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63期>

广论之平议─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

[第063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2:1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正雄居士
(连载二十一)
第二节 四圣谛
《大般涅槃经》卷35佛说:
何谓苦谛?有八苦故,名曰苦谛;云何集谛?五阴因故,名为集谛;云何灭谛?贪欲瞋痴
毕竟尽故,名为灭谛;云何道谛?三十七助道法故,名为道谛。
世尊最初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此四谛法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五比丘因而当场解脱生死束缚,证得阿罗汉,故说四圣谛为声闻乘观行的法门。佛于大乘经中也曾同样开示更为胜妙的大乘四圣谛义理,故声闻解脱道也是大乘行者的共法。又,谛者,真实不虚;圣者,圣人所知所证,故言四“圣谛”;为凡夫众生所不知不证也,此亦不共凡夫外道的真理。p.59
第一目 苦圣谛
苦圣谛谓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苦。或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或谓六苦:逼迫苦、转变苦、合会苦、别离苦、所希不果苦、粗重苦。或谓二苦:世俗谛苦、胜义谛苦。此种种不同的苦,皆相互含摄。其中苦苦:谓身心之苦。坏苦:谓一切法坏灭之苦。行苦:谓诸行无常,刹那变异之苦。逼迫苦:谓住出胎之苦。转变苦:谓老病死苦。合会苦:谓怨憎会苦。粗重苦:谓五取蕴苦。世俗谛苦:谓生苦、老苦、病苦,乃至求不得苦,亦即世间所了知之苦;胜义谛苦:谓由圣人证之有漏诸行皆苦,有漏诸行皆不离五取蕴故,不离五阴炽盛故。如要广知苦相,当阅《瑜伽师地论》所说有一百一十苦。此中种种苦,总归一苦:谓五蕴炽盛苦,为不知不解意识及意根之心行无常苦故;心行若不断,则有变异,有变异则是苦,是行苦。
此诸行苦,凡夫外道悉皆不知,宗喀巴、达赖喇嘛更不知,唯真实证悟者方能知之。如宗喀巴等人,误以知觉心安住于一念不起之境界中,以此欲界定中之一心不乱意识境界,当作是灭尽十八界的涅槃境界,悉堕行苦之中。宗喀巴及达赖喇嘛更以为双身法淫触境界是大乐,以为受乐时一念不生就是报身佛的涅槃境界,不知那是苦中作乐、乐中有苦,都不离行苦。宗喀巴……等不知此一念不起之境界,都是意识觉知心之粗心及细心所摄,皆不离意识境界之行苦,安住于此境界是不可能了生死的,因为这正是生死流转法。p.60
意识之最细境界,莫过于非想非非想处定,然此定中仍有一念不生之心行不断;若知意识行苦、少分知意根行苦者,得断意识心行及意根受想而入灭尽定;若知意识行苦、不知意根行苦者则断意识心行而入外道无想定。如宗喀巴等以思惟猜度之意识离见闻觉知境界为涅槃,正是细意识境界,本质无非是非非想定境界故;以意识离语言妄想境界为涅槃,是意识粗心境界,本质是欲界六尘中的粗意识境界故;以乐空双运时专心领受淫乐的离语言妄想境界为涅槃,则是欲界中最极粗重的意识境界,是畜生道因故;故说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喇嘛们,都是不解意识行苦的凡夫,我见具在。
又如纯修世间禅定住于四禅及四空定者,尚有细意识在,却仍不知意根何在。如果证四禅者以四禅天身为常想,灭却意识而作涅槃想时,即成为入无想定;彼时意识灭故无见闻觉知,妄为已证涅槃,却堕入意根与色阴之行苦中而不知,因为尚有意根心行不断故。
又如俱解脱之阿罗汉入灭尽定,尚有意根住于此定(即“灭受想定”)中,触、作意、思三个心所之心行未断,虽不触外境,但还未离行苦,只方便说暂出三界。必须舍寿入无余涅槃,灭尽意识、意根与色身,不再受生,不再有意识与意根,十八界尽断,不更续生,方名永离行苦,以意识、意根灭已永不复现故。
又菩萨已证声闻菩提,已证如来藏,已知意识、意根心行;以大悲心故,能离行苦而不离,留惑润生,发受生愿,p.61世世常在三界中自度度他乃至成佛。能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为人宣说者,方可名为已知大乘苦圣谛者。
至于《广论》中所说的“苦圣谛”,只在世间苦上著墨,自始至终皆言不及义,不能了知定中定外一切能知能觉之心皆是识蕴,不知末那识及意识心行,不知意识的觉知性一念不生时仍是刹那生灭而不离行苦。故《广论》中虽言“行苦”之名,其内涵却非圣者所证知、所宣说之行苦。《广论》166页说:
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徧行粗重所随。如
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苦受,瞋恚增长;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
,愚痴增长。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瞋,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
恶趣苦;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于诸苦受,应
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
《广论》从五蕴炽盛文字上思惟,却不知意识与意根都摄在五蕴中,也不知意识与意根之念念生灭,而有三受引发之想蕴,而有爱、离、舍心行,因此才有贪、瞋、痴三苦,皆是意识及意根之心行,都不离行蕴之含摄。此意识、意根心行非常微细,非一般凡夫众生所能知晓。菩萨行大乘道,必须先断我见、继而证悟阿赖耶识,并且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法性,透过现观阿赖耶识的功德而产生的智慧,才能深入知晓意识行苦乃至意根行苦。堕入六识论的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宗喀巴等人p.62,不知五蕴行苦的道理,正是我见未断的凡夫,怎能称为佛教大师呢?
《瑜伽师地论》卷34说:
复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诸根,唯有境界,唯有从彼所生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
、我所法,唯有其见,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唯有诸蕴可得,于诸
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主宰,或说为我,或说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
者;或复说彼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由是诸行皆悉是空,无有我故,如是名为由
无所得行趣入空行。
此是圣 弥勒菩萨依阿赖耶识的无所得,来观行五蕴的空相,而说诸行苦皆空。又说:【复作是念,所有诸行与其自相,及无常相、苦相相应;彼亦一切从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为由不自在行入无我行。】此亦是 圣弥勒菩萨从阿赖耶识真我,来观一切行都是缘生相、无常相、苦相,由诸行皆不自在而趣入大乘无我行。
菩萨证悟阿赖耶识之后,应该转依阿赖耶识之真实性、如如性,名为证真如、转依真如;透过对阿赖耶识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的观行,以现观意识、意根乃是无常、苦、空、无我,来对治凡夫众生把意识及意根始终虚妄的体性,认知为常、乐、我、净的四颠倒,《瑜伽师地论》卷55说:【何故于苦谛为四行观?答:为欲对治四颠倒故p.63;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次一行对治次二颠倒,后二行对治后一颠倒。】亦即以观无常来对治意识及意根的常颠倒,观苦来对治意识及意根的乐、净二颠倒,观空、无我来对治意识及意根的我颠倒。因此转依阿赖耶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观行,了知意识及意根行苦,而行菩萨正道,才算是大乘行者。并不是如藏传佛教宗喀巴、达赖……等人否认大乘佛菩提道的主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而嘴巴却说:“我是大乘,我是超越大乘的金刚乘。”徒有嘴巴高声而说,连小乘的断我见都无法实证,更没有大乘法的实证,并无实质的意义;凡有所说,只是笼罩众生的妄想邪说,有智者都可以依佛陀圣教及理证的现观加以检验,知道《广论》的颠倒处而唾弃之,唯有愚痴迷信又无智者方会信受。
三缚结之三为戒禁取见,《成唯识论》卷6说:【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凡夫外道我见疑见未断,致生不如理作意之邪见而成为非戒取戒。譬如外道持水戒、火戒、牛戒、狗戒、食自落果戒、不语戒、裸身戒、常坐不卧戒……等,以为依之可得解脱;或如藏传密宗喇嘛教诸大小活佛、喇嘛、上师、仁波切等,妄认以为双身修法可以成佛,还违背佛戒而自行施设了“藏传佛教”独有的“三昧耶戒”,这是标准的戒禁取见,仍属非戒取戒。如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p.77
如离贪欲罪,三界更无余;如是离贪欲,汝终不应为。汝受用欲事,但行无所畏;食五肉
五甘露,亦护诸余誓;不应害众生,不应弃女宝〔不应舍弃明妃女人〕,不应舍师长〔不应
舍弃密宗之师长〕,三昧耶难违〔双身法之三昧耶戒不可违背〕。3
────────────────────────
3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妙吉祥出版社1986.6.20.精装版,页409。
由此可以知道宗喀巴主张密宗行者不可离淫欲,并且应该受用淫欲及明妃女人,为修外道性力派的双身法,因此说“不应弃女宝”;又教彼弟子莫因为“受用女人、可能破戒”而畏惧,还吩咐不许远离贪欲,离念欲的行为终究“不应为”;此乃严重毁破佛戒的恶行,但是藏传密宗喇嘛教却外于佛戒而施设了“三昧耶戒”,自认为此戒乃超越一切佛戒;因为宗喀巴规定说,这个双身法的三昧耶戒难以违背,所以藏传佛教的师徒们便恣情的努力修双身法,乃至乱伦杂交都在所不惜,这是很典型的戒禁取见,由此证明宗喀巴是未断戒禁取见的凡夫。藏传佛教喇嘛上师们所设的戒禁取非常之多,或如行诛法、怀法等,同以极秽物为上妙品供“佛”等,都属于不如理行;或如凤山寺《广论》团体,作广大供养于鬼神,祈求色身健康及所属里仁商店……等企业生意兴隆等,都是外道戒禁取见。(待续)p.78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论之,平议,宗喀,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正雄,居士,连载,二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