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第三篇:辨疑问答二十一则
第三篇:辨疑问答二十一则
辨疑第一︰前论体究念佛中所说疑似禅法,非是净土之法。
辨:修学佛法应知法之次第与转折,运用善巧方便而升进,则得法迅速。中国禅宗之禅,不是禅定;而是般若,是智慧。它存在于一切解脱道之修行法门中,存在于某些解脱法门之末段。禅宗固然有禅,天台宗、法相唯识宗、密宗、净土宗莫不有禅,非是禅宗之专利也。
为求见道故修禅,修禅前必须先修定力:定力主要是净念相继,一念相续,动静皆如是。非指静中打坐一念不生也。近代人参禅之被印证为悟者,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以一念不生之定心为真心,以此妄心为真心,故不得解脱功德受用。便向人妄言:“佛法不过如此。”从此成大我慢;或弃佛法如敝屣,不肯再探究。此皆因缺乏定力—动中功夫所致也。故真见自性弥陀者,称为见道—知修道之路,不随未见道者浅见而行。若不明续修之道,即非亲见自性弥陀。
修学佛法之前,应先了解该法门之内容和修学次第。如实知已,便知何处应如何转折;于每一转折处,运用善巧方便,而非横冲直撞。便能见法得法,迅速进入实相。而修学之过程,便是从有相到无相,由无相入实相。解脱道之修学,入手法门虽有种种不同,而修学者若有因缘修到此一阶段而参究第一义者,该阶段之参究,本质莫非是禅;不论任何宗派,到此完全相同。所以“禅”存在于各种修行法门过程之中途或最后阶段。而各宗派修行之最后所得便是净土。修学过程中所得无量百千三昧之功德受用以及因此而知之各种法界差别智及究竟解脱功德受用及所证唯心净土唯己能知,便是密。因智慧现前、消除性障而深入四禅八定,证得楞严定而究竟五蕴空,因此如实了知三界五阴之一切见分相分,即是法相唯识。修学过程则不离止观,因止观则有诸种境界,为辨修证境界,故有天台教义。从不同观点来看佛法,便有不同的相貌,不同的入手方法,不同的宗派。故曰:“入门有多途、归元无二路”。
念佛法门亦如是,应当从有相之持名入手,以减少烦恼,增强定力。持名功夫纯熟,不应停留,即应探究如何升进,何处转折。若具知见,便知舍除声相、名相、形相,运用善巧方便,自有相转入无相念佛。无相念佛功夫纯熟后,应探究第一义;已解知第一义后即应体究,体究即是禅法。若了知自性弥陀,即是禅之明心(开悟)。若再深入体究,而亲见自性弥陀,即是见实相之即相离相、无相无不相,便是实相念佛,即是禅宗之见佛性。凡此体究过程即是禅,此境界之解脱及自受用功德便是密。
修学佛法最怕执著所学初入门之法,不知转折(以方便为究竟),不肯升进。不惟念佛门如此,其他宗派亦复如此。若不具知见,则不敢运用善巧方便从有相入无相。不知藉无相境界以求实相,则佛法难成。除非大利根人能从有相迳入实相,例如《文殊说般若经》之“随佛方所,端坐念实相”,又如世尊昔为大精进菩萨时由观像念佛迳入实相念佛;根器如我人等,仍宜知所转折。
譬如世尊于经中所说位于此娑婆世界东方之不眴[xuàn]世界,其世界中无有文字及言说之施设,而于彼世界之佛仍然能够以法化导诸菩萨。无有文字及言说之施设,犹如修学无相念佛者,于开始时不将念佛之念系于文字相以及持名念佛之言说声相,慢慢修练而转进,乃至转入参话头,成就体究念佛,最后得以亲证法界实相,即是藉著无相念佛为方便化导菩萨悟道明心。兹举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二中世尊之开示做为佐证:
“尔时薄伽梵复告具寿阿难陀言:‘彼不眴[xuàn]世界无诸苦难,及三恶趣亦不闻名……国土严净,唯佛法王化诸菩萨,无有文字亦无言说。彼诸菩萨受化之时,来诣佛所恭敬合掌,目不蹔[zàn]眴[xuàn]瞻仰如来,念佛三昧自然成就,故彼世界名为不眴[xuàn]。念佛三昧云何是耶?所谓非色相生,亦非受想行识生,非前后边际智慧生,亦非现在见闻所生。’佛告阿难:‘其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议,于诸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无说无示、无相无名,此即名为念佛三昧。’”
如所举经文中世尊所说之不眴[xuàn]世界,无有文字亦无有言说,彼世界诸菩萨亲近佛、接受佛之化导时,只要恭敬合掌,目不转睛的瞻仰如来,念佛三昧就自然成就了,也就是当时就能悟得离于语言文字之自性弥陀,亦即由无相之方便直接进入了实相。而此处既未有念佛持名之施设,为何说成就了念佛三昧?
可见体究念佛之真实义,在于求证实相、参究实相之过程,此即是体究念佛;而念佛之本质即是要见真实佛│亲证法界实相│才是见佛之真实义。何以故?因为世尊说念佛三昧不是从色、受、想、行、识之法相所生,也不是从诸缘所安立的十二因缘法获得之智慧所生,也不是现前所见所闻之见闻觉知法所生。念佛三昧是意识所不可思不可议的,当现前与一向不行见闻觉知、离见闻觉知的自性弥陀一念相应,以般若智慧观察到自性弥陀就是五蕴诸法出生的根源时,现见自性弥陀本来无生,而自性弥陀所含藏的蕴处界法种及具足种种功德法性,亦同样本来无生,能随顺因缘而出生五蕴诸法,此即是诸法之如实法相,故说自性弥陀是诸法之实相,能现观诸法如实法相之智慧就是念佛三昧。
净土法门中之持名念佛或者观想念佛乃至忆想念佛,行者除了以求生极乐世界等佛国净土为愿之外,于未舍报前,对于经中所说念佛能到达之一行三昧、念佛三昧仍然非常向往。这也意谓著,一行三昧、念佛三昧是净土法门之行者所能够追求而且满愿的;只要知道一行三昧、念佛三昧的真实义,以及亲近真善知识修学般若实相的正知见,在法门上从有相转进无相,以及修集应具备之福德资粮,进入自性弥陀实相之体究,即有因缘实证自性弥陀。若于未舍报前证得自性弥陀即是证得唯心净土,舍报以后必定能随愿上品上生;经中佛说证得自性弥陀者,能观诸佛法身与自身之自性弥陀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能于如是甚深第一真实义中修学、信解、受持者,舍报后于十方净土皆能随愿往生,这才是净土法门实至名归之所在。
吾人从经中佛的开示可以了知,念佛三昧就是亲证诸法实相,也就是亲证自性弥陀,体究念佛就是参究实相、参究自性弥陀的过程;于上文中的说明就是证明体究念佛并未偏离净土法门,反而呈现了净土法门所可到达、亲证唯心净土之进阶行门,确实是具体可行的。体究念佛、参究实相,是禅宗祖师传授座下学人悟入之禅法;禅宗所悟之心,即是离见闻觉知、于诸法无所行,本来自性清净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是五蕴诸法之实相,即是净土法门所说之自性弥陀、念佛三昧。兹举示禅宗祖师之开示作为证明:
六祖惠能大师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中说:“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覩[dǔ]弥陀。”
克勤圜[yuán]悟大师于《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中说:“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若能顿舍从来妄想执著,于一念顷顿悟自心、顿明自性,不染诸尘,不落有无,自然法法成见。然虽此事不可造次领会,须是发大丈夫慷慨特达之志,不顾危亡,不拘得失,存个长久铁石身心,逢境遇缘不变不异,时时著眼体究,不论岁月以悟为期。祖师门下不比教家,只要直截根源,于一言下领取,与诸圣同体同用大解脱,任运施为无不见性。”
大慧宗杲[gǎo]禅师于《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三中说:“不见古人云:设有一法过于涅槃,吾说亦如梦幻。苟能于梦幻中,如实而证如实而解,如实而修如实而行;以如实之法,能自调伏;起大悲心,作种种方便,复能调伏一切众生,而于众生不作调伏、不调伏想;亦复不作颠倒想,不作贪瞋邪见想,不作真如佛性菩提涅槃想;不作除病,不除法想,不作存一去一、分不分想;既无如是之想,则一道清净平等解脱。径山今日说此清净平等解脱之法,奉为持服魏矼[gāng],追荐先考致政宣教。伏愿:了唯心之净土,见自性之弥陀,此界他方随处快乐。”故我念佛人,凡欲求实相者,当知转折,探第一义,以方便善巧,从有相念佛转为无相念佛,凭藉[jiè]无相念佛功夫而进入实相念佛。是故,体究念佛之法即是禅法,而一切解脱修行法门,皆是广义念佛法门。本来相通,不须各以禅、净之主观立场,互相排斥。当知排斥而不肯深入了解转进,即是障道因缘,是无福慧之人,念佛人万勿轻忽。
─────────
辨疑第二:无相忆念拜佛时,有些人身体会定住不能动,怎么办?
辨:修学无相忆念拜佛的法门,增强定力非常迅速。有些人在短短三、四周内就进入澄澄湛湛的境界,享受心灵上前所未有的美妙觉受。打坐时进入此状态即会入定;无相忆念拜佛时进入此状态即会起乐著之心而定住不动,以便享受它。此时只要有旁人指点,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提示自己不要享受澄澄湛湛的定味,应该回到修学定力的无相忆念拜佛法门,便立刻可以回复动作。
出现这种状况时,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表示此人定力已经很强,一拜大约要七、八分钟。当他在无相忆念拜佛时,会感觉到整个身心都已经溶入忆佛的念中,有此境界的人一看便知。进入此种状态的要领是:无相忆念拜佛时应将忆佛之念往内收—收进脑子里。礼佛时速度需极缓慢,仔细观察忆佛之念有无忘失。心地及身体都必须很轻松、很柔和地进行无相忆念拜佛,日久功深,自然成就。
─────────
辨疑第三︰有人说︰“不持佛名号即非念佛,必不能往生极乐净土。”
辨:持佛名号是为未法时代众生之得度而施设,尤其是对法灭尽之最后一百年的众生而施设。念佛法门极多,譬如观像、观想、思惟、忆念、体究、无相、实相等皆是。层次差别不同,念佛则无不同。
又:持名可以念佛,但不一定是念佛。譬如持名时心不想佛,而是无记或是妄想俗事。又如观经下品下生:“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皈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 阿弥陀佛’……。”若依此而言,即知持名之本身不是念佛,只是忆佛念佛之工具而已,而念佛之工具(法门)亦不仅持名一门。当知持名念佛是为没有定力者所施设的入门方便;功夫提升、层次升进,必渐离持名而心念心听、心念心忆、不念而忆(无相念佛),终至见自性弥陀而入实相念佛境界。岂有功夫不佳、层次低者能往生,而功夫好、层次高者、真念佛反而不能往生极乐之道理?
─────────
辨疑第四:体究念佛者必遭魔考?
辨:修净业者托佛愿力,诸佛护念,魔不敢犯。《阿弥陀经》云:“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获念……。”又《大宝积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不动如来功德法门,善能受持读诵通利,愿生彼刹者,乃至命终,不动如来常为护念,不使诸魔及眷属退转其心乃至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之布。亦无水火刀杖恶兽毒虫之所损害,亦不为人非人等之所怖畏。”所以体究念佛不会有魔考。
如果有人喜欢追求三界中的“有”法,譬如神通、定的境界……等,而离开体究念佛之方法、以致落入定境中,欢喜追求定中的境界而不知其虚妄,则是自招魔业,喜乐魔业,不能怪佛不护念。若不离体究念佛之法,不妄求神通境界,必无魔事。故体究念佛不遭魔事。
─────────
辨疑第五:有人问:体究念佛,若不见性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关于这个疑问,在《楞严经》中世尊说:“临命终时,纯想即飞,此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从这一段话,我们就知道,往生前修福修慧,虽然没有开悟,但是因为这些福慧的力量和愿意往生某一佛净土的愿力,所以在命终之后,亦得心开,可以明真心、可以见自性弥陀,如此就可以随愿往生所愿意往生的佛土,所以只要有往生的愿,配合在世时修福和体究念佛的慧的力量,命终以后,不但可以往生,而且可以明心见性。我们以前也曾经跟大家报告过,参禅的人如果知见足够,当他临命终之后,没有人助念也没关系,没有善知识开示也没关系。因为在参究的时候,参不出来的那个真如佛性,在临命终的时候,可以开悟。为什么呢?那就是说,我们在没有死亡之前,真如被五阴所遮盖,所以体会不到、找不到真如,死亡之后,五阴散坏、四大分离,然后中阴还没出生之前那个空档,就是真如。
话说回来,我们因为平时有体究的关系,要找寻自性弥陀,所以我们对于第一义的知见,已经有很深入的了解,到临命终的时候,五阴(包括物质的色身及妄心:所谓受想行识)幻灭而中阴身未生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真如了,这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其实也可以改为参“死后是个什么?”“死后的面目是什么?”那么因为有这个过程,知道妄心、妄识、色身不是我,所以在那个时候,当下就明白:原来这个就是真实的我。所以体究念佛,在世不悟,临命终的时候,如果这个疑情念(体究的念)还在的话,必定也会开悟,可以知道什么是自性弥陀。在那个时候如果有净愿的话,一定可以往生净土,因为楞严经这一段讲的:“纯想即飞”嘛!临命终的时候,如果是纯情,那就下堕了!纯情就是世间的情爱,执著子女、配偶、父母、世间的财富名位,这都是情,纯情的时候必定下堕。如果临命终的时候,还是那个体究的念,我们称之为纯想,这个时候呢!就算不悟,(可是不悟也真难呢!因为这个时候必定悟嘛!)就算不悟的话,也必会往生天上,因为纯想的心是轻清的,不是沉浊的,必定往天上飞嘛!在往天上飞的这个心,如果兼有在世修“福”及体究念佛的“慧”,并且有一个愿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到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开悟,见到自性弥陀。那时见十方佛,不是见到十方诸佛的色相,而是看到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一切有情众生、十方的有情众生全部都是佛,都是这个真如体性。那么我们说净土三经里面讲,造恶业的人尚且能够以称佛名号十句就可以往生,而体究念佛的人具备了善根和定根的福德以及体究念佛的慧业,和往生的愿,怎么可能不往生极乐世界呢!所以一定可以往生极乐。
─────────
辨疑第六︰有人说:无相念佛及实相念佛不是持名,不是观想念佛,所以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辨:我们在前面讲过,名号不是佛,音声、形相不是佛,所以真实念佛是果地无相念佛或实相念佛。《佛藏经》里面说:“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贪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从这里就可知道,如果以物质的色身、形相来念佛,那就错了,因为凡是执著于色相、执著于这个色相和声音的韵味,而去贪著的话,那个是“识”而不是真如;“识”不是佛,“真如”才是佛。那什么是念佛呢?说无形无色、无缘无性、那才叫作念佛,所以没有分别,没有取也没有舍,才是真念佛。
因地无相念佛还有一个念佛的意念,还是有取,有取就不是真实念佛,果地无相念佛没有取,因为没有念佛的意念,没有形相的意思,所以叫作念佛;因此,凡是有取有舍,有所分别,那就不是念佛。我们说回来,实相念佛时,它没有取舍,果地无相念佛也没有取舍,它也没有分别,所以这个才是真的念佛。持名的时候—取名号,观想念佛的时候—取色相,这个叫作有取,因地无相念佛时—舍名号、色相,这叫有舍,有取有舍,就不是念佛,所以我们讲因地无相念佛是一个施设,果地无相念佛和实相念佛,才是真念佛。
从《佛藏经》这段经文可以获得印证。形相不是佛,形相是佛为了让众生知道佛在护念他、摄受他,所以示现一个形相给他看;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云:“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相,令其人目自见之。”所以从这一段就知道:形相不是“佛”。观经虽然叫众生观想佛的形相,可是在第八观里面却讲:“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如果形相是佛的话,佛就有来去、有生灭,有来去生灭那就不能进入一切众生心想之中了,所以观想所得形相,是我们身心努力观想的定力和佛心的加持所成的,而佛心没有形相、没有方所;佛就是福慧具足的真心、真如,所以第八观又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真实念佛是果地无相念佛和实相念佛,怎么可能说:方便念佛能够往生,而真实念佛的人反而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呢?
又莲宗宝鉴卷五云:“净念相继,自性弥陀现前,此感彼应,临命终时,安得不见佛而往生净土乎?”这也说得很清楚了!实相念佛、果地无相念佛,必得感应,必定见佛而往生净土。
还有,莲池大师说:“念佛人见性,正上品上生事也!”这个见性的念佛人不须要别人帮他助念,自然可以得到上品上生,因为已经见真心本性,而且愿意往生彼国,佛心定会感应的缘故,例如观经所载上品中生云:“于方等经典,善解意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便可得上品中生。”更何况是亲见自性弥陀而不得往生呢!譬如说:能够跑步的人他一定能够走路,能够走路的人他必定能够站立,怎么可以说:一个能够站立的人笑一个会跑步的人不能够站立的这个道理呢!弥陀世尊非常慈悲,施设了三辈九品,摄尽了一切根性的有情佛子,不可能摄受了持名观想的人,反而排拒无相念佛、实相念佛的人,这个道理非常的浅显易懂。
─────────
辨疑第七:有人说:实相念佛及果地无相念佛的人,所证的是唯心净土,所以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辨:我们说十方诸佛世界,全部都有四种净土,除了凡圣同居土以外,其他三种,所谓: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都是唯心所成的净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净土,也是秽土,但是仍然也有其他三种净土。而极乐世界如同种种光明华庄严世界,它也如同众妙光明灯世界,它是纯一清净世界,所以它的四种净土全部都是唯心所成的净土,那里说执著清净、污秽,执著有与无的凡夫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已经证得清净真如佛性、远离净秽、有无的无相念佛人和实相念佛人,反而不能往生的道理呢?既然是纯一清净的世界,已经证得纯一清净真如体性的人最能相应了,怎么可能不能往生呢!所以这个道理很清楚了,不必再作其他的解释了。
─────────
辨疑第八:有人讲:参加念佛共修,每次都是痛哭流涕,这样的人是罪业深重,不可念佛。
辨:在《大阿弥陀经》卷下,闻法因缘分第五十五里面说:“佛言:世间人民,前世为善乃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若慈心喜悦,自意清净,毛发耸然,泪即出者,皆是前世常行佛道,或他方佛所常为菩萨,固非凡人。”我念此段即已毛发耸然。我已好几年念佛不会掉眼泪了啦!老实向诸位报告,一九八四年、八五年初学佛的时候,我每次去跟人家参加念佛共修,一条手帕都不够用,都要带两条去,后来干脆带毛巾,每次都是痛哭流涕。那么从这段经文我们就知道,若“毛发耸然、眼泪即出”,这个就是前世已经修学过佛道、行过菩萨道的人,或者在他方世界已经学过菩萨行的人,当过菩萨,不是凡人,所以一听到弥陀名号就不由自己的掉眼泪,毛发耸然,非常的感动。所以我们说,这种人心智清净纯一,这种人是直心的人,远离谄[chǎn]曲之心,这种人修行精进,往往因为念佛的缘故,遇到善知识;或者他自己可以不依靠别人而明见佛性,可以很快的开发智慧,能够定慧等持。我们这里的同修,大多是这样的人,佛语不虚,我们从这里可以获得证明。
─────────
辨疑第九:有人问︰《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我们念佛,如果感应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办?
辨:这有很多人问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是体究念佛的人想要见自性弥陀的时候,应当要具备的一个知见。因为,自性弥陀就是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真如、真心,无形无相,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之后呢,接著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这个如来是什么?是见到佛的法身,不是应身、化身、报身,如果不体究念佛而只是求愿往生的话,那么感应非常非常的好,见到光,见到佛、见到莲花的时候,应当要顶礼,要称念:“归命无量寿佛”,或者“南无 阿弥陀佛”,可以坚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志愿,之后,我们应当继续念佛、布施、孝养父母、供养三宝。
如果是体究念佛的时候,我跟大家保证,百分之百,弥陀世尊不会示现,诸天菩萨也不会示现,如果示现的话,那一定是魔,诸位大可一拳就打过去。因为体究念佛,重要的是:要我们自参、自悟、自承当。所以佛与诸大菩萨一定不会示现。禅宗里面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体究念佛时,有佛的形相,菩萨的形相示现,都是魔所作,不是真的佛菩萨。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过我们几个共修场所体究念佛的人遇到有佛菩萨或魔示现,所以不必担心,可以吃一颗定心丸。如果讲参禅或体究念佛有佛菩萨出现,那一定是这个参禅或体究念佛的人落入定境去了。他已经离开了体究的方法或者禅法,落入定境才会有这种现象。那就是说他本身的知见、功夫不够才会有,只要有看话头的功夫,有无相念佛的功夫,并且跟我们共修,知道体究参禅的方法和知见之后,必定不会有佛菩萨出现,所以诸位可以放心去体究。
─────────
辨疑第十:有人说:体究念佛应该是有学问的聪明人才可以啦!如果不识字的话,或者只有国小毕业,也能体究吗?又,我们上了年纪的人,也能够体究吗?
辨:所谓体究念佛,就是参禅,参禅不一定要聪明人。体究念佛之前需要先了解第一义,第一义甚深难解,所以没有学问的人、不识字的、学历低的人应当要求善知识开示,闻法之后用意思惟,如理作意思惟,思惟之后就可以凭藉[jiè]定力开始体究。如果不是聪明人,听闻开示之后,而仍然不能了解,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说的人他还没有证悟,所以他讲的时候不恳切不亲切。第二是听闻的人本身世间的聪明智慧不够,所以听了开示之后,仍然不能了解。这个时候,他就只有从增强定力方面来下手,等到他的定力具备了以后,再来听闻善知识开示第一义,他就很容易的可以了解了。了解了第一义以后,凭藉[jiè]定力就可以用思惟观来体究,可以避免因体究而致散乱、失掉了定的境界和功夫,就有亲见自性弥陀的可能。但是学识不够的人,世间的聪明智慧不够的人,应当要亲近善知识才容易体究、才容易亲见自性弥陀;自己体究,要见自性弥陀,难如登天,但是并不是不可能。反过来说,有学问的聪明人要见自性弥陀,比没有学问、不聪明的人,要见自性弥陀更难,因为,自己靠著聪明伶俐,就不肯学功夫、不肯增强功夫;功夫不够或没有功夫,一定会在意识思惟、枝节葛藤上打转,转来转去,看来是得便宜,反而是失了便宜,所以更不容易见自性弥陀。所以体究念佛不一定是有学问的聪明人,也不一定是年轻人,因为,悟与不悟,完全在于个人的因缘、福报、善根、慧根和定根的关系,不在年岁与学问上。
─────────
辨疑第十一:有人问:我发大愿欲度此界、他界众生,也可以求生极乐国吗?
辨:我们说:可以。从事相上来讲,《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云:“彼佛刹中,若有菩萨,以宿愿故入生死界,作狮子吼,利益有情,我(指释迦佛)悉令随意而作佛事。”这是说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人,那边如果有那一位菩萨,他因为过去生常常发愿要入生死界,去作狮子吼(也就是跟人家讲真如佛性)来利益有情众生的话,但是他又怕离开极乐世界后无法回去,那么,有这样大愿的人,虽然在极乐世界之中,释迦佛可以让他随意到十方世界,讲这些真如佛性,利益有情,作这些佛事而能够随意的来来去去不离极乐世界,这是释迦佛的愿。
从理上来讲,一切菩萨都必定会往生极乐国,凡是具足了西方三圣的福德和功德,到了一生补处之位,这就是往生极乐国嘛!那么这样的一生补处菩萨,住于极乐世界而能度无量无数的众生,这个意思就是说:生则必定生,去则实不去。已经体证了真如佛性之后,这个境界的本身也就是极乐世界的一种啦!本身在极乐世界中,您说舍命时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一定往生,但是这个极乐世界徧布于十方三世之中,所以,去了没有呢?还是没有去。往生是往生啦!其实还是不离当下。所以—发了大愿要度这里的众生、要度十方世界的众生,一样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啊!
─────────
辨疑第十二︰有人问: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解脱吗?
辨:往生极乐世界不等于解脱。譬如,往生之后还有业在(不是仅仅善业、净业、慧业,还有恶业,有业障),这个时候到了那里,要在莲胎中安住,短则一、两个时辰,半天、一天,长则七天乃至一个小劫,这个时候有解脱吗?没有。在莲胎之中,不能自己作主。虽然莲胎之中犹如忉利天的宫殿那么殊胜,但是毕竟还是有一个局限,所以不算解脱,心地还不能解脱“三界有”的束缚,所以不算解脱。必须要到花开见佛,闻佛说法后悟入无生法忍,那时才是解脱。而且在极乐国得解脱的人,也有不同的层次,从声闻初果一直到等觉位的菩萨,差异很大,所以,这里面所谓的解脱有所分别,不是究竟的解脱。但是到最后必定可以随著时间的流逝,性障的消除,听闻弥陀世尊、观音势至菩萨的说法而最后必定可以到达等觉位,而究竟解脱,只是这其间的时间差异很大而已。又譬如说在那里悟得无生法忍之后,仍然须修学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因缘法等等,尤其是四禅入定、观链薰修等更加的重要,因为想要求得无量百千三昧的缘故。
─────────
辨疑第十三: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得到解脱的果报,有快,有慢、有迟,有疾,如何能速得解脱?
辨:第一种,我们说凡是想要往生极乐国的人,如法修学念佛法门,永不改变,而到后来突然怀疑、不信,也不念佛了,临命终时,弥陀世尊也为他示现身相或者莲花,这样的人也可以往生。但是因为信不具足的缘故,所以会出生于边城之中;在边城之中,犹如忉利天一样的享乐,但五百年之中不见佛、不闻法、不见僧,也不能离开这个边城,所以叫胎生。这样的人要求解脱,时间就要很久。
第二种。如果在今生作了许多的恶事、恶业,但是在过去生有大因缘,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得到善知识跟他开示说法,教他念佛,他也可以往生,譬如,下品下生要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莲花里面,住十二个大劫之久,极乐世界的十二个大劫,真的是好久、好久。这么久以后才能花开,开花之后还不能见佛,只能见到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的化身为他说法,说实相灭罪之法,然后他才能够发菩提心(还不能悟),所以还没有解脱,还要再精进修行,以后才能够解脱,如果是下品上生的人,往生极乐以后,要在莲胎里面四十九天,才能花开,见到两大菩萨跟他讲甚深十二部经,然后可以发起无上道心,而经过十个小劫的修行,才进入初地。极乐世界的十个小劫才进入初地,这个是解脱啦!可是,一样是要好久!好久!要到等觉,那就不知道要讲多少“好久!好久!”了。
如果是上品下生的话,要在莲花里面一日一夜,花开以后可以见到阿弥陀佛和两大菩萨。但是一日一夜花开之后,并不是马上见,还要再等七天。譬如婴儿,七日之中不见父母面目,只能凭声音去辨别;同样的,上品下生在莲胎中一日一夜才开花,开花之后要十天才能见佛,见佛时还不分明,还要经过二十一天以后才能了了分别,到这时候见得分明,耳朵才能闻众音声演说的妙法,然后,再过三个小劫才进入初地。这个比下品下生要快很多了,三个小劫以后进入初地,这可算是解脱了,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应该求中品上生,或者求上品上生。
中品上生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莲花马上就开,当场就听到很多的声音在跟他赞叹四圣谛,他当下就可以得到声闻的极果(最高的果位),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的果位,解脱生死而且具足三明六通。那么上品上生的人呢!他不必住莲胎里面,他是坐金刚台去的,如弹指顷就到极乐世界,当下就见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当时就听闻光明宝林演说妙法,当下就悟了“无生法忍”,位在初地以上,所以上品上生跟中品、下品比,中间的差异非常之大,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得到解脱的果报要怎么样才能快?最快的就是要在这个世间求上品上生往生,而求上品上生的往生要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明心见性,要亲见自性弥陀;往生极乐时一刹那就到,到了那里闻佛说法立刻就成为初地以上的菩萨,差异真的是天壤之别。
若求上品上生,必须要在这个世间先见第一义、先得实相念佛的境界,而如果在这里加修四禅或者观禅、链禅、薰禅、修禅,乃至四空定的话,往生之后的上品上生人,可得四地、五地、六地,乃至七地的菩萨。要修到等觉,比起一般人,那就非常的迅速了。
此外,实相念佛的本身和果地无相念佛的本身,就是解脱,因为已经断三缚结的缘故,所以在《阿含经、大智度论、阿毗[pí]昙[tán]》里面说:“极尽七有,天上人间往返,究尽苦边。”那就是说,我们还没往生之前,就已经先得到解脱的功德受用了,而一个想要追求解脱果报的人,应当要先摒除求有的心,不应该以求有的心—也就是求极乐世界的享乐、果报的心态来求生极乐世界,这样!品位才能高升。而想要离开求有之心,应当要先练习无相念佛的法门,然后求果地无相念佛,乃至求实相念佛。为什么呢?因为求解脱,就不能够去执著三界里面的有(三界里面的福德果报,)所以,《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说:“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求的是解脱、出离三界,不再轮回,但是,他叫我们要种善根福德,可是我们种善根福德的时候,不应当取相分别,不应当情执深重;譬如这个法师我很喜欢他,我专门供养他,别的法师来找我,一毛不拔,那就错了—这叫情执深重;取相分别呢?这个法师是大博士,我去赞助,这个法师只有小学毕业,我才不要供养他—这叫取相分别。有这种取相分别、情执深重的人,要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虽然作了很大的善根、福德,种了很大的福田,结果还是不能离开轮回,不得解脱。
─────────
辨疑第十四:有人问:极乐世界的胎生,是否都是下品往生的人?
辨:胎生--中品人也有。上品人就没有胎生了,因为他具足信心,而且发起菩萨大心的缘故,所以没有胎生。在《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有一段记载,它的大意说:有的人生起信心念佛一段时间,后来又不相信。他在相信的那一段时间作了许多布施、种了许多福田,也孝养父母,所以他将来往生是中品往生的人,可是因为后来怀疑不信,从此不再念佛,因此,在命终的时候,或是命终之前一天的梦境里,阿弥陀佛化作形相给他看,看了后他懂得忏悔,所以重新再相信,如此在命终之后,往生到边城,成为胎生,五百岁之中在宫殿里受各种快乐,但是只见佛光而不见佛,这是中品人。所以不仅只下品往生的人有胎生,中品人也有胎生;还有一种胎生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大家也应当知道,同样这部经里面记载:“佛言:慈氏,此等众生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别,深著世乐、人间福报,是故胎生。若有众生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是人命终,刹那之间,于佛净土,坐宝莲花,身相具足,何有胎生。”
─────────
辨疑第十五:体究念佛而得果地无相念佛,得实相念佛的境界,是何果位?
辨:果地无相念佛,明白真如真心,所以断三缚结【断我见(身见)结→断疑见结→断戒禁取见结】故,为菩萨须陀洹,得初果人之解脱功德受用。实相念佛人见实相(佛性、自性弥陀)故,不久即得薄贪瞋痴,得斯陀含解脱功德受用,为菩萨二果。因明白真如(或见佛性)之故,非是声闻果。欲知其详,可请阅《不退转法轮经》。
然证果者自知“果是施设”,意在标示修证解脱之境界而已。若执著有一“解脱”,乃被解脱之知见所缚,则非解脱,非证果。故知证果者,无果可证,唯是解脱于三界之功德受用而已。实相念佛人所具之解脱知见,超过果地无相念佛者,但未如菩萨阿罗汉之具足。既知果实无果,一切证果之人不自说证果,亦不以圣人自居,自性弥陀非凡非圣故。
─────────
辨疑第十六:念无量寿佛,求生极乐国者,是否不须复礼 释迦牟尼佛?
辨:(1)吾人于此界得闻佛法,皈依三宝,甚至得闻受持微妙念佛法门,皆因 释迦牟尼世尊之故。饮水思源,不应忘本,应礼事释迦世尊(每晨至少应三顶礼)。
(2)《大阿弥陀经》卷下,闻法因缘分:“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mǐn],特留此经百岁,众生值遇,无不得度。”此即 释迦世尊慈悲,于经道灭时特留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百岁,众生只要听闻,起念念佛,无不得度,必定往生。又释迦世尊庄严报身,其寿命七百大无量数劫,因此念无量寿佛求生极乐者,仍应顶礼 释迦世尊。
(3)《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311B):“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 阿弥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哀之,悉令生 阿弥陀佛国。”此乃仗释迦佛悲愿佛力,送念佛人至西方。
(4)往生极乐国后,仍当顶礼奉事 释迦世尊。如《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324B):“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及未来生一切菩萨摩诃萨,一生令得无上正等正觉。若有菩萨以宿愿故,入生死界作狮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随意而作佛事。”此乃指愿力较大,较慈悲的念佛人,若心念十方世界苦难众生,希望能不离极乐,而在十方度众生;或得三明六通之后,愿到十方世界为众生说真实了义的佛法,释迦世尊一定遂其所愿。
基于以上四点,念佛人虽求生极乐,仍应每日早晚顶礼 释迦牟尼佛。
─────────
辨疑第十七:问:“寿未当终,欲即生西,可得乎?”
辨:《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292C.293A.):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者,往生有二种:其一为寿终往生,其二为在心所愿往生。其间之差别,乃在于有无精进修持三福净业及厌离娑婆之心。兹分述如下:
(1)寿终往生者(292C):“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燃灯悬缯[zēng]彩,作佛寺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2)在心所愿而生者(293A):“诸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虽不能大精进禅,持经戒者,大要当作善……(叙三福净业修持等)……不得心中中悔,不得狐疑,奉持如是,其法不亏失者。在心所愿可得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至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愍[mǐn]之,悉令生无量寿清净佛国。”此是仰仗释迦世尊之力而往生。经中余处皆曰“寿终”往生,唯此说“在心所愿”往生,并前后相互说明之,可证非指命终也。
─────────
辨疑第十八:有人说︰“不修三福净业,不能往生极乐。”而我无时间,财物修三福净业,我要如何才能往生极乐?
辨:修三福净业是往生净上之助缘资粮,可使莲品高升,得中品生。若发大愿,修禅定,体究念佛,见实相,可得上品下生乃至上品上生。若皆不能,但能相信有极乐净土,发愿往生,每日持念佛名,求生极乐净土,亦得中品或下品生,非不能也。
─────────
辨疑第十九:我希望寿终之后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很贫穷,每天要为生活奔忙才能温饱,无法精进修持念佛功夫,怎么办?
辨:有二法:
(1)《无量寿经》卷下(272C):“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此即十念往生(前段),与一念往生(后段,即中品下生)。
(2)《大阿弥陀经》卷下(337B):“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刹,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另外,修此每日十念法者亦可于四威仪中默持佛号,念念愿生极乐,必可命终往生。
─────────
辨疑第二十︰有人说:“体究念佛者是自私鬼。”此话对否?
辨:(1)菩萨为能真实利益众生故,为免以盲引盲,不净说法故,远离众生,修学禅定,或体究念佛,或参究佛法,非为一己之私,亦非为逃避法施之责任。故离群独居,精进修行时,心系众生而远离愦[kuì]闹,不但不是自私鬼,反而应该赞叹他是发大心的菩萨。
(2)经云:“度千人受三皈五戒不如度一人受具足戒;度千人受具足戒不如度一人断三缚结;度千人断三缚结不如度一人发无上菩提心。”所谓“发无上菩提心”即发愿愿见自性弥陀,度无数众生,断一切烦恼,将来成就究竟佛道。因此菩萨能依此愿修行,体究念佛,断三缚结,功德极大,何以故?菩萨自能断结,便能度人断结,功德之大,非凡夫之所能知。为此之故,岂可毁谤体究念佛者?
─────────
辨疑第二十一:念佛人若未修到一心不乱,命终时神魂颠倒,必不能生极乐世界?
辨:非定如此。《称赞净土佛摄受经》(350A)云:“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所谓念佛非仅持念佛名,此经所说为思惟系念。思惟系念指思惟无量寿佛及其名号无量功德及极乐世界之功德庄严;系念系指念念欲生彼国而非佛名。如此念佛一日夜(不睡觉)乃至七日夜一心不乱则易,持名一心不乱则难。又依此经文可知念佛人念佛虽未能一心不乱,以求愿往生故,弥陀世尊必于念佛人临命终时,与诸无量弟子围绕彼念佛人,并且“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必能往生也。此经乃玄装大师所译,最为信实,应当信受。(第三篇完)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