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 摘录
目 录
第一辑
自 序…………………………………………………………………………………0001
第一章 绪论——唯识学探源………………………………………………………0001
第二章 初会说法
第一节 四阿含诸经之结集………………………………………………………0058
第二节 三会说法之初会…………………………………………………………0097
第三节 原始佛法中本有三乘菩提之提示………………………………………0220
第三章 阴界入
第一节 六根之体性………………………………………………………………0230
第二节 六尘与六入………………………………………………………………0265
第三节 十八界之六识界…………………………………………………………0317
第二辑
第四节 五盛阴(第三章)………………………………………………………0341
第五节 四识住、七识住…………………………………………………………0404
第六节 外道神我、梵我…………………………………………………………0414
第七节 四圣谛与八正道…………………………………………………………0446
第八节 除异生性…………………………………………………………………0480
第四章 四食
第一节 四食总说…………………………………………………………………0492
第二节 搏食………………………………………………………………………0499
第三节 触食………………………………………………………………………0507
第四节 念食——意思食…………………………………………………………0518
第五节 识食与八背舍……………………………………………………………0532
第六节 灭四食者方证解脱………………………………………………………0576
第七节 四食与佛菩提修证之关系………………………………………………0592
第五章 如来藏与七识心
第一节 十二因缘之名色缘识——六识身、七识身……………………………0597
第二节 十因缘之名色缘识——名色由识生……………………………………0622
第三辑
第三节 十因缘观与十二因缘观的关联(第五章)……………………………0669
第四节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0716
第五节 识阴是修道的关键………………………………………………………0745
第六节 名色之根本——第八识——说真实缘起………………………………0813
第七节 我与无我——非我、不异我、不相在…………………………………0837
第八节 熏习与本际………………………………………………………………0874
第九节 寿暖与识即是命根………………………………………………………0894
第十节 佛未曾说如来藏是众生我………………………………………………0916
第十一节 西藏密宗未曾实传如来藏法…………………………………………0980
第四辑
第十二节 由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所传法义证明如来藏方是正法(第五章)…1023
第十三节 如来藏令二乘涅槃不堕断灭空………………………………………1034
第六章 三法印
第一节 诸行无常…………………………………………………………………1065
第二节 诸法无我…………………………………………………………………1114
第三节 涅槃寂静…………………………………………………………………1145
第四节 三法印不得外于如来藏…………………………………………………1171
第五节 业果报系统………………………………………………………………1185
第七章 慧解脱
第一节 二乘所断无明与外道常见………………………………………………1206
第二节 心解脱、慧解脱——见道与修道………………………………………1239
第三节 解脱是如,涅槃非断灭空………………………………………………1290
第四节 出离生死是佛对声闻人的最后遗教……………………………………1308
第五节 灭知觉者方是实取解脱…………………………………………………1316
第六节 我与我所俱断方名解脱…………………………………………………1366
第五辑
第七节 解脱之身证与见道等(第七章)………………………………………1381
第八节 十二因缘是假号法………………………………………………………1405
第八章 俱解脱——八解脱圣者应再进修
第一节 俱解脱……………………………………………………………………1417
第二节 俱解脱者非因定力而得解脱……………………………………………1425
第三节 灭四取者方得解脱………………………………………………………1428
第九章 涅槃
第一节 灭尽六入方是无余涅槃…………………………………………………1433
第二节 灭尽五阴方是无余涅槃…………………………………………………1462
第三节 无余涅槃界………………………………………………………………1494
第四节 三皈五戒是证初果解脱之基本要件……………………………………1528
第五节 非仅以戒净一法能证涅槃………………………………………………1536
第六节 十八界舍已方证无余涅槃………………………………………………1545
第七节 五出要界…………………………………………………………………1556
----------------------------------------------
自序
此经中既说精进修习七觉支者,即得亲证无上正等正觉——成佛,可见七觉分之修行是函盖二乘解脱智、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一切种智的,方能依七觉分之修行而成佛道:一切种智具足圆满、四智圆明。然而四阿含诸经中的七觉分修习,未尝言及亲证如来藏之方法,唯言如来藏之名;亦未尝言及如来藏所含藏之一切种子,未尝教导佛子修学一切种智之方法,又如何可能成就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既未能熏习、修学、亲证、具足,又如何能成就究竟佛道而得四智圆明?然而却又明言七觉支之行门可以成就究竟佛道,是故四阿含诸经中,必然本有部分经典是大乘经典,故说修学之者即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然由二乘圣人结集时,因为他们对于所闻般若、唯识种智之深妙正理,无法理解;由此缘故即无胜解,则于所闻之佛菩提智内涵,不能成就念心所,则无法忆念受持,当知结集之后所成就者,必定单以解脱道而言为成佛之道也!今此阿含经典明文所载言句即是明证。若不尔者,则诸俱解脱又得三明六通之大阿罗汉等人,既已修学七觉支而证解脱道之极果,岂不都已究竟成佛了?然而却无一人敢在佛灭度后自称成佛、绍继佛位以弘佛法!也无一人能如 弥勒菩萨一样被授记为当来下生之佛,更何况是当时成就佛果?
二者,上座部中固然有极少数大乘菩萨僧,然而多属声闻圣人与凡夫;彼等既依佛语而得入于声闻法中,而声闻乘中之凡夫,每多不信佛之境界异于声闻罗汉;彼等凡夫声闻人心中犹有大我慢故,每认为二乘罗汉智慧同于世尊,是故于佛宣说法华之时,犹自不信佛之实相般若境界,何况能信佛所说之大乘种智妙法?是故不信而公然退席、数有五千者,可以徵之为真。
亦如今时台湾地匾南傅佛法之多数信受及随学者,崇尚原始而只具雏型之二乘声闻阿含部诸经,是故甫闻大乘法之般若正义已,便成为闻所未闻的生疏佛法,因此心生烦脑而私下破斥之,何肯信受而尝试理解及修学之?(序-p9)今时聪慧而又资讯发达时之学人如是,古时彼诸声闻种性之凡夫僧与不回心之圣僧亦然,何肯信受佛所宣说之大乘法义?由不信或未证大乘深妙法义故,当知不愿、亦无能力结集大乘经典也!故于佛所专说大乘胜妙之法义,当知皆无可能结集成大乘经,要待其后诸多真悟菩萨情商不得而亲闻大迦叶等圣僧结集完成之后,极不满意而当场表示将另外结集,然后方才开始结集也,这就是传说中的大乘经典结集。
三者,声闻人虽闻大乘法,然因尚未证悟如来藏故,闻之不能解义,故其所闻世尊亲口宣说之大乘经,若由声闻僧众结集之,结果必成声闻法解脱道之经典,声闻人必以二乘解脱道法理而解释大乘法义故,必以自身所理解之二乘解脱道精神而结集故。即如今时之印顺、星云、圣严、证严、昭慧、传道……等人,同以二乘缘起性空之不究竟理而解说大乘般若空之究竟理,绝无二致。然而声闻圣僧结集二乘菩提之解脱道经典时,其中必定有诸大乘法义之身影微存焉,必定可于其中觅得许多大乘法之蛛丝马迹;此因声闻解脱道之法义不得稍离大乘般若正法而独存故,若离大乘如来藏般若正义,则二乘解脱道之证境必定会堕于断灭见中故;是故声闻圣僧结集二乘菩提四阿含经典时,不能不留存世尊所说大乘法义中之第八识名相法句,以免声闻解脱道陷于断灭见中。由四阿含诸经中都有如是不得不保存之大乘法义蛛丝马迹仍存故,平实今日得据四阿含诸经为证而成立是说: 世尊确曾宣说大乘法理,第二、三转法轮诸经所说大乘法理方是真正的成佛之道。今于书中处处举说证据,令台海两岸乃至南洋诸多崇尚南传佛法之声闻心态僧众,悉皆不能反驳,唯能心里信受而于口中犹作强辩,以维护面子、名闻与利养。
四者,二乘圣人设使有心,欲结集佛所宣说大乘法义之经典,然因自身闻之尚不能解义,以无胜解故,则其念心所不可能成就,又何能记忆而后结集之?是故二乘圣人虽亦曾在般若期、方广期听闻大乘经典,纵欲结集,终不可得。而且第一次结集时之僧团,以大迦叶等二乘声闻僧为主;大乘法中之出家菩萨,在僧团中唯是少数,而在家菩萨们本非佛教僧团中之上座、长老,何能率领僧团结集彼等多数僧众所不能理解、不愿结集之大乘经典?是故欲求声闻罗汉为主之出家僧团,结集彼等闻而不解、不能记忆受持之大乘法义经典者,断无可能;是故要待菩萨们与声闻圣僧沟通而不可得之后,方由大乘行者中人数不多之出家菩萨众,会合人数众多之在家菩萨众,别行倡议縕酿(序-p11),在后来共同诵出、监定而结集之。如是大乘法义之经典结集,必然产生如是曲折,必然产生如是时间上之延宕,乃是因为佛教向来以出家僧团为主故,出家僧团多数是声闻僧而少菩萨僧故,是故大乘经典之结集及出现于人间,必然后于四阿含诸经之结集,乃是有智之人都可以理解者。
犹如今时平实之深义著作,绝无可能先于诸方质疑之前写出,或与诸方大师著作同时写造出来;若非眼见诸多率领当代佛教之出家大师处处说法错误,而又无根诽谤余之正法者,绝无可能预先写作种种显示大乘深妙法义之书籍,亦将不可能作种种破邪显正之事,深妙之法义辨正书籍即无可能出版;是故平实辨正深妙法义诸书之出版,必定后于诸方大师之错误书籍,不可能同时或先出,要待大师们严重误导众生而又不肯改正恶行之后,方始为之:逮至彼诸出家大法师皆以声闻法而解释大乘般若空已,逮至彼诸出家人师悉皆错解声闻菩提已,逮至诸大法师抵制三乘菩提根本如来藏妙法之严重破坏佛教恶行出现已,然后始作阐释声闻菩提正法之行,然后始作破斥邪说以显正法之行。犹如弘法十余年后之今时,方才不得不写作《阿含正义》一书,证明唯识学部分内容本已隐说于四阿含中的事实。
今时如是,古时亦必如是:要待希望声闻僧结集大乘法而不可得之后,方有大乘法中诸出家、在家菩萨会合结集之;由是缘故,大乘经之所以后于四阿含诸经而出现于世间者,乃是势所必然者;然不可因结集出现之时较晚,便言当年世尊未于宣演阿含之后,继之以般若、方广等开示也!何妨世尊分为三教弘演,弟子四众于佛灭后始渐次结集之?若不能然于此者,则四阿含诸经亦将可被援引同一逻辑,诬谤为佛灭后之声闻僧众“创造”结集者,则亦可谓四阿含诸经非是佛所亲说者;彼理如是,此理亦当如是故。
大乘法之菩萨僧,向来皆以在家菩萨为多数,出家菩萨极少;十方世界之人间悉皆如是,天界更无出家菩萨而唯有在家菩萨住持大乘佛法。此谓大乘佛教遍于十方世界人间与天界,非独人间方有大乘佛教胜法流行弘演;然而十方世界之佛教,皆唯在人间时方有出家僧,诸佛所制人间之佛教则皆同以出家僧为住持佛教之代表,在家菩萨多是佐助之身分。然于十方世界之天界及纯一清净之净土世界佛教中,则皆无出家菩萨僧也!一切色界天众生都无家庭系属,从无所谓出家或在家可言,而欲界第四天虽有佛法弘传中,却也没有出家菩萨,是故唯有人间方有出家菩萨僧,则人间之大乘佛法在 佛入灭后数百年间(序-p13),仍当以出家菩萨僧作为大乘佛教之代表,大乘法后弘于声闻法故,声势尚小故。
是故佛子四众不应以先出、后出,来判断诸经之真伪,当以先出、后出诸经所说法义有无相悖?当以先结集、后结集之三乘诸经何者为最究竟?何者为最了义?何者为具足圆满?作为判断之原则。更何况印顺……等国内外的所有佛学、佛教研究者,都无丝毫证据可以证明大乘经典是在佛灭后数百年,才由声闻法的部派佛教后人创造编集的。而且,部派佛教属于声闻法,他们都不曾证得本识如来藏,如何能创造及编集胜妙的大乘经典?若声闻法的部派佛教后人,不知不证本识而有此能力,印顺在今天资讯更多的有利情况下,更应有此能力,却都读不懂,遑论创造?故其所说都是痴人说梦。
如今平实所见前后三转法轮诸经所说者,唯是三乘菩提之差别,唯是浅深广狭之差别,绝无前后矛盾之处;然而大乘诸经远远胜妙于四阿含诸经;亦须具足前后三转法轮经典,方能具足圆满成佛之道,方能圆满具足一切佛法。由是缘故,平实造此《阿含正义》,以四阿含经典佛语,示三乘菩提真正义理;并举《长阿含经》 世尊所说应有三转法轮之金言圣教,以示世尊三会说法之正真,以示三转法轮诸经同是佛口亲说者;如是证明大乘诸经本是世尊金口所说,非是后人之长期创造而结集者。但是续藏收录之经,以及西藏密教中绝大多数经典及所有续典,都非世尊金口所说,都与世尊三转法轮诸经中之圣教多所抵触故,并且都与解脱道及佛菩提道背道而驰故。
所以者何?显见大乘般若及唯识种智诸经所说者,非四阿含诸经所可企及故;亦显见续藏诸经所说远不及第三转法轮诸经故,亦多属于伪讹之经故,亦多堕于事相及意识心中故;至于密续则属密宗祖师所创造的伪经、伪论,不值一顾。亦见后世真悟三乘菩提之弟子圣众,多已亲证解脱果之极果,乃至多人已成为三明六通之大阿罗汉,而皆未曾有人敢自言已成佛道故。复次,后世弘传大乘经典法义之菩萨,所说诸法胜妙于四阿含所说,彼诸声闻法中诸大阿罗汉闻之悉皆茫然而不能解义,然而此诸菩萨却皆谦称智慧远不及佛;若言后出之大乘方广诸经系后时之菩萨众所创造者,则应彼诸菩萨智慧皆胜于佛,然终无一真悟之菩萨曾自称成佛,并皆同样归命于佛,并皆谦称距 佛犹遥(序-p31)。由是缘故,说大乘经典非是后世菩萨所创造者,唯是待彼上座部声闻僧结集不成,方自行结集而弘传之故。所以唯识增上慧学的本源,其实是第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经典,四阿含诸经纵曾说过唯识学上之名相,终究只是偶说名相而不加以略说、细说,是故唯识增上慧学之本源不是四阿含及阿含部之杂藏经典。
由是缘故,修证南传佛法之小乘解脱道行者,不论在家或出家,皆莫与人间之大乘四众菩萨僧诤论,大乘四众菩萨僧所说者皆无诤论之意故,所说皆正真故;是故修证南传佛法解脱道者,应当如实探求大乘般若法义之真意,莫再以解脱道而解释成佛之道,更勿犹如印顺一般以错会之解脱道来解释及取代成佛之道,解脱道唯是二乘法义故,唯能令人出离三界分段生死苦故,不能成就究竟佛道故,不能成就佛菩提之证量故;依之修证而不修大乘诸经所宣佛菩提道者,必将永与成佛法道绝缘故。
复次,凡我佛门法师与居士,万勿身任恶知识之职;恶知识者,不断我见而有憍慢心故,不离见取见而坚执己见,以斗诤之心,非议及诽谤真善知识正教妙法,死堕恶道;身为弘法之师而竟如是身任恶知识之职,何利于己?又何利于人?有阿含部经中佛语圣教为证:【世尊告曰:“犹如,婆罗门!月末之月,昼夜周旋但有其损,未有其盈;彼以减损,或复有时而月不现,无有见者。此亦如是,婆罗门!若恶知识经历昼夜,渐无有信,无有戒,无有闻,无有施,无有智慧;彼以无有信、戒、闻、施、智慧,是时彼恶知识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是故婆罗门!我今说是恶知识者,犹如月末之月。”】(《增一阿含经》卷第八》
云何名为恶知识?谓自身未断我见,而又不肯依从已断我见之善知识正法,仍继续反对之者,皆名恶知识也!皆因我见及见取见未断,出生憍慢结使故也!譬如增一阿含所言:【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于中起识,生吾、我者,是名为憍慢结也。”】(《增一阿含经》卷第七》意谓我见未断之弘法者,难免吾、我之执而生憍慢结使,故意起心造作谤法、谤人恶业;有智之人弘法时当念此圣僧开示而顾念自虑,庶免未来无量世之后报难以承受而又不得不受。
复次,欲令佛门四众对于世尊弘扬佛教之过程,能有较为全面之概念,故本书于第二章中探讨唯识学本源之后,随即在第二章选辑《长阿含经》全文,举证世尊自说阿含是初转法轮之圣教,证实大乘般若及方广唯识经都是第二、第三转法轮时佛口亲说者;次则举示识蕴真实内容之观行要义(序-p33),期使读者真断我见与三缚结;三于书中举示十因缘与十二因缘间之关联,以助读者实证因缘观;四于第十章选辑《游行经》所载佛陀入灭史实于后,然后以第十二章杂说,辨正藏密应成派中观师印顺、昭慧、星云、证严……等人对四阿含之扭曲,显示四阿含解脱道之原貌,盼对佛门四众皆有助益;五于书中特别举说及详解三果之取证实质,令读者详读以后可以确实印证自己是否已证三果及四果,可以避免大妄语业,或以之自我印证三果、四果的取证;末则继之以第十三章,特别略论印顺《唯识学探源》书中错误之钜大者,期能消弭印顺不实考证之流毒,庶能救护南传佛法学人回入正理中,得以一世取证解脱果;亦欲令大乘及二乘法义同皆普为宣流,欲令广大学人与诸大法师,悉皆了知如是正理,悉皆回归真正成佛之道。以如是多种缘故,利用今日起之片片段段空闲时刻,陆续写作《阿含正义》,期以前后五年而竟其功,用以广利今时后世行人。即以如是开笔因缘,造如是序,以明此书缘起。(序-p34)
佛子 平实 谨序
公元二○○二年霜降日于喧嚣居
精华摘录
第三章 阴界入
第一节 六根之体性
阴界入是三个法,即是五阴、十八界、六入。有时又分说为蕴、处、界,即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以十二处来了解六入】,解说十二处的缘生本质及六入的虚妄,令人容易证知我所及六识我的虚妄,因此成就解脱之道。然于六入之法义中,必须以十二处为基础来说明,才能使人了解六入,所以本章中将把【十二处分割为六根与六入】来分说,将【六根独立为一节】来说明,另将【六尘与六入合为一节】而解说之。【五阴则另立一节】来说明。
在了解六根的体性以前,应先了解六根的意涵。人间之六根者: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中之意根是无色根,是心,不是物质的色法,不是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意处、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说之末那识心体、意根,不是印顺在(佛教琐谈)文中所说的大脑,意根是伴同入胎识如来藏一起入胎的,怎会是大脑?由于意根比较复杂,所以留在本节的最后来说。其余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是有色根,都属于色法所摄,即是“名色”中的色。眼根有扶尘根与胜义根之差别,眼之扶尘根谓眼窝中之眼球及其所属的视觉神经,眼之胜义根即是脑部掌管视觉之头脑局部。其余四种有色根也都有这二种根的差别:都各有胜义根与扶尘根。耳、鼻、舌、身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二种差别,行者依眼根比类而推之即可知之,不重细述。
二者,根与识同时存在:众所周知,种子流注出来而成为识时,种子(根)一定是已经灭除了,不存在了。所以依照月称、安惠、宗喀巴、印顺的说法,当五根种子流注出来成为五识心时,五识种子(五色根)应该已经灭而不存了;可是我们现观所有人的五识出现时,五色根都还一直存在著,不曾有一个人在五识出现时导致五色根的灭除而死亡或变成空无色身。所以月称、安惠、宗喀巴、印顺的“根是识种”的说法,是荒唐怪诞的妄想,不是如理作意的想法。但他们却敢大胆的造论,坚称根是识种,以这种邪说来和真悟的菩萨们诤论。
三者,根与识并行运作:众所周知,五色根是色法,所有人活著时,不论五识现行或不现行,色法的五色根都是一直存在的,即使眠熟而导致五识断灭不现行时,五色根仍然存在;而在清醒位中五识现行时,五色根也是仍然存在的。最重要的是:五识现行时必须有五色根共同并行运作,否则五识就无法运作。所以正常人在一生中,五色根是不曾灭失过的。然而,根据月称、安惠、宗喀巴、印顺的说法,应该是五识现行时,五色根就应该灭除而不存在了;如此一来,五色根的行来去止,在五识现行时应该是不存在的,那又如何能运作呢?依据月称、安惠、宗喀巴、印顺的说法,现行根与现行识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那么五识现行时,五色根已经不在了,又有何人能在人间行来去止呢?月称、安惠、宗喀巴、印顺等人又如何能造论写书呢?
四者,根与识都各有自己的种子:五色根都有各自的种子,五识也有各自的种子,所以五色根不因为五识自性不变而影响到五色根的时移势易而老化。五识始从出生乃至衰老,识性是不会变易衰老的,所以五识的能见、能闻乃至能觉的识性,从生至老都不变易;但五色根会随著时日的逐渐过去,而有成长、壮盛、衰老、死亡、灭坏的现象与事实,这与五识的自性从生至死都不变异的事实回然不同。若五识种子就是五色根,那么五识应该会随著五色根的老化而失去原有的功能;这样一来,无论老人配戴多少度数的眼镜、多好的眼镜,也是无法调整老花眼的,必将无法藉著老花眼镜而使他的老花眼仍然能看细物,因为识的种子已经老化了的缘故,不是眼的扶尘根老化的缘故。同理,意识与意根也都各有自己的种子,意根与意识的种子不能互相变易或转借来使用,因此不可说意根是意识的种子;否则意识的世间智慧日渐成长以后,很有智慧了,意根应该也变得很有智慧,不该仍如以前在眠熟位中没有种种了别的智慧。
五者,根是识之所依:如佛所说,也如同现量上的观察证实(p253),五识都有各自的所依根——五识都各有自己所依的色法扶尘根与胜义根;若这五根不存在时,或这五色根虽然存在但是已经毁坏时,五识都是无法生起的,何况能有五识现行而运作?这是一切人都可以现前实验而自我证实的,也是现代的医学常识,所以不该说根是识的种子。如果月称、安惠、宗喀巴、印顺说意根是意识种子的说法正确,那么五识应该是没有五色根作为俱有依的,那就应该请问弘扬月称、安惠邪说的印顺、昭慧等人:当您的五识现行时,您的五色根灭了吗?您的五识是否必须有五色根作俱有依才能运作?如果您仍坚持自己的说法正确,请您在五色根不存在而有五识现行的状态下,来写书、来为学人说法吧!但是您一定作不到!可见月称、安惠、宗喀巴、印顺的说法是多么荒诞。
自称“有智慧”的昭慧……等人,对此应该有所觉醒了吧!因为,您的眼识在运作时,如果没有色法眼根的配合,您是不可能看得见任何事物的,连走路都会跌跌撞撞的,也看不见讲稿大纲的,又如何能讲法呢?说一句白话:您的五识全部现行时,连色身都不存在了,还能在人间为大众说法、写书吗?再说一句更白的话:当您的五识全部现行时,连五色根都不存在而灭失了,五识也就跟著不能现行而灭失了,那您还能有五识继续存在吗?因为您的五识是不可能变成五色根的,而五色根灭了以后,五识又如何能再度现行呢?所以说昭慧等人信受月称、安惠、宗喀巴、印顺根即是识种的说法时,过失是很多的,辗转而出生的过失是很难说得尽的。由以上的大略辨正,大家就对六根的自性有了更多的了解,解脱道的智慧应该已经更为增上了。
月称、安惠、宗喀巴、印顺……等人都不相信有意根的存在,但我们可以由十八界法,证实有第七识意根。意根这个法,在四阿含诸经中多说为“意”,有时亦有说“意根”二字者;这在《增一阿含经》卷七(火灭品)第十六,曾说及六次;卷十二(三宝品)第二十一,曾说及二次;卷三十(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二,曾说过一次;卷三十三(等法品)第二十九,曾说过二次;卷三十四(七品)第四十之一 ,曾说过一次;卷四十六(放牛品)第四十九第四分别诵,说过二次;卷四十七(放牛品)第四十九(今分品)说过一次,卷五十一 (大爱道般涅槃分品)第五十二,说过三次。在《中阿含经》卷二第十经的(七法品漏尽经)第十说过二次,卷十九第八十经(长寿王品迦絺那经)第九说过二次,卷三十五第一四四经(梵志品、算数目犍连经)第三说过四次,卷三十六第146经(梵志品、象迹喻经)第五说过二次(p255),卷三十八第l53经(梵志品、须闲提经)第二说过一次,卷四十八第182经(双品马邑经)第一说过二次,卷四十九第187经(双品说智经)第一说过二次。《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75、279经说过四次,卷三十一第879经说过一次,卷三十五第975经说过一次,卷四十三第117l经说过一次,卷四十七第1249经说过一次。《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28经说过一次,《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上说过一次,所以说,与意识并行的意根是圣教中多处说过的。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阿含正义,摘录,第一,第一章,绪论,唯识,探源,第二章,初会
相关阅读
- 上一篇:08、《优婆塞戒经讲记》摘录
- 下一篇:10、《维摩诘经讲记》摘录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