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无尽灯>人生>情感婚姻>

学佛人当如何看待五欲?

[情感婚姻]  发表时间: 2019-01-03 21:1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六尘与六入”的相关法义,这个在佛法中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因为这些法义与“断我见”证解脱果及“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法妙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够对于这些法义有正确的了解,那对于我们在佛道修学上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从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这套书的副标题----唯识学探源,亦表示在《阿含经》中 佛世尊早就有开示过唯识的法义,而我们这几次节目中所要探讨的内容,也都是必须基于有本识如来藏心的基础下才能成立,而事实上本识是一切佛法的核心。
 
所谓六尘就是指色、声、香、味、触、法,而。我们都知道五尘分别对应至五识,为五识所了别,而事实上包括法尘及五尘上的细相都是需要靠意识来了别的,因此意识所缘的境界,可以说范围是非常广大。譬如说,对于由色受想行识聚集而成的五阴假我,意识会把这五个法合起来当成一个有情,虽然这五阴刹那生灭,可是意识心仍然会把有情的五阴当成是连续性的法,而认为有一个真实的五阴我存在;同时意识也可以缘在五阴变化上面所显示出来的“生、老等心不相应行法”,因此意识所缘之范围可以说是非常广大。相对于意识来说,五识的所缘就单纯很多,因为五识的所缘就仅限定在现量上面,而意识心的所缘则函盖现量、比量与非量。那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意识心有时候祂的所缘是会有虚妄性的,包括受种种意识相应的错误知见以及意根之遍计所执性的影响,造成意识之种种虚妄分别。因此,我们是有必要对于“六尘及六入”来作一些探讨,这样就能够比较清楚我们所缘的六尘之真实相貌。
 
而因为虚妄分别的关系,误以为自己所取的境界是真实的,因此就衍生出种种虚妄的执著。一般众生对于境界的执著,可以简单用五欲六尘来作代表,而事实上,如同上面所说,因为意识心所缘的范围非常广大,连带的众生对于五欲六尘之贪著的范围也是非常广大,尤其是法尘,因此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皆是在众生贪爱的范围之内。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14中的开示:
 
【又有五种受用欲者所爱境界,诸乐欲者常所追求、常所受用……谓色、声、香、味、触。当知此中依所追求、所寻思、所染著事,有四种爱乐。谓未来所爱乐事,即所追求;过去所爱乐事,即所寻思;现在所爱乐事,即所染着,此复二种:一、所爱乐事,二、从彼所生所爱乐受。】(《瑜伽师地论》卷14)
 
大意是说,众生所贪爱的境界就是源自于五尘境,对于这五尘境界及其上面的法尘境界产生种种错误的认知及贪爱执取;除了对于现前境界的贪爱之外,也贪爱未来的境界,因此会有种种的追求,也就是在所乐着的境界上面产生“欲心所”;因为希望获得而勤于追求,那难免在追求的过程中引生种种烦恼或造作恶业伤害众生,这也是一般众生的普遍现象,甚至把整个生命力都投入来追求。而对于过去所曾经历喜乐的境界,就会时常去追忆回想并且沉醉于其中,虽然只是在内心中想象玩味,但是也能产生熏习作用增长染污;而对于现在所爱乐染著的境界,除了对于该境界本身的喜乐,也包含对于领受该境界之乐受的贪爱,譬如经由追求而实际获得了某些珍贵的东西,也喜欢常常拿出来把玩享受观赏的乐趣等等;而这里面追求未来的五欲境界与寻思过去所爱乐事,范围可以很广泛而海阔天空,即使是现在所爱乐事,在现代五光十色的环境也可以是非常广阔的,譬如透过网络与智慧手机等可与世界各地众生互通资讯乃至种种攀缘等,也让许多众生迷失在里面而无法自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意识的所缘境包括六尘,函盖现量、比量与非量,也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种种法,因此真的是非常广大,这也是意识特殊的体性。因此在八个识之中,也只有意识心才能跟五十一个心所法相应,祂能够分别诸法种种差别而起种种业,受种种的果报。所以众生所缘的六尘境界虽然只是概略分成六类,但含摄的内涵其实是没办法数尽的,而这也是因为众生有种种的心性以及种种的欲乐,因此相应的法也很难说尽。这样的情况也是菩萨所应当去了解的,知道众生的种种心性与欲乐之后,菩萨才能以方便善巧来利乐众生。
 
所以,如果不知道五欲的本质,在五欲上面尽情放逸,除了浪费时间、增长染污之外,往往因为追求五欲的关系,而造业伤害众生。譬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中的开示:
 
【汝等当知,五欲无常,虚妄颠倒,须臾变异,如逆风执火,愚夫所习,汝莫放逸,若放逸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
 
因此从上面所引经教中的开示可以知道,众生所贪爱的五欲境界可以说范围是非常广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境界,同时根深柢固,并且“如逆风执火”,非常危险;甚至在经教中有时候用“六尘恶贼”来形容六尘能够劫夺众生的善财,而且是三世的善财,因为众生每天、并且生生世世都会接触六尘境界而被染著,因此六尘恶贼比真正的盗贼更可怕,因为真正的盗贼不见得每天、每世都碰得到。因此,如果不能够对于我们识阴六识所领受、贪爱的境界之本质有如实的理解,知道贪著五欲境界是“虚妄颠倒”的,那要远离这种执著性就很困难;这方面如果透过对于六尘法义的正确理解,就有很大而且直接的效果。在《大悲经》卷4中,释迦世尊在付嘱法宝时,亦特别提醒不放逸的重要性:
 
【今日是我最后教诫,付嘱于汝我此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所习无上法宝库藏。汝等亦应学于三事。何等为三?一者、欲,二者、精进,三、不放逸。】(《大悲经》卷4)
 
可见不放逸在修学中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以防修为性”,能令修学者远离染污法及不令功德漏失。
 
我们再稍微回顾一下刚才所引《华严经》中的开示,其中短短一句话,就有出现五欲是“无常”、“须臾变异”、“虚妄颠倒”、“如逆风执火”等几种描述,这可以显示佛菩萨的慈悲之处,因为这可以提供我们对于五欲六尘的几种不同之观察角度,可以令执著深重的众生,心中也能生起决定心想要远离五欲六尘之执著。因为如果只知道五欲是生灭无常之法,那他会想说没关系,虽然是生灭法,短暂性的五欲乐受也是不错的,因为毕竟还是有领纳乐受;可是你如果让他也知道所领受的五欲境界是虚妄的,那他就会有点觉得受用五欲虽然有些乐受,可是不真实、有点虚幻没意思,并且多少是在浪费时间,因此他会考虑是否要把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譬如当他知道六识领受的只是内六尘之后,对于乐受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再进一步如果他也知道执著五欲是会引生众苦的,是可能有严重过失与后果的,那他就会认真思惟这中间之利害得失,因此便能逐渐远离染污法而修学善净法。因此经过这几种角度的观察之后,就可以令其“远离五欲染着之决定心”更加有力。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  <第028集 六尘与六入----五欲过患>  正国老师
 
本文标签:五欲(48)六尘(16)六入(9)善净法(7) 本文关键字:五欲,六尘,六入,善净法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