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39-40。
44 「四大教法」出于《长阿含经》卷 3,在《增一阿含经》卷 20 中称为「四大广演」,或称为「四种广说」出于《四分律》卷 58 等等,作为制定经律论三藏经典的标准。
45 《正法华经》卷 9:「假使有人求菩萨乘至此道场,吾授斯华以为草座,敷佛树下降伏众魔;具足法鼓,吹大法螺,缘此济度生死之海。」(《大正藏》册 9,页 127,上 8-11。)
46 《中阿含经》卷 47:【世尊告曰:「阿难!当受持此多界、法界、甘露界,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镜、四品,是故称此经名曰多界。」】(《大正藏》册 1,页 724,中 29-下 2。)《杂阿含经》卷 25:「坏正法鼓。」(《大正藏》册 2,页 178,中 16。)
47 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42。
48 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53。
49 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54。
50 关于赤沼智善与释印顺的意涵,本文不必深究。吕凯文引用他们二位的观点,则表示他赞同他们的观点。
51 《大正藏》册 4,页 565,上 18-19。
52 请参见:水野弘元著,释达和译,《巴利语佛典精选》,法鼓文化(台北),2005,页 337。
53 巴利语《法句经》之四句,赤沼智善在《印度佛教固有名词辞典》日译为:「前に放逸,后に不放逸なる彼は,月の云を离れし如く,此の世を辉かす」。参见赤沼智善编,《印度佛教固有名词辞典》,法藏馆(东京),1979,页 40。
54 引自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72-73。
55 该文所制作的「叙事结构表」即是本文〈表一〉中第(1)至第(7)栏的部分。其原文请参见吕凯文著,〈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大乘化的诠释学策略〉之〈附表四〉。(《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 11 期,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台北),2006,页
72-73。)
56 关于采用文献学中「经文批判」的考据方法,应该要遵守「文献证据等效原则」的论述,请参见:林伟仁著,〈《阿含经》十四难有记无记之再议—兼论文献证据等效原则〉,《正觉学报》创刊号,正觉教育基金会(台北),2007,页 4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