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37期>

触证如来藏就是真见道(二之二).......... 正鑫(3)

[第037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1:3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众生日用而不知,故说不觉,菩萨经由修行之后证知祂,入真见道位而知道如来藏的本觉时,即称始觉。最后身菩萨明心、见性成佛之时,顿断所余最后一分的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及所余最后一分的所知障随眠,变易生死断尽,祂的异熟识转为究竟清净的无垢识──佛地真如心,大圆镜智现前,第七末那识成就上品的平等性智,第六识成就上品的妙观察智,前五识成就成所作智。如此证知如来藏本觉所生的实相智能,才是究竟位的本觉智,所以佛地名为究竟觉。〔编案:这位同修并没有这些功德,甚至连见道位的真见道见地都不具足,主张见道时就具有佛地果德,形同自己掌嘴,并无实义。〕
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既离六尘的见闻觉知,怎会有智能而可称为本觉智呢?〔编案:这位同修的说法真的很奇怪,只能说他被邪见影响而导致见地退失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就清楚的说:本觉智是因地时亲自触证觉悟如来藏──阿赖耶识心时,将阿赖耶识中执藏分段生死的种子(或变易生死的种子)的阿赖耶性转化,而转依清净的阿赖耶识心之后所出生的,是意识心证悟第八识之后转依第八识心的清净性所生的智能;本觉与本觉智是不一也不二的,为何说是不一呢?本觉属于第八识心所有,在六尘外运作;本觉智属于第六意识心所有,在意识心中运作;很清楚是不同的心所有的,这位同修怎么会混在一起呢?如来藏若有本觉智,那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无智亦无得”的经文又该如何解释?应该改为有智亦有得啊!末学将所引用的经文恭录于后,供各位菩萨参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集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入一切智自在游戏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得佛菩提,现大神通,遍往十方一切法界;以微细智,普入诸劫;如是一切佛菩萨法,皆由自心。善男子!诸业虚妄积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识分别,眼等五识了境不同。愚痴凡夫不能觉知,怖老病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识,于一切境,妄起分别;又由未来诸根,五尘境界断灭,凡愚之人以为涅槃。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执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现量,见外五尘,执为实有,犹如牛羊不能觉知,生死轮中无由出离。善男子!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现五尘境界本无有故,有无诸法本不生故,如兔角等,圣者自悟境界如是。善男子!愚痴凡夫妄起分别,无中执有,有中执无,取阿赖耶种种行相,堕于生灭二种见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别。 善男子!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则能净一切刹,入一切劫。”】
〔编案:证悟的心是意识心,是六尘中的了别性,意识心证悟的标的是如来藏本有的不可知之了─本觉,故本觉是第八识如来藏所有,不是意识自己所有的,是意识求证的标的;所以证悟后所发起的本觉智能,才是意识心所有的。本觉是如来藏阿赖耶识在六尘外的清净的了别性,但不能了知六尘中的一切法,所以不能由祂自己觉知自己的本觉而生起智能,要由意识心来证悟阿赖耶识心体所在,才能观察阿赖耶识的本觉而生起智能,名为本觉智,故本觉是阿赖耶识所有,证得阿赖耶识而产生的本觉智却是意识所有;所以证悟不是由自己来证知或证悟自己,而是由自己来证知另一个实相心,不该把自己证悟后所得的智能,归在被证悟的实相心所有。这位师兄的说法等于是说本觉智由阿赖耶识所有,完全不符合真见道应有的初照理智能。本文作者虽未指称这位师兄的名氏,编者向 导师查询以后,得到的答案是:已经在今年初要求这位师兄再三阅读《灯影》,并需在今年秋季禅三结束时,提出正确的读书心得。若仍继续坚持邪见,将会加以处理。〕
九、“四善根”的误解
这位同修认为加行位的四善根(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都要在“五地”(他的五地是指未到定及初禅到第四禅的定境)的框框里,至少是未到地的禅定中来建立完成,如果没在“五地禅定”的框框里来进行,便不符合四善根“定”的标准;所以他不认同将“明得定、……无间定”的“定”解释为“心得决定”的说法。但他自称是真正的证悟,影射 平实导师的悟不真实;而今他的定境却是连未到地定都没有,只自称有类似黄胜处的定境,也未经过勘验证实,这等于是自己推翻自己,并没有意义。
但“道由心悟,岂在坐也?”道由心悟,岂在境界、定境?只要“专精思惟不放逸法”便可以成就四善根,不应该有境界相或定境相。我们从前面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有关“定”的开示中,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见道断惑藉助禅定的目的,是藉禅定中心的专注不散来思惟抉择。我们做观行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现观?《瑜伽师地论》卷三四:“由能知智与所知境和合无乖现前观察,故名现观;如刹帝利与刹帝利和合无乖现前观察,名为现观,婆罗门等当知亦尔。” 弥勒菩萨的开示,意思是说:当我们运用对六尘有认知、思惟、分析、整理、归纳功能的意识心,去观察某一个境界(如刹帝利)时,意识心对境界(如刹帝利)性质的认知与印可,与这个被认知境界(如刹帝利)的性质能符合一致,不相违背,这样的现前观察就称为现观。而现观的目的是什么?《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此复何相?答:决定义是现观义。” 弥勒菩萨认为现观的目的就是对所观察的境界能做决定。因此我们对四圣谛、十二因缘、般若……等等的法义做观行时,就是透过意识心的思惟而有所抉择,必须是先能有所抉择确定,心得决定而不犹疑,才能有所选择,然后才会有智能的生起,所以论中所说的定是指心得决定,不是指四禅八定等定境。
因此末学以为学人在建立四加行位的四善根时,对“能所二空”的观行,主要依赖思惟观,由智能的抉择而在心得决定时来成就,若对“所取空”的道理不明白,有所怀疑(不能心得决定),没有决定性的力量,如何会有“明得定”的出生?而明得定所说的定,也是由心中明白而心得决定所出生的,不是由定境来出生的,故明得定绝对不是由定境引生;而所取空指的是意识所了知的六尘万法是无常空,不是这位师兄说的证悟实相心阿赖耶识心体,……乃至对“能所二空”的道理若不能够毫无怀疑(心得决定)心心无间,又如何能有“无间定”的出生?这个能取空与所取空,也是指能取万法的意识及所取的六尘万法都是无常空,无关实相心的证悟,这位师兄却将能取空与所取空修证的心得决定生起四善根,定义为实相心的证悟时生起的本觉智,是含糊混乱而认识不清的。
若没有正知见的建立,继之以不断的如理思惟观行,于所闻熏的正知见又如何能够心得决定而有四善根的建立?由以上的引证及说明中,可以知道导师 平实菩萨将“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的“定”,解释为能取与所取皆空的“心得决定”,是完全正确的。这位同修因“在‘定中’在类似黄胜处”的特殊经验,先入为主的成见,看法偏差也是必然的。〔编案:这不是真正的黄一切处的定境,也不是一直都能如此保持著,只是与修定中的幻觉境界相同的状况,与禅定的实证无关。〕
导师 平实菩萨在上课时便曾提过:具足初禅的人在声闻见道或大乘见道时,就可以成就三果;如果没有具足初禅的人,在见道时就只能成就初果、二果。所以平实导师并没有否定禅定的重要性,早期也给学员上过“小止观”的课程,详细讲过初禅实证的经验与能证的原理;在正觉寺建好,因缘具足时就会再度教导学员修禅定。譬如 平实导师在《起信论讲记》第六辑二七页中说:“我们并不是没有禅定,我们有!只是因为大乘别教佛道的次第,是在你进入第三地时,由于第二地的心净功德,满足二地心而进入三地,才是最容易修证四禅八定的时候,可以事半而功倍。”〔编案:这位师兄以尚未证得禅定的类似定境幻觉,以误会解脱道及佛菩提道见道的粗浅知见,对于实证禅定而且有解脱智及佛菩提智的平实导师加以否定,是愚痴不智的行为。〕
平实导师的《灯影》一五三页中说:“禅宗之禅,乃是般若智能,非是禅定,与禅定并无关联。禅定要依制心一处之长时渐次观行转进安住,方能得之,通于外道;然而般若证悟之境界中,纯是证知法界实相之智能,不通外道、二乘,更与禅定无关也!”平实导师在《起信论讲记》中便提过,他未证悟前,在某禅寺参加禅七时,便已经有一坐三小时,中间不用下坐,一念不生,非常轻安的经验,常常如此;但因此世初学禅时被大师误导了,所学的知见不正确,不知道要去寻找第八识心,所以无法破参。由书中所述可以知道平实导师对初禅、二禅的境界都可以清楚明白的了知,并能纯凭体验加以叙述,不必依靠经论来依文解义。但这位师兄并没有禅定实证,却主张要在禅定中证悟时才算是真见道,已经反证他自己所谓的见道其实也是没有见道的。
由他的主张,将会发生一个结果,就是否定禅宗六祖的证量;因为六祖见道时并没有禅定证量,他只是一个不曾修禅定及佛法的樵夫而已。这位师兄的讲法,也成为否定中国禅宗绝大多数祖师的见道,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禅宗祖师,从二祖慧可以下,大多数人在开悟见道时都没有禅定的实证,而且他们开悟见道时也都不是在禅定境界中悟入的。这位师兄自觉很有智能,却对这个大问题,一直没有自我反省检查的能力,定、慧二方面俱缺,继续坚持他的看法,不肯改变而且想要影响其它已见道的师兄弟,是不正当的行为。
平实导师是过来人,不但有禅定的实证,更深知参禅的个中三昧,因此 平实导师在主持禅三时,并没有要求学员们在参禅时非打坐不可,而且不许参禅人住入禅定中,因为平实导师了解“参禅不在腿,念佛不在嘴”;在禅定中一念不生时是已离开参禅寻觅真心的疑情的,是无法见道的;参禅最要紧是要具足正确的般若知见及参禅知见与作功夫的方法,而功夫成就只是帮助参禅者凝聚心力、专心参禅,其实是与开悟明心的真见道并无直接关联的;所以平实导师为了接引学人,施设了能迅速见道的“无相念佛”的法门,传授正确的般若知见、参禅知见,要学员们用拜佛的方式锻炼忆佛、锻炼动中的定力,训练看话头的能力,才能依凭定力而不会住入定境中,才能开悟;住入定境中成为一念不生,就无法开悟见道了。
末学以为:如果要每个人都先具足初禅的条件之后,再传授明心见性的知见,那么末学铁定今生与见道无缘;中国禅宗绝大多数的见道开悟的祖师们,也一样都与见道无缘,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末学曾经问过这位同修:“如果 平实导师没有出世弘法,将如何明心见性的知见整理出来,印成书籍流通,您若没有看过这些书,你能凭自己的能力明心开悟吗?”这位同修起初回答说:“不一定。”隔了几秒钟之后又说:“不可能。”末学刚开始也觉得很纳闷,平实导师已在书中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佛道修学的次第,及般若与禅定的分际,为什么这位同修还会说出这种令人难以思议的话?难道佛菩提道中 佛规定先开悟以后进修到三地时才修学禅定的说法错了吗?为什么这位师兄不肯信受?〔编案:在禅定等至境界中是无法开悟见道的,应该修得定力而参禅,才能开悟见道;若是住在定境中,就成为一念不生的定境,无法参禅,一定不可能开悟见道。经论中说的诸贤圣在初禅乃至第四禅中的开悟,是指等持位中的开悟,那是依凭定力而不住入定境中的,不是住在禅定境界中的一念不生的境界;这位同修主张要在禅定境界中开悟见道,只是一种想象的妄想。其实这位同修提出的问题,都与三年前离开的杨先生等人的质问相同,平实导师在《灯影》中已经都详尽的解答过了;三年后的今天,这位同修竟然还以同样的问题提出质疑,未免太奇怪了!他曾以这些问题打印出来,经由张老师向 导师提出质疑;导师召见他,说:“这些问题,三年前已在《灯影》书中答复过了,你为何还提出质疑?”他迟疑了一下,改口答复说:“我不是质疑,只是把网络上别人的质疑打印出来供您参考。”〕
各位菩萨!您们看了末学以上的分析及说明,大概可以很清楚的了解真见道的内涵了吧!“照‘理’明白”,于般若之理推求明白就是真见道──见道,能够触证般若之“理”的如来藏,能够真实现观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就是真见道──见道。当有人告诉您说:正觉同修会的“触证如来藏不是真见道、不是见道”,当有人否定正觉同修会“触证如来藏就是真见道”的说法时,您还会相信吗? 平实导师在他所著作的书中都不断的重复强调:“要用见闻觉知的心去寻找那个离见闻觉知的心”,末学在参加禅三时,在佛菩萨及 平实导师的慈悲加持下,触证如来藏之后,生起的第一个念头是:“果然离见闻觉知!”因此末学知道导师 平实菩萨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末学在触证如来藏之时,就清楚知道如来藏是如何离见闻觉知的,所以“见法决定,无有狐疑,不向余道”。每当这位同修提出问题与末学谈论,末学把从 平实导师书中读来的知见拿来回答这位同修,这位同修会以“你说的我都知道”回答末学,有时还告诉末学说:“你很难沟通”、“你依人不依法”。末学也曾告诉他:“您虽然读过 平实导师的书,可是您不认同 平实导师的说法,因为不懂 平实导师的说法”。各位菩萨!像这种凸显自己“多刹那在定中在类似黄胜处的情况下见道……”落于禅定境界的证境,而高抬为真见道而且以为是初地,竟贬抑说: 平实导师明心、见性的见道为经由思惟整理所得,只能说是开悟明心、不是见道,又否定 平实导师“触证如来藏就是真见道”定义,将 平实导师贬抑为尚未见道的人,他所说的法,末学还能依吗?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触证,如来,是真,见道,之二,..........,正鑫,触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