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的探讨可知,声闻阿罗汉与大乘菩萨之间,并没有任何紧张的关系, 因为皆是实证解脱的贤圣,所以必然依于自己心量、智慧广狭不同的实际状况,无 慢地承认自己的「卑、劣、低、俗」,才能顺于解脱。然而,晚出的小乘定性声闻凡 夫,25 由于不证解脱果,心志狭劣又傲慢无知,不断地毁谤佛陀会以狭劣的声闻人 作为「典范」,因此声闻凡夫才会自觉有紧张关系的存在。所以,吕凯文主张「声闻 弟子依止佛陀教导,决定入涅槃流而不受后有」,是违反于历史事实,不合于佛教义 理的历史想象,而非条理分明的佛学研究。
20 吕凯文著,〈对比、诠释与典范转移:两种佛教典范下的郁伽长者〉,《正观》第 34 期, 正观杂志社(南投),2005,页 9-10。
21 吕凯文著,〈对比、诠释与典范转移:两种佛教典范下的郁伽长者〉,《正观》第 34 期, 正观杂志社(南投),2005,页 13。
22 十法界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凡业道,以及阿罗汉、缘觉、菩萨与 佛陀等四圣法道。
23 吕凯文著,〈对比、诠释与典范转移:两种佛教典范下的郁伽长者〉,《正观》第 34 期, 正观杂志社(南投),2005,页 10。
24 语出阿含部,《大般涅槃经》卷 1:「五者、菩萨舍于王宫,出家学道,成一切种智。」( 《大 正藏》册 1,页 192,上 1-2)「一切种智」即是「如来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意谓涅槃本 际本有圆满的种种功能差别(种子),才使得一切法得以不断地灭尽与出生,显现三界众 生无止尽的生死轮回。菩萨若能圆满实证「一切种智」,就是成就诸佛正遍知的智慧而成 就佛果。
25 可以溯自从声闻上座部分裂出来的声闻部派佛教时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