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如来藏>入门起信一>

第130集 如来藏如如而三身映现

[入门起信一]  发表时间: 2015-08-15 09:2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继续今天来跟大家讲解《起信论讲记》的第四辑,我们现在讲的内容在第38页的附近。
我们上次讲到诸佛发起了种种不思议业、种种自在的差别作用。先谈这个不思议业的部分,我们上次有讲到了,就是 平实导师在书中有写到的这些几样内容。我们上次讲到了九地的四无碍法,四无碍法也就是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跟乐说无碍,或是叫辩无碍。这个就是说:九地菩萨有这个能力在,所以对于每一个佛法,他就能针对他的名相义理,用最适当的方式跟众生解说清楚,并且在解说的过程中,他不会有生起任何的疲惫,并且也能够让众生心悦诚服的信受这个道理,这个是九地的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那么到十地去,有大法智云,这个部分我们也只能够按照 平实导师的说,基本上就是十地菩萨总结了前面九地的智慧,可以缘真如而于前面的九地的各项功德更深入,而于诸法能够得到智慧,生起大法智云。
接下来谈到的四种涅槃,这也是 佛具足了四种的涅槃。无余依涅槃:我们讲到无余依涅槃,谈到了最鲜明的代表就是在这个二乘解脱道里面,当成就阿罗汉果之后,如果没有定力的话,那么他就是等到舍寿的时候入无余涅槃;如果他具足定力的话,那么他在他的当生可以随著他的意思,在当下可以选择入无余涅槃;所以无余涅槃一个鲜明的代表,就是阿罗汉所入的涅槃的境界。那么,有余依涅槃,就是他证了阿罗汉之后,他还没有入无余涅槃之前那个状况,叫作有余依涅槃。为什么他有余呢?因为在一个阿罗汉他还没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即便他已经到达了解脱的极果了,可是他毕竟都还会受限于那一世的色身的状况,所以在他还没入无余涅槃之前,色身如果有任何的苦痛,他还是必须要能够忍受的;所以这个状况,我们把它叫作有余涅槃。第三个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就是在大乘法里面才会有的,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证得,要从我们证如来藏、证真如心开始,知道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总相,也就是知道祂一个大致的相貌;那接下来当然是随著修学的进展,我们接下来又会从种种的不同的相貌,去了知祂是如何的有祂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跟涅槃性,这个就是别相智;乃至于说到了初地的智慧更加的增上,好!那这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就是佛地的成就,祂既具有无余涅槃的这些解脱的这个特质。换句话说,祂已经能够展现阿罗汉的这个无余涅槃,可是祂实际上,因为阿罗汉在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其实他在入无余涅槃之前,他其实只有解脱了他的现行,换句话说,对于许多的烦恼习气,他只是不现行而已;可是 佛陀的这个修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之后,对于所有一切的种子都已经究竟清净了。所以虽然说 佛陀所能够展现的无余涅槃,表面上看起来跟阿罗汉的无余涅槃无有二致,可是实际上我们知道,正因为习气种子的完全清净,所以 佛陀的这个无余涅槃是远远远远胜过于阿罗汉的无余涅槃的境界的。而这个无住处涅槃,就是一方面祂能够展现无余涅槃的大解脱的境界,可是另外一边又能够跟众生相应,起了种种利益众生的这些心识的作用,这个部分就叫无住处涅槃。这个部分,当然我们也只能够按照 平实导师的开示以及经文中有限的描述,来稍微跟大家讲。
最后当然讲到佛地的时候发起了四智圆明,也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跟成所作智。比方说妙观察智跟成所作智,它一个展现的部分,我们就可以用 佛所具有的十种力量来稍微跟大家说。比方说,佛所具有的十种力量里面,对于一切众生的根性,对于一切众生,每一个众生他所能够信解的范围,他的欲乐的范围是什么?然后一切众生他过去的业报,作过了什么业报?他的宿命如何?他将来按照现在的状况来看,将来他如何死?又要再接下来生在何道?对于这些事情,佛都是直接以祂的妙观察智,直接就能够了解众生的百千万亿的无量差别;那么这些差别了知之后,佛又能够根据每一个众生的根器,施设最符合他目前境界的一些接引的方式。所以这个部分就是,透过妙观察智跟成所作智两个的智慧的力量之后,然后针对每一位众生,都施设最好的说法跟最好的接引的方式。这个就是我们从这个方面稍微给大家看一下说:四智圆明所带来的不可思议的这些作用。当然,佛本身所有一切,我们所想象到的神通的境界,当然都没有办法跟佛地的大神通境界来比;这个也就是我们最后一种讲到的不可思议的这个作用。所以回过头来,这些种种的在佛地的不可思议的差别作用,其实都是在因地的时候,菩萨在因地的时候自度度人,一路长劫修行所累积、所成就而来的。那么这些不可思议的、这些种种差别作用,它在运转的时候,在佛地运转的时候,都是直接透过如来藏、真如心来运转,所以才说祂是自在,种种的自在差别运转。用自在这两个字,而不像我们一般人要透过七转识,努力地去作一些事情,才能够有一些作用出来。
好,那么接下来说,谈到了是说“周遍法界与真如等”,这个谈到了周遍法界与真如等,谈到了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所谓的“任运起于不思议业、种种自在差别作用”,这些不可思议的、自在的差别作用,实际上是周遍法界的。那这个部分呢,这个法界就不再只是我们一己众生的蕴处界而已,实际上 佛在摄受无量无边的众生的时候,等一下下一段大家就可以看到,这个法界所函盖的众生的数量是无量无边的,所以 佛这个能力真的是不可思议。因为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一切的众生普皆摄受,那你要能够对这些众生都起了这些不可思议、种种自在差别作用,真的是以我们现在来说很难想象,而这些所有的不可思议的妙自在的作用,所有一切却都是从佛地的真如来直接运作;所以说,这一些作用的这个功德性来讲的话,它与真如是完全一样的事情。那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的话,这也表示著:佛地所发起的这些种种不可思议的妙自在的功德,本来就已经含藏在真如里面。那也就是这表示著,就是说,每一个众生,其实在每一个众生的真如里面,本来就含藏了这些不可思议的、种种自在的功德,只是我们因为无明的遮障,没有办法像 佛直接去运作它,所以真如才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如来藏。因为在真如里面,就含藏了将来成佛的时候,如来的种种妙功德性,等著我们地地修行来去达到。好!那这个种种的差别作用,还是一样,真如在显现这些功德性的时候,从来都没有任何的分别相,所以当然也没有用相可得,因为就是没有分别啊!既然没有分别,当然就没有作用的相可得,那么 马鸣菩萨说:“何以故呢?因为一切如来唯是法身。”法身指的就是如来藏,就是祂的真如。
好,接下来说“第一义谛无有世谛的境界作用”。第一义谛这四个字,谈到了就是关于如来藏,关于真如的种种性相的描述。那么这些第一义谛既然谈到是真如的事情,当然就跟我们世间法上所了知的一切都不一样。比方说,在世间法上我们说,这个经文里面讲到的世谛,就是世间的种种大家所共同了知的真理,包含蕴处界的这些状况,包含说,我们一切所觉知的世间的道理,这些世间道理都有它的境界,也都有它的作用。可是这些世间道理的境界、作用,我们从前面一路讲过来,应该都会很清楚说,这些世间的道理都有境界相、都有作用相,而这些境界相跟作用相,其显跟其知都是由我们的妄心——七转识——来运作的。所以像这样来说的话,当然就是说,这些世谛的境界作用的话,没有办法来套用在真如——如来藏——的这些上面,所以我们才说第一义谛绝对没有世谛的境界作用。但第一义谛虽然说离开了世谛境界作用的种种一切的分别相,但是会随著众生的见闻等故,而有种种的不同。那这个部分,我们说怎么“随众生的见闻等故,而有种种不同。”呢?这个我们等一下马上就会看到。
我们接著再往下,好!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第39页的内容,这个部分一样,我们先把经文念一次:【此用有二:一、依分别事识,谓凡夫二乘心所见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转识影现,见从外来,取色分限;然佛化身无有限量。二、依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受用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具无量功德庄严,随所应见无量无边无际无断,非于心外如是而见。此诸功德皆因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无边喜乐功德相故,亦名报身。】(《大乘起信论》卷1)好,这里跟大家说,这个作用有二,什么作用呢?作用主要讲的就是前面的经文所谈到的,就是佛地依于真如——如来藏——所发起种种的功德妙用,但随众生的见闻等故,而有种种的作用不同,随众生的见闻然后就起了。最主要这里用两个方式来说明,有两种的这个作用不同;当然我们说实际上有无量的妙用,但是这里就用这两种方式来跟大家说明,一种叫作分别事识,一种叫作依业识。
那么依分别事识,分别事识其实侧重的就是指的是我们的意识心;业识侧重的就是我们的末那识,也就是第七识;所以在佛地的时候,依分别事识跟依业识,都能够直接的运作,跟众生的心相应,起了不同的作用。那么依分别事识所起的叫作化身或者应化身;依业识所起的叫作报身。那么对于说这种这个不同的身的状况,我们约略来跟大家说,我们说在佛地的境界来讲,当然就是法身,如果法身的本身来讲,指的就是真如,那么这个法身的部分,是诸如来本身自己所证的真实的清净法界。这个真如,也是之后其他的一切的所谓的不同的报身跟应化身,乃至于一切法的平等所依之处;这个真如当然是离一切相寂静,但是同时可以显现无边际的真常的功德。至于祂显现出来的这个部分,在这个身的这个大分类部分,我们说第一种叫作应化身,这个应化身我们刚才看到的,佛是依这个分别事识。所以这个应化身所对应的对象,所对应的佛地的四智的对象,就是由佛地的妙观察智跟成所作智两者并起,所以可以现起无量种类的化身。这个化身最主要是为了谁而化现的呢?是为了所有还没入地的菩萨们,以及为了声闻、缘觉的修行人,以及一切的凡夫众生而化现。那这个化现为什么谈到是分别事识,其实它有一个环节,就是因应称量众生的根基利钝,然后予以权宜施教,或者要现起神通、或者要说法要,让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因此而得到了利乐。所以像这个部分,就是要由佛地的妙观察智的部分,主要由这个部分来主导,所以才说,我们说应化身的部分,主要是由分别事识。
那另外一部分就是依于业识,那这个部分我们刚才说是侧重于佛地的这个平等性智,也就是第七识的末那识所发起的这个平等性智。这个平等性智所变现的部分,最主要是要变现、要示现的这个报身,是要示现给诸地的菩萨,也就是诸佛如来由于平等性智所现起的微妙清净的这个报身。那这个报身,实际上是同样要配合著纯净无瑕的这个报土,为十地的诸菩萨众现起神通,让十地的诸菩萨能够随从 佛学,解决一切学佛的疑网,这个就是我们说依于业识,所发起的他受用的报身。
那当然有另外一个自受用的这个报身呢,这个就是佛地的大圆镜智所现起的庄严报身,这个庄严报身,是唯 佛与 佛才能够见到的,这是 佛自己受用的报身。所以对于这个经文里面所说到的这个报身来说的话,所谓依业识的报身,讲的其实就是所谓的他受用的报身;因为这里面这一段经文强调的,就是诸佛从因地开始修行,然后为了利益众生,乃至于成佛之后继续由真如心去发起妙用,所以才特别强调他受用的报身。那这个部分的报身,当然就是说随著菩萨的修行,能够看到的报身也不一样;不过这些报身都有一个特性,就是“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也就是这个报身,所住的这个境界“亦具无量功德庄严,随所应见无量无边无际无断。”这个部分,可以比方说,用《阿弥陀经》里面所形容的极乐世界的诸般胜妙状况来加以揣测,这些所有的功德都是诸地菩萨累劫修行而得来的,所有的这些报身跟化身,都是由真如化现,真如在这一切的过程中,却始终都不起见闻觉知,所以我们说这个是妙用。
平实导师也跟我们提到了,说诸佛所成就的报身跟应化身,祂所度化的世界的大小。那么从我们的这个世界来看,我们所居住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小世界,那么一千个小世界形成了中世界,一千个中世界形成一个大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才形成了一个诸佛的报身所住持的范围。这也就是 平实导师在书上跟我们讲的,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报身佛所住持的世界,这个报身佛的名字就是叫卢舍那佛。那有谈到说:“一花一如来,一叶一世界。”谈到的就是卢舍那佛端坐在三千大千世界所环绕的莲花台上,这个莲花台有千瓣的莲叶,每一叶都是一个大千世界。然后每一个大千世界,都会从报身佛 卢舍那佛里面所化现出的一尊 释迦牟尼佛来住持;并且在这个一叶的这个大千世界里面,所住持的一尊应化身的 释迦牟尼佛,又再度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面,一一为众生的需求去变化出百千万亿的这个应化身的 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在两千五百年以前,所见到的那一位 释迦牟尼佛,其实祂也就是那一叶莲瓣的大千世界里面的其中一个小世界所显现的 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
本文标签:如来藏(589) 本文关键字:如来藏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