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与眼见佛性(连载五)(2)
六者,眼见佛性依众生根性不同有所差别。如《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所说,十住菩萨能够眼见佛性而不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的缘故而得明了。所以在《大般涅槃经》卷八有说:“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难得知见。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菩萨追随诸佛修学,方能得见佛性;若是追随声闻、缘觉而欲眼见佛性─以二乘解脱道认作成佛之道─而想要眼见佛性、了知佛性,则是痴人说梦,故知唯有随从佛学的菩萨方能眼见佛性,是故《大般涅槃经》卷十七说:“云何菩萨修持净戒心无悔恨,乃至明了见于佛性。”《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说:“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所以必须有定力才能眼见佛性,否则都是似见非见。可是佛在同经同卷亦说:“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亦即也有九地菩萨只听闻眼见佛性一事而能信受,未能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须待九地圆满后眼见佛性才能进入十地。从这里就告诉我们,众生根性有种种的差别,所以能够眼见佛性的时机就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定。因此,若是尚未眼见佛性,不一定能用来印证某人一定是尚未超越第十住位的菩萨;但若某人我见未断,仍落在离念灵知意识心中,一直妄认六识心的觉知性为佛性,就能据此指认某人一定未断我见,更可指认其人未证大乘第七住、第十住的功德,乃至未圆满第六住的功德,因为六住满心菩萨是现观能取所取皆空的,是早就断除我见的。这个道理就好像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一样,虽然已断尽我见、我执,也有四禅八定及三明六通,可是这样的大阿罗汉仍是二乘声闻的四果人,仍然不是别教的七住位菩萨。如果彼阿罗汉能够回小向大,也不过是大乘别教六住满心的菩萨而已,他的智慧仍然无法与大乘已见道的七住菩萨相提并论,他还得在六度上面进修许多福德及大乘知见以后,才能证得如来藏而位阶第七住菩萨位;因此阿罗汉在七住菩萨面前,根本没有说话的余地。尚待彼阿罗汉回心大乘修集福德而参禅,找到生命实相心后,才能与别教七住菩萨具有相同的智慧──般若总相智,才能与别教七住菩萨共坐并论大乘般若。然而此中仍有些许差异说明如下:
第一点,阿罗汉悟了,虽然与七住菩萨同样有总相智,却有深浅不同,由于阿罗汉有四禅八定、五神通,七住菩萨没有四禅八定,所以在证悟及体验方面,相对而言,七住位阿罗汉的智慧远比七住菩萨来得深、来得广。
第二点,阿罗汉有四禅八定、五神通,于证悟之后,往初地迈进,若已进入初地满心位,即能因原有的四禅八定、五神通具足而发起百意生身,去至百佛世界;然而七住菩萨却无此能耐,须待三地快满心的时候,修学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才能发起意生身。
第三点,阿罗汉断尽我执,七住菩萨还没有断尽我执,所以阿罗汉在断思惑的证量上远远超过七住菩萨,非是七住菩萨所能比拟,何以故?阿罗汉已断分段生死故,但七住菩萨仍无能力断除,要到初地满心时才有此能力。但菩萨留惑润生而修到将入六地满心时才断除分段生死,往七地迈进,于七地满心位成就念念入灭尽定之寂静观行。此时七地菩萨断除烦恼的证量却远超过阿罗汉,何以故?因为菩萨不仅渐断一念无明习气种子随眠、无始无明所知障随眠,而且无生法忍的证量远超过三明六通大阿罗汉,非是阿罗汉所能比拟。
综合上面三点所说,可见众生根性不一,所对治的法及使用时机亦有所不同,其结果亦有所差别;是故法无定法,唯有适合当时众生根性的人才是最适当的法师,不契合的人就无法度众,对于度众的遮障就无法了知及突破;若无自知之明而又好为人师、出而度众,强说自己所不知的法义,只会耽误自己座下的弟子。这样,因众生的根性不同所给予不同的法,唯有佛才能究竟了知,菩萨少分、多分知之,初悟般若的菩萨都还不能了知,何况是未断我见、未证初果的凡夫慧广。
虽然《大般涅槃经》已经很清楚告诉我们,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少分,或十住菩萨加修首楞严定而得了了明见,亦另有十地菩萨所能眼见的佛性,但唯有诸佛眼见佛性了了无余,如观掌中阿摩勒果。可是现见有些佛弟子,包括慧广在内,睁眼说瞎话,说唯有佛或者十地菩萨才能眼见佛性,说十住及诸地菩萨无法眼见,乃至有佛弟子在网络上毁谤说:“根本不能以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却不知道这样的心行,已经成就毁佛、谤法、谤所有眼见佛性的十住菩萨僧的大共业,不啻拿自己未来无量世的法身慧命开玩笑,更是佛所说的可怜愍人。
又能够眼见佛性,虽然是必须有首楞严定的动中定力才能眼见,但仍需慧力、福德及性障消除等因缘配合才能眼见,不是因为静中的定境而能眼见佛性;因为定境已经落入意识的妄知妄觉中,是无法发起一念相应慧而眼见佛性的。从这里就可以了解,慧广根本不懂定力与定境的分野,以自己误解眼见佛性的内涵,堕入凡夫随顺佛性中,谤说真正眼见佛性的人所见的佛性境界是定境、幻境、梦境,乃至以民间观落阴来评论佛在《大般涅槃经》眼见佛性的开示,真是牛头不对马嘴,不免让人笑掉大牙,直笑慧广真是愚痴无智之人。这些境界,正光将于后文中一一解说,让众佛子了知其中差异后,就知道两者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了,真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待正光解说以后,慧广就会更加没有面子,真的不知道要躲到哪里才好。但却只能怪罪自己无智而强出头谤法,不能怪正光,正光是在辨正法义、护持正法罢了。
所谓定境,是由定力所引生的境界,是妄心意识相应的境界,定境与定力不同,何以故?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七云:“亦不舍定,亦不随定,是名定力。”亦即如果舍去定力的话,心就会散乱,无法保持正定;如果觉知心随于定境的关系,就会进入定境中而无法生起智慧。因此智者大师所说的定力,是既不舍定,也不随定,随时随地与定力相应,随时随地在一心的状态中,却不随定力而进入定境。
从上面说明可知,定境与定力是有差异的,定境是定力所引生的境界,与定力非一非异故,何以故?定力与定境是两个法也,不是同一个,故非一;可是定境是由定力引生的,不能离开定力而有定境,故非异。可是当吾人眼见佛性以后,不论是否处在定境中,佛性仍然处处分明显现,无所障碍,这是因为动中定力所持的缘故,却不单是定力所能眼见;是故欲修证见性境界者,不应落入定力与定境两边。譬如有人在禅定中,感觉自己离开了身体,看到自己在那里打坐,有智慧的人知道这是定境;当有情感觉自己离开身体,看到自己在那里打坐当中,佛性依然在彼定境上分明显现,无有丝毫障碍,不因堕入定境,佛性就无法显现,因为佛性是遍一切处的。
又譬如正觉同修会的同修们,只要学会无相忆佛拜佛功夫,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一面工作,一面摄心忆佛,随时随地保有定力。因为定力出现的缘故,可以一心二用,乃至一心数用,不因定力的出现而妨碍工作的进行,反而更能专注于工作上,更能帮助工作迅速的完成,有智慧的人就知道这是定力的缘故,不是定境。然而专注工作中,佛性还是异于六尘,而在六尘上刹那刹那分明显现,无有丝毫障碍,不因专注于工作而不显现。这个时候,如果将忆佛念舍弃,就可以极长时间安住在一念不生而且非常清明的境界中,亦能有如慧广所说的“无知的知”境界中,有智慧的人都知道这是定境,不是定力;当安住于此一念不生境界时,佛性还是异于六尘运作,而在六尘中分明显现,未曾妨碍自己处于一念不生的境界中。
又眼见佛性所需的定力,是在看话头当中,藉由无相念佛的忆佛念佛动中定,将自己的话头看得很纯熟,并在参究过程中,运用思惟观的功夫发起真疑,得以在因缘成熟时眼见佛性,发起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般若智慧及证量。可是当有情尚未眼见佛性之前,藉由忆佛净念而看话头,乃至在看话头当中发起真疑,一直到眼见佛性之前一刹那,佛性也是分明显现无有遗漏,只是不知、不见故说不证而已。待眼见佛性时,眼见自己身心及世界如幻,成就十住菩萨如幻观行,方知佛性在未悟之前,也是分明显现,无有障碍。悟前、悟时既如是,悟后亦复如是,佛性还是异于六尘运作,而在六尘中分明显现。
所以眼见佛性乃是透过看话头的动中定功夫,得以在一切境中眼见自己与有情的佛性;既然无相念佛的功夫能够使人眼见佛性,无相忆佛念佛动中定力就是佛在《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所说的首楞严三昧力无疑。因为首楞严三昧定力连续不断的关系,得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眼见佛性清楚;当定力退失后,佛性当然模糊看不清楚,乃至看不见,此时只要努力将定力恢复,就又可以眼见佛性了,又可以眼见清楚了。由此可以证明平实导师所言不差矣。这个道理连慧广在自己的文中也同意──眼见佛性是依定力而见,然而慧广接著又说:“那当然就是一种定境——由定所产生的幻境。”这句话就不得不让正光摇头叹息,竟然有这么荒诞的说法者,尽说一些前后颠倒、自相矛盾的话,真是无智无慧。依照慧广这个说法,经中佛说必须有定力才能眼见佛性,那么 佛说的眼见佛性所见的,也应该是定境所产生的幻境了!这里有请慧广对此理论提出说明: 佛的眼见佛性是看见了幻境吗?否则怎能主张一定要有定力才能眼见?又怎能说佛的眼见佛性一定是由定所产生的幻境?早知道慧广对于自己说法的过失是不曾有所警觉的,也早知道慧广对正光这个反问是无法回答的,所以慧广是个说法前后矛盾、自相颠倒错乱的胡涂人。这当然不是已经断我见、已经在大乘法中见道之人会说得出来的荒唐言。
又眼见佛性要以亲证为凭,才能发起如幻观行而圆满十住位功德,才能转入十行位之初行位中。因为亲证的关系,慧力照见其理及体验之缘故才能成办,当然可以以此经验来教导学人,并于学人因缘成熟时,在简单的作略下,指导学人眼见佛性。因此平实导师所传授眼见佛性的宗教经验当然是良药,可以让学人深信不疑及眼见的。反观慧广落在离念灵知意识心中,是 佛所破斥的常见外道见、自性见外道见,断我见、除三缚结的低层次功德尚且无法成办,何况阿罗汉所不知的明心智慧?更何况能够眼见佛性以及演述眼见佛性正理?未之有也!因此慧广所传授的宗教经验都是常见外道见、自性见外道见,落入常见外道所知的六识心中,若不知警觉而为人印证,而被印证者也没有慧力抉择,必然会断送学人的法身慧命,并与学人于舍报时相将入火坑,入于万劫不复当中,当然是世间最毒的毒药了,因为这种毒是害人无量世受苦的。
慧广不知、不证明心与眼见佛性境界,连我见都未断除,具足凡夫之见解,就敢评论平实导师所传授的明心与眼见佛性境界,说之为:“但有许多宗教经验其实都是幻境,并非事实,更非究竟,包括萧团体中的‘眼见佛性’在内。有这类宗教经验者,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深陷于这些幻境中以为究竟,不但这生慧命完了,未来世要值遇善知识,正信佛法恐怕也难。”像这样的作为,正是慧广做贼喊抓贼的手腕,大声诬赖屋主是贼;何以故?因为慧广将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境界说之为幻境,不仅毁谤 佛在《大般涅槃经》眼见佛性的开示,而且也是以凡夫身而毁谤无始劫以来,所有眼见佛性的十住菩萨僧们,包括今天 平实导师及正觉同修会中已经实证眼见佛性的十余位菩萨们在内;像这样谤佛、谤法、谤胜义菩萨僧的重罪,正光真的无法想象慧广舍寿后将如何面对这些严峻的长劫果报?
又佛性在一切境显现,在闭眼时、在梦中,乃至在民俗观落阴进行当中,佛性都同时分明显现,没有一处是不显现的。今以闭眼见色为譬喻,提出一些质问,有请慧广回答。
一问:当慧广眼睛闭起来的时候,请问有没有见到色尘?
(想必慧广一定振振有词回答:“没有”,可是当慧广回答这个问题时,有没有警觉到正光为什么会问你这么简单的问题呢?这时,慧广假使有智慧,将会突然一念闪过,不禁头额拍了一下,说:“我错了!”是的!慧广!你错了!而且还错得离谱。因为当你闭眼的时候,仍然见到暗色的色尘,不是没看到,不是吗?就好像在一间有灯光的房间里,突然间灯光熄灭了,眼睛看到暗的色尘,不是没有看见,因为暗的色尘也属于色尘啊!佛性也是一样,一直都在,只是没智能的人看不见,就谤说不能眼见。)
二问:既然闭眼的时候,看到暗的色尘,乃至在有光的地方闭眼,可以看到有些明亮的红、黄色尘,请问慧广:佛性有没有在色尘境上显现?(到这里,慧广心里老大不高兴,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为什么?因为慧广所见是色尘,仍然堕在眼识及意识能见之性中,仍然堕在凡夫随顺佛性中,根本看不见佛性异于色尘而运作,而在色尘境上分明显现。慧广如果回答“没有”,分明将自己没有眼见佛性的事实再次曝露出来,造成更没有面子。如果不回答,就表示认同正光的说法完全正确,可是又没有能力反驳,所以心里老大不高兴,却也无可奈何。)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明心,眼见,佛性,连载,驳慧,萧氏,眼见佛性,明心,之非,文
相关阅读
- 上一篇:正觉电子报第44期 随 缘(连载一)
- 下一篇:学佛的觉醒(连载九)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