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平实书笺>

10 九

[平实书笺]  发表时间: 2015-04-15 19:4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9
来函:《正法眼藏页一九二 “习气如果不除,禅定就永远不现前。”想必是先生口误或笔录失真。内外道异生成就四禅八定者,岂有皆除习气之理。必是无心之误,可为再版改正的参考。》
略答:余此段口述之文,并无错误,笔录者亦未失真,君自不知尔。内外道修定者亦有修成四禅八定具足者;此诸人等虽未断除五盖等性障,然已永伏而未能断,须待见道方断除;彼等不唯永伏(谓此一生已永伏,后后际则不定)五盖性障,亦已永伏三界烦恼,然以未见道故,不能出三界轮回;此等人若得悟入三乘菩提之一,便可立出三界,岂但伏除三界惑及初禅性障而已?此之正理,明载于《瑜伽大论、大智度论、阿毘达磨、显扬圣教论......等》君不知乎?
余说《正法眼藏--护法集》时,闻法之人多已明心--见大乘道,少有未悟之人;对已见道者说修禅定之除盖,不应说伏,而应说除。以见道之人于五盖性障能除当除故,非如未见道者唯能伏不能除,故说“习气如果不除,禅定就永远不现前。”若改除为伏,即成大过;何以故?以见道之人伏五盖时必定永断(刺探密义及互相讨论研究而知密义者除外),无有复起时故,具无漏功德故。《摩诃止观》云:“事障未来,性障初禅。”即是此意也,君未读之耶?
来函:《页二○五 “声闻种性菩萨修到九地仍未眼见佛性”云云,在一九○页有“明心见性乃是见道”一句。然则摄属修道位的地上菩萨却有尚未见道的可能,难不成见道、修道可以颠倒著玩?》
略答:某些法正巧可以颠倒著“玩”,非君所知也:
一、修戒定直往菩萨、二乘、外道等,若已修学四禅八定具足者,三界惑已在今生永伏不起;然此诸人若未进入三乘见道位而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则此生永伏之三界惑,仍将于未来际丧失四禅八定后复起;以伏而不断故,未见道者不能断三界惑故。设使观想明体至于究极,亦不能断见思惑故。是故佛于经中开示,谓一切众生无始世来未有不曾得四禅八定具足者,皆以未悟道故,轮转生死,又复丧失四禅八定,乃至有因此而不信有涅槃可出三界者。故又开示修道非以证得四禅八定及五通为要,乃以断三界烦恼而出生死为要。然四禅八定对于出三界有大助,谓彼境界已伏尽三界烦恼故,虽犹未能出离三界轮转,但只须有人开示“非非想定中之微细了知心是妄识,若灭此心而无执著,即出三界。”彼即立出三界,不论开示之人已否出离生死。此名见道断惑而出三界生死。而彼见出三界之圣者,于见道前为修四禅八定而伏三界烦恼之修行过程,虽未入佛法正修道位,不妨亦是修道:修道位所应修者,已于见道前修学满足故。此岂非是先修道而后见道?是故《瑜伽、成论》皆云三界惑有见道断、修道断、见修断等差别,君未读之耶?抑读而不解乎?
君岂不见阿含诸经及大乘诸经所载,多有“善来!比丘。”一句之下而断三界惑者?又岂不见佛唯令断瞋而成罗汉者?又岂不见佛唯令断慢而成罗汉者?又岂不见佛唯令断贪而成罗汉者?而此诸圣者于唯断贪、唯断瞋、唯断慢、唯断有爱烦恼前之降伏其余烦恼过程,虽不名为佛法之正修道,然不妨视为修道--虽无修道之实,而有修道之用故。若彼后来能入佛法见道,则彼见道前修学四禅八定之伏三界烦恼过程,则于见道后具修道之实。若彼后来未能入佛法见道,则不具修道之实,唯有部份作用,而于后后际终将失其用故。是故见道修道、有时是“可以颠倒著玩”的,非君所知也。
二、依戒慧直往菩萨先修慧,于第六住见大乘道,不怀疑、不退失者,即入第七住不退;复于十住见性,后修一切种智而入初地得道种智,乃至三地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者,皆名先见道,后修道。至第六地证灭定,能出三界生死而住于三界;乃至修入等觉、最后身位,皆名先见道,后修道。直至成究竟佛,一向都不“颠倒著玩”的,这是先生所能了解接受的类型。
三、二乘种性俱脱无学,以诸佛善巧加持,或余诸菩萨方便劝进,因而多闻熏习菩萨藏故回入大乘,而求大乘见道--寻觅如来藏阿赖耶异熟识。然彼于大乘见道之前,实已完成六地菩萨解脱果之修道,后于大乘法中觅得如来藏而见大乘道,虽名七住无生忍类智,然亦具足尽智及大乘无生智,解脱果已先于二乘道中修成,同于六地菩萨;岂非先修道、后见道?真的“可以颠倒著玩”。
四、二乘俱脱无学回入大乘者,心性较偏于空性之寂灭、远离,而于佛性不离见闻觉知之体性,不喜不乐。往往有此圣者不入十住见性,而于明心见道后直接修学一切种智法无我,不求眼见佛性,或因定多慧少而不能见,径修一切种智而入渐悟菩萨位,进入初地;地地升进可至九地,故《大般涅槃经》云:“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虽未历经见性之见道,但已有明心之见道,即足以依善知识或诸经诸论而入初地,乃至得佛加持及闻报佛说法而入九地,进入第三大阿僧只劫,非必须先经十住见性之见道。故有未见性之菩萨,能以明心见道功德而如君所言:“混到第三大阿僧只劫”;但未曾有不明心之菩萨能“混”入初地者,何况“混到第三大阿僧只劫”。然菩萨明心后修入初地,绝对不是用混的,而必须以明心顿悟之无生忍法智类智为基础,方能渐悟一切种智--八识心王法无我,并深入体验触证方能得入;明心之人,若以浑水摸鱼之心态,想混入初地以上者,绝无可能;何况未明心者,未能体验第七八识之运作,而能“混”得初地无生法忍?
然二乘俱脱无学回入大乘明心而未见性者,修至九地满足时若犹未见性,即不能进入十地;若已曾于十住见性者,具足九地时,欲见佛性犹如翻掌,便得顺利进入十地;是故依戒慧直往而修之菩萨,于十住见性时虽未因见性而发起通智,亦非无作用也。而二乘俱脱无学回入大乘,修入十地之前虽未见性,因初见佛性进入十地而名见道,然此前所修一切种智乃至地前十回向十行等位之无生忍类智等之修道,何尝不可名之为修道?是知见道修道是“可以颠倒著玩”的。
五、最后身菩萨示同凡夫,于佛法一无所知,于具足四禅八定后,在苦行林以手按地,最初明心而得发起大圆镜智时,亦得名见道,亦得名修道;于夜后分,将破晓前,明星出时夜睹明星而得见性成佛,发起成所作智,亦得名见道,亦得名修道;悟前所不知者于今知之,故名见道;悟前未具之佛地等功德于此一悟而圆满具足,非如等觉十地尚有少分无始无明,故亦名修道。则见道修道同时,岂仅“可以颠倒著玩”而已!而君亦未能知此,云何据以责余?
又如君于此段来文中责云:《......然则摄属修道位的地上菩萨却有尚未见道的可能,难不成......》
又是断章取义、臆度思惟之一例也。余固尝引佛语云:“未见性之菩萨可以修至九地”,或云:“有菩萨修至九地犹未见性”,要未曾云:“未明心之菩萨可以修至九地”,亦未曾云:“有菩萨修至九地犹未明心”。请问:“明心算不算见道?”既然明心是见道,则明心后修至九地,虽未见性,汝云何可责我云:“修道位的菩萨却有尚未见道的可能”?君今以此责我,而我未尝有此说,是则君之此问,非是正问,乃是诬问也。
复次,众生根器千差万别,是故法无定法;诸佛依四悉檀,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为说法,故《涅槃》佛云:“若使诸佛说诸音声有定果相者,则非诸佛世尊之相,是魔王相、生死之相、远涅槃相;何以故?一切诸佛凡所演说,无定果相。”又云:“诸佛菩萨有二种说:一者有性,二者无性;为众生故,说有法性;为诸贤圣说无法性。”是故,法无定法;或说有我,或说无我,然实无二;为众生根性差别,故有多法随应而说,然实无二。见道、修道、见修道,亦依众生根性差别及三种菩提差别而有不同,君应知之。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来函,正法眼藏,九二,习气,如果不,禅定,永远,不现,必是,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