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如来藏>入门起信二>

第130集 莫堕末法狂禅 蔡正礼老师

[入门起信二]  发表时间: 2017-02-12 06:2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灭六见之法”,其实是大乘菩萨所证,不是声闻见道所证。我们这一集已经是《大乘起信论讲记》这一系列的最后一集。
对于《大乘起信论》我们要生起信心,对于大乘法不应该随意的诽谤;即使我们曾经受善知识的帮助而触知了大乘的密意,可是不应该狂妄自大。所以说在这个《起信论》的最后经文,我们看一下:
一切诸佛依“此”修行成无上智,一切菩萨由此证得如来法身;过去菩萨依此得成大乘净信,现在今成、未来当成。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胜行者,当于此论勤加修学。我今已解释,甚深广大义;功德施群生,令见真如法。(《大乘起信论》卷2)
没有错!《起信论》已经很清楚地说:什么是真如三昧?如何能够渐次得入真如三昧?怎样修真实禅?怎样依于禅宗的这种看话头的方法来参究?所以我们要生起了净信,然后要依于这样而来修行。那么我们就要很小心,不要因为善知识的慈悲,所以说帮助了我们证悟,那我们触知了密意之后,我们得少为足、目空一切,那这样子就会成为“狂禅”。
可是狂禅有什么过失?有!有很大的过失!所以 平实导师也在《起信论讲记》里面有提到《大乘方广总持经》,这部经是在说什么呢?是说所有修学大乘方广经的所有学人,所应该总持的一个法;也就是说,如果你要修学大乘法,你就要总持这部经的经义。可是这部经在说什么呢?在总持什么呢?它总持的有好几个要点,可是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跟各位介绍:
如彼愚人专为名闻耽着利养,自恃少能,不往如来传法人所听受正法。弥勒!若彼此和合则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违诤则正法不行。阿逸多!汝可观此谤法之人,成就如是极大罪业,堕三恶道难可出离。
这里是 佛陀跟 弥勒菩萨(就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当时祂是弥勒菩萨)的一个对话。佛陀说有一些人其实是愚痴的,他是为了名闻而耽着于利养。也许有人说:“我只是弘扬正法啊!”可是为了名也是不行;有人也许不要利,可是他要名,想要成为一代宗师,那也不行。
因为其实修学佛法,就是单单纯纯的努力修行,来究竟折伏一切烦恼,然后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这样才对啊!而不是为了成为一代宗师,也不是要成为某一个学派,甚至那个什么学派,那也是从他的上师那一边所窃取的啊!所以说所有有关于实证佛教,其实那是我们 平实导师所开创的——平实导师在《正觉学报》里面就有提到实证佛教。所以在2007年的《正觉学报》就有提出实证佛教,所以实证佛教是由 平实导师所开创的,我们所说、所着作的统统都是从这里来。所以如果有人也要采用实证佛教,那要获得 导师的同意,否则就是窃取,那就是不如法了,那还是要偷别人的名啊!所以这样子一样是为了名闻嘛!那还是一样是有过失的。过失更严重的在哪里?其实那还是小事情,如果能够弘扬正法,那都是小事情。重点在于后面,如果彼此和合则能够流通正法;可是如果彼此违诤呢?则正法不行。也就是说《起信论》如何说的,不应该彼此说你曾经 导师印证,结果你所说跟 导师所说不同;《起信论》怎么说,你说的是另外一套。这样子违诤,就是彼此相违,然后再诤论,这是有严重的过失。
其实如果能够回归于正确的道理,那这样的话才没有过失,而且正法才能够正确的推行。可是如果自己所说的违反论义,然后硬要这样说,那就产生了诤论。所以我们必须在《起信论讲记》的最后提出这些辨正,其实就是希望:不要有彼此违诤之事,而是应该要彼此和合;不要在法义上产生分歧,来扰乱正法,让正法不能推行。所以 佛陀就跟 弥勒菩萨说:如果有这样子的谤法的人,譬如正法是如此、《起信论》是如此的说,结果有人去诽谤,把究竟折伏一切烦恼,把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这是悟后的事情,硬要把它说成是悟前,这就是诽谤啊!
真实禅的参究方法,把它说成相似真如(相似的真如三昧),那个也是诽谤《起信论》啊!六见处是大乘菩萨所证,他偏偏要把它说成是声闻见道所证,这个也是诽谤啊!可是这样子是不利的,对于自己不利、对正法也不利,那这样子就是对于《大乘起信论》没有真正的正信。佛陀在《大乘方广总持经》里面就有说:这样子彼此违诤则正法不行——就是正法不能好好的弘扬,因为在这边干扰,这样的话就有严重的过失。如果他所说的对,那我们可以跟随着吕姓学者,可是吕姓学者如果错呢?那是不是应该要依法不依人呢?不应该依于自己的见解啊!应该依于正确的法来转依如来藏,来依于正确的道理来说法才对。
在禅宗里面,有一种现象叫作狂禅的现象。以前曾经有禅宗的某一些人,悟了之后诃佛骂祖,可是以前毕竟在丛林里面诃佛骂祖,其实有些事情只是小小的过失啊!因为他并没有严重的大的违犯,没有在法义上大大的违犯。可是来到末法时代,就有我们刚所举的这些例子,那这样子的话,就没有办法因为对于《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真如三昧起净信心;那这样就没有办法来成就自利利他的殊胜行——殊胜的菩萨行,那这样的话,信受《大乘起信论》就大大的打折。所以我们要对于末法的狂禅,我们要提起警觉心,不要堕入这种末法的狂禅。也就是稍有所得、自恃少能,自己仗恃了自己所获得的,甚至是帮助的那一点点智慧,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然后就不来到传法人的处所来听闻正法,因为就以为自己很厉害,就可以独自传法去了。可是善知识并没有这样子允许,所以这样自恃少能,不往如来传法人所来听受正法,其实就违犯了《大乘方广总持经》佛陀所施设的这种总持法门。
那这违反这个总持法门,结果会如何?经典里面有很多的说明,而且我们也要思考一件事情,其实以前禅门就有一个门风,什么门风呢?就是得法者对于他的上师是感恩戴德的,这才是禅门里面师弟相传的一个良好的门风。
我们来看看《景德传灯录》里面有记载这样的一件事情。譬如说,鄂州的岩头全豁禅师,他是朗州德山宣鉴禅师的弟子。岩头全豁禅师跟雪峰义存禅师,其实他们都是德山宣鉴禅师的弟子。那我们看看,岩头全豁跟雪峰义存有一天他们要离开德山宣鉴,他们有一段对话,我们看看:
师与存同辞德山,德山问:“什么处去?”师曰:“暂辞和尚下山去。”德山曰:“子他后作么生?”师曰:“不忘。”曰:“子凭何有此说?”师曰:“岂不闻:智过于师,方堪传授;智与师齐,减师半德。”曰:“如是!如是!当善护持。”二士礼拜而退。(《景德传灯录》卷16)
这里就描述了岩头全豁禅师跟雪峰义存他们两个有一天就准备要离开德山宣鉴禅师的地方,想要出去弘法。那这个德山宣鉴就问说:“你们要去哪里啊?什么处去啊?”岩头全豁禅师他就说:“想要辞别和尚下山去。”那德山就问说:“那你以后要作什么呢?有什么事你要谨记在心的啊?什么是你挂念的事情呢?”类似这样的意思。岩头全豁禅师就说:“不忘!不会忘记!”他这样讲。德山说:“那你是凭什么这样说啊?说什么叫不忘记啊?”岩头禅师就说:“难道没有听闻过说,如果智慧超过老师,这个人才在禅门里面应该传授给他;如果这个人的智慧跟老师即使一样,因为如果说这个弟子证悟之后跟老师的智慧一样,可是德减师半,他的功德也比老师减了一半。”
譬如说,平实导师教我们证得如来藏、知道了密意,可是那是 导师把某个密意告诉我们。可是 导师所得的,难道只是这样子而已吗?显然是不止!他告诉我们只是一点点,让我们证悟;可是对于善知识来说,他早就已经通达了。所以我们在增上班所上的悟后的课程,导师说了非常多的法,可是我们能够接受到多少?极少!因为怎样?因为智与师齐,减师半德。因为我们是善知识所帮助而悟的,我们所获得的功德,当然不如 导师啊!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有本事应该是自己能悟,可是自己没有本事,那就代表这个法不是自己的。
平实导师被他以前的老师误导,参禅的方法统统误导,可是 平实导师可以扭转所有的错误,自己明心见性,所以 平实导师有无师智,所以这个法是他自己所得。当然 导师很谦虚,他说:“是 佛陀跟 观世音菩萨的加持。”没错!可是毕竟在这个世间上,导师获得的明心见性的智慧,是自己参禅而得,所以他有无师智;可是在善知识、在 平实导师帮助之下的所有的弟子,全部没有无师智。所以即使我们的见解跟 平实导师相同,也是减师半德,我们功德都不如导师,减师半德还是客气说啊!其实差很远的。这样子才是禅门的门风,这才是正确的认识禅门之间师弟相传的道理。德山宣鉴就说:“唉呀!的确是这样子!的确是这样子!”为什么呢?因为德山也有老师啊!所以显然呢,平实导师有无师智。无师智并不是在禅门里面常见的,所以 导师这一世能够获得无师智,而帮助很多人触知密意,一切人都应该要珍惜,要谨守这样子的门风,因为若不谨守这样的门风而轻视上师,其实智慧是会退转的。
我们再看一次,《菩萨璎珞本业经》就有这样的说明: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灭六见之法”,其实是大乘菩萨所证,不是声闻见道所证。我们这一集已经是《大乘起信论讲记》这一系列的最后一集。
对于《大乘起信论》我们要生起信心,对于大乘法不应该随意的诽谤;即使我们曾经受善知识的帮助而触知了大乘的密意,可是不应该狂妄自大。所以说在这个《起信论》的最后经文,我们看一下:
一切诸佛依“此”修行成无上智,一切菩萨由此证得如来法身;过去菩萨依此得成大乘净信,现在今成、未来当成。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胜行者,当于此论勤加修学。我今已解释,甚深广大义;功德施群生,令见真如法。(《大乘起信论》卷2)
没有错!《起信论》已经很清楚地说:什么是真如三昧?如何能够渐次得入真如三昧?怎样修真实禅?怎样依于禅宗的这种看话头的方法来参究?所以我们要生起了净信,然后要依于这样而来修行。那么我们就要很小心,不要因为善知识的慈悲,所以说帮助了我们证悟,那我们触知了密意之后,我们得少为足、目空一切,那这样子就会成为“狂禅”。
可是狂禅有什么过失?有!有很大的过失!所以 平实导师也在《起信论讲记》里面有提到《大乘方广总持经》,这部经是在说什么呢?是说所有修学大乘方广经的所有学人,所应该总持的一个法;也就是说,如果你要修学大乘法,你就要总持这部经的经义。可是这部经在说什么呢?在总持什么呢?它总持的有好几个要点,可是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跟各位介绍:
如彼愚人专为名闻耽着利养,自恃少能,不往如来传法人所听受正法。弥勒!若彼此和合则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违诤则正法不行。阿逸多!汝可观此谤法之人,成就如是极大罪业,堕三恶道难可出离。
这里是 佛陀跟 弥勒菩萨(就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当时祂是弥勒菩萨)的一个对话。佛陀说有一些人其实是愚痴的,他是为了名闻而耽着于利养。也许有人说:“我只是弘扬正法啊!”可是为了名也是不行;有人也许不要利,可是他要名,想要成为一代宗师,那也不行。
因为其实修学佛法,就是单单纯纯的努力修行,来究竟折伏一切烦恼,然后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这样才对啊!而不是为了成为一代宗师,也不是要成为某一个学派,甚至那个什么学派,那也是从他的上师那一边所窃取的啊!所以说所有有关于实证佛教,其实那是我们 平实导师所开创的——平实导师在《正觉学报》里面就有提到实证佛教。所以在2007年的《正觉学报》就有提出实证佛教,所以实证佛教是由 平实导师所开创的,我们所说、所着作的统统都是从这里来。所以如果有人也要采用实证佛教,那要获得 导师的同意,否则就是窃取,那就是不如法了,那还是要偷别人的名啊!所以这样子一样是为了名闻嘛!那还是一样是有过失的。过失更严重的在哪里?其实那还是小事情,如果能够弘扬正法,那都是小事情。重点在于后面,如果彼此和合则能够流通正法;可是如果彼此违诤呢?则正法不行。也就是说《起信论》如何说的,不应该彼此说你曾经 导师印证,结果你所说跟 导师所说不同;《起信论》怎么说,你说的是另外一套。这样子违诤,就是彼此相违,然后再诤论,这是有严重的过失。
其实如果能够回归于正确的道理,那这样的话才没有过失,而且正法才能够正确的推行。可是如果自己所说的违反论义,然后硬要这样说,那就产生了诤论。所以我们必须在《起信论讲记》的最后提出这些辨正,其实就是希望:不要有彼此违诤之事,而是应该要彼此和合;不要在法义上产生分歧,来扰乱正法,让正法不能推行。所以 佛陀就跟 弥勒菩萨说:如果有这样子的谤法的人,譬如正法是如此、《起信论》是如此的说,结果有人去诽谤,把究竟折伏一切烦恼,把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这是悟后的事情,硬要把它说成是悟前,这就是诽谤啊!
真实禅的参究方法,把它说成相似真如(相似的真如三昧),那个也是诽谤《起信论》啊!六见处是大乘菩萨所证,他偏偏要把它说成是声闻见道所证,这个也是诽谤啊!可是这样子是不利的,对于自己不利、对正法也不利,那这样子就是对于《大乘起信论》没有真正的正信。佛陀在《大乘方广总持经》里面就有说:这样子彼此违诤则正法不行——就是正法不能好好的弘扬,因为在这边干扰,这样的话就有严重的过失。如果他所说的对,那我们可以跟随着吕姓学者,可是吕姓学者如果错呢?那是不是应该要依法不依人呢?不应该依于自己的见解啊!应该依于正确的法来转依如来藏,来依于正确的道理来说法才对。
在禅宗里面,有一种现象叫作狂禅的现象。以前曾经有禅宗的某一些人,悟了之后诃佛骂祖,可是以前毕竟在丛林里面诃佛骂祖,其实有些事情只是小小的过失啊!因为他并没有严重的大的违犯,没有在法义上大大的违犯。可是来到末法时代,就有我们刚所举的这些例子,那这样子的话,就没有办法因为对于《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真如三昧起净信心;那这样就没有办法来成就自利利他的殊胜行——殊胜的菩萨行,那这样的话,信受《大乘起信论》就大大的打折。所以我们要对于末法的狂禅,我们要提起警觉心,不要堕入这种末法的狂禅。也就是稍有所得、自恃少能,自己仗恃了自己所获得的,甚至是帮助的那一点点智慧,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然后就不来到传法人的处所来听闻正法,因为就以为自己很厉害,就可以独自传法去了。可是善知识并没有这样子允许,所以这样自恃少能,不往如来传法人所来听受正法,其实就违犯了《大乘方广总持经》佛陀所施设的这种总持法门。
那这违反这个总持法门,结果会如何?经典里面有很多的说明,而且我们也要思考一件事情,其实以前禅门就有一个门风,什么门风呢?就是得法者对于他的上师是感恩戴德的,这才是禅门里面师弟相传的一个良好的门风。
我们来看看《景德传灯录》里面有记载这样的一件事情。譬如说,鄂州的岩头全豁禅师,他是朗州德山宣鉴禅师的弟子。岩头全豁禅师跟雪峰义存禅师,其实他们都是德山宣鉴禅师的弟子。那我们看看,岩头全豁跟雪峰义存有一天他们要离开德山宣鉴,他们有一段对话,我们看看:
师与存同辞德山,德山问:“什么处去?”师曰:“暂辞和尚下山去。”德山曰:“子他后作么生?”师曰:“不忘。”曰:“子凭何有此说?”师曰:“岂不闻:智过于师,方堪传授;智与师齐,减师半德。”曰:“如是!如是!当善护持。”二士礼拜而退。(《景德传灯录》卷16)
这里就描述了岩头全豁禅师跟雪峰义存他们两个有一天就准备要离开德山宣鉴禅师的地方,想要出去弘法。那这个德山宣鉴就问说:“你们要去哪里啊?什么处去啊?”岩头全豁禅师他就说:“想要辞别和尚下山去。”那德山就问说:“那你以后要作什么呢?有什么事你要谨记在心的啊?什么是你挂念的事情呢?”类似这样的意思。岩头全豁禅师就说:“不忘!不会忘记!”他这样讲。德山说:“那你是凭什么这样说啊?说什么叫不忘记啊?”岩头禅师就说:“难道没有听闻过说,如果智慧超过老师,这个人才在禅门里面应该传授给他;如果这个人的智慧跟老师即使一样,因为如果说这个弟子证悟之后跟老师的智慧一样,可是德减师半,他的功德也比老师减了一半。”
譬如说,平实导师教我们证得如来藏、知道了密意,可是那是 导师把某个密意告诉我们。可是 导师所得的,难道只是这样子而已吗?显然是不止!他告诉我们只是一点点,让我们证悟;可是对于善知识来说,他早就已经通达了。所以我们在增上班所上的悟后的课程,导师说了非常多的法,可是我们能够接受到多少?极少!因为怎样?因为智与师齐,减师半德。因为我们是善知识所帮助而悟的,我们所获得的功德,当然不如 导师啊!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有本事应该是自己能悟,可是自己没有本事,那就代表这个法不是自己的。
平实导师被他以前的老师误导,参禅的方法统统误导,可是 平实导师可以扭转所有的错误,自己明心见性,所以 平实导师有无师智,所以这个法是他自己所得。当然 导师很谦虚,他说:“是 佛陀跟 观世音菩萨的加持。”没错!可是毕竟在这个世间上,导师获得的明心见性的智慧,是自己参禅而得,所以他有无师智;可是在善知识、在 平实导师帮助之下的所有的弟子,全部没有无师智。所以即使我们的见解跟 平实导师相同,也是减师半德,我们功德都不如导师,减师半德还是客气说啊!其实差很远的。这样子才是禅门的门风,这才是正确的认识禅门之间师弟相传的道理。德山宣鉴就说:“唉呀!的确是这样子!的确是这样子!”为什么呢?因为德山也有老师啊!所以显然呢,平实导师有无师智。无师智并不是在禅门里面常见的,所以 导师这一世能够获得无师智,而帮助很多人触知密意,一切人都应该要珍惜,要谨守这样子的门风,因为若不谨守这样的门风而轻视上师,其实智慧是会退转的。
我们再看一次,《菩萨璎珞本业经》就有这样的说明:
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
所以说,能够在善知识所护之下出到第七住,其实不是不退,那还是会退。如果不值善知识,我们曾经说过,善知识在面前,不把他当成善知识,那还是不值,那还是会退,因为自己的智慧不足,自己所证的功德不足。所以虽然真如功德无边故,然后修行功德亦复无边,可是如果不转依真如而修行,功德就不是无边。因为处处都错,因为自己不识自己,因为不是自己证悟的嘛!是善知识送的。既然是善知识送的,显然智慧不如善知识,而且是差得很远,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所以如果说,要能够在佛法上精进修行,要能够对于大乘能够起信,都要谨记于“修行功德亦复无边”。也就是要真实的修行,把自己的错误行为改正过来,这样才不会犹如刚刚所念这段经文里面说,像以前的舍利弗、法才王子或者是说净目天子,这些人刚要出到第七住,可是碰到恶因缘。什么恶因缘?可能自己贪心啊!或是别人怂恿啊!就为了名闻乃至耽着利养,就会犯下过失。犯下这样的过失,其实都是因为自己的慢心所致,那这样子,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那我们这个《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所着的这个论着,我们已经详细的跟各位解说,我们也举了非常多的例子来证明第八识如来藏是真实的存在。而且里面也说到禅宗的参禅方法、看话头的方法,那这些看话头的方法或是参究的方法,在我们同修会(正觉同修会)的禅净班的课程里面,都会详细的教导。也会在两年半里面教大家如何地看话头?如何地参禅?能够运用参话头的方式,然后加上修集福德、修习定力,然后熏习慧力等等的方便方法,来帮助各位能够有因缘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然后最后能够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希望各位观赏节目的菩萨们可以生起对大乘的信心,能够来到我们会里面跟我们一起来修行,因为修行功德亦复无边。
谢谢各位菩萨的观赏。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狂禅(4) 本文关键字:狂禅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