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题目是《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的〈文殊师利问疾品〉。
经文是这个样子,“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卷2):菩萨行六波罗蜜,依六度而到彼岸;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菩萨能普遍的了知众生的心与心数法。那么什么是心、心数法呢?“心”就是众生心,众生所了知的心,众生的心总是会想这一个、想那一个,一天到晚念念不忘,总是放不下事情,这就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心,这就是众生心。众生所知道的心,就是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觉、能知,乃至能思、能想的心;还有更微细的众生心,比如说,不起语言文字的了知,入定时不触五尘的了知,这些都是众生心;还有修行者才能知道的众生心,比如念念生灭或者刹那刹那变易,或者时现时断的心行,这些都是众生心。
“心数法”就是心的所有法,它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所以称为心所。说明心有什么样的体性以及功能差别,这就是心数法。这些都是二乘圣人无法了知的。二乘圣人,他所知的众生心与心数法,是只知道六个识以及六识的心数法而已,他对于意根以及意根的心数法就已经不很了解了,何况是更深的心与心数法?所以在二乘圣人的智慧上,他知道眼识以及眼识的心数法,知道眼等六识心与心数法,这是十智具足的大阿罗汉才能知晓的,才能知道的;但意根的部分,却只能知道一点点,至于第八识如来藏心以及如来藏的心数法,就完全无法了知。
这个如来藏心不同于众生心,这是《维摩诘经》当中所说的:“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维摩诘所说》卷1)这个所说的是真实心。“知是菩提”是说真如能完全了知一切有情众生的心行欲念,然后起极为微妙的运作;这种运作,不是一般的众生,或是尚未悟得真心如来藏的人,所能了知的,所以借用道家的一句话说,这叫作“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来藏心不是能知能觉的心,但能够了知众生能知能觉的心的一切心行,而且能够配合运作无间,所以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
维摩诘大士说这一句话以后,恐怕众生会误会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就是真如,所以紧接著说:“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真如虽然能了知众生的心行,但祂不见色、不闻声、不嗅香,不尝味、不受触,乃至不知六入诸法,祂对六入、六尘不能体会,这个不会六入的心才是菩提心。即使极少数大阿罗汉能有所知,但是也都是后来听闻佛说大乘经典的时候,记持一小部分,都不是亲证,所以不能够像菩萨一样为人来广说;所以说,他不是“遍知”的,除非后来回入大乘而悟入。
因此菩萨和阿罗汉不一样,菩萨对于八识心王一一心的作用及体性都要了知。不但如此,对于八个识各有什么样的心数法,也就是心所有法,它们其中的同与异也都要了知。所以菩萨行六波罗蜜的目的,固然是要到达解脱的彼岸,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却能够普遍地了知一切众生的八识心王,对于八识心王要能一一现前地观察以及体验,而且还要现前观察八识心王各有哪些不同的心数法。所以,能够这样遍知众生的心与心数法,而生生世世行于六波罗蜜,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接下来的经文是“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卷2):六通就是五神通再加上漏尽通。但菩萨所修的道和二乘圣人所修的道是截然不同的。慧解脱的阿罗汉只要具足四禅八定的时候,就能同时证得灭尽定;或者说:凡夫已具足了四禅八定的时候,只要断了我见就可以证灭尽定。但是二乘人急于修得诸漏永尽,然后急于求证无余涅槃,最后灰身泯智,但这对众生没有利益。而菩萨道不同,菩萨初地满心就可以断尽我执而成就慧解脱的漏尽通,但是他们都不想要断尽思惑,故意留惑润生,也就是留著最后一分的思惑润未来世生,否则舍报后一定会入无余涅槃。
所以,初地满心的时候不是不能证漏尽通,他可以取证慧解脱果,但是故意不取证,因为他的目标不在解脱分段生死上面。所有的菩萨们都把解脱果的取证,当作佛菩提道的副产品——声闻乘解脱果的果证,本来就不是他所想要的最终目的地,那只是佛菩提果中附带产生的副产品。所以菩萨继续进修到三地满心的时候,已经得到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了,这个时候随时随地可以取证灭尽定,随时可以提前舍报然后来入无余涅槃,可是菩萨他懒得入灭尽定,也不想去取证三明六通的俱解脱果。因为他觉得入灭尽定中无所事事,没有意义,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所以他继续在无生法忍上面来进修,继续在习气种子的断除上面来努力。所以,三地满心是可以漏尽,可以六通具足的,他不是没有能力得,但是因为他没有涅槃贪。
所以,菩萨又继续进修到六地满心,这个时候不得不取证灭尽定了,可是他取证了灭尽定,还是故意再起一分思惑,还是没有漏尽通。阿罗汉们不能够想象这样的境界:断了我见又具足了四禅八定怎么不取证灭尽定呢?怎么可能证了灭尽定以后,竟然不断尽思惑而没有漏尽通呢?这不可能啊!太奇怪了,太不可思议了!那菩萨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行六通呢?从七地满心开始,七地满心前故意不尽诸漏。到了七地满心时念念入灭尽定,这个境界是阿罗汉说不可能的,但是菩萨就是这样。
阿罗汉们无法想象怎么念念入灭尽定呢?阿罗汉是入了灭尽定的时候,诸法都不再现前,这个七地满心的菩萨却念念在灭尽定当中,却无妨诸法照样现前,阿罗汉真的是无法想象。这个时候菩萨有漏尽通了没有?还是没有!还是故意留著一分的思惑。到了后来入了八地的入地心,才终于把最后一分的思惑断除了,才算有了漏尽通。所以菩萨到了八地之后才具足行于六通,七地满心之前都不具足漏尽通,可是由于大悲愿而不断尽诸漏,反而留惑润生,也就是继续在三界当中自度度他。初地满心时就已经可以断尽诸漏,三地满心已经可以具足六通,却都故意不尽诸漏而拥有漏尽通的这个功德,故意留著一分思惑而具足六通的功德;这样生生世世在人间自度度他,这才是菩萨行。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面的经文,“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卷2):菩萨修禅定得初禅不退,进修四无量心,当慈无量心具足圆满的时候,舍报后就有资格去初禅天当大梵天。可是菩萨修得慈无量心以后,他根本不想生到梵天去,他对大梵天王的位子完全没有兴趣。菩萨知道如果他贪求梵天王的果报,那他的佛菩提道修行就会障碍连连;因为菩萨知道娑婆世界有百亿大梵天,每一个大梵天王都在提防他,因为害怕梵天王的地位被夺走,因此菩萨修福德的时候都会来障碍。如果这个时候菩萨的心里完全没有想到要这些名位,那么这些百亿的梵天王对你是完全放心的,他们帮你都来不及了,怎么会障碍你呢?
乃至证得二禅以后,他可以加修悲无量心,悲无量心圆满了就有资格去当二禅天的天王,菩萨也不会想要这样。乃至第四禅时再加修舍无量心,舍无量心成就了,就可以当四禅天的天王,那他也不想要这样子,菩萨对于这种名位是没有兴趣的。诸地菩萨如果到了人间,想要当国王,想要当总统,福德绝对够,绝对能够胜任。但是不论你怎样地鼓励他,他都没兴趣,这就是菩萨行:有能力获得三界中的可爱异熟果报,但是菩萨们不想要。所以菩萨三地满心前已经证得四无量心,但是绝不会贪著生于色界天中来取得诸天天主的宝座,有这样的心念,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接下来的经文是“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维摩诘所说》卷2):禅定三昧与解脱三昧是两个法。先从禅定三昧的果报来谈,外道们如果证得禅定,舍报时禅定的境界现前了,他看见了会欢喜,因为喜欢所以生到色界天去;也就是说,舍报之后会看见初禅天的境界,是这么样的清净,这么样的殊胜,假使没有警觉靠过去想要了解,那就会被吸引而生到禅定天去了。
在色界天中想要听闻佛法是不容易的,因为色界天只有在五不还天之顶的色究竟天宫才有佛法,下四天则都是声闻法中的三果人所受生之处;可是色究竟天你去不了,因为得要有种智才能往生那里:得要有初地以上证量以及福德,你才能够去到那里。所以在中阴的境界看见了禅定天的境界时不要向往,应该在心中记住:“我还要在人间继续学佛,我不要去色界天。”那么要记住:将来舍报的时候不要进入那一种境界去。如果证得禅定以后舍报,色界天的这种境界相就会现前,那个时候不要贪著,就不会随禅受生;随禅受生时,就会难行菩萨行了,道业的进展将会很缓慢。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下解脱三昧。解脱三昧的禅思境界就是说,你已经断了我见,或者说进一步断了一分、二分、三分的我执,这是解脱三昧。得解脱三昧的人死后也会生到天界去,譬如说证得初果的人,七次的人天往返而受生之后,就能够出三界,那表示他在人间断我见的解脱三昧,会使他生到欲界天去;即使进断一分我执而成为二果人,也还是会生在欲界天当中,因为他只是薄贪瞋痴,尚未断尽贪瞋痴,那么心境仍然在欲界的境界当中。如果是三果人,生到五不还天的下四天里面,那还是在色界天当中,仍然是随禅受生。但是菩萨证得禅定及解脱三昧之后,却都不乐于随禅受生,也就是都不会生到色界天去,而是世世继续在人间辛苦地受生,然后继续地来利益众生,而快速地来增长道业,这样子才是菩萨行。
因为时间上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边结束。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