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如来藏>入门起信二>

第101集 止观双运(上)柯正村老师

[入门起信二]  发表时间: 2017-02-13 05:4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节目。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是:“止观双运”,总共有两集的探讨。在延续上一集节目中,正龄老师为大家说明了修习真如三昧,现身能得十种利益;我们继续为大家讲解《起信论》的第十分,谈到了止观如何来修习。进入本文前还是为大众说明,下面几集《起信论》的探讨,是依据 平实导师演述《起信论讲记》作蓝本,再深入阐述当中法义重要部分,大众听讲之后,若欲深入当中法义,可以另外请阅 导师的这本论著,就更能了解《起信论》法义要旨。
这一段开始论文,马鸣菩萨在告诫学法者:修学止观的时候,是要依止观双运而修,不应当偏止或观任何一边,如果执著修止却不修观,贪著定中的乐受,不能够依“止”入“观”,证入佛法智慧,或者不修止,偏在修观,只是依文解义思惟经中义理,没有“定”作为庄严,来依所观经文法义降伏自心;这依“止”修“观”的意思,详细点说就是说,能依六识心如理作意思惟法义之后,说服了自我第七识意根末那,使这个心发起决定性,于所观照思惟之法,不怀疑、不退失,因而有了该分佛法智慧的实证。所以不修止偏于观是一样有过失,过失就在没有办法来实证佛法,出生智慧,即使有智慧也是属于干慧。意思是说,好像井中泉水干枯了,没有办法如泉水般源源不绝,流注胜妙佛法智慧,当然也不会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所以只有修观不修止的过失,马鸣菩萨在下一大段论文当中有详细介绍,这里仍然先就偏修止的部分过失,来为大家探讨。下面先把《起信论》文的这一段的本文为大家叙述。
在卷下说到:
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沉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观。云何修耶?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大乘起信论》卷2)
在为大家逐句说明这意涵之前,先为大家讲解止观的定义内涵。
所谓“止”,就是菩萨论中常说的舍摩他,“观”又有一个名称叫毘婆舍那。“止”是在讲透过禅定的修行,让心制心于一处不动摇,也就是自心决定不移,安止于所缘的境界。“观”就是当意识心制心于一境不动摇之后,意识心有了定力,而能作思惟观察分别,不论是心中生起的语言文字相的观察了别,还是没有语言文字相的直接观察分别;所以论中常用静虑这个名词来说明止与观,也就是能令心处于清静下,所作的思虑观察。因此禅定这个名词,是包含禅定跟静虑,也就是透过定的修行,让我们意识心安住一境,不攀缘其他法,降伏种种烦恼妄想,让心住于一境性中;在心得定得止之后,再来作思虑观察,而于所思所观察法有了智慧,心得决定不会动摇,这就是由止入观、由观证慧的道理。所以三乘菩提佛法智慧,都需要有深入的止观作前提,有一定的止,也就是定的发起才能入观,来出生二乘解脱道的智慧,或者起大乘思惟观,出生大乘佛菩提智慧。平实导师常教导我们,来修止观才能够次第实证三乘菩提佛法智慧;意思就是要培养有好的未到地定的定力,才能够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去作现观,才有因缘契入二乘初见道,把我见烦恼断除,也同样依未到地定作庄严,才有能力起大乘思惟观,能于大乘初见道,也就是禅宗开悟明心,有因缘可以实证。
了解止观初步内涵,我们再为大家进一步介绍世间禅定所修止观与二乘法所修止观,及大乘法所修止观之间的差别。这三种止观,都是要由下地的止,才能够进入观行阶段,这观行过程就是观。由于观而能安住禅定中,或智慧境界中,能于此境心得决定不动摇而得到止,再依下地所证心得决定止的功德,次第进修更上地的观行,而进得上地的止;如此辗转来增上,能够次第证入更深的止观境界,证入更上乘的世间禅定,或更胜妙的三乘菩提佛法智慧。
世间禅定的止观,只是能暂时伏住烦恼,当心得止之后能于定中起观,来观察禅定的过程,或能弃舍禅定定境的执著,才能让自己证入更深的禅定。同样是由止入观,由观得止,这样的增上过程,二乘所修的止观,是在修禅定过程中,因为止的增上而能来起观;有了观察智慧来断我见我执烦恼,次第断除这些烦恼,最后断尽我执烦恼之后,就能够成就声闻解脱道的极果——四果阿罗汉位,或者依因缘观行来实证缘觉菩提极果——辟支佛的果位。所以二乘法修止观,都要在闲静处宴坐思惟,或在林中起观行思惟来修止观;透过这样的止观过程,来次第断除二乘人出离三界生死的我见我执烦恼。
大乘法道所修的止观,也是在说依“止”,让心止于一境,于所得实相智慧心得决定不动摇。而所说的“观”,也是在说去观察实相法界的境界,这个所“观”是依性境现量上之观察,并不是意识心自身的虚妄想像。所以大乘菩萨的止观,是依般若智慧来修止观,也是在跟大众同事利行当中,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止观,是能于世事烦恼当中修止观;是不用尽舍喜乐种种觉受,但也并不会执著这些觉受来修止观;更是转依各自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来修止观。所以大乘菩萨所修止观,是函盖心真如第八识—真心如来藏—的实证,也函盖悟后起修,转依所证如来藏来修止观。悟后起修的大乘菩萨们,还是为六波罗蜜法所缠缚,还是有法执尚未断尽,仍然要继续修止观,这要到佛地,才能够究竟圆满大乘的止观。
以上介绍止观的定义内涵,也介绍了共诸世间凡夫外道所修禅定止观,与二乘菩提所修止观,及大乘菩提所修止观之间的差别。我们再回到论文的本文,来看马鸣菩萨告诫修学者,只修止不修观,会有哪些过失出现。论文说到有三项说:“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意思是说只修止不修观行,修学者是无法由止观双运当中,去增上世间的禅定,更没有办法依止观双运,来次第实证三乘菩提佛法智慧;所以止跟观,是能出生三乘菩提佛法智慧的方法跟工具,不能够偏在一边。若修止不修观,心一直制心在一处当中,比如说用数息法来修止,这个时候,心都是一直制心在数息的次数或息的出入,心能够不攀缘于他法,渐渐降伏下来;心止于数息这一处时,若经多时不知道起观,转进向上,那么会造成论文所讲的,心则沉没;就是说心渐渐沉没不明利,并没有办法自觉跟观照,更没有办法转进向上,进入更深的禅定,或者依定的观行,而有佛法智慧的出生。
导师在讲记中讲到这一段论文,曾经谈到自己过去修禅定时,是依往世的修学过的禅定法种的自心流注,而能够运用往世曾经学过的六妙门方法,次第转进证到更深的初禅、二禅这些禅定境界;初证的时候 导师并不知道这个名相叫六妙门,是后来阅读到《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这部论时,才了解到,原来这个方法就叫作六妙门。也就是所谓的数、随、止、观、还、净,这六个次第转进向上的方法;因为运用往世这六妙门的方法,导师修定时候就不会落入马鸣菩萨论中所说:修止不修观,心沉没的过失。六妙门修定的方法,如果依过去所留文字纪录来看,佛教界过去并没有人为大众公开宣讲过,个人初学法修定的时候,法师们也没有作宣讲,只是要求大家要努力盘腿练腿功,心中一直数数字,并没有告诉你当中怎么样转进向上,为了让大家能够知道怎么样修止、修定,这个地方就依 导师的开示,来为大家略为说明,什么是六妙门修定的方法。
六妙门之首是“数”,意思在数呼吸的次数,心专注在呼吸的次数上,由一开始数到十,中间不能生起其他妄念,如果有妄念生起了,就从头数起。这数数字的方法,是可以有种种的方便,也就是可以从前面数,也可以倒著数,或一次吸数一,一次呼数二,或一吸一呼数一,这样子种种方便。当心很烦躁的时候,可以在身上施设几个点的方式,比如说数一二三四五,由丹田一直数到下颚,然后数六七八九十,一直数到头顶,每一呼一吸数五个,或者吸气时数五个,呼气时再数五个数,用这样的方法,让心非常地忙来数数字,就没有时间打妄想,心可以安歇,就可以回到一呼一吸数一的方法。之后,当数息数字都没有问题,一到十不打妄想,就可以只数一,不必数其他数字,如是心一直安住在一的作意中,一直一下去,到最后觉得这个一,在心中的声音非常丛闹,觉得很吵,起了厌烦心,这个时候,应该把一这个声音也舍掉,之后只要随呼吸,只注意鼻中气息的出入,这就由数进入“随”,也就是随息的阶段。
随息就是只缘息的出入,不再起其他妄想,当随息不起妄想,心安稳住这个阶段之后转入心,也不用再缘息的出入,不再缘呼吸了,就安住在自己没有妄念,清净的境界中,这个时候心就得止,转入“止”的阶段;当心能长时住在止阶段中,久久不起妄念,那就是能安住定境中了。之后就要转入下一个阶段,心中起“观”的作意,去观察这定境中,为什么能够进入这样的境界,以及如何再转进向上,让止也就是定能更深细,这就叫作观。
这时候已经具足,数、随、止、观这四法,当在“观”观久了,心有时候会再躁动安住不了,就要回到止上面,纯粹住在自心内境中不再入观,看自己是否能安住下来;若心安住不下来,就要继续往前退到随息的阶段,让心再有所缘,回到缘息的出入;如果还是没有办法降伏,妄想还是生起,就只好退到最前面的数息阶段再来数息;这样次第退还的方法,就是所谓的“还”这个法门的运用,简单说就是从上一个次第,一直往前退下来。这“还”当然有种种的方便善巧,有时候可以前进,有时候可以后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这五法运用久了,心就被降伏了,就不会再到处攀缘妄想;当心经常不攀缘止于一境了,这时候心就真正清净,进入了六妙门最后的“净”的阶段。
当心经由修止,最后心清净了,再来观察修习三乘菩提佛法,就有因缘来次第实证三乘佛法的智慧,因为心得止的缘故,心清净的缘故,已经能够如理作意,来作思惟观察,对于所思惟的观察的法,非常详细也不会缺漏,同时也是正确的,这个时候让自心发起决定性,也就是依这样定力的缘故,而能于所观察心得决定,不怀疑、不退失,就是实证该分佛法智慧。所以世间禅定的实证,乃至三乘菩提佛法智慧实证,都须依止止观双运,依好的定力作依凭,才能够跟解脱相应,才会有佛法智慧功德出生,这也就是马鸣菩萨这一段论文中再三教示我们:应修止、应修观,不可偏废一边;须要止观双运来修,才能够次第出生三乘菩提佛法智慧。
因为时间的关系,上面这一段论文,我们先为大家说明到这里。在下一集节目当中,我们会继续就“止观双运”这个主题的下半段,为大家来作探讨。欢迎大家继续收看下一集的节目。
最后要祝愿所有的菩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道业增上,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止观(49) 本文关键字:止观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