之七识心王…等种种法相”之中观行--相见道--方能通达而证得初分道种智故;是故悟得第八识心体之后,若不进修相见道之种种观行者,绝无可能亲证法无我,何况能伏、除法我执?而今彼等复又否定阿赖耶识心体,说为生灭法,焉有可能进修相见道?不能进修相见道之无数法者,焉有可能证得初地真如?初地真如要依阿赖耶识心体,而作相见道位之种种观行之后,方能证得故;证得初地真如时,仍是七住位所证得之阿赖耶识心体故。由此可见彼等之浅学无智,而又师心自用、不肯受教,却又以此邪见用来误导于 大德。
复次,来函引用彼等传言云:【【所以唯识宗将“见道位”列于三十心后,离“贤位、胜解行位”而入“见道通达位、证位”。故《成唯识论》卷九明示修大乘次第:“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然而实情绝非如来函中彼所言者,谓成论所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心,此三十心位并非悉在真见道位前,自是彼等不解佛菩提道之次第与内容,不解成论法义,自己横生误会,故致此言。所以者何?如成论所言,真见道者乃是触证第八识真如心体,因此而使得般若正观现前,然而仍非初地入地心菩萨,仍在真见道位中,是故成论将真见道位摄归初悟所得之根本无分别智位;依《菩萨璎珞本业经》中 佛所判定,只是第七住位,不离胜解行位;依成论卷九所说,要待进修相见道之无数劫种种观行以后,方得进入通达位中,成为初地之入地心菩萨,余如是义,具载于成论中,今犹可稽。
如彼所说:三十心者确在初地通达位之前。但非如彼所说“全部皆是真见道位之前。”通达位亦是见道位所摄故,初地心在相见道位之后故,真见道位在相见道位之前故,是故来函所举论文中说:“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然而成论于此文句之后随即解释“见道位略说有二”:一者真见道位之明心而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发起般若正观者;二者真见道位后进修相见道而得通达,因此而具足证得初地应有之后得无分别智。具足此二,方名通达位,皆是见道位所摄。如是应知!
是故,来函所说“唯识宗将见道位列于三十心后”,若彼见道位是指通达位之初地心者,则无过失;若是指真见道位者,则有过失,真见道位实即胜解行位三十心中之第七心故,成论法义明示:“真见道位尚非初地心”故。是故一切人若得真悟,欲探真见道之位阶而研读祖师之教判时,应当先行探究:彼“唯识宗”之祖师判教时,是否完全符合经中 佛语及成论意旨,方可加以判定也!不可唯依未悟祖师所判,或依悟后未修得道种智者含糊笼统之教判,便认作如实之教判!复次,未悟之人,乃至悟后未起道种智者,皆不应便作教判之工作,应当急求证悟,以及悟后急求通达,方是当急之务,以免乱作教判工作之后,自误又复误人。
初悟之人,尚未通达《楞伽、解深密、瑜伽师地》等经论之前,不应探究《成唯识论》,尚非其时故;谓此时尚未贯通经教中之全盘意旨,仍只具有部份之殊胜解行,未得初地满心之道种智,此时若作教判之事,必定导致前后不能连贯、前后自相矛盾之种种说法。是故,即使是证悟之人,未入通达位之初地心时,所作教判往往尚有许多过失,非是完全正确之教判。若如东土独有而未见于西天之“龙树”菩萨所造《释摩诃衍论》所作教判者,便对楞伽之意旨有所误解,便将真相识误认作现识(详见正德居士著《学佛之心态》附录:《略说八九识并存…等过失》之辨正),违 佛经中所说,悖逆 世尊之圣言量,则成非量之说(按:《释摩诃衍论》并非龙树菩萨所造,乃是后人假托龙树圣名伪造者,是故自古以来多有诤论,详见书后附论考证。)
是故未至初地满心位前,莫作教判,以免误会经教中之真实意旨而作错误之教判,遗误后人;应当等待初地满心位,了知十地内涵以后,再作教判,方可免除种种过失;如今彼等说向 大德而来函质余者,即已显示如是过失故。
若彼等对于成论所说:“真见道后应进修相见道等观行,具足此二见道方可入地”之说心生不服者,则彼等不应举示成论文句作为引证之依据,则彼等私下向人称说:“真正成佛之道在成唯识论”者,即成无义;成论所说者迥异彼等之说法故,彼等处处错会成论之法义故,彼等处处断章而取其义故,彼等不能全盘了知成论故,不能前后连贯而知成论真意故。若彼等私心信服成论所说,则当完全依止成论文句前后通贯之开示正理,不可唯取成论各处之一小段文句,加以曲解作为依据。恐彼不信余言,且略举成论卷九中,关于唯识五位中之前三位之教判为证,以证余言之不虚也: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抉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 在 通达位, 如实 通达(真见道位中尚不能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初地住地心以后名修习位)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
初资粮位,其相云何?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此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是解行地摄。……。
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论曰: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次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论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二、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此复有二: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二者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诸相见道,依真(而)假说,世第一法无间而生,及断随眠,非实如是;真见道后方得生故,非安立后,起安立故;分别随眠,真已断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触证真如心体而发起根本智,乃是悟后进修一切种智之基础,若无此基础,则不能进修相见道位之观行,故说真见道之明心为胜,虽然真见道之慧远劣于相见道位),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成唯识论》卷九)】】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第三,第三,来文,老师,七住,明心,解行证位,非是,解行位,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