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的捷径:禅净双修(6)
彼经卷中也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所以他本来没有形相,没有来去,为了度众生的本愿而示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佛说:“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做形相,令其人目自见之。”这就是表示无量清净佛——阿弥陀佛本来没有形相,但是为了度化接引临命终的人,所以化现出一个形相,那个形相并不是真的阿弥陀佛,只是用那个化现出来的形相作为接引众生的一个方便而已,那并不是阿弥陀佛真正的法身,因为法身无形无相。
3、 不可以废净土法门而独尊禅法
现代排斥净土法门而独尊禅法的人,其中有许多人其实不是真正尊崇禅的法门,他只是尊崇禅定境界的有所得法而已,因为他们不明白禅其实就是般若、就是智慧,不明白般若智慧是无境界法、无所得法的缘故。他也不明白禅——最究竟的极致,就是净土。
所以修学禅法不应当排斥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迅速成就,需要由禅的开悟而着手,以禅悟实相念佛法门而提升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然后再借极乐世界弥陀世尊的愿力加持,而增益我们禅悟功德的深度与广度。所以,禅与净土应当要互相圆融,相得益彰。如果互相排斥,各执一端,就会成为谤法,也会障碍我们成佛之道,世尊正法恐将更快断灭。
譬如我们行车开车,应当要舍弃崎岖而弯曲的羊肠小道,而选择高速公路行驶。我们修学禅净之道也是一样,以念佛法门来锻炼参禅的功夫;具备了参禅的功夫,心地细密,才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以后求生极乐,可以不必苦修一至二大阿僧祇劫,就可以证得无生法忍、进入初地乃至八地。也可以远离隔阴之迷,三明六通具足,得如幻三昧及意生身和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八地以后,就能不离极乐世界而回入娑婆,广度有缘众生,以及护持释迦世尊的正法。并且能面见卢舍那佛,可以迅速转入十地和等觉地,可以迅速成佛。
此事好有一比:譬如我们在娑婆世界这条禅的高速公路——速行道易行道,走到尽头了,接下去是羊肠小道的时候,我们就换乘往极乐世界净土的超音速飞机一样。我们上品上生极乐世界,达成目的之后,就不离极乐世界而回到娑婆世界,跟随卢舍那佛修学一切种智的高速公路,可以迅速的从八地修到等觉地,渐渐圆满法无我。不必在羊肠小道里面跋山涉水,那么辛苦、那么缓慢的修苦行道。
在多劫以前往生于极乐世界的那些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人,以及中品往生的人,如果已经花开见佛,也应该求极乐世界西方三圣安排,让他们有因缘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来见真的善知识,可以迅速的悟入实相,然后再用刚才讲的方式回归极乐。八地以后再回来随卢舍那佛修行,全部都是成佛的速行道和易行道,既快速又轻松愉快。
有人问:“那我从极乐世界回来的时候,卢舍那佛还在不在?”释迦牟尼佛的庄严报身卢舍那佛,寿命有多长?有七百阿僧祇劫,所以不用担心,你将来从极乐世界回来时衪还在,还在说法华经。因此特别呼吁大家,将禅法与净土法门加以简择和圆融,互相赞叹!互相学习,并且转相告知,使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都能迅速成佛,广益有情。
至于中辈往生人是属声闻种性,不论成佛,所以我们不加以详论。我们认为修学佛法不该偏执一边,应该禅净圆融,撷长舍短,则禅与净土相得益彰,娑婆与极乐互相辉映。有智慧的人必定不会执着禅而毁弃净土,也不会执着净土而毁弃禅法。我们很希望佛子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信受这个道理。如果全部佛子都能这样的话,将来佛门的安详和谐气氛就可以预期,佛子们将来修道迅速也可以预期,将来佛种不断,正法久住,众生的福报就大了。
4、 不可离经而独尊净宗诸祖
弘扬净土法门的人,不可以离开净土五经乃至其它一切经典,而独尊崇净土宗诸祖师所说的开示语录。因为净土宗的那些祖师们,其中有许多人是思惟想像所得,不曾与圣道门相应,不解佛意;若净宗诸祖之释义,违背净土五经及佛说诸了义经者,皆不可信受。若与世尊及弥勒菩萨所说不相违背,方可信受。
如果我们想引述净土宗祖师的开示时,应该以永明延寿禅师、云栖株宏禅师(莲池大师)等人的开示为主;或者丰干禅师的开示为主,因为他是弥陀世尊的化身。如果引述其它净土宗诸祖师的文字著述,我们应当要先查证他悟了没有?如果他没有悟的话,引述他的著作时,应该先加以检查校正——他所说的是否符合经教的依据?才可以引述。
后代的净土宗学净土法门的佛子们,不明白这个现象;迷信净土宗诸师的论述,结果只能达成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而无法证得实相念佛境界,不能修得上品上生。净土宗的行者,为什么不直接摄取净土五经的内容意旨直接用功修行呢?也免得枉费了这一生啊!所以弘扬或者修学净土法门的人,不可以独尊净宗诸祖师的论述而忽略净土五经的本意,因为有许多净土宗祖师的说法是很牵强的,而且违背净土五经的意旨。修学净土五经法门的时候,决不可以一厢情愿而纯粹用自己的想像思惟猜想,更不可以断章取义,或者大而化之,误解经典。
5、 学禅应当求证悟
学禅的人应该求证悟,如果不求开悟的话,你来学禅做什么?有的人一向是鸵鸟的作风,说“我学禅,悟不悟没有关系。”那你学禅做什么?将来如果证悟了,应当要求见真善知识印证。悟后应该要遍阅了义经典来印证。在遍阅了义经典,证实我们是真实的悟了以后,就应该设法断尽一念无明;也要寻觅真善知识,跟随他修学差别智以及唯识的经论,以增上自己的般若慧学——一切种智。更须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去获得上地无生法忍,到八地以后,再回入娑婆来护持释迦世尊的正法。
修学净土的人也应该设法修学般若第一义,也就是禅;不应该畏惧,应该要发大心求上品上生。禅的修行方法,应该从功夫做起,一方面多闻熏习第一义真如佛性的道理,一方面做功夫。而且应该要知道做功夫的方便善巧和转折,从持名念佛,心念心听,心念心忆,忆佛念佛,无相念佛、看话头、体究念佛——也就是参禅,然后进入实相念佛境界,这样就可以获得上品上生。
在悟后往生之前,应该要随力修学悟后应该修的各种法门,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立刻获得初地乃至八地,也可以不离极乐世界而回入娑婆的色究竟天宫,礼拜听受释迦牟尼佛的庄严报身——卢舍那佛的说法。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虽然相距有十万亿佛土之遥,但是对八地菩萨意生身而言、对极乐世界蒙佛加持的初地菩萨而言,则没有间隔,没有阻隔,一念就到。所以学禅的人不可以排斥净土法门,学禅的人应该要求证悟。修净土法门的人更应该求开悟。
6、 悟后应求生极乐世界
佛云:“此土当有七百二+亿不退菩萨往生极乐。”七百二十亿是多少人呢?世尊既然开示我们,这世界有这么多的菩萨要往生极乐,我们又何必排斥呢?在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里面有记载:乃至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也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样,都在极乐世界,不离极乐而又在我们娑婆世界度众,因为没有阻隔的关系,因为那是实报庄严土的缘故,所以一切学禅证悟的人应该求生极乐。
另外,发愿悟后广度众生者应求生极乐。悟后应当发愿,当广度娑婆世界的有情众生,而且要度这边的有情众生悟后求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回入娑婆度化娑婆世界的众生。这个愿和住持释迦正法的愿其实并没有冲突、没有违背。
有的人发愿说:“我要在这个世界生生世世度众生,所以我不想去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我就不能度娑婆世界的众生了,这边的众生好可怜啊!”他发大悲心要度此界众生,但是这个愿和往生极乐没有冲突,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有云:“复次阿难!彼佛剎中所有现在及未来生一切菩萨摩诃萨,一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以宿愿故,入生死界作狮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随意而作佛事。”那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有这个愿,当你发愿往生极乐,得八地以后,或者得初地以后,你还想回来说第一义法度众生的话,释迦牟尼佛看你因缘具足了,他也会帮助你不离极乐而在这里度众,释迦世尊有这个愿嘛!
7、 尊师重道方能禅净圆融
最后我们要说,修学禅净圆融、禅净双修的法门,必须尊师重道。诸位来到十方禅林学法,传法的师父也是倾囊相授;但是诸位来到这里,一定要尊师重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尊师重道很重要。此外,修学净业三福,并非只有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适用,学禅的人一样要学、一样要修。
如果有人不能孝养父母公婆而能尊师重道的话,断断没有这个道理啊!所以应当先孝养父母公婆。不能克尽人子之道,如何能够成佛?所以孝养父母公婆必须列在最前面。其它譬如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等都很重要,不可以忽略,但是特别以孝养父母公婆和奉事师长为必要的条件。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佛云:“师开导人耳目,智慧明达度脱人,令得善合泥洹之道,常当孝慈于佛父母,常当念师恩;常念不绝、即得道疾。”佛言:“天下有佛者甚难值,若有沙门、若师、为人说经者甚难值。”所以末法之世,禅净双修的法门很难得遇见,如果已经遇见的话;要常常感念佛恩师恩,不可以忘本。
世间人学世间法而有成就,尚且要念父母恩,要念师恩。如今佛子来修学无上了义甚深之法,尤其是出世间禅净双修之法,如果不念佛恩、不念师恩,反而谤师,那就不如世间的凡夫了,我们认为这种人没有资格学佛,何况修学禅净圆融法门?所以我们普愿一切佛子常念佛恩,常念师恩,因为这样必定可以迅速得道的缘故。
(三) 禅净双修事例
凡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皆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住生心故,六念俱足,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此六念之首为念佛,念佛则通于净土。其余五念亦皆通于净土。而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明见佛性,几乎无余,乃能证入佛之知见,因此证得唯心净土。是故,禅与净土可以互通。
在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亦宜多拜佛念佛,以为入门方便;也有不少净土寺院提倡参究念佛。如永明延寿禅师之“宗、教、禅、净”。又如长芦宗赜,因禅悟入,却主张禅净双修,人称“慈觉大师”,着有禅宗《禅苑清规》十卷。却又著作更多的净土文卷,如《净土简要录》,主张“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月是同。可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户透长安”。
最著名者莫如明末云栖株宏禅师,即是念佛人所尊称之莲池大师。依莲池大师塔铭所载:
“单飘支杖,游诸方,偏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随众炼魔。入京师,参笑岭德宝。笑岭道:‘咄!汝三千里外求我开示,我有什么开示?’便辞向东昌,途中闻樵楼鼓声,忽然大悟,乃有颂云: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乘悟并销,归无所得。初、师发足操方,从参究念佛得力。至是遂开净土一门,普摄三根,极力主张;乃著《弥陀疏抄》十万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又亿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师之纯钢铸就者,向怀之行脚。唯时师意,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吃紧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并刻之,以示参究之诀,盖显禅净双修,不出一心。”
由以上记录,可知莲池大师是从最初之参究念佛得力,再由参禅入理,因此而提倡禅净双修,著有《弥陀疏钞》十万言,为净土行者所津津乐道;而其另一巨著《禅关策进》,则“于其一生之中,行则携囊,居则置案,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终其一生,依《禅关策进》一书鞭策自己,迈向究竟解脱之境界。而此巨著亦在后代禅者之间倍受尊崇。
云栖株宏以禅师之见地,而提倡禅净双修;不但鼓吹持名念佛,称为事持,亦提倡体究念佛,称为理持,而教人参“念佛是谁?”此即禅净双修。而为净土行者尊为净土宗之重要祖师。其前之永明延寿禅师亦复如是,以禅师所修所证,深知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之道理,便知禅净可以互通。
六、结语
末法时期,常有佛弟子因为修行法门之不同而相互评论高下,尤其是净土与禅的修行者。某些修禅的人认为念佛人大多心向外求,求佛、求菩萨,只知念佛,不知内摄,不知开发自己本具的佛性。某些念佛人则认为修禅人狂妄自大,不知念佛法门可以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此皆因末曾深入禅与净土的各种法门,而生误会。以致教内互动干戈,或者言语批评,或者写文章,打笔仗,让教外人士看笑话,也使某些即将学佛的人,因而退心,转入外教去了。这便是断人慧命,罪过极大。弘一大师说得好:“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末学以为:在未深入了解对方所修法门之前,不应随意以自己的主观来批评教界人士。深入了解并实际修持一段时间,证得一些境界之后,才可基于善意而于私下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见解。
- 上一篇:参就到底
- 下一篇:实修大乘之行门--禅净双修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