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概说【共130集】>

81、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脱道 正光老师

[三乘菩提概说【共130集】]  发表时间: 2015-04-13 12:0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一系列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概说”。今天要谈的题目是: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脱道。
佛弟子们于修学佛法一段时间后,渐渐会知道佛法有三乘菩提之分,那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然而,这三乘菩提到底有什么内涵?有什么实质的差异?很多人不懂,乃至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出现。譬如有人认为,只要了解四圣谛、八正道等法,就已经全面了解佛法了;或者有人错将解脱道认为是成佛之道;或者有人将男女邪淫法,当作成佛之道,等等。不仅误会大了,而且还误导众生,相将入火坑也,危害大矣。
所以说,应该将三乘菩提的内涵加以说明,让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了解三乘菩提的全貌;既然能够了解三乘菩提全貌,就会清楚三乘菩提到底有没有差异,就不会随着错悟大师说法而在修行走偏了,乃至有人走上与佛法完全无关的男女邪淫法中,再回头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如果能够了知三乘菩提的差异以后,就可以衡量自己属于哪一种性人——是声闻种性,是缘觉种性,还是菩萨种性;待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性之后,就会如实的去修行,去求证属于自己的种性所应证的果德;如此才是有智慧的人,才不会被错悟大师所误导,乃至与三乘菩提完全背道而驰,越走越远了。
所谓的声闻菩提,就是学人听闻 佛的音声之法教开示,悟了四圣谛等理,因而断了见惑、思惑,死后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也就是说,声闻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的须陀洹;薄贪瞋痴,成为二果的斯陀含;断五下分结,成为三果的阿那含;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以后,舍寿后可以入无余涅槃,永远在三界消失了。
由于声闻人听闻 佛的音声开示,在蕴处界去作详细观行,觉悟蕴处界真实虚妄,因此断了我见、我执、我所执,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后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永远不在三界出现,这样成就声闻四果的菩提法,名为声闻菩提。由此可知,声闻是听闻 佛的音声法教,虽然断了烦恼现行——见惑与思惑,但是没有断除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也不断无始无明随眠;由于畏惧未来受生之苦,也畏惧未来去受生时,因为自己无明现起,因而造下了恶业,再一次枉受生死轮回之苦,因此于舍寿后,心得决定而终不改易,愿意自我消失,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不在三界现身意。
然而,阿罗汉要入无余涅槃之前会思惟: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以后,入无余涅槃会不会是断灭空?因为有这个疑存在,阿罗汉会请 佛开示。佛告诉阿罗汉们:四果的阿罗汉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以后,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不是舍寿以后什么都没有的断灭空。由于阿罗汉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愿意将自己消失,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
所谓的缘觉菩提,是指缘觉专精思惟十因缘、十二因缘,了知自己的蕴处界、其他有情的蕴处界都是虚妄,将自己的见惑、思惑断尽,于舍寿后如同声闻一样,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不在三界现身意。由于缘觉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证得蕴处界虚妄而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名为缘觉菩提。虽然名为缘觉,但仍然出生于有佛的世界,依佛所说的法教十因缘、十二因缘详细加以观察,因而断了三缚结而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成就四果的阿罗汉,本质仍然是声闻人,听闻佛的音声开示而悟入缘觉菩提。
既然缘觉是觉悟十因缘、十二因缘而成就缘觉菩提,因此,有必要将十因缘、十二因缘简单加以说明。
首先谈十因缘。缘觉思惟十因缘最后一个法“老病死”,由这个基础往上逆推思惟: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老病死”跟着出现了?是因为什么法的缘故,使得“老病死”出生了?思惟的结果,因为有“生”的关系,使得“老病死”的现象出生了。接着以“生”为基础,往上逆推思惟,一一经历了“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因为有“名色”的关系,使得“六入”的现象出现了。接着再思惟: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名”与“色”出现了?又是因为什么法的缘故,使得“名色”出生了?思惟的结果发现,因为有一个“识”存在,所以“名色”就出现了。
接着 佛开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也就是说,“名色”到了这个“识”就必须退回来,不能再往前推溯超过那个“识”;缘于这个“识”才会有“名色”出现,缘于“名色”才会有顺推回来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种种苦出现,所以五阴的大苦也就聚集起来了。缘觉对十因缘作整个逆推、顺推,思惟的结果,知道有一个“识”存在,才会有“名色”等一切法出现;所以这个“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不能外于这个“识”而有一切法,这个“识”就是佛在《阿含经》所说的“入胎识”。
接着缘觉以十因缘为基础,再来观察十二因缘。仍然是由最后一个法“老病死”为基础,往上逆推思惟:什么法没有的缘故,使得“老病死”跟着消灭了?是因为什么法消灭的缘故,使得“老病死”不再出现了?思惟的结果,因为“生”消灭了,“老病死”也跟着消灭了。接着以“生”为基础,往上逆推,一一经历了“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接着再思惟:什么法没有的缘故,使得“行”跟着灭了?是因为什么法消灭的缘故,使得“行”不再出现了?思惟的结果知道,“无明”灭了“行”就灭了,“行”灭了识阴六识也就跟着灭了。一一顺推回来经历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也跟着消灭了,所以五阴所聚集的大苦也就消灭了。
从十因缘推究的结果,知道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乃是“名色”等一切法出生的根本,这个“识”就是 佛在《阿含经》所说的“入胎识”;因为有这个入胎识,才会有五阴的出现,有了五阴的出现,就会有种种苦聚集而受苦了。接着以十因缘为基础,再来观察十二因缘,“无明”等十二法都是可灭之法,所以缘觉发现,将一切法灭尽以后,仍然还有入胎识存在,不是将自己蕴处界全部灭尽以后成为断灭空。所以,缘觉如同声闻人一样,断了三缚结成为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愿意将自我消灭,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
从上面分析可知:缘觉与声闻都是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解脱于三界生死。也就是说,缘觉、声闻二乘菩提乃是断了我见、我执,对世间的法,包括了五阴世间以及器世间之所有的一切法,都没有任何眷念;因此于舍寿时,愿意将自我消灭,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消灭,使得自己不再于三界出生,入无余涅槃,独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
从这里可以归纳三个重点:第一点,既然二乘人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可以知道,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入胎识存在,独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第二点,缘觉观察十因缘,发现有个入胎识存在,不同于声闻,声闻闻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缘觉的智慧比声闻好,这也是缘觉名为中乘、声闻名为小乘之所由来。第三点,声闻经由 佛的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可是祂在哪里?不知道。缘觉虽然观察十因缘知道有个入胎识,祂真实存在,不是不存在,可是祂在哪里?如同声闻人一样,不知道。由此可以证明,二乘人根本不知道入胎识在哪里。既然连祂在哪里都不知道,还有可能实证吗?可想而知,当然不可能有所实证。
前面已说二乘菩提的内涵,接下来谈佛菩提。菩萨的佛菩提与二乘菩提,有什么样同与不同,就是现在要探讨的地方。
所谓的佛菩提,乃是菩萨要经历菩萨五十二阶位后,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也就是说,菩萨要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后,才能成就佛道的。然而菩萨要成就佛道,最基本就是要先明心见性,才能转入内门修六度万行,乃至于内门修十度万行;如果没有明心见性,终究只是在外门修六度万行,永远无法进入内门修六度万行。所以,菩萨修学佛法所为何事?那就是要明心见性,如果没有明心见性,学法无益。
然而菩萨要明心见性,则先要经过十信位,对佛菩萨开示产生具足信心,这要经过一个大劫,乃至一万大劫,圆满十信位以后,才能转入十住位,修菩萨的六度。菩萨在初住位的发心住,开始行六度波罗蜜多第一度、布施;二住位的治地住,开始修六度的第二度、持戒;乃至六住的正心住,开始修第六度的般若。于六住位修集圆满前,进行断除五阴中无有真实常住不坏我的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法,证能取空与所取空,不再将意识我、色身我当作真实我,成就世间至高无上的法,也成就声闻初果断我见的功德,因而圆满六住位,转入七住位。在七住的不退住,开始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的次法,去培植所需要的福德、定力,以及善知识所教导的参禅正知见,去参究生命实相到底在哪里;于因缘成熟时明心真见道,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
当菩萨于参禅明心时,可以现前观察到三个重点:第一点,亲眼看见自他有情自心如来真实存在。这个自心如来,也就是二乘人自己所无法亲证的无余涅槃本际、入胎识等等;因为这样的缘故,菩萨发起了二乘人所没有的法身德,这个法身德可以让菩萨于三大无量数劫后成就佛道。第二点,当菩萨看见一切有情的入胎识时,发现祂本来就涅槃,没有不涅槃的。既然菩萨当下就已经证涅槃,为什么还要急着入涅槃呢?所以,菩萨不像二乘人急着要入涅槃,反而依照自己所亲证自心如来的法身德,发起了二乘人所没有的般若智慧的般若德;努力地修除自己的烦恼及所知障,努力的去圆满自己的般若智慧,努力的去度化众生,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第三点,菩萨明心了,现前观察自他有情的蕴处界没有真实不坏的我,非常虚妄,所以是空。如同《心经》所说的情形一样:“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告诉大众,当菩萨找到自心如来时,一者,依事相的立场来观待,菩萨可以现前观照自他有情的蕴处界虚妄,没有不虚妄的。虽然菩萨可以如同二乘人一样,将我见、我执断除,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与二乘人同样具备了解脱的功德;可是菩萨明心时,已经知道当下即是涅槃,何必急着入涅槃呢?所以,菩萨不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为己任,反而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取得未来无量生的蕴处界,继续修学佛法,去圆满三贤位菩萨应有的别相智、地上菩萨的道种智,乃至圆成佛地的一切种智。二者,菩萨依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虽然蕴处界没有真实我,可是一切有情的蕴处界莫不以自心如来为根本依,因此才会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有情蕴处界不断的出生;如果将蕴处界摄归于不生不灭的自心如来,一切有情的蕴处界也就不生不灭了;既然不生不灭,根本没有所谓苦不苦厄的事情发生,所以就度了一切苦厄,不是吗?
从上面分析可知,菩萨明心了,发起了三种功德:
第一、法身德,那就是菩萨亲证二乘人所没有亲证的自心如来,这个自心如来真实存在,不是不存在。可以证明,声闻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这个无余涅槃的本际就是自心如来;以及缘觉透过十因缘观察,自己了知“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入胎识,这个入胎识就是自心如来。既然二乘人连法身在哪里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能够知道法身还有哪些功德了。因此,菩萨的法身德,是二乘人所没有的,是不共二乘的。
第二是般若德,那就是菩萨亲证自心如来以后,发起了总相的般若智慧。这样的智慧并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为什么?因为二乘人连自心如来都无法亲证,更不用说能够知道菩萨亲证自心如来后所发起的智慧了。如果有证悟的菩萨们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心如来的内容,他们可以用很多的层面来描述自心如来的功德;可是对二乘人以及凡夫而言,他们都无法了知,乃至觉得他们的说法前后颠倒。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描述菩萨的智慧真的不可思议。
古时候,庞蕴居士一家有三口,都是证悟明心的人。有一天,庞蕴居士脱口而出:“明心这件事真的很不容易,真的很难!很难!”庞婆,也就是庞蕴居士的同修,在旁边听了说:“很容易!很容易!”庞蕴居士的女儿灵照听了说:“不难也不易!”如果是一般凡夫在旁边听了,一定会说庞蕴居士一家三口都疯了。如果是二乘人,他们心里很清楚知道,这已经超过他们的境界,所以不敢随便回答;因为他们知道,一旦答错了菩萨就会藉机说法,所说的法却是连二乘人也无法回答,只能口挂壁上,缄默以对,乖乖地听菩萨说法了。所以才会说,菩萨所发起的智慧,是不共二乘的。
第三是解脱德,二乘人有解脱三界的功德,菩萨同样也有这样的功德,可以解脱于三界,所以说解脱德是共三乘的。虽然三乘同有解脱德,可是菩萨与二乘的解脱德,还是有些微差异;二乘人是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在三界现身意;菩萨却是故意留惑润生,也就是菩萨故意留一分思惑,去投胎,去取得未来的蕴处界,继续修学佛法,继续去圆满菩萨在佛菩提道上应有的智慧、福德以及定力,以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所以说,三乘菩提的共道就是解脱道。
最后作个总结:三乘有共道与不共道,共道的部分是三乘同有解脱德,可以解脱于三界的生死;不共道的部分是菩萨有法身德、般若德,二乘人没有法身德、般若德,是二乘人所没有的,所以是不共二乘的,这也是三乘菩提的最大分野。
由于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三乘菩提(56) 本文关键字:三乘菩提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