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假如来藏>

11 假如来藏之 辨正-10(3)

[假如来藏]  发表时间: 2015-04-15 20:3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五段 法莲法师又引论文云:【又云:“又此空者即真如理,性非空有,因空所显,遮执为有,故假名空。愚夫不知,执五蕴等,定离真有,起相分别;今推归本,体即真如,事离于理,无别性故。由此经言,一切有情皆如来藏,一切法等皆即真如,说有相事,则无相空,令诸有情断诸相缚。”】
辨正如下:窥基大师接著说:此空性如来藏心所显现的体性就是真如的道理,故如来藏空性心就是真如的理体。如是圆成实等三性,非空非不空,非空非有,此三性皆是如来藏心所显现的法。为免凡夫众生因无明所障而妄执三界有,故将此如来藏心假名说是空,若是此空性如来藏心真是空无之空,岂不堕入断灭之顽空?愚痴凡夫无明不知,离开此真心之出世间法真如体性,而妄执真心世间法性所生五蕴十八界等法,于三界万法起相分别。然而于三界万法起相分别,本是愚痴凡夫于依他起上妄想执著,而起遍计所执之本性。事实上推究其根本,此如来藏心体本具真如体性,故亦称其为真如。所以若论实相,三界万法起相之时,本是“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的清净真如体性,如是诸法离此真如理体之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离此第八识所显示之真如性,无别真如之自体性可言。
是故,说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如来藏所生,一切三界诸法之显现皆依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之真如理而如是次第显现。是故,烦恼染污相是空花相,生灭流转相是空花相,阿赖耶、异熟、无垢识所显现的真如清净相也是空花相,只有第八识心体是真实体性,故说真如亦是假名施设。是故方便说有真如性相一事,实乃为令诸有情众生,断除诸妄想相之系缚故说之;实则唯此空性如来藏心以真如性相之理而“如是次第现”之相,就是真如相;离此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性相正理,而别求他相名为真如者,即是妄想相。是故,离开第八识心体以及其所具之真如理,而执著“真如”二字之名言相,以为在阿赖耶、无垢识以上或以外,另有一个实有自性的真如,能有作用而能出生阿赖耶识者,即是戏论,即是空花相。以其未如实了知八识心体之体性,以其未如实了知圆成实等三性之真正义理,故说法莲师与杨先生…等人所说之真如相都是妄想相。如是妄想之真如相,必定会犹如法莲师一般,同堕于“唯立真如不变”之过,以其不了真心随缘之真实义故。
第六段 法莲法师云:【又云:“经曰:受想行识等,亦复如是。赞曰:恐彼疑执唯色不异空,唯色体即空,余法不尔故,以受等亦例同色。能领纳境,起苦乐舍名受。能取于境,有相无相,小大无量,无少所有分齐名想。思造善恶无记分位,及余心所等,迁流名行。心、意、识三皆能了别,并通名识,谓四识住及能住识。”
又云:“故十八界次第如是,能取于境是六内界相,眼等所取是六外界相,依根缘境,似境了别是六识界相。此中意界即心、意、识,心谓第八识,持种受熏趣生等体,善无覆性,能变身器为有情依;有三位名:
一、我爱执藏位名阿赖耶,此翻为藏,能藏、所藏、执藏义故。
二、善恶业果位名毗播迦,此云异熟,善不善业所招集故。
三、相续执持位名阿陀那,此云执持,能执持身不失坏故。
意谓第七识,染执我相为有漏依,净常平等,性善有覆,亦三位名:
一、我执相应位名有覆末那,缘阿赖耶执为我故。
二、法执相应位名无覆末那,缘毗播迦执为法故。
三、思量性位但名末那,缘阿陀那等起思量故。能缘所缘短长平等,故七八识各有三名,初二名皆有漏,后一名通无漏。识谓余六,如自名显,皆通三性。”】
辨正如下:法莲师又误引大师之论言,想要证明己说正确,仍然是空想;因为窥基大师论文中的本意,与法莲师所想完全不同故。窥基大师于此处说:非但色蕴是由如来藏空性心所生,本身无自体性,故其性本空;受、想、行、识四蕴亦复如是。此中道理有深浅广狭之别,若非悟后起修,于慧学与定学有增上证境,则难观察五阴区宇之微细部分,更遑论五阴尽了。而错悟者或悟后退转者,必因邪见所致而真妄不分,故作错误之观行,认妄为真,而堕入五蕴之深渊,未能得出;如是虽然亦名观行,实是妄想,以其观行皆是不如理作意故。而何谓四识住?何谓能住识?而此能住识与心意识又有何关系?法莲师若能道得其中一二,则不会谤说阿赖耶识是识蕴,不会将阿赖耶识说成是妄心。
如《杂阿含经》云:“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八云:“识随色住,识随受住,识随想住,识随行住,是名四种。如是四种其体云何?谓随次第有漏四蕴。又此唯在自地非余,识所依著,名识住故。非于异地色等蕴中,识随爱力依著于彼。”
由此可知,所谓的四识住,是说识缘色而住,识缘受而住,识缘想而住,识缘行而住。由是识住、攀缘、爱乐,故增长诸蕴积聚,故说“一团、一积、ㄧ聚”,故说“增进广大生长”。 世尊于阿含中为广说五蕴之法,故进一步延伸说明十二处、十八界诸法,然终不离六尘、六根、六识而显说之,并隐说第八阿赖耶识;一直到第三转法轮说唯识诸经增上慧学时,则广说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广说了别一切境界的第六识、遍执思量的末那识、恒而不审的持种的第八阿赖耶识之别相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深细诸法;如是说法,互有深浅广狭之别。是故阿含说四识住的“识”,细说之,其中有六转识妄心,有意根末那识妄心,有第八阿赖耶识真心。其中六转识妄心与意根末那识妄心,在大乘法中合称为七转识,此七转识念念攀缘于色受想行而积聚成蕴,是名为“识蕴”,又称为“能住识”。而七转识于色受想行积聚成蕴而可游戏的舞台,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故云“所住”,以其能集藏、执藏一切法种故,能成为识蕴所游戏的舞台。
是故《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八云:“如何不说识为识住?由离能住立所住故,非能住识可名所住。如非即王,可名王座;或若有法,识所乘御;如人船理说名识住,非识即能乘御自体,是故不说识为识住。”
由此可知,阿赖耶识本身离能住、所住,而所谓的“识住”之意,是指第八阿赖耶识提供所住,而非是能住之识。而七转识与三界诸法所住之第八阿赖耶识,固然集藏一切有漏染污法种,而其本具之一切无漏清净法种却未曾稍减,故一切众生证悟阿赖耶识之后,得以转依无漏清净法种而修行。是故,“识住”一辞,并非评论阿赖耶识之过,反而证明众生能依之转依而修行,反而证明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法,所以说,法莲师引此论文为证据,仍然是错引、误证。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八云:“又佛意说,此四识住犹如良田,总说一切有取诸识犹如种子,不可种子立为良田。仰测世尊教意如是,又法与识可俱时生,为识良田,可立识住;识蕴不尔,故非识住。”
如是说明:一切有取诸识即是能住识等识蕴,即是七转识;而识良田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因为识蕴不可能提供识住之所依。今既说阿赖耶识是识住之良田,当知即是不生灭法;若是生灭法,即不可能为识蕴之所住识故;所以法莲师引用此论文,反而证明阿赖耶识是不生不灭法,是万法的根源。而五蕴十八界诸法之所以能够“如是次第现”,是由于能取于境的六根等六入内界相,依于根缘境而与眼等六根所取之六尘外界相,根尘触和合而似境了别即是六识界相,此中所说的意界即是“心、意、识”三者和合运作。五蕴十八界诸法之出生,意根固然是扮演主角的角色,然事实上若无意根之舞台—第八识心阿赖耶为其俱有依,并现出七识种流注,末那意根则无由生起。若无六识协助其了别,以意根羸弱之了别性唯能作极简单之分别,故于其中所作之一切心行,皆属无记业。是故,意根居于远离三界六尘分别之第八识心阿赖耶及审而不恒处处分别的六识中间,而能成就意界,辗转出生三界万法。由此可知,心意识之所以通名为识,是因为三者均具有各各不同之性用及了别性,故称之为识。然而不可见到“了别”二字就说阿赖耶识是妄心,以其了别乃是了众生心行、了器世间、了根身世间、了业种,而非了别三界六尘诸法故;亦不应见到“识”字就说阿赖耶识是识蕴,以 世尊说其为所依之“识良田”而非能依之“识蕴”故。
故《瑜伽师地论释》卷一云:“又六七八,虽皆同有心意识义,心法(中之)意处,识蕴摄故,然意义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摄故。第八持种,心义偏强;第六普遍了别境界,识义偏强;是故不说心地、识地。”
又《解深密经》中 佛云:“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识俱转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转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如是第八识心阿赖耶之所以称为心,是由于此第八识心阿赖耶,由一切善染诸法薰习本有有漏种子而积集构成阿赖耶识性,故名为心。由有此心,能生三界有情,故名为心。由此心积集一切诸法善染业种,能与共业有情因不可知执受而变现世间,能现世间,故有器世间之成住坏空,故名为心。既是心,又是一切法之所依体,当知是不生灭法,否则焉能成为万法之所依体?此第八识心虽因染净分位之不同而有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阿陀那识、种子识、所知依……等多名,窥基大师则于此略分三位如下:
一、阿赖耶识:谓有学位之三乘圣人及一切凡夫异生之真实心,虽离能所分别,而仍有能藏、所藏、执藏之体性摄藏一切杂染法而不丧失,故仍有能引分断生死之有漏种子。
二、毗播迦识:即是异熟识。谓凡夫异生、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不论分段生死已断未断,皆尚有善不善业异熟种,能引生死异熟果报。故二乘无学圣人虽断分段生死,仍不离变易生死,畏惧分段生死之苦故取涅槃。菩萨阿罗汉或八地以上者,或不畏生死苦者,虽有已断或未断分段生死之别,然皆不畏分段生死苦,以愿力故而受后有;阿罗汉位或八地以上菩萨,虽现有分段生死,实唯变易生死。大乘无学圣人既证解脱,犹能以愿力不取涅槃而受分段生死;三地满心菩萨能证灭尽定而取无余涅槃,却不取证,而皆不名为佛;凡此,乃因其真实心中尚有能引生死异熟果报之种子,故其第八识皆名异熟识。
三、阿陀那识:如来藏于凡夫异生位乃至佛位,皆能执持诸法种子及有根身,使不败坏,故名阿陀那识,阿陀那者乃执持之义也。若无此阿陀那执持诸法种子及有根身的作用,则诸佛尚且无法降生世间,更何况利益众生永无穷尽?故此取受性是无漏有为法,是正面的法性,不可如法莲师一般,闻说第八识心体有如是取受身根及无漏法种之取受性,就谤为生灭法、有漏法。
而意根末那识,由于此如来藏种子流注变异之不同,亦分三位如下:
一、有覆末那:由于缘阿赖耶位时之如来藏,尚未断尽我执的缘故,能配合意识等而造善恶业,而令如来藏集藏一切分段生死有漏法种,故成就阿赖耶位。虽然彼自身恒缘现境、现量,不念过去、不思未来,属无记性,但因其与意识等配合无间,而成就善恶业种,令此如来藏受熏成种而再流注有漏法种,而使阿赖耶识再出生来世五阴,导致世世生死流转,故名有覆末那。
二、无覆末那:谓凡夫异生、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不论分段生死已断未断,由于缘异熟法种的缘故,皆尚有法执未断,未离种子之异熟生灭变易,故能引得生死异熟果报。如是法执阶位之末那识,虽在尚未究竟清净地,故非佛地究竟解脱之末那识,然亦不障覆解脱分段生死之圣性,故名无覆末那。
三、思量末那:此谓一切众生位乃至佛位,缘于阿陀那识能执持诸法种子之功德性,及缘有根身等而起思量,而令能缘所缘短长平等。如是意根第七识,依其本有之无漏有为法性上之思量性位,但名末那,缘阿陀那…等,起思量性故。此思量位之末那,本是无漏有为之清净法种流注而成,故名清净末那。然而由于有学位之三乘圣贤及一切凡夫异生尚具多分或少分我执、法执,故不名清净末那,而依有覆末那识之体性方便立名。阿罗汉或八地以上菩萨,虽断集藏分段生死之体性,然亦具有多分或少分的法执、所知障,故只名为无覆末那。是故,清净末那一名,唯有究竟佛位能得其名。
由此可知,七八识虽各有三名,亦是依其染净分位之不同而别立其名。以阿赖耶识位集藏一切分段生死、集藏一切烦恼障之有漏法种,故说阿赖耶识及有覆末那是有漏。以异熟识位有善不善业异熟种,能引起生死异熟果报,故是有漏。而二乘无学圣人或八地以上菩萨,虽断分段生死之我执等有漏法种,然仍有多分或少分之法执以及我执之习气种子随眠,而不离变易生死,故就佛地究竟解脱而言,此异熟识及无覆末那仍是有漏,非是纯无漏。由是之故,唯有阿陀那识名,位通无漏。然不可因此而说阿赖耶识位或异熟识位不具无漏体性。因为上至佛位,下至一切异生凡夫位,若离开此阿陀那识之执持性与思量性,则无由继续于器世间生存运作。故一切异生凡夫或有学圣人、无学圣人等,虽多分或少分为有漏法种所覆,然其本有之无漏法种,亦是未曾生灭改变过。如是净除二障随眠后之佛地无垢识,其阿陀那性亦是如是。如是以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为俱有依之眼等六识,皆依其名而各显其性,此六转识皆通善、恶、无记等三性。(以上由余瑞文主笔)
本文标签:假如来藏(19) 本文关键字:法莲,大乘五蕴论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