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84期>

广论之平议(连载四十二)-----正雄居士

[第084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3:01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论》之平议
第八目 四摄法
《瑜伽师地论》卷38 说:
如世尊言:菩萨成就四种摄事所摄方便,方名菩萨。复何因缘惟四摄事说名方便?谓诸菩萨略由如是摄事所摄四种方便,于诸有情普能摄受调伏成熟,除此无有若过、若增。何等名为四种方便?一、随摄方便,二、能摄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随转方便。若诸菩萨先行布施,当知是名随摄方便。何以故?先以种种财物布施饶益有情,为欲令彼听受所说奉教行故。若诸菩萨次行爱语,于彼彼处有愚痴者,为欲除彼所有愚痴令无余故,令其摄受瞻察正理;如是爱语,当知名为能摄方便。若诸菩萨知彼有情,摄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处,于其善处劝导调伏安处建立;如是利行,当知名为令入方便。若诸菩萨如是方便,令诸有情得趣入已,最后与其于正事业同共修行,令彼随转;由是因缘,令所化者不作是说:“汝自无有圆满净信、圆满尸罗、圆满惠舍、圆满智慧,何赖于善劝导于他,谏诲呵摈与作忆念?”是故菩萨所行第四同事摄事,当知是名随转方便。如是菩萨四种方便,若总若别所摄身业语业意业,是名方便所摄三业,于诸有情能正摄受,调伏成熟。
上文圣 弥勒菩萨之开示的白话解释如下:
“就如同世尊所说,菩萨必须具备四种摄受有情的方便善巧,也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方便,才能称为菩萨。以何因缘只说四种方便呢?是说菩萨由此四法,于佛法中可以摄受有情、调伏有情,使有情得以成熟,除此四种方便外无有他法。是哪四种方便呢?
一、 随摄方便:为了让有情听受教导,并且能依教奉行,故先以财物布施,让有情得到现前乃至未来的利益。
二、 能摄方便:菩萨对有情行布施后,有情于他所处的状况有愚痴无明时,为了完全去除他的愚痴无明,以及让他能够接受教导观察思惟正确的道理,就以爱语让有情感受到菩萨的关怀;譬如彼有情愚痴无信根,菩萨就用爱语除其愚痴,使其了解佛法正理,生起信根。这样的爱语,就是菩萨的能摄方便。
三、 令入方便:有情于菩萨的爱语摄受下,已能观察正理而信受正法,菩萨接著应当行利益有情之行,使其出离不善处不再造作恶业,并劝导有情造善业,安住在善法当中。这样的利行,就是菩萨的令入方便。
四、 随转方便:菩萨以利行方便化导有情趣入善净法已,最后菩萨还必须与有情共处,一起修行,使有情以菩萨言行为依止,使有情身心随菩萨而转,深入正法。
然而,菩萨要使有情身心随转,本身必须先行证悟空性心如来藏,得根本无分别智,并转依如来藏进修后得无分别智,才有般若智慧来摄受有情,才不会让有情寻得话柄可说,也不会让有情心生嫌隙之念:‘你本身既没有圆满清净信心,于菩萨戒也不圆满,于布施也不圆满,也没有证得般若智慧,你凭什么来教导我们修行证悟,凭什么来对我们纠正、教诲、呵责、摈斥并且忆念于我们?’是故菩萨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方法,来摄受有情总体的身语意三业,或个别的身业、语业、意业,都能使有情三业导向正法,调伏烦恼,成熟业道。”
从上文中可以知道,宗喀巴否定空性心如来藏,于般若慧不知、不解亦不证,却要著书立论来教导大众求证空性得般若慧,决无此理也!末学奉劝修学《广论》者,如果还死抱著心外求法的宗喀巴所写的《广论》不放,不求证法界实相第八识,不肯观察意识虚妄以致不离断常见外道邪见,继续依循《广论》盲修瞎练,就如同渴鹿追求阳焰一般,法身慧命终究会渴死于相似佛法的外道邪论中。因此,《广论》的修学者应早日弃舍《广论》中的种种邪见,回归世尊所说正法而修,才是有智慧者,才是真正学佛者。否则,就算真能让您等到驴年的到来,届时依旧证不得初果,何况解脱生死与实证般若?
菩萨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是故证悟菩萨要发大愿,生生世世与众生同事;众生若需要世间财,菩萨与之;众生需要法财,菩萨亦与之;众生需要爱语,菩萨亦与之;世世都与众生同处同行而造作利益众生之种种事。《瑜伽师地论》卷43说:【如是已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其中所有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所有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所以菩萨如果要成就佛道,就要同时广度其他有情一起迈向成佛之路,就必须广行六度波罗蜜自度,以四摄法度他,这六度及四摄法是菩萨道的大嗢柁南;但是前提必须留意:要以正统佛教三乘经典的八识正理而广作闻、思、修的道业,勿落入《广论》六识论邪见及乐空双运的男女合修的外道止、观之中。
第九目 根本定与后得时
《广论》334 页说:
又此根本后得时,应如何行者?如尊者(阿底峡)云:“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由本后瑜伽,坚修资粮道。”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后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有者是于后得时修。谓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毘钵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时所修。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精进俱通根本后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于定时修,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时,徧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
此段文字再次显示阿底峡及宗喀巴不但未证空性心,乃至连解脱道初果应断之我见也未能断,三缚结具足存在,故不知“根本定”与“后得时”的真义,胡言乱语笼罩学人。宗喀巴所说的根本定是指打坐时意识心不起一念谓之根本定,出定后意识住于定外动中谓之后得。宗喀巴依阿底峡之语,谓资粮道众生修六度时,有的要在根本定中修,有的要在后得动中修。宗喀巴主张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的一部分,是根本定中修;施、戒、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般若的另一部分,是出定时动中修;精进度则于定中、动中都要修;忍度有一部分要在定中深思法意(指法忍),是在定中修;是故宗喀巴说:“住资粮道众生修根本定及后得动,皆不出六度的范围。”此是宗喀巴严重的错解根本、后得真实义理,也错解波罗蜜多的修持。
菩萨住资粮道,尚未证悟故未证得根本定,只能外门修集六度,以作为破参明心的资粮,故住资粮道菩萨行六度时,不是在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求,而是在生活中历缘对境中求。又菩萨开悟证真,亲证第八阿赖耶识,并现见意识心于六尘境界处处作分别,而阿赖耶识本体却如如不动,不理会六尘境界;因此确认阿赖耶识从本以来,于六尘境界不作分别,此时乃说菩萨已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如是菩萨证得第八识得根本无分别智,大乘种性已确定不疑,这样安住此一定见而不再生疑转易其见,心得决定得位不退,谓之菩萨得根本定。因此菩萨根本定所证第八识心本来已具足,绝不是以前没有,修后才有。菩萨根本定也不是如宗喀巴所说,于定境中一念不生谓之根本定。菩萨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此时只是对阿赖耶识的总相了知,故又称为总相智,成为七住位菩萨;菩萨非就在此原地踏步,更须悟后起修,内门广修六波罗蜜多,于历缘对境中,再深细观察阿赖耶识随缘任运中的无分别性,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而圆满般若的别相智,此乃后得无分别智所摄。是故菩萨修六波罗蜜多,不是如宗喀巴所说:“某某波罗蜜多要在入定中修,或某某波罗蜜多要出定后在动中修。”这是错误的说法。
阿底峡又说:【起根本定时,徧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大意是说:“生起一念不生的根本定,安住于定外时,遍观一切法如幻、如梦、如水月等八种譬喻假相,则能净除后得智,对境界不起分别;如是定中一念不生,定外不起分别,然后修习六波罗蜜多方便,即是三轮体空;于一念不生的定境中恒修止观双运,则得空性慧;方便与智慧双全即是佛道。”
这是宗喀巴藉阿底峡之语,作为《广论》上士道的结语。综观阿底峡所说的于定中一念不生,正是意识心,而于定外不分别的也是意识心。而且阿底峡也缺乏世间法的智慧,因为当意识在定外时,是不可能无分别的,此现量道理都不明了;阿底峡误以为觉知心中没有语言来分别时就是无分别,但是离开语言妄念时的觉知心,见到或听到……乃至知道某一法时都已经是分别完成了,并不是无分别的,所以当见到一物时立即分别完成而了知是何物了,并不是离语言妄想就是无分别;分别本是意识心的自性,当意识存在就没有不分别的,只有在非想非非想定中才没有反观自己的分别,但意识的分别功能还是在的,这都是生灭法的境界。佛说“意、法为缘生意识”,是由意根触法尘而出生意识,因此意识为依他起性,是有生有灭之法。而阿底峡、宗喀巴认为意识是不生不灭的、可以变成无分别的真心;如果依阿底峡的说法,以意识心在定中来修,永远也不能达到真正一念不生的境界,因为以后还是会出生妄念的;而且在定外来修,也永远不能不起分别;因为意识的体性,就是与六尘境相应故,时时刻刻都于六尘境界中作分别故,了知时即已分别完成故。故说阿底峡要以意识心为真心而修六波罗蜜多,来达到三轮体空,是虚妄想;误以为意识心一念不生,就能证得空性慧,更是虚妄想。
日常法师则是不依阿底峡、宗喀巴的论中文意来作解释,他企图以观察蕴处界的虚妄以后心得决定,解释为智慧的根本定;并以这个误会后的根本定,在动态之中观察一切法的虚妄生灭、缘起性空,作为后得定;日常法师说:“了解这些事情不是实有之性,而是如幻如化,这是缘起性空,……”1 认为这样就是证得根本定与后得定了。但他这个说法,其实连声闻初果断我见的根本定都不曾获得,更别说是大乘般若的根本定;因为他同样不承认第八识,当然不可能证得大乘般若根本定;他还是认为粗意识或细意识是常住真心,认同了阿底峡与宗喀巴所说意识常住不坏的邪见,不外于常见外道而想要以观察一切法缘起性空的知见,住于意识所知的这种意识觉知境界中,说这样就可以往上进修更深妙的佛法,其实从来未离凡夫我见的愚痴境界;因此,他企图提升阿底峡与宗喀巴所说意识一念不生境界的作为,并没有成功,也使他曝露了自己仍然未断我见、未断三缚结的本质。
注1 摘自:日常法师之《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录音带第142 卷B 面。
因此,《广论》的学人若欲成就佛道,首先要弃舍阿底峡、宗喀巴的邪理,应先弃舍应成派中观的六识论邪见,必定要依佛说的八识论正理,先观察意识等识阴六识,全都必须藉六根、六尘为助缘,才能从第八识如来藏中生起,以此断除识阴常住的我见;然后再以虚妄的意识心分别性,来寻觅真实不分别的真心阿赖耶识,因此而证得大乘般若的空性慧;再深入细观而得不退转于这个大乘般若的见地时,才能说是已经发起大乘般若的根本定;以后再深入细观第八识如来藏的种种别相,发起更深妙的般若智慧以后才是后得时的无分别智。然而触证真心阿赖耶识后,不妨真心、妄心继续同时运作,以能分别的意识来行六波罗蜜多,同时以现观不分别的阿赖耶识运行于六度波罗蜜多之中,来成就六波罗蜜多的三轮体空;以空性慧的总相智为基础,悟后起修别相智,成就别相智,作为入地的资粮。
第七章 《广论》的别学奢摩他之平议
如云:
大师(宗喀巴)自览,内有菩萨加持,外承诸人劝请,内外缘合,时机必应,遂于壬午年(师寿四十六)造三种士夫菩提道次第广论。如事渐次,造奢摩他竟。大师念云:
“虽造毘婆舍那,亦恐于他难生利益,不如且止。”其欲乐随稍退减。时文殊菩萨现身教云:“无论如何亦须造完,当能成就中等利益也。”(谓虽不能令一切有情,俱了甚深空义及修毘婆舍那法,然能令多数有情生解,故成中等利益。若不造者,则虽下等利益,亦不可得。)大师遂续造观法。于时起念,思择空性,便见空中有大般若经中二十种空之字句,字色如银,形相如写。如是等希有瑞相,难为尽录。又大师造论之时,其护法善神及地方天神等,现身劝云:“我等是莲花生大师及阿底峡大师之近事,今亦于汝之教法,成办顺缘,请慈悲摄受。”云云。故大师造完,于回向颂中亦为彼等回向也。
(录自《宗喀巴大师传》,页48~49,法尊法师译)
这是宗喀巴传记中所述他造完《广论》奢摩他后,再造所谓毘钵舍那的因缘。然不论其神话故事如何,单就文字上来说,宗喀巴欲造还休,心想:“反正我写了,你们也看不懂”,因为应成派中观自认“不须立自宗就可破他宗”故,其增上憍慢心态表露无余。后来又说是“文殊菩萨”的现身劝说,才写造观法。这里有几个疑点:首先,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止观,说的都是双身修法的止与观,以双身法的第四喜境界为终极目的,都是让众生修之便会下堕恶趣的邪法,宗喀巴自己不知,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萨难道会不知道吗?是故文殊菩萨绝不会为宗喀巴的邪法背书,也不会现身为他演说邪淫法的;假如真的有那回事,那一定是魔冒充化现的,因为宗喀巴说的止、观,是在戕害众生的法身慧命,自身本是魔民故,而他所见的黑“文殊”一定是鬼神化现的,不是真正的文殊菩萨故。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论之,平议,连载,四十二,-----,正雄,居士,宗喀,菩提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