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在家与出家的真实义的时候,往往会有人以世俗上表相的在家与出家来讨论。今天我们从纯粹依佛法上的义理,兼顾表相上的摄受众生,以及住持佛法的角度,来作说明跟讨论。“出家”这个词,一向兼具有出世俗家与出三界家的意涵。而出世俗家是在外相上剃头、着染衣,当然这个染衣是指坏色衣,而不是光鲜亮丽的衣服。因为先要有一个出离种种三界烦恼的表相上的示现,才能进一步除去三界的烦恼;这个部分初步是指证解脱果,至少要分证初果向,这样才叫作出家。
《维摩诘所说经》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维摩诘所说经》卷一)。表面上看,维摩诘菩萨好像有一点在跟佛唱反调的味道,其实不然。佛的说法一向就有很多层面,所以才会有“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事实。当然,出家一词有着出世俗家与出三界家的差别。出世俗家的同时,应当征得父母、配偶乃至子女的同意;而出三界家是证出家法,是心地法门,它是不着外相的,它只论是不是已经心得决定。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在意愿上发出家心,乃至发现、亲证法界实相,进一步决定承担世出世间法,这是在心地上证。所以这个意涵,跟前面是没有矛盾之处的。
又比如说《大庄严法门经》卷下里面这么讲:【文殊师利言:“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非以自身披着染衣名为出家,勤断众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大庄严法门经》卷二)
文殊师利菩萨更是从法的亲证与否来说出家与在家,目的就是不要大众只从身相上来说,而是希望进一步提升众生对在家与出家真正意涵的认知。这就好像说,佛度五比丘证阿罗汉道之后,世间开始有了僧众,所以就说,开始有佛法僧三宝。佛的证量我们姑且不说,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众生是错误领会的,乃至是故意去攀缘而浅化它。即便是“僧”这个字的定义,也已经有很多混淆,当然也就会产生种种的误会。五比丘一一均为僧,当然合起来就叫作僧众,当然位在三宝之数。请问到底以何为僧?以现剃发、着染衣的相为僧吗?从表相上来看,这当然也是对的,但是这样的定义却只限于表相上的僧宝;可是佛所说的僧更重于法的亲证,五比丘其实是证阿罗汉道的。
我们再来看看《增壹阿含经》第四十九卷里面佛说:“所谓僧者,四双八辈,此名如来圣众;可尊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四双八辈指的就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所以这样看来,实证佛法的僧,他的最低层次至少是要初果向,是要从法的实证上来看。
又譬如《佛藏经》卷上:“于佛法中成就身见,不在僧数。”《佛藏经》)卷一)因为于佛法中成就身见,也就是说身见断不掉,当然就不能称为僧。但是,可不要把身见这个身只局限在色身上面,因为执取六识身常住不灭也是身见所含的范围。而断了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也会随之而断;三缚结断了以后,位入初果。所以,其所说的僧也是从法的亲证与否上来定义。同时,把四双八辈加上辟支佛向、辟支佛,相对于一般凡夫而言,就可以称为十圣。当然,这个部分是单从解脱道上的果证而言。而菩萨从七住位开始,也能如同二乘人一样,于解脱果上至少分证初果以上,乃至于说还有超过二乘人所不能证,而与二乘法所不共的部分,那就是亲证法界实相。
因而,应当从能否基本的亲证出家法来讨论出家与在家,乃至思惟说,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点。因为不管所示现的身相是什么,只要被虚妄的五欲——色声香味触,或者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所遮障而不自知,那就仍旧是在家的状况。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038集 学佛者如何课诵?> 正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