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口袋书系列>佛菩提道>

56、心经在说什么?

[佛菩提道]  发表时间: 2025-03-01 12:5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56、心经在说什么?
平实导师演述
简介
本书恭录自《心经密意》第一章,先讲“心经在说什么?”在这个题目之中,要让久已失传的“心经密意”再现于人间。在第一章的第一节中,要说的是“心经所说的众生心”,第二节要说的是“心经所说的菩萨心”,第三节要说的是“心经所说的佛心”,第四节说明“说种种心故名心经”,第五节说“心经是般若诸经的精华”。
 
第一节 说众生心故名心经
第二节 说菩萨心故名心经
第三节 说佛心故名心经
第四节 说种种心故名心经
第五节 心经是般若诸经的精华
 
第一节 说众生心故名心经
 
《心经》在说什么?第一节的部份,先来说《心经》所说的众生心。很多人以为说:“心经讲的就是真实心”,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心经》也讲众生的妄心。《心经》所说的法义面面俱到,不但说真实心、实相心,也同时说众生的妄心。
 
一切人间的有情众生,都同时具有真心与妄心,并不是只有真心,也不是只有妄心。因此说:人间所有的有情都是真妄两心和合并行。不了解实相的人会说:“心只有一个啊!怎么会有两个呢?”不了解的人总以为:我们这一个见闻觉知的心,祂就是真实心,因为除了这个心以外,就没有别的心可以找得到了!所以众生总是认为自己见闻觉知的心就是真心!
 
可是等到学佛之后,善知识引经据典开示:“见闻觉知的心是妄心,处处作主的心是妄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学佛的人听到这么一说,心里面就慌张了!起了恐慌而想:“我这个心竟然是妄心,那么一定还有一个真心。”可是也有人不信,说这个觉知心怎么叫做妄心?明明只有这个见闻觉知的心,怎么可能说祂是妄心?所以就起了争执。
 
但是善知识就会为他证明,为什么这个见闻觉知的心是妄心呢?善知识开示说:“譬如你每天晚上睡觉,睡著了以后,这个见闻觉知的心就断了、不见了;既然是会断灭、会不见了的心,应当这个心断灭了以后,你就应该是死了啊?可是你明明没有死了啊,第二天早上天亮、有声音了,你又醒过来,见闻觉知的心又出现了!”所以从这里就证明到一件事实:见闻觉知的心断了以后,一定还有一个真实心不断不灭,这样,第二天早上,我们的见闻觉知心,才会重新再出现啊!
 
有的人说:“你这个说法不对,因为我的见闻觉知心是睡著了,不是断了。祂不是断灭啊!所以第二天又会再出现。”可是如果见闻觉知的心是睡著了,而不是断灭的话,那怎么叫做睡著?因为见闻觉知的心,祂的体性就是:只要现起了,就一定是能够见闻觉知的。既然见闻知觉性不见了,当然祂就是断灭了。断灭了就是变成无法—没有了;没有了以后,怎么可能第二天早上祂自己又出现呢?祂在第二天早上可以又出现,一定得要靠别的心在眠熟时不断,才能使祂再出现;因为祂既然断了,断了就不可能自己又出现,得要依靠别的心才能使祂再出现;那一个能够使祂再出现的心,当然就是真心了!因为祂常住不断的缘故。
 
另外,如果有人说:“觉知心只是睡著,并不是断灭;所以明天早上它又会再醒来,再出现。”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就不应该有睡眠这个法存在;睡眠的意思就是:觉知心断灭了,所以使得见闻知觉性,长时间断灭了、消失了,这才是睡眠啊!如果觉知心还存在的话,那就一定还有见闻知觉性存在,那就不叫睡眠了,那么世间就没有睡眠这个法相了。所以,睡眠就是觉知心暂时断灭了,不存在了;到明天觉知心再度出现了,才又会有见闻觉知性,才能再度了了分明的了知六尘境界,这才叫做觉醒。
 
好,这么一说,有的人就会想:“大概是我一念不生时,离开外面色声香味触的觉知心就是真心。”所以他就想让自己一念不生,以为这样就变成真心了。但是,一念不生而不接触外五尘的心,还是见闻觉知的心啊!还是不离定境中的法尘境啊!而且睡著了以后,这个住在不触五尘的一念不生的觉知心也是一样会断灭。既然是会断,那表示这个就不是真心了。所以这样一想,又恐慌了,才不得不跟著佛、跟著善知识好好的修学佛法。
 
由这一个例子来看别的状态:睡著的时候是这样,闷绝昏迷了也是这样,因为没有意识觉知心现起了,所以见闻知觉性就消灭了。如果有禅定的功夫以及解脱的智慧,入了两个无心定—无想定、灭尽定,觉知心也同样是间断了。再不然的话,人死了以后一段时间,正式进入正死位中,跟他讲什么话,他也听不见;昏迷的时候,你跟他讲什么话,他也听不见,完全不知道;见闻觉知的意识心也是同样的间断了。既然是这样,就可以知道见闻觉知的心,祂不是真心;因为会断灭的法,断了、灭了以后,不可能会自己无中生有,因为自己已经不在了,怎能由不存在的自己再出生自己?也就是说不可能会从“一无所有”之中,无因无缘而自己生起,必须依于其他的常住而不间断的法作为所缘,才可能使见闻知觉性从无而再有。
 
如果能够无中生有,而不须依赖其他的常住法为因为缘,便能自行生起,那就变成无因无果,问题可就大了。那就可能今天晚上睡觉后的见闻觉知的你,明天醒来变成在你先生身上出现,你说:“我怎么变成男生了?”也许,你明天醒来以后,你的见闻觉知心在你儿子身上出现,你说:“我怎么变成儿子了?”因为诸法都可以无因而起的缘故,所以会变成如此,这样就会变成无因无果了。
 
一定要有互相隶属的真心与妄心—一个你的见闻觉知心所隶属的真实心“驻”在色身中—才能够使见闻觉知的你,继续出现在同一个色身之内;所以,在见闻觉知心存在的当下,一定是有一个从来都不曾暂时断灭的真实心同时存在“身中”。《心经》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说有妄心和真心同时存在于“色身中”,真心与妄心同时同处在运作。
 
上面所说的就是《心经》在说的众生心,就是“诸法空相”的意根心和见闻知觉性的六识心。
 
那么见闻觉知的妄心,为什么说祂是“妄”?因为妄心祂不能遍一切时存在,祂不能遍一切处存在,祂不能遍一切界存在,祂也不能遍一切地存在。因为不具足这四种“遍”,所以说祂无常,无常所以叫做“空相”,所以不是般若所说的空性。真实心却具备了这四种“遍”,体性真实存在,可以让人在证悟之后现前体验祂的运作,这四种遍,就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地”。但是真实心的法相,祂虽然有真实体性,可以由证悟的人证知而现前体验祂的体性,却又是无形无色的空法,不是色法,不是物质的法,所以又叫做“空性”。
 
首先,我们先要来说明什么叫做“遍一切时”?具有见闻知觉性的妄心,不能够遍一切时存在,譬如刚刚我们讲眠熟了、闷绝了、入了无心定—也就是无想定和灭受想定—以及正死位(息脉断灭以后一段时间而进入真正死亡阶段的时候),这个觉知心都必定断灭了,所以见闻知觉性就全部消失了;而且见闻知觉心入胎后就永远断灭了,不能去到未来世去;未来世是另一个全新的见闻觉知心,不是这一世转生过去的。祂既然会断灭,那就表示祂不能遍一切时存在。见闻知觉性既然是会断灭、会间断的心,就表示祂不可能是真实心,所以说能见闻觉知的心是妄心,是意识心,不能遍一切时都存在。
 
“遍一切处”是说:妄心不能够遍于我们的十二处存在,真心却普遍地在我们的十二处中存在。十二处是讲六根和六尘。为什么见闻觉知的妄心不遍十二处存在呢?譬如说,眼见色,是眼根接触了色尘;虽然眼根接触了色尘,但其实不是眼根能看见色尘,而是眼根接触了色尘以后,眼识在这里面看见了。我们能见的心,是由于眼根接触了色尘,祂才能出现的。换句话说,祂是在眼根和色尘接触的当中出现,所以祂不是在眼根之内、不是在色尘之内,而是在眼根与色尘接触的地方出现。所以能见的心不是存在于眼根和色尘之内,而是在根与尘相“触”的处所出现,这样就表示能见的心—眼识—不遍眼根和色尘。
 
那么,耳识也是一样的道理,鼻舌身意识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能听的一念心,并不是耳根能听,也不是存在于耳根之内,更不是存在于声尘之内,而是耳根触声尘之处,能听的一念心—耳识—才能在这个“触的所在”生起,而了知声尘,所以,能听的一念心就是耳识心,而这能听的一念心不能遍在耳根与声尘之内存在。如此一来就很清楚了:眼识见色、耳识闻声……乃至意识—觉知心—了了分明的了知六尘法,都是在根尘触处”所生起的,都不是遍在十二处之中的,都不遍于十二处;《楞严经》的七处征心,说见闻知觉性不在根、不在尘、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等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能见、能听、能觉……乃至能了知的心,都是不遍于十二处的心,怎么会是真心呢?真心一定得要是遍于十二处,才是遍一切处的啊!那么,真心怎么遍于十二处呢?你的六根里面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有色根,有色根是由真心如来藏所生,由祂所执持的,当然祂就遍于五根—不论是扶尘根或胜义根;意根也是由祂所生出来,由祂所执持,所以祂也遍于意根。然后,我们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也是由如来藏所变现的,法尘就在这五尘上面显现出来,所以祂才是遍十二处的法,这就是遍一切处。而且,见闻知觉性的六识妄心,也都是从第八识真心出生的,所以第八识真心才是遍十八界的法。
 
有的人不相信我这种说法,他说:“奇怪!你怎么这么说?明明我听到的声音是外面的,明明我看见的色尘也是外面的,怎么会说是我的真心变的?”其实: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曾接触过外面的五尘;你所接触到的五尘,都是由你的如来藏,借著你的五色根所变现出来的内相分,只是因为那个内相分和外相分一模一样,所以你不知道是自己的心所变现的内相分,而误以为所见所闻乃至所知的五尘都是外面的五尘。这就好象开战车一样,战车的驾驶员并没有直接看见外面,而是看著三菱镜所反射出来外面的影像来驾驶的。
 
又好象电视的监视器一样,你在房间里面的萤幕看见影像,就知道外面是怎样了;如果你从来没有看见过外面,而电视萤幕也放大到遍满整个房间时,你就会以为你现在所看见的影像是外面的。内相分也是一样,遍满整个见闻觉知心所处的房间境界,所以,你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全部都是你的如来藏所变现的内相分,但是你自己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真的接触到外面的五尘。所以在很多部的经中,佛说:“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有时又说:“能取(的觉知心)与所取(的六尘),皆是自心现量。”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这色声香味触是如来藏所变现的,当然祂就遍于这五尘,然后法尘就在这五尘中出现,所以法尘也是祂所变现的。所以说如来藏遍十二处。我们的见闻觉知心不能遍十二处,只能在十二处的根与尘相触的“触处”存在,所以祂是妄心;如来藏—你的第八识—遍于十二处,所以祂叫做真心。
 
接下来说“遍一切界”,也就是遍于十八界,那又加上六识了。六识是众生最执著的,说这就是“我”啦。一天到晚“我”喜欢、“我”讨厌、“我”想要做什么、“我”不要做什么,一切以这个“我”做中心。因为认定这个“我”的关系,而这个“我”跟六尘相连结—由六尘为缘才能出生,无法离开六尘,所以就会去攀缘六尘;攀缘六尘就一定会起贪厌,因为贪厌的缘故就会造作种种善恶业行而轮转生死。
 
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就以前六识的见闻知觉性作为“我”,作为真常不坏的我;我们依《阿含经》里面的佛语,说这个是常见外道的见解,因为这个心不是真正的常,而他们把祂执著为常,所以这种见解叫做“常见”。这个能见闻觉知的心,其实是因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地方,才会有六识的出现。六识出现的时候,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是由如来藏所生的六根,接触如来藏所变现的六尘,根尘接触的时候,由意根的作意,使得如来藏在这个根与尘“相接触”的地方,把能见、能听、能嗅、能尝、能觉、能了知、能了了分明的六识心变现出来,所以就有见闻觉知的你、我、他,以及一切的众生。
 
可是众生不了解,就以为“见闻觉知的我”是真实常住的法,却不知道见闻觉知的我,其实是被如来藏借著根与尘的缘所变现出来的,是要借如来藏的因,以及种种的缘才能变现出来的。如果你的五根坏掉;五根有扶尘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偃月,身如肉桶;五扶尘根之外还有五胜义根,就是头脑。头脑是你的五胜义根;你看见外面的影像,其实不是眼睛看见,而是胜义根看见,是你的头脑里面掌管视觉的部份出现了眼识所看见的;你闻见什么声音,不是你的耳朵闻见,而是你的头脑里面掌管听觉的部份出现了耳识所闻见的;……乃至你知道了种种的法,也是你的胜义根(头脑)专门掌管分别思惟的部份出现了意识所了知的。不知道的人,就以为见闻觉知六尘万法,都是五扶尘根的作用;其实不是,是在你的胜义根—头脑—在见闻觉知。可是你的胜义根一旦全部或大部份坏了,就死了。所以脑震荡严重的话,当下就死亡了,虽然身体都好好的,但是他就死掉了。因为胜义根一旦坏掉,人就不能存在,见闻觉知心就不能现起,所以当你的五根坏掉的时候,你的见闻知觉性就全部跟著消失断灭了。所以见闻觉知心的现起,一定要有五根和五尘相触,意根和法尘相触。在根与尘相触的地方,你的见闻觉知心才能从如来藏中出现。
 
既然是这样子,你的六根、你的六尘、你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是你的真实心所变现出来的,见闻觉知的你既然是祂所变现出来的,你怎么可能遍于六根与六尘呢?所以你不遍六根与六尘,你是和六根六尘相对的,你是藉六根六尘而了知诸法;既然是相对的,只是在根与尘相触的地方出现,当然就不是遍在六根六尘里面,当然就不遍十八界了。这表示说:见闻觉知的心不是真实心,因为不遍十八界。可是你的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都是由你的真实心如来藏所变现出来的,所以祂才是遍于十八界的法,这叫做真心遍一切界。所以如来藏才是遍十八界的法,见闻知觉性的心不能遍在十八界法中,所以不是真心。
 
那么,甚么叫做“遍一切地”?有的人说:“我生来就是可以嗅香,我嗅到香味我很喜欢;我生来就喜欢吃好的东西。所以我能够嗅香的这个觉知心,就是我的真心了;我能够尝各种味道的这个觉知心,就是我的真心了。”然而那是有问题的说法喔!因为见闻觉知的心不能“遍一切地”。
 
我们能够尝味嗅香,这是在人间欲界才有的心,只存在于欲界之中;如果你有禅定的功夫,下一辈子出生到色界去,色界却没有食物给你吃,而是以禅悦为食:所以色界既没有舌根,也没有鼻根。“色界天人没有舌根,没有鼻根。”有人听了觉得怪怪的—那色界天人是不是“殁鼻ㄚ”?(编案:这是闽南语。形容蹋陷的鼻子)是不是哑巴?其实不然!他们的扶尘根还是有的,仍然有鼻子的模样,仍然有舌头;因为色界天人还是要呼吸的,色界天人还是要说话的,但他们没有鼻子和舌头的胜义根,所以说他们没有鼻根与舌根。因为他们不吃东西嘛!所以不需要尝味、不需要嗅香。
 
好!既然“没有舌根,没有鼻根(头脑中没有掌管香尘与味尘的胜义根)”,这就表示色界天人的境界中,没有香尘、也没有味尘,这样就少了四界了;那当然也就不可能有鼻识和舌识,这样总共就少了六界了。所以:这个能尝味的觉知心,能嗅香的觉知心,只能在欲界地存在,不能在色界天等四地中存在,所以祂不是真心,因为祂不能遍一切地嘛。三界里面分成九地,地是层次的意思;从欲界地开始,到初禅地、二禅地、三禅地、四禅地,以及四空天共有四地,所以三界中总共有九地。你这个嗅香的心、尝味的心,不遍于上八地,只能在欲界地中才有,那怎么会是真实心呢?因为祂不能遍一切地啊!真心是遍一切地的!
 
再说:“色界天人没有舌根与鼻根,至少还有别的啊!总是能见色,总是知道身体的觉受嘛!”欸!这样说也有道理啊!可是请问你:“知道身体觉受的心是甚么心呢?”这个觉知心是身识,能觉身体的触觉;能够见色的心则是眼识。请问:“眼识和身识,如果入了初禅的等至位,祂还在;但是到了二禅的等至位时,祂还在不在?”显然祂不在了!那就表示说:祂在第三地—二禅地—时就断灭了、就不见了。
 
有人也许会说:“我出了二禅等至位,进入二禅的等持位中,就又有了见色觉触的觉知心。”不错!但是仍然不能“遍一切地”。譬如说:你在修定时,进入了四空定,舍寿时生到无色界以后,你还有眼识吗?你还有身识吗?没有啊!既然没有了,当然就没有能见、能觉的心性出现了,只剩下能了知的心存在了,能见、能觉的心性就断灭了,由此可见:能见能觉的心不能遍于上四地嘛!他得要等到有时起心动念而变现色界身、而到色界天来,才会有能见的眼识和能觉的身识生起嘛!才会有能见能觉的心性出现啊!既然不能出现在四空天,就是不遍一切地,怎么会说这个能觉的心是真实心呢?所以这个说法不对。
 
有人说:“能听法的一念心就是真心。”(编案:是惟觉法师之语)可是这个所谓的“真心”,其实只是耳识而已;这个心是不能遍一切地的,当你往生到无色界天的时候,能听法的一念心就永远断灭了;得要等到你起心动念,想要来人间闻法,或者想要去色界天宫中闻法,变现了色界天身而来到色界天以后,你才能再度有“听法的一念心”啊!而且,在人间时,这“听法的一念心”是每夜都间断的法;而且当你进入二禅等至位时,祂就断灭了;既是夜夜间断、入定会断的法,那就是生灭法;生灭法怎么可以说是真心呢?
 
最后,当你到了无色界的时候,只剩下极微细的了知心—因为色界天人还有色身,但是到了无色界就没有色身,只剩下一个了知心。你又说:“我这个极微细的了知心,总算是遍一切地了吧!”对!觉知定境法尘的了知心是遍三界九地的。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刚开始讲的时候,已经提到了知心于五位(眠熟、闷绝、正死位、无想定与灭尽定)间一定会中断、会间断。断了以后祂怎么又会出现的呢?诸位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譬如俱解脱的阿罗汉托钵回来,用过午斋,经行了一会儿,进入山洞一坐,就到第二天早上才出定—他入了灭受想定。灭受想定之中,因为意识心断灭了,所以没有知觉性了!意识灭了之后,应该不可能自己再有意识心出现,所以知觉性不可能再自行出现,因为不能无中生有。可是俱解脱的阿罗汉,第二天早上到了差不多九点十点钟时,他又自己出定、准备要去托钵了。
 
可见得:除了了知心的意识以外,一定另外还有一个真实心,不论什么时候,祂都是从来不间断的,才可以使意识了知心重新再出现。这一个可使意识了知心再度出现的心,是从来不断的如来藏心,祂遍一切界、遍一切地、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这一个心才是真心。《心经》就是在告诉我们:有真心、有妄心;所以才会宣说“不生不灭”的道理。会间断、会断灭的心,当然不是“不生不灭”的法,当然不是《心经》所说的真实心。如何证明《心经》确是这样说的呢?我们到演讲最后结束之前,会用《心经》本文中的密意来告诉诸位。
 
真心就是讲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或者又叫做阿赖耶识;这个第八识具足了这四种“遍”,所以说祂才是真心。在《般若经》里面说祂叫做“空”。但是“空”有两个含意:一个是空相,一个是空性。
 
妄心之相也是空,真心之相也是空,同样都没有形色,都不是物质的色法。《心经》里面讲“诸法的空相”,说见闻觉知的心—眼耳鼻舌身意识等六心—无常、变异、终归坏灭,但是诸法却必须依见闻觉知心及如来藏真心,和合运作以后,才能间接的生起在我们的觉知心中,所以诸法也是同样的无常、变异、终归坏灭,所以叫做“诸法空相”;可是,除了这一种空,还有另外一种空,也就是“空性”。
 
为什么叫做“空性”?因为祂有自体性,祂的自体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祂恒常而不断灭。这个空性本体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自从无始劫以来,祂连短到一刹那的间断都不曾有过;从无始劫以来,祂就一直这样延续下来,不曾有一刹那的间断,所以祂叫做空性。虽然叫做空性,并不是像虚空那样的“无”,祂有真实的体性。可是,既然有真实的体性,就表示祂是有性、有法啊!有性有法,为什么还要叫做空性?这是为了对治众生的执著于三界的“有”,所以叫祂为“空性”。因为众生都贪著三界的有,所以只好把这个真实心叫做空性,所以告诉众生:“你们应该证空性,不要去贪求三界的有。”
 
三界的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欲界有”就是在五尘中见闻觉知的心、处处作主的心,就是能了知、能领受淫欲的乐触的觉知心;不管性高潮时多么专注在乐触上而起不起妄念,仍然是意识觉知心,但是藏密却将祂当作是真实心。“色界有”就是那个一念不生的觉知心、作主的心;“无色界有”也是这个心,但是离开了色法,没有色身了,也没有了知色尘的眼识心,也没有了知声尘的耳识心,也没觉知触尘的身识,只剩下长住于定境法尘中的极微细了知心,这就是三界的“有”。
 
一切凡夫众生都执著这三种“有”,一神教的上帝与基督、阿拉与先知,都离不开这三界有的执著,他们都无法断我见与我执。为了破除这三种“有”的执著,所以不说这个第八识真心是“有性”,而跟众生说真心叫做“空性”。这个空性心,如果要具足的说,应当叫做“空有性”,因为祂也具足了能够出生“三界有”的种子,因为一切众生、一切的三界有,都是从祂而出生的。所以这个空性,讲的就是众生的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
 
从上面所说的道理,所以我们就知道:当《心经》在讲真心的时候,同时也讲众生的妄心,是讲真心、妄心和合并行运作。由于真心与妄心和合在一起,不容易分清楚,所以让你感觉到祂们好象只是一个心,就认为没有第二个心,就会将见闻觉知五尘的心,或者住在定中的了知心,误认为是真实心。
 
第二节 说菩萨心故名心经
 
《心经》也说菩萨心,所谓菩萨心,讲的是“非妄非真”的心。怎么叫做非妄与非真?我们引一段《胜鬘经》的经文,念给诸位听,胜鬘夫人说:【“…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一切众生都有一个自性清净心,这个自性清净的真心,不管你有没有修行,不管你的见闻觉知心清净不清净,这个自性清净心的体性始终是清净的,这叫做自性清净心,这就是讲我们的第八识心。可是,这个自性清净心,却有染污。为什么有染污呢?因为祂含藏著染污的种子,而染污的种子出现时,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以及处处作主的心的贪瞋痴性。所以我们的第八识心虽然自性清净,却含藏著我们不清净的七识心的染污种子,这叫做“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
 
换句话说,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在讲:我们的第八识,祂的体性从来就是清净性,这个第八识从来不起贪念,这个第八识从来不起瞋心,这个第八识从来不跟众生一样贪染;从来不起讨厌的心、从来不起喜欢的心,祂始终没有心情的起伏,永远保持那一种清净性。你说:“我现在很痛苦,要自杀了。”祂也没有意见。你说:“我现在很快乐,我想多活一千年。”祂也没有意见。祂永远是不堕两边的,既不讨厌也不喜欢,既不贪求也不排斥,祂的自性一向就是这样的。因为这样的自性清净性,所以说祂是自性清净心。而祂在三界六道中到处轮回的时候,始终保持这样一贯的体性,从不改变,所以叫做自性清净心。
 
可是,这个自性清净心里面却含藏七识心的种子,因为含藏七识心的种子,所以会使七识心现行,七识心现行的时候,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与处处作主的意根;见闻觉知与作主思量的七识心,会跟贪染污秽的种子相应,而这些贪瞋等种子是由第八识所执持、所含藏的,所以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有染污。祂在三界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体性,祂的现行运作,都是清净性的、不染污的,但是祂所出生的七识心却是染污的,祂所含藏的七识心等种子却是染污的,所以叫做“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
 
这个法非常的深,很难了解,除非你找到了这个自性清净心,亲自去体验这个自性清净心,否则,你就无法了知:这个自性清净心为什么会有染污?这个道理,你是无法真正弄得懂的。所以佛才会说:“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唯佛与利智菩萨能知”—只有成就**而智慧深利的菩萨们才能了知。没有证得这个第八识的人,不能体验到这个自性清净心的清净自性,更不能体验到染污的七识心与贪瞋等染污法都是由祂所含藏,所以他们心里面产生怀疑,就会这么说:“既然是自性清净的心,怎么会有染污?你讲这种话,不是自相颠倒吗?”印顺法师的徒众们就是这样的看法。
 
但事实上绝无颠倒,确实是这样,而且在佛法的修证上,确实可以亲自去证得这个自性清净心。然后,悟了之后你可以发觉说:这个自性清净心确实是含藏七转识心的我,七识心的我却是染污的,所以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有染污的。当你可以亲自证实这一点的时候,就说你是成就**的菩萨,是利智菩萨。这是我们正觉同修会的许多会员们所亲证的境界。
 
现在有一些人听到开示说:“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他们没办法接受。定性二乘的人也无法接受,所以佛说《法华经》的时候,有五千声闻退席。为什么?因为不信。没有办法信受:“怎么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一个真实心?怎么会有这种心叫做真如?”因为没有办法相信,所以就退席不听了。因此说:“只有佛及成就**的菩萨,才能够实证这个道理。”所以,到了末法的时候,如果你们听到有人否定自性清净心,听到有人否定第八识,这其实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性清净心会有染污?
 
他们以世俗凡夫的知见,而作思惟揣测:“染污的心一定不是自性清净的心,既然是自性清净的心,就不可能有染污,否则就不是自性清净的心。”他们不能了解这个悟境,不能了解般若之精义,所以就会否定,就会说:“《胜鬘经》、唯识诸经、第三转法轮的方广经典都是后人编造结集而成的。”他们不信受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系列经典,认为不是佛亲口宣说的。所以,有人不信受而诽谤第三转法轮经典,在末法时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如来藏心,正是《心经》所讲的心;而《心经》所讲的这个真如空性的法,真的甚深难懂,真的极难亲证。
 
为什么说《心经》讲这个菩萨心是“非妄亦非真”之心呢?既然你讲祂是自性清净心,体恒常住而不间断,应该就是真心啊!怎么忽然又叫祂做“非真”的心呢?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里面,祂含藏七识心相应的烦恼染污种子。你找到这个心以后,会发觉祂的体性,在一切时中的运作都是那么清净;可是,祂所出生的你—也就是大家的见闻觉知的自我,却是染污的。
 
找到这个“自性清净而有染污”的心以后,如果你说这样的第八识,祂就是真实心,那你就会跟著祂所含藏的七转识染污的种子去运作,就将只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将永远无法证得二乘无学所证得的解脱果—无余涅槃,永远无法出离三界的生死;也将永远不能进修而证得佛地的大涅槃,因为这个自性清净心所含藏的七识心染污种子都还存在啊!所以还要再继续进修,转变祂所含藏的七识心之染污种子等等,不能只依止因地的第八识真心,所以佛说祂还不是真正的真如心。
 
可是,你如果要说祂不是真心,心想:“我就丢掉祂,另外找真心。”但是你如果离开这个第八识心,却又永远找不到另一个真心,因为只有祂才是真心,只有祂才是究竟终极的真心。因为当你明心时—你找到祂以后,转依祂的清净体性,修除自己的染污性,然后一直修行到达佛地以后,还是这一个心啊!还是同一个第八识啊!如果你把这一个心否定了,再要找另外一个真实心,你将永远找不到!因为将来成佛之体就是祂。所以,离开了祂就没有佛道可成,因此祂又不是妄心,所以非妄。
 
但是现在的祂虽不是妄心,却又有七识心的染污种子存在,怎么可以说是佛地的真如心呢?怎么可以说祂就是真心呢?所以才说祂“非真亦非妄”。这个自性清净心,就是《心经》所说的菩萨心,就是《般若诸经》所说的“菩萨无住心、不念心、非心心、无心相心”。
 
因为还没有修到究竟佛地,这个自性清净心,所含藏的七识心相应的烦恼障种子和所知障的随眠,还没有加以断除,还没有完成断除这些种子随眠所须修的梵行,所以叫祂做“非真亦非妄”。说祂是妄心,错啦!说祂是真心,也错啦!所以,对于还没有证悟的人来说,要告诉他:“这个心就是真心。”因为你将来成佛的时候就是祂,你是靠祂才能成佛;离开这个第八识,就没有二乘菩提的解脱道可证,也没有佛可成,就会变成断灭;而见闻觉知的心却是妄心,不可认妄作真。
 
因为祂的体永远都是常住,而且祂有真实的体性,可以让我们在悟后来体验祂,也有一部份的体性是可以让我们来运作祂的,是可以让我们来领受祂的。祂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是我们至死不渝的最好搭档,绝不会违背你、算计你,祂就是这样的一个心。祂有这样的真实体性,可以让我们在悟后来体验领受,所以说祂不是虚空、不是断灭空无—祂有祂自己的真实的体性,所以说祂非妄,所以空性如来藏并不只是名词的施设名相而已,空性如来藏这个名词,其实是代表著我们修学菩提道的学人所应该亲证的实相心;而大乘佛法的般若智慧,其实就是以这个空性心的体性来加以宣说的,所以般若并不是印顺法师所讲的性空唯名。
 
“非真”,是说祂还不是真常不变异的心,这是对已经证悟的菩萨们来说;对于还没有证悟的初学菩萨来讲,祂却是真心,因为你必须要找到祂,你的般若智慧才会出现,因为祂是常住不坏、不间断的心。可是对已经证悟的人,却要告诉他说:“这个还不是究竟的真心,这个心,在现在的阶段名为阿赖耶识,还有分段生死的染污种子,须要借著悟后起修而断除,所以只能叫做阿赖耶识,还不能叫做真如,还没有舍弃阿赖耶识的名称,还不是纯粹的异熟识;所以你悟了祂以后,还要悟后起修,要修除七识心的我执,断除烦恼障的现行与种子,也要去断除所知障的无量数随眠。”
 
所以,对已悟的菩萨们来说,这个心仍然还是要认作非真的心,因为你的一念无明中的“修所断”的烦恼,还没有断尽啊!证悟时,只是打破了无始无明;在烦恼障上来说,只是同时断了“见一处住地无明”,只是同时断了声闻道的三缚结而已,那只是烦恼障中的见道所断的烦恼啊!可是还有修道所应断的烦恼—五钝使,要在见道之后再去断。因此还不能够说祂是究竟的真实心喔!
 
除此而外,假使你悟后修行而断除了思惑的现行,成为阿罗汉,你仍然还有无始无明的上烦恼无量随眠还没有断尽啊!无始无明的随眠还没有断尽,就表示所知障还没有全部断尽,那你就还有变易生死。你的真心所含藏的种子还会有变易,因为还要再接受佛菩提智的熏习嘛!一直熏习到究竟成佛,你的真心—第八识—里面的种子不会再有变易,因为一切种智已经具足了,从此永远不再接受熏习了,种子究竟清净了,不须、也不能再转易种子了,这样就离开了变易生死了,这才算是究竟的真心。
 
所以说:对已经证悟的菩萨们来讲,你虽然证悟了这个如来藏心,还不算是真心,因为无始无明的所知障随眠还没有断除净尽。这个自性清净而有染污的心,就是《心经》在讲的菩萨心—从第八识来讲“非真非妄”的心。
 
第三节 说佛心故名心经
 
“佛心”跟“菩萨心”有什么不同呢?在《大般涅槃经、解深密经》里面说:佛心是“常乐我净”的,菩萨心还没有到达“常乐我净”的地步。也许有的人会这样想:“佛法不是一直在讲‘无我’吗?可是你今天为什么又说‘我’呢?又说‘常乐我净’呢?这就有个‘我’了!这样就跟无我的正理相违背了啊!”但是,“常乐我净”所讲的是佛地的第八识真如心,不同于菩萨地、声闻缘觉地、凡夫地的第八识心,所以“常乐我净”才是究竟涅槃。
 
声闻与缘觉所证的涅槃,都不是究竟的涅槃;菩萨所证的涅槃,也不是究竟的涅槃,只有菩萨依照佛菩提道的内容,次第修行到达佛地时所证的涅槃—具足了四种涅槃—那才是究竟的涅槃。如果想要了解究竟的涅槃,我们就先得要了解:“佛心究竟是怎么一个状况?”还得要了解:“声闻与菩萨的涅槃,与佛的涅槃有什么异同?”
 
心、佛、众生,固然说是“三无差别”,但那是依大家的本体同属一类而言,也就是说:众生与佛,都同样是由各自的第八识如来藏本体而出生的,而大家的第八识心都同样是自性清净的心,所以在这方面来说,心、佛、众生的本体既然同样都是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的确是三无差别的,这就是前面所说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说如来藏能生万法而自性清净。但是,佛地的第八识心,体性虽然有同于众生的部份,其实内涵是大有差别的。
 
佛心,是断尽第八识中烦恼障的一切习气种子随眠—也就是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已经断尽,并且断尽第八识中所知障的一切上烦恼随眠,这样才叫做佛心。换句话说,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断尽以后,所有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已经全部断尽了,只有无漏种子;第八识心所含藏的全部种子都永远不会再变异了,也不能再增长了,因为已经究竟圆满了。一切的有为法也跟无漏法完全相应,不再跟有漏法相应,全部转成无漏的有为法;也没有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这样叫做一念无明的烦恼障习气种子断尽—从此永无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存在。
 
另外一个部份就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有什么不同?一念无明的现行,会使得众生轮回三界生死。无始无明的存在,并不妨碍众生出离三界,所以阿罗汉把“一念无明的现行”断尽了以后,就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了,可是他的无始无明却仍然还没有打破,更不要说断尽了;但是他却照样能够出离分段生死—不再受生于三界中轮回生死。
 
无始无明是讲什么?无始无明就是讲:众生不了解法界的真实相,不了解法界中一切万法的根源,不了解法界万法根源的体性,也就是说他没有法界体性智。法界有三界的法界、有十八法界、有四圣六凡法界;不管哪一种法界,祂的根源都是第八识,都是从第八识而出生了这一切的法界,所以一切法界的真实体性,就是第八识心的体性;所以一切法界的根源,就是众生的第八识心。如果不明白法界根源的真实体性,那就是住在无始无明境界中的人;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心的人,就是证得法界体性智的人。阿罗汉不明白法界的真实相,不明白法界的根源,不明白无余涅槃的实际,所以是还没有打破无始无明的圣人;所以在大乘中,虽然说阿罗汉是圣人,然却也是大乘别教法门中的愚人,在大乘别教中,还是排不到贤位的第七住位。
 
可是,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乃至成为阿罗汉了,也还是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从无始劫以来,众生不过就是这么想:“我怎么样才可以不再轮回生死?如何才可以免受世间的生死苦?”从来没有想过法界的真实相是什么?所以说众生的心从来不曾跟这个无明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无明。也就是说:从来不曾去探讨我们的五阴十八界是从哪里来的?心里想的都是:“我怎么样离开生死轮回的痛苦?”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虽然都曾努力勤修解脱道,然而却不能证得生死的解脱,所相应到的烦恼,也都只是一念无明的“起烦恼”,而没有相应到无始无明的“上烦恼”。
 
而这个使人不能了知法界体性的无明,从无始以来就存在著,所以祂叫做无始无明。要到什么时候众生才会相应到无始无明呢?要到他心中起疑,想要探究法界万法的真实相,想要了解万法是从哪里来的?想要了解万法的根源是什么?想要证知万法的实际是什么?想要了知法界的真实体性是什么?这时候,才算是第一次与无始无明相应了。这就是众生进入大乘佛教,开始修学大乘法,想要证知般若实相的时候,这才是正式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时候。在这之前,是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所以经中称为“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就是这个意思。
 
无始无明又称为智障、所知障。有很多大师误会所知障,他们这样的认为:“学人就是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修道。”(编案:这是圣严法师所说的话)其实错了!所知障的意思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体性无所知,因此而障碍成佛之法道。”所以叫做所知障。不是有些**师(圣严法师)所说的“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佛道”,反而是对于“成佛之道”的见道内容无所知,对于“成佛之道”的修道内容无所知,由于对佛道之见道与修道的内容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修学佛法的障碍,故名所知障、智障。
 
而所知障的随眠,在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断除净尽时,无始无明的随眠如果也同时断尽了,那就成佛了;因为如果没有断尽所知障的一切随眠的话,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是不可能断尽的。如果第八识里面所有的有为法,所相应的全都是无漏习气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有漏法相应,这个时候就表示:第八识永远不会再有种子的变易了,究竟清净了。就好象是提炼黄金:黄金已经提炼到究竟清净的时候,就不用再提炼它,永远不会再变化它的体质了。而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想要断尽的话,只有悟后修学一切种智,一直到究竟了知时,才能办到;否则永远都不可能断尽有漏习气种子的随眠。
 
到这个时候,才算是成佛了。到了佛地时,为什么说这个第八识叫做“常乐我净”?因为烦恼障中的分段生死的烦恼现行,已经在很久以前就断尽了,早已具足二乘圣人的有余及无余涅槃;而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随眠如今也断尽了,如来藏中的种子也永远都不再变异了;所知障的无明随眠也都全部断尽,也永远不可能再受熏增进了。既然内含的种子已经永远不再变异了,所以祂叫做真常—真正的常,已经超越中道的“非常亦非断”的境界了。
 
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分段生死也断尽了,变易生死也断尽了;变易生死断尽是指你的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究竟清净而不须要再变易了,所以没有种子生灭变异的现象了,祂已经断尽变异性了,不再有异熟性了,所以是永远的常、究竟的常,所以称为真常。这种真常,包括本体的恒常,也包括本体中所含藏的种子常不变异,这才是真正的常,这就是究竟的涅槃,这才是真正的常,与因地菩萨的中道的常,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真常,与印顺法师所说的外道主张的真常,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是天壤之别的。外道的常,其实仍是无常,但他们自称是常;因为外道所说的真常,都是意识觉知心,不曾离开意识觉知心的体性,尚且不能与七住菩萨所证悟的第八识心的“体常”相提并论,何况能与初地、八地、等觉地的非断非常的第八识中道心相提并论?更何况等觉菩萨所不能了知之佛地第八识真如之真常?根本不能一概而论。
 
印顺法师完全不知道这个正理,连禅宗初悟祖师所证得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都不懂,就以自己所崇信的密宗邪见,而说“大乘佛法中的‘真常唯心’的常,与常见外道的常一样,富有外道神我、梵我色彩”,以此误会之见而贬抑大乘真常唯心思想:“如来藏思想富有外道的神我、梵我色彩。”他真是完全误会“真常唯心”的究竟了义佛法了。
 
这两种死(阿罗汉所断的分段生死,诸佛所断的变易生死)都断尽了,成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人能出其上,就成为三界至尊,所以叫做“乐”啊!一切法无所不知,成就一切智智:具足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所以叫做“乐”。世出世间没有人比你更有智慧,成为究竟佛了,所以叫做“乐”。世间与出世间的究竟果报,到此已经究竟了,再无可断的不净法,再无可学的清净法,再无可修的了义法,再无可证的般若实相法,再无更上的可修境界,究竟圆满了,所以称为“乐”,这是究竟清净的境界,这是永离一切苦乐受的境界,乃至最微细的心地上的苦乐受也都永离(编案:非指应化身之色身苦乐受),究竟安隐,所以是乐。
 
可是藏密的上师们根本不懂这个道理,却用双身法中的第四喜的淫乐,作为报身佛所证得的快乐,所以他们的“报身佛”都是手抱女人而受淫乐,永远不与女人分离,而永远处于与女人交合的状态中在受淫乐;但这种乐其实是苦,因为是无常的,是变异的,是受制于他人的,也是有为有漏的。那根本不是佛法,那其实是很低级的外道法门,由那种崇拜性器官,而追求淫乐最大乐受第四喜的行门,我们可以宣称:藏密是原始低级的宗教,不是进步的宗教。他们的即身成佛法门,只是原始低级宗教的,物欲上的邪淫法门,但是却冠上佛法的果位名相,本质则是:还在物欲上追求,妄说淫乐没有形色所以是佛法所讲的空性,他们是还没有提升到精神层次的欺骗世人的宗教。
 
佛地的“常、乐、我、净”中,为什么又叫做“我”呢?因为,菩萨从证悟第八识如来藏开始,一直到等觉位都一样:第八识都只能够跟五遍行的心所有法相应;因地时的第八识,一定都是离见闻觉知,不与六尘中的见闻觉知相应,所以没有办法与别境五心所法相应,所以不能了别六尘万法。换句话说:此时的第八识如痴如呆,好象白痴一样;好象白痴一样,却又很灵利—善能了知众生心行,众生的任何一个心行都不能瞒祂。但因为不与别境五个心所法相应,所以不能了别六尘境界,因此就不与“善十一”心所法相应,所以不能称之为“我”!所以等觉菩萨及一切菩萨,他们的第八识都只能称作“无我如来藏”,不能称之为“常乐我净”的“我”!而佛地的第八识,不但可以跟五遍行心所法相应,也可以跟五别境、善十一等心所法全部相应。由于和全部二十一心所有法都能相应的缘故,所以佛地的第八识真如心叫做“我”。
 
为什么又叫做“净”呢?因为无漏法已经具足圆满,已经无须再熏修任何无漏法,所以祂才是究竟的清净,才是真实的清净。因此佛地的第八识才能称为“常乐我净”,才是具足了常、乐、我、净,到这个地步才是究竟的涅槃。究竟涅槃就是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无住处涅槃本身,其实是函盖了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函盖了二乘圣人、六地满心以上菩萨所证得的有余及无余涅槃在内,所以说佛地具足四种涅槃,所以佛地所得涅槃,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二乘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心经》这里讲的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究竟涅槃。如果没有证得第八识心,就永远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永远不能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就不可能证得《心经》所讲的究竟涅槃的佛地境界。可是究竟涅槃的道理,很少有人能在讲《心经》的时候加以解说,我们在这里为诸位稍微加以宣说。
 
由于佛地的第八识具足了“常乐我净”四法,所以才称之为大般涅槃,才是《心经》所讲的究竟涅槃。这种涅槃不是定性声闻的大阿罗汉们所证的涅槃,也不是缘觉所证得的涅槃;他们的无余涅槃不叫大般涅槃,只能称为二乘涅槃!这是六地满心以上的菩萨都具足的涅槃,但是第七住贤位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却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稍稍知悉的。定性二乘的无学位阿罗汉、辟支佛,以及等觉位以下的菩萨,都不具足佛地的这四种法,所以不能称为“常乐我净”,所以说二乘圣人都是无漏不尽,只有佛才是究竟无漏的圣者。
 
胜鬘夫人在《胜鬘经》里面说:“阿罗汉、辟支佛无漏不尽”,讲的就是他们不能断尽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他们还有有漏习气种子随眠在第八识中;也是说他们还不能断除无始无明所知障的“上烦恼”随眠,还有可断的烦恼未曾断,还有可增进的无漏法未曾修证圆满,所以不究竟。而诸佛的第八识已经永尽这一切有漏习气种子随眠与无始无明的随眠,不止是断尽烦恼障的现行而已,已经无可再进断的了,所以叫做究竟涅槃。
 
但是这个究竟涅槃的法呢,得要证悟以后,才能真正的了知,所以《胜鬘经》中,佛才会这么说:“…如此二法,汝及成就**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也就是说:“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自性清净心可以修断二种烦恼随眠—究竟清净而证得究竟涅槃,这两种妙法,只有利智菩萨及佛方能了知。”一般证悟的菩萨,若不继续研读佛所说的第三转法轮经典而进修种智,若是悟后生慢而不肯阅读上地菩萨所造的书论的话,就不能了知这些道理。以上所讲的是佛心,是佛地“常乐我净”究竟涅槃的佛心。
 
第四节 说种种心故名心经
 
《心经》为什么会叫做《心经》呢?因为它宣说了种种心,所以才叫做《心经》。有好多人解释《心经》的时候,都把它解释成“一切法缘起性空”,因为《心经》里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念到后来全部都没有了,就误认为是一切法空,他们(编案:指印顺法师等一派人)就认为“一切法空”就是《心经》的意思了,就认为“一切法空”就是《般若经》的真正意思了。
 
那么我们就要请问大家:“如果是一切法空的话,那么心究竟是存在、不存在?”(大众回答:不存在!)是不存在啊!如果心是不存在的话,那就是没有心了嘛!那怎么可以叫做《心经》呢?显然《心经》讲的不是一切法空啊!一定是在一切法空的经句之中,显示有一个毕竟存在的不坏的心哪!那才能叫做《心经》啊!可是《心经》明明又告诉你:“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无智亦无得”,什么都没有!那为什么又叫做《心经》呢?所以《心经》的内涵,真的是可以大大的探讨一番了。
 
《心经》虽然很简要,可是,它由实相心来说五蕴十八界虚妄,由实相心来说诸法空相—包括三十七道品虚妄—都是意识心所得法,这样,令众生了知意识心等十八界法全部都是虚妄的,这样依《心经》而证得解脱道。然后,又依实相心来说“成佛之道”,也就是佛菩提道,所以这一部经才叫做《心经》。换句话说:《心经》所有的语句、所有的文辞,都是围绕著第八识实相心,都是从第八识实相心出发,来讲解脱道的涅槃境界,来讲佛菩提道的般若,这样才可以称之为《心经》。
 
如果《心经》真的是在讲一切法空,那跟断见外道就没有差别了,那就不应该称为《心经》了,就应该称为《一切法空经》了。因为断见外道也是讲一切法空啊!死了一了百了,全部都没有了—连心也没有了;那么,这样一来,《心经》所说的法,不就变成断见外道法了?可是明明《心经》告诉你的不是外道法,祂明白地告诉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啊!完全是中道法啊!因此说《心经》讲种种心—不但讲妄心,也讲真实常住的不坏心;绝对不是像印顺法师他们所讲的“离第八识真心而有一切法缘起性空”,不是离开第八识真心而讲眼等六识六根空,而是依法界常住不坏的真实心,来讲眼等六识六根空,来讲一切法缘起性空,来讲三十七道品等圣道法亦空。
 
由此缘故,所以,所有的法师与居士们,都不可以离开真实心,来讲见闻觉知等七识心都空幻不实;都不可以离开真实心第八识如来藏,来讲一切法缘起性空、来讲六识心空,不然就变成外道的断灭空了。因此,我们在这里作一个注脚:“说种种心,故名《心经》。”
 
第五节 心经是般若诸经的精华
 
般若是菩萨六度的最后一度。很多刚学佛的人常常会问人说:“什么叫做‘般若’?”后来有人说:“不!这不念‘班若’,要读作‘钵惹’。”般若从字义的表相来解释,通常说它叫做“智慧”;可是,如果一定要把它翻成智慧两字的话,也有问题啊!因为智慧有很多种啊!那你们佛法中讲的智慧,究竟是什么智慧呢?插花有插花的智慧,书法有书法的智慧,音乐有音乐的智慧,农穑有农穑的智慧,……种种世间法中都有种种的智慧啊!你说的智慧,讲的是什么智慧?
 
因为佛法里面的般若,讲的是世间蕴处界万法的缘起性空,以及出世间的二乘菩提法的不堕断见的四圣谛的智慧,又包括法界体性实相的第一义谛的智慧,所以般若两字的含意很广,不能单纯地翻成智慧两个字。既然含意那么广,又不是用两个或三个中国字就可以代替的,所以干脆就音译,照祂的原音prajba把祂翻过来—般若。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善知识,知道般若诸经的精华,在于《金刚经》;又有许多的善知识说:“般若诸经浓缩以后就成为《金刚经》,再把它浓缩就成为《心经》。所以《金刚经》的精华就是《心经》,可见《心经》就是般若诸经的精华所在。”《心经》所说的主要意旨,是在讲真心妄心和合运作,并行不悖;也在讲妄心与一切法都是虚妄法。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真心的话,妄心就统统是无常、是空;如果离开了真心的话,三十七道品等一切佛法也都是无常、是空。因此,学般若的人,绝对不可以离开真心第八识,而说一切法空,不可以说“一切法空就是般若,没有第八识心。”
 
在末法时代有很多人解释般若,总是学印顺法师而讲解为“性空唯名”,因为印顺**师讲:“般若就是性空唯名。”那么,如果真的是性空唯名的话,那么般若就变成戏论了。请诸位想想看:“性空是什么?唯名是什么?”性空是说体性变异无常,终究必定要归于坏灭之空无,所以是空,没有真实不坏的常住法存在了嘛!既然体性是变异、是无常、是坏、是空,没有真实法,所以不管是受想行识的那一个法,全部都只是“名”,“名”就是不真实,只有一个“名”的表相而已,或者只是所施设出来的一个名相而已。
 
如果佛法真的是像印顺法师他们这样讲的话,五蕴当然是性空、是唯名。但是,假如说:五蕴无常断灭之法,就是佛法的话,那么这个佛法就是断见法了;那么两千五百年前,就不需要释迦牟尼佛来人间示现受生说法了,因为断灭见外道早就说过一切法空的理论了,断见外道早就宣示:五蕴十八界统统是性空,统统是无常法、断灭性,死了就统统没有了。那释迦牟尼佛就不必来人间弘法了,因为同样是一切法空的断灭见啊!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断灭见外道也应该都已经是佛了。
 
可是,佛不是这么说的,佛说蕴处界性空唯名的时候,祂有说“名色缘识、识缘名色”的第八识,祂有说“无余涅槃的实际”、“涅槃的本际”,祂有说“真如”,有说“如来藏”,祂有宣说“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的识”,祂有说“名色缘(意)识、(意)识缘行、行缘无明,无明依(第八)识而有,推究到此,齐(第八)识而还,不能超过此(第八)识”,所以十二因缘支不会有推之无穷无尽的过失(编案:欲知如是内涵,请详萧老师所著《楞伽经详解》各辑)。所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体性是缘起无常、其性是空,都是依“名色所缘、无明所缘识”的第八识,来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般若诸经所说的法,都不离这个道理。
 
所以般若不是在讲性空唯名,般若是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见闻觉知的心,处处作主的心虚妄;但是这个虚妄心,却是依附于一个真实不坏的心而存在。依附于这个真实不坏的心而有时现起,有时间断,这样证知而生起了证知法界体性的智慧,才叫做般若。而《心经》则是:从般若系列的经典,浓缩成《金刚经》,再浓缩成《心经》;所以它告诉我们的就是“因地的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不断烦恼而证菩提”有两个意涵:一个是说菩萨在种种的烦恼法里面去证得菩提;第二个意涵是说,菩萨不断除烦恼而证得菩提。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意涵:菩萨想要证得佛菩提,就要在一切三界中的烦恼法里面,特别是在人间的烦恼法里面,才能够证得菩提,因为菩萨所要证的菩提是佛菩提,佛菩提所证的标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如果断除了烦恼障,舍寿以后入了无余涅槃,入了涅槃以后,你的十八界统统都没了、都灭尽了,没有见闻觉知心的你,如何去证你的第八识呢?因为你都不存在了,怎么会有你去证得第八识?
 
所以尚未开悟的菩萨们,不修证二乘的涅槃,不去断我执烦恼,而在人间、在三界中来求证佛菩提。当你还有色身存在,还有见闻觉知心,那你就一定还在三界之中,三界中所有的法统统是烦恼!没有一法不是烦恼啊!因为,三界中所有的烦恼,都是依附于五阴或者四阴而有的,既然是依附于五阴四阴而有,当然是烦恼啊!因为五阴四阴就是三界生死轮回的本质。
 
可是菩萨却在这五阴四阴里面,种种的烦恼法里面,去证得佛菩提。菩萨为众生奔忙,这也是烦恼啊!每天在家里,伺候先生儿子吃饭,洗衣煮饭,这也是烦恼啊!每天为了家庭而出外奔波,为了求得一家人的温饱,在外头从早忙到晚,这也是烦恼啊!但是如果离开这一些烦恼,你就很难去证得佛菩提啊!因为你的妄心、见闻觉知心、处处作主的心,在这些烦恼中运作,你的第八识当然也就在这当中运作啊!
 
如果离开了三界,你就消失了嘛!第八识就不在五阴三界当中现行,那你也就找不到祂了:没有一个能够寻找的你,也没有第八识可以让你找得到,因为在无余涅槃之中,你已经不存在了,灭失了,怎么还会有你可以找得到祂呢?所以要趁著现在有五阴把祂拉住啦,趁著祂跟五阴的你同在的时候,才能证得祂的所在;所以,只有在三界烦恼之中,你才能够证得祂。
 
可是五阴所在的地方统统都是烦恼,没有一法不是烦恼。也许你会说:“哪儿有?我睡觉的时候好舒服噢,都没有人来吵我。”真的没有吗?楼下人家如果“叭叭叭”的按喇叭,你就气死了;天气很热,正在房子里吹冷气时:“怎么又停电了?”……这些都是烦恼啊!但是,菩萨所证的佛菩提,是要证第八识,第八识就是要在这些烦恼里面去证;离开了这些烦恼,就证不到第八识,所以说:“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这个就是《心经》所讲的真正的、了义的、究竟的佛法。菩萨就是在“诸法空相”里面,也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常空”存在的同时,去证得真实心。证得真实心以后,就能现观蕴处界的虚妄了,就能了知法界根源的体性了,佛菩提智就开始出现了。但是这个初悟菩萨的我执还是存在的,还要等待以后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初地到六地中,再去慢慢地断除他。但是他这样证得佛菩提智的时候,却没有先去断除我执的烦恼,这就叫做“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另外,有些菩萨并不是先证得声闻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然后才来证得佛菩提。他什么烦恼都没有断,就只是努力来修学大乘佛法;就在我见与我执等烦恼都还没有断的当下,却找到了这个第八识,使得他的般若智慧开始出现;般若智慧出现时,也同时使得他的我见断除了。菩萨如果先证得解脱果,成为灭尽定的阿罗汉,他就会一天到晚想:“我舍寿以后就出三界,不再来受生轮回了,又何必那么辛苦的去求证什么般若智慧?”如果他不肯再来人间受生,就永远无法证得佛菩提,只能证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
 
但是菩萨却保持著那些三界中的我执烦恼而故意不去断它啊!然后依大乘法的知见,去证悟第八识。证悟第八识以后,佛菩提的智慧就开始渐渐出现了。但是证得佛菩提的时候呢,我见的烦恼当下也就断了,从此以后就是悟后起修,渐渐去断声闻人所断烦恼障的烦恼—我执。当他顿悟佛菩提的时候,他并没有断我执的烦恼,是悟了之后才开始慢慢的断除的,是不急著断除的,是以修学无生法忍为主的,在这过程当中,是以超过一大阿僧只劫的时间,缓慢的次第修除的,是以很多的时间来利乐有情,来教导有情同证般若的,而不是在取证有余涅槃上用心的。这个就是《心经》所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二乘人所证的菩提叫做二乘菩提,名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他们所证的菩提,是要断除烦恼—断我见我执烦恼时—才能证得菩提,因为二乘菩提修证的内涵,就是断见思惑—修除我见我执烦恼—而证的菩提,是解脱道的修法。
 
菩萨当然也修解脱道啊!可是,菩萨的解脱道是慢慢来修的,不急著断我执,不急著取证有余涅槃的,所以菩萨在七住位明心时,如果努力的进断我执的话,一生就可以取办了,一生就可以成为阿罗汉了;但是菩萨并不在这上面用心,所以菩萨证悟般若之后,如果还有很重的贪瞋等习气,也是正常的,这表示他还是停留在第七住位中,还没有往前进修。虽然并不是每一位证悟的菩萨都那样。
 
菩萨的主修是在般若实相的智慧上,是法界实相体性的智慧,是自心如来藏本来解脱的智慧,而不在事相上去取证解脱果。所以菩萨所证的菩提,不是因为断我执烦恼而去证得的,而是我执烦恼还很深重的时候,就证佛菩提了。这就是禅宗的开悟破初参,所以禅宗祖师破参后的我执习气大多仍很重;而且破参后也不急著求证有余涅槃,而是在救度众生同证般若上在用心,希望有更多人从此可以永离三恶道。
 
所以《心经》处处宣说真心与妄心,宣说的是:在这两个心具足不灭时,可以现证空性实相。菩萨由于证得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并且现前观察、现前体验:这个第八识心常住不灭,所以人死了以后不是断灭,所以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不是断灭空。因此菩萨不害怕生死,也不堕于常见之中。菩萨只有挂念:“这一世为佛教、为众生该做的,做了没有?做完了没有?”他只挂念这个,不挂念自己能不能出三界,不挂念自己解脱果的修证。所以他虽然还没远离胎昧,却能够不畏惧生死,因为知道有个真心以及自己永远不灭,所以不害怕。是哪个自己永远不灭呢?是意根!意根就是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心,在第三转法轮里面的经典,说祂叫做末那识。
 
因为知道这个作主的自己永远不灭,虽然见闻觉知的意识自己不能去到未来世,但是作主的心可以继续去到未来世。又还有一个第八识,祂跟著我常住不灭啊!祂也含藏著此世的我所修习的种种智慧法种,而带到来世去,此世所修的佛法结果,绝对不会唐捐其功;既然这样,那我怕什么呢?所以就不怕生死,来世再来人间;就算有隔阴之迷,也没关系,下辈子照样又会开悟。如果这一辈子悟了,下辈子因为隔阴之迷没悟(编案:因为是打听来的,不是自己辛苦去参究而悟的),那也没关系,下下辈子总会再悟嘛!总有一世又会让我再证悟了。就这样不害怕,一直进修,直到三地满心以后(亦有至四、五地满心以后),就不会再有胎昧了。
 
所以菩萨七住位明心之后,一直要到第六地满心位时,方才取证俱解脱果;在这以前,精进的人,在一生乃至四生中,都可以取证慧解脱果;在三地满心位时,就可以取证俱解脱果;然而菩萨都不取证,一直到六地即将满心时,若不取证有余涅槃,就不能再进修无生法忍了,这才不得不取证俱解脱果—取证灭尽定而成六地满心菩萨。所以,菩萨就是这样不急著断烦恼,而利益众生,而求证佛菩提;因为这样留惑润生而利益众生、而地地进修的结果,最后福慧俱足时,终于可以究竟成佛了。
 
所以禅宗的开悟,绝不是印顺法师所乱讲的“小乘急证精神的复活”,因为“小乘急证精神”的目标,是在一生之内,最迟四生取证有余涅槃,是希望在舍寿时可以取证无余涅槃;然而菩萨却是在证悟佛菩提之后,能在一生至四生之中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去取证的大悲愿之下,不惧胎昧而世世受生,他是以利益众生、护持正法、修学无生法忍为他的佛法修证的主要内容;是在这种不断付出的情况下,以将近二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方才断尽我执的。所以印顺法师所说:“追求禅宗的开悟,就是小乘急证精神的复活”,真是对中国禅宗最大的诬蔑,也是对大乘菩萨们的最大诬蔑,也是对大乘法教的见道法门最大的诬蔑;因为他的说法,与中国禅宗祖师们的行止完全相反啊!因为他的理论与大乘菩萨证悟后的修行法道完全相反啊!因为他的理论与大乘菩萨所作的利他行为完全相反啊!
 
他将大乘菩萨的证悟之道,将大乘菩萨悟入般若实相的正理,加以完全否定,教大家不可去求悟,斥之为“小乘急证精神的复活”,使人在学禅求悟时,会觉得很羞愧,会觉得很自私,不敢光明正大去学,不敢光明正大去求悟,这样就使得禅宗开悟明心而证般若的见道法道,渐渐的没人敢努力去学了;纵使人间确实有真正证悟的人,也没办法广弘,大乘佛法就会像印顺法师所主导的路线那样,渐渐的肤浅,渐渐的世俗化、学术化了。
 
他又将中国禅宗诬蔑为“中国所传的野狐禅”,又将禅宗佛光山、中台山、法鼓山等临济法脉所弘传的如来藏否定掉,说那是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他这样将临济禅宗的根本否定掉,然后引进所谓的“原始佛法”的阿含义理,却又不以原始佛法的四阿含诸经中的真实义理来宣说;再以一神教中的外国佛教研究者的主张,来否定四阿含诸经所说的第八识心,来否定大乘诸经,诬指为“非佛亲口所说”者;然后又主张应该修证解脱道,主张“解脱道的修证就是成佛之道”,不承认大乘诸经所说的佛菩提道。
 
其实,他的这种思想,才是真正的“小乘急证精神的复活”,因为他所说的“佛法”,全部都是在小乘涅槃的取证上说的(编案:虽然他讲的是小乘解脱道的涅槃,而他所讲的小乘涅槃,又堕于断灭见中;但他绝不会承认他的大乘般若的法义其实就是小乘的解脱道。然而他的著作中,这些主张的事实俱在,他是无法狡赖的),所以他自己才是应该被指责为“小乘急证精神复活”的人,却用自己应该被责的理由,来指责大乘菩萨“与小乘急证精神完全相异”的佛菩提的法道,所以,事实上,应该说他才是颠倒的人吧!
 
菩萨由于证得这个“真心以及意根妄心并存不灭,可以一起去到未来世”,所以他能够发起受生愿,而不急著断除我执的烦恼,世世受生于人间,一再的出生来世的意识觉知心,来利益有情,永不止息,这样才叫做真实的般若啊!这样才是真正的佛菩提啊!所以不是“一切法缘起性空”可以说为般若,那是二乘菩提所说的法;真正的般若实相智慧所证得的是:依于真心第八识,才能够产生了一切法缘起性空的事相,这样才叫做般若;真心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的根源,才是法界的实相,才是法界体性智的根本。那么,讲到这里,《心经》究竟是在说什么?诸位听过这一席话,就可大概的了解了。
本文标签:心经(45) 本文关键字:心经
相关阅读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21 如来藏网 rulaizang.cn rulaizang.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3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