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77-78。
127 髻智比丘著,《亲近释迦牟尼佛》,城邦文化(台北),2006,页 7。
128 该文的附表三,请见本文第 173 页的引用资料。
129 关于一切世间的道德戒律,皆是学习如来藏纯善的功能体性而施设建立。请参阅:陈介源、蔡礼政著,〈以《阿含经》略论道德的根源—并略评释昭慧《佛教后设伦理学》〉,《正觉学报》第二期,正觉教育基金会(台北),2008,页 89-100。
130 本文引用该文附表三的第六段落,其余段落皆与「证阿罗汉」完全无关,故略而不录。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70。
131 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73。
132 大乘菩萨三聚清净戒律,系指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瑜伽师地论》卷 40:「云何菩萨一切戒?谓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净戒,略说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大正藏》册,页 511,上 12-15。)
133 「藏传佛教」是另一个对真正的佛教进行「攻击性拟态」的组织,因为「藏传佛教」其实是印度教中性力派渗入佛教,是继承印度所谓的「秘密大乘」而传入西藏成为「喇嘛教」;因此,「藏传佛教」,应该正名为「喇嘛教」,根本不是属于佛教的支派。然而,不论是「秘密大乘」或「喇嘛教」,本质上都不是佛教。由于此议题属于比较宗教学的范围,故略不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