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大乘无我观>

2 主 文(上)

[大乘无我观]  发表时间: 2015-04-15 21:4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主 文(上)
各位菩萨大众:
阿弥陀佛!(大众回答:阿弥陀佛!)
本来只是想来这里看一看,因为侯董事长那么诚恳,派人专程到台北去邀请,所以我想还是来结个法缘。后来有些同修们建议说:“老师难得到南部去一趟,以后大概很少有机会再去了。既然决定要去,干脆顺便作一场演讲。”我就答应说:“好吧!那就顺便讲一场吧!”因为是临时提议,所以我也没有准备什么讲稿或纲要,今天可以说是随兴跟大家聊一聊--直接从心里面“称性”而说。
我们今天要聊什么呢?我要跟大家聊的题目就是海报上写的“悟前与悟后”。但是不像我们《禅--悟前与悟后》那本书那样讲,我们加了一个子题,这个子题叫做“大乘的无我观”。这个大乘的无我观,跟一般人所讲的无我观不一样,我们还是依“悟前与悟后”这个题目的顺序,来阐释大乘的无我观(编按:后来因为此书内容主要在讲大乘菩萨悟前所需具备之条件,及悟后修道次第的无我观,与《禅--悟前与悟后》一书之偏重于破参证悟有所不同,为作区分,便将此书依子题而正式命名为《大乘无我观》)。
首先要讲悟前的部份。刚才有人感叹的说:“大乘了义佛法很难弘扬。”难以弘扬的原因是因为:大乘般若的修证非常困难,不像二乘法之容易,光是见道就已经很困难了,悟后起修的“成佛修道次第”的内涵更难以了知,更别说成佛了。
在二乘法中,只要有亲证解脱道的善知识指导,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藉意识的思惟,在身、口、意当中,去体证、去现观十八界法虚妄,因此而断除我们对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的误计,不会将蕴处界法中的某一法--譬如离念灵知心--误认为实有;可是大乘法却不是只有讲二乘法的蕴处界的空相,除了二乘所讲的“空相”以外,也讲“空性”。空性就是我们大家都有的真如正理的本体:我个人有这个理体,你身上也有你的真如本性,这个叫做“空性”。大乘佛法的困难,就在于这个空性的触证非常困难,这个空性真如的触证,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开悟。
这个大乘法的开悟很困难,是因为这个第八识真如,祂的心行的法相很微细。虽然真如一天到晚跟你在一起--你睡觉祂也跟你在一起,你起床了祂也跟你在一起,你昏迷了衪还是在,可是,祂在哪里呢?找又不到!因为一般的学佛人都找不到,所以说开悟很困难。所以一般学佛人听到“学佛就是先要明心见性”,光是听到明心见性这四个字,脚底就凉了,就说:“我何人斯?焉敢望此!”说我是什么人?哪儿敢想明心?不敢想!但是,以现在的台湾地区来讲,或者大陆也有所谓的八大修行人,这些人个个都说已经明心了,已经开悟了,可是他们所说的悟,为什么经不起经典以及律藏的考验呢?这就是说:他们弄错了,错将意识心当作是真如了。从这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到:要获得大乘法的见道--就是要找到真如而发起般若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既然找不到真如,大乘经典你就读不懂;读不懂的缘故,你就无法进修大乘佛法的成佛之道。所以,大乘佛法的弘扬,三百年来一直都保持在很肤浅的状态,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原因。开悟既然这么困难,而你想要求开悟,当然必定得具备许多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先要讲悟前的部份,说明开悟所须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你得要有信力。你光是有信心,仍然没有用,还要信力;信力的成就,是要从你过去无量世以来,对三宝的护持、对佛法所熏习培养起来的那些善根福德,才能够让你具足信力。所以信力不够的人,无法信受,听到有人明心破参,心里面就想:“哪有可能?那是圣人的事。我不可能的。”有的人心里甚至会想:“你恐怕是大妄语喔!”根本不敢相信现代末法时也有人能悟,更不敢相信自己也能悟,那就没有证悟的因缘了,所以信力非常重要。
第二个条件:就是定力。当你的定力不够的时候,你的意识心是很粗糙的;心粗糙的时候,你要找到那个行相很微细的真如就很困难,所以说第二个条件要定力。锻练定力的方法,并不是每天盘腿打坐就可以成功,因为那是静中的定力,下座后没几分钟就渐渐的消失了,然而参禅却是在日常活动中参究,不是靠打坐来参。所以要有一个实际上的次第、一个方便善巧,让你可以锻练动态中的长时间的定力。而锻练定力最重要的事,就是动中的锻练;因为将来要破参也是在动中容易,将来要看见佛性,还是要在动中看。如果你只是静中有定力,一下座,定力就渐渐散掉了,那你将来就算能看见佛性,大概也只能看个几秒钟、几分钟,一下座,动一动,马上又看不见了,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功德受用。所以说在大乘法中要见道,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动态中的定力。
第三个条件就是:你的慧力要够。你的慧力如果不够的话,就算让你破参了,找到了你的真如,你还是会怀疑:“这个到底对不对?”不知道!然后你本身又没有那个能力去加以思惟整理,无力确认祂是正确或错误,你就会怀疑这个心可能不对,又退失掉了,所以慧力很重要,能让你分辨正讹。慧力,除了过去世的熏习以外,还要加上今生跟随善知识的熏习,慧力才能增长。
第四个条件:必须把慢心消除掉。慢心如果无法消除掉,善知识讲的正确知见,你根本就不会相信;你不能信受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照他所说的理路,一步一步付诸于实行,那你就无法突破见道上的障碍。
第五个条件是:要有福德。如果你说:“我们学习明心见性的法,既然完全是慧学,那为什么又说一定要有福德呢?”好像不相干。其实不然,因为这个明心见性的法,祂是菩萨的根本大法、是大乘菩萨道的入道之法、是唯一佛乘的法,必须从这个大乘法的见道开始。大乘法见道的这一关过了,才算开始修行大乘的法道;还没有证悟之前的修行,都只是在修集见道所应具备的福德资粮而已,都不能称为修道。菩萨想要在大乘法中见道,而这个法又是佛法中的根本大法,那就表示说:你想要悟道的话,必须要有证得这个法的福德因缘--你必须是一个菩萨--必须具足当菩萨的条件。
过去世的你纵然没有证道,但是今生有希望证道,可是过去世没有证道的时候,你必须要在事相上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这些都必须要去熏习。你过去世不断的在熏习这六度,虽然没有办法进入内门修六度万行,但是在外门修六度万行当中,你就累积了很多的福德;当你修证大乘般若的福德具足的时候,你才能够遇见真正的善知识,否则你遇不见。福德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算是善知识住在隔壁,或者跟你对门而住,你也不会相信他,就错过了,所以第五个条件是要有福德因缘。
第六个条件:还要加上正知见。正知见就是有善知识跟你教导:要怎么样去寻觅你的真如?你的真如在哪里?体性如何?你要如何寻觅?在寻觅真如的这个过程上,正知见非常重要;般若的正知见若不具足,你就找不到。就像是西藏密宗:密宗自古以来,四大派的祖师就不曾有人是真正开悟的,只有一个小派(觉朗派)是有开悟的人。那些密宗四大派的祖师们、法王们弄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就是因为正知见不具足:他们总是想要把我们这个能知能觉的心修除妄想——把妄想修除以后意识就变成真心。他们不知道我们这个能知能觉的心——这个妄心意识——存在的当下,处在无念离念状态时,另一个第八识真如也同时存在,他们对这个道理不了解;所以他们就想把这个能觉知的妄心意识修除妄想,入定了就变成真心了,说这样叫做开悟了。
如果这样可以叫做开悟的话,那诸位!你只要会无相念佛的功夫时,就是开悟了——已经一心不乱、净念相继了嘛!可是他们那个无念离念的境界,仍然不是禅宗的证悟,那只是意识心的境界。如果那样可以叫做开悟,问题就很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能知能觉的心是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那个处处作主的心则是第七识——末那识;这个处处作主的心又叫做意根,是十八界法的六根之一,在唯识系列的经典中,称之为「恒审思量」的末那识。当你把第六识意识变成真心以后,意识妄心就不存在了——意识已经变成真心而不是意识心了,那问题就来了:如果原来的妄心意识没有了——没有这个能够了境分别的觉知心——那就应该只剩下「恒而不审」的真心了,真心既然「恒而不审」,那么请问:「佛悟了以后是不是就变成痴呆汉了?」变成「不审」一切境界的心了,跟白痴一样了!所以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在我们这七个识以「外」,还有一个第八识——我们的真如,又名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衪是一直都跟我们见闻觉知的妄心意识、跟我们处处作主的意根妄心在一起的,是八识心王并行运作,应该这样才对。
我们这个意识心——见闻觉知的心,修除妄想以后,虽然能够入定出定,其实还是落在两边:入定是一边,出定又是另一边。可是我们的第八识真如,从来没有入定与出定,从来不曾住在定中与定外,所以祂不落两边:所以祂是中道心。但是现在佛门中的大法师与大居士,普遍都不知道这个道理,都是想要将妄心修除妄念而变成真心;知见错误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如何能有因缘证悟呢?因此说:正知见非常重要,必须有善知识告诉你:「明心是找到另一个真相心,是和我们的觉知心同时在一起的心,是真心与妄心同时并存的。」这样参禅而证得「恒而不审」的如来藏,才叫做明心,这样才能够经得起小乘、中乘以及大乘佛法的检验,所以正知见很重要。
当善知识所开示的知见错误的时候,你就会错将意识妄心的无念离念境界当作是真如,你就无法证得真正的真如心;如果自以为这样就是开悟了,就以圣人自居,那就变成大妄语业,那是地狱罪,那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我们同修会的这一些书出版了以后,已经救了很多人免除掉大妄语的地狱罪了。在入口处,等一下诸位临走的时候,可以带一些回去,我们那边准备了很多正知见的结缘书。还有一位师姊大发心,把《楞伽经详解》也买了两百本来,要跟诸位结缘,等一下诸位临走时可以多带一些回去。这意思就是说,想求开悟明心的人,必须要有第六个条件:知见要正确。
以上是悟前要做的事,悟前的这个阶段就是在唯识五位的成佛之道当中的资粮位与加行位;在你还没有接触到这个能使人证悟的法门以前,都是在资粮位里面修集资粮,虽然也说是菩萨六度万行,其实所行的六度,都是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然后你把这个加行位,也就是我们所教的正知见都熏习了解了,你可以去证实我们这个世间法上及佛法上所讲的一切「名」——我们的显境名言、表意名言——都是虚妄,包括今天我所讲的这些名言的义理和意思也是虚妄;再去证验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处处作主的心——这个自性也是虚妄;然后再从名、义、自性这三个法里面,将它们的差别性去加以详细的了知,亲证能取心、所取境都是无常空相,我见就断了——再也不会去认定离念灵知心的意识心是真实心了。到这里,算是四加行完成,我见已经断了,大乘别教的六住位加行才算圆满。
这时候还是没有破参明心,只是声闻的初果人而已,这时候你就得开始参禅了;参禅的时候不是要打坐——打坐修习一念不生的人,他把腿坐断了还是悟不了,他们往往自以为真的悟了,其实根本就不曾证悟。虽然我是在打坐中破参的,但是我发觉用打坐的方法来参禅求悟,是错误的观念;因为我这一世的师父教给我的观念和知见都是错误的,所以我才会在打坐中参禅求悟;所以在证悟之后,我反而劝大家参禅时不要在打坐里面参,而是要在四威仪中、一切时中去参,尤其是在动中参,特别容易破参。这时候你就去寻觅:我这个见闻觉知心是虚妄的,我的真如究竟是哪一个心?祂究竟在哪里?去寻觅! 这就是参禅。
参禅的时候很辛苦——如丧考妣。如果证悟的福德与因缘尚未具足,就叫你去参禅,那是害你长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参禅时,就像吃热汤圆,舍又舍不掉,因为它很好吃;可是要吞又吞不下,因为太烫了;就哽在嘴巴里面很难过。可是等你悟了,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做禅悦;不是法喜,而是禅悦!因为你找到了第八识实相心以后,你会发觉:原来 佛在经里面都明讲了嘛!怎么我以前老是读不懂呢?所以当你找到了祂以后,你会责备自己笨:「 佛都已经明讲了,为什么我以前这么愚痴?竟然都不知道?」会责备自己以前真是笨。这就是说:你已经真的破参了。如果你的慧力够,信力够,福德因缘够,你就不会退转;你若不会退转的话,就算是进入七住位了。
七住位算不算圣人呢?对外道来讲:算! 对于佛门里面的凡夫来讲:也算是圣人。可是对于大乘别教的修行次第来讲,还不算,只是贤位的凡夫而已,也就是三贤位的贤人。因为你见道之后还没有通达般若的正理,只是知道总相智而已。见道位里面应该要断除的三缚结中的我见先断了——无始无明打破了;三缚结里面还有一个疑见,你也已经断了。
疑见断的意思是说:「于这个真如本心不再怀疑了。」可是 佛有时候又说:「所谓疑见断了,就是于诸方大师不疑。」于诸方大师不疑的意思,是说诸方大师有没有断我见、有没有证悟,你听了他们的开示以后,对他们的证境都能了知,而不会再有怀疑了;因为你已经可以明确的知道:这位大师没有悟,那位大师有悟。对于诸方大师的修证,你不会再有怀疑的心,你能够确定,这也叫做疑见断。
从此以后,就进入唯识五位里面的第二位——胜解行位。也可以叫证解行位,因为你真的见道了——亲自证知般若正理的本体了,但是还没有通达,所以还不是初地的圣人。因为大乘的见道和二乘的见道不同,二乘见道了就是断三缚结,可是大乘的见道,因为它是属于般若中观与种智的部分,所以叫做证得「人无我智」。所以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部份内容和声闻初果一样,也是断了我见,但是又从所证悟的自心真如而观察到自心真如离一切我见我执,从来都没有我的观念存在,这是证悟的菩萨所证得另一种人无我,不共二乘声闻初果人。证悟前尚未伏除性障的人,如果只是断了我见,尚未明心之前,成为六住位菩萨,他的解脱果证境,就等于声闻初果;因为性障未除,所以证悟般若以后,只是进入第七住位而已,不能成为通教的阿罗汉,在通教位与凡夫来看,算是圣人了,可是在别教里面还不算是圣人。
在别教中,他虽然不算是圣人,可是他的般若中观的智慧,不回心的阿罗汉是摸不着边的。阿罗汉听七住菩萨说法,茫无所趣,不知所云,他听不懂;因为这是实相的智慧,是法界本际的智慧。法界的实相不是在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常空的法,而是说蕴处界的根源实相心;阿罗汉只证得蕴处界空相,没有证得实相心,所以阿罗汉听不懂,所以七住菩萨的般若智慧,从定性声闻圣人看来,真是非常可观。但是从别教圣位菩萨来看,套一句俗话说:「还只是一只菜鸟。」还很肤浅,所以他还要再跟随善知识继续熏习一切种智;因为这个时候他只知道总相:这个真如是真的、我的离念灵知的五蕴是假的。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各位,菩萨,大众,阿弥陀佛,回答,本来,只是,来这里,一看,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