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87期>

广论之平议(连载四十五)----正雄居士

[第087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3:0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论》之平议
《广论》340 页又说:
以一切奢摩他定皆须离沉,凡离沉没三摩地中,心皆定有明净分故。故缘如所有性之定慧,是就内心证与未证二无我性随一而定,非就其心住与不住,明了安乐无分别相,而为判别。
上文为宗喀巴欲破《广论》中所举他人的一种说法谓:“内心无分别住,无明了相说名为止,有明了力说名为观。”意思是:有人说,意识心不分别境界,但有昏沉时谓止,无昏沉而了了分明时谓观;宗喀巴说此种说法不应理。如是以意识有无昏沉,作为止观定义之判定,本来就是不对;但宗喀巴说:“故缘如所有性之定慧,是就内心证与未证二无我性随一而定。”这也不应理,因为宗喀巴所说的实证无我性,是依意识常住的邪见来说的,本身就属于未证无我性的凡夫,不离常见;如是未断我见而说已断我见、已证无我性,乃至说别人未证人无我、法无我,全都成为贼人指控别人是贼的无意义空谈。他大量抄袭佛教的经论文字,再依文解义,乃至曲解经论义理,更或多或少地夹带喇嘛教的各种邪知邪见,让学人不知不觉地落入其邪法的陷阱之中,这正是整部《广论》所运用的一贯技俩。宗喀巴在世俗谛人无我上所对治的我见已无法断除了,若要进而说到大乘的法无我与如所有性,那就更没他的分了!法无我是依如来藏所出生的万法都无实我而说的,是说如来藏才是真我;但宗喀巴既否定了如来藏,又如何能实证如来藏的真如性与法无我性?如是而说“缘如所有性之定慧,是就内心证与未证二无我性随一而定”,当然就全都是戏论了!
“法无我”所说的是蕴处界一切法无有真实我,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出生的,都是无常的生灭法,所以说一切法无我。一切众生的如来藏本体,始终一如,并不因为已证得无我或未证得无我而会有所改变。所谓依于如来藏之定慧者:当菩萨证得如来藏,于如来藏的真如体性已得现观,能确实观察如来藏的真实与如如自性时,名为证真如,才能懂得如;此时心中决不怀疑,心已得决定而不改变,谓之菩萨根本无分别智的止,止即是定心于此一所观的真如境界,故亦名根本无分别定;当菩萨证得如来藏,能现前观察如来藏对六尘万法都无分别,永远都是真实而如如不动,以此现观真如而生的无分别智慧,谓之菩萨根本无分别慧。无分别者本是空性如来藏的体性,无关修与不修,也无关已证或未证无我;这是从本以来就无分别的,不是宗喀巴所说的修行以后才成为无分别的。如是现观第八识心的真如法性以后,继续进修观察一切法真如的各种自性,才能称为观察“如所有性”,才能具足完成“如所有性”的止观;宗喀巴否定有如来藏故,他所说的“如所有性”,都是以世俗想象而压制觉知心不起分别,那是在压抑意识,使意识不起一念、多念分别,妄想成为一切法空而谓之空性,仍然落在识阴我之中;这种“无分别”并不是佛法中说的无分别义,这种“空性”也不是佛法中说的空性义;因为都是意识与“识阴有”之境界,而佛法中说的空性与无分别义,都是指第八识如来藏空性与如来藏本无分别的自性,超越三界一切有。又,意识有生有灭,也不能去到下一世,故宗喀巴所说的空性是意识心,是无常生灭的法,并不是真实空性的第八识如来藏,但宗喀巴把一世住的意识认定为可以往来三世“结生相续识”,证明他只是一个未断我见而落入欲界有的凡夫,不曾丝毫断除三界有,故完全不懂尽所有性,当然更不能知道第八识的真如性,何况能知道“如所有性”;既不知“尽所有性”也不懂“如所有性”,在《广论》中教人这二种八识心王的自性,都只是言不及义的戏论罢了。
《广论》340 页又说:【以心未趣向无我真实者,亦有无量明乐无分别三摩地故。虽未获得实性见解,但若执心令无分别,现可生起。故未解空性,生无分别定,无少相违。】
意思是说:“即使尚未趣向五蕴无我及涅槃真实的学人,在双身法中也能有无量光明与快乐之无分别定的缘故。虽然还没有获得真实性的见解,但是如果摄持觉知心专注在清明与快乐的境界之中而不生起语言文字分别,当下就可以生起无分别定的清明、快乐。所以,尚未理解五蕴缘起性空的空性的人,也能发起无分别定,在义理上并没有丝毫违背。”这样的说法或许是没有违背藏传佛教所执的邪见义理,但却完全违背佛菩萨所开示的佛法正理!佛法所说的无分别定,是以永远都有分别的意识心,亲证本来就无分别、永远都无分别的第八识─涅槃本际,如实证解故心得决定而不退转,才能称为证得“无分别定”。而不是外道宗喀巴所说的,将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分别的意识心,经由淫乐的专注而不去作分别,就说是无分别定,这样的说法其实是自欺欺人。事实上,意识觉知心仍是在了别第四喜中的乐、空,时时注意著,不让乐、空二种分别的作意消失,才说要乐、空双运;这本来就是有分别,还妄称是无分别。或者是不住在双身法中的时候,对于六尘境界明明就该去作分别,还故意不去分别,那就叫作麻木不仁。
然而,宗喀巴这样说的目的,其实也是要将喇嘛们所贪爱不舍的邪淫双身修法合理化,将他所说的无分别定再配合双身修法就是:“如果未通达淫乐之空无形色故是空性,未通达能领受淫乐的意识也是空无形色故名空性,但同样可以在乐触中有很清楚的乐觉感受存在,能一心在乐触觉受中一念不生即是不起分别,就是无分别定。因此虽然未证得‘乐受与受乐的觉知心都是空性’的空性见,但是于双身修法过程中,若能制心不起分别的话,也是可以生起无分别的心;故未了解觉知心与乐受都是空性的人,能如同已了解空性的人一样生起无分别定,二者是不相违背的。”由上说明就可知道,宗喀巴未断我见更不解空性,他误认淫乐之触觉无形无色就是空性,能领受淫乐触觉的意识心无形无色故也是空性,而不知空性是指如来藏心。宗喀巴认为令意识不起语言妄想时即是不起分别时,就是实证无分别定,而不知一念不生时仍然在分别六尘;这是未证空性如来藏,也不知如来藏本无分别的外道凡夫才会如此说,这也是宗喀巴为了合理化双身修法的谬论言说。正因为这个邪见,所以宗喀巴才说:“即使不知道觉知心空性与乐受空性的人,只要专注于最强烈的淫乐中而专心领受、不生起语言文字妄想时即是证得无分别定;所以懂得密宗‘空性’与不懂密宗‘空性’的人同样可以证得无分别定,二者是不相违背的。”就是告诉大家说:即使不懂密宗所说空性的人─譬如不曾学密的世俗人─专注在性高潮时也一样已经获得无分别定了。
宗喀巴接著又说:
若能由此久摄其心,以摄心力风生堪能,身心法尔能生喜乐,故生喜乐亦不相违。喜乐生已,即由喜乐受相明了力,令心明了。故说一切明了安乐无分别定,皆证真性,全无确证。诸证空性妙三摩地,虽有明乐 1 无所分别;诸未趣向空性之定,亦有极多明了安乐及无分别,故应善辨二定差别。(《广论》340~341 页)
注1、“明乐”的明,谓一念不生,又称为明光大手印;乐,谓淫乐触受,称为无上瑜伽。明与乐合说,就称为大乐光明。
也就是说:“如果能像这样长久摄持觉知心不去作分别,以此摄持觉知心不作分别的定力,专心于双身法中的乐空双运而生堪任的能力,如是身心自然就能出生喜乐,所以出生喜乐的觉受与觉知心的无分别也不相违背。当双身法中的喜乐生起的时候,就由于喜乐觉受之境界相的明了力,能令觉知心清晰明了而不昏沈。因此,若说一切明了安乐的无分别定,都需要证悟真实空性 2 的说法,是完全没有确切依据的。因为,证悟空性的妙三摩地之中,虽然是有乐、明的无分别境界;但是,乐、明及无念的境界,亦常常出现在未趣入空性(未了解乐受及觉知心二种空性者)的三摩地(专心受乐而一念不生的境界)之中,所以必须能够清楚分辨这两种三摩地的差别。”宗喀巴在这里隐晦地说:不论是已懂或不懂二种密宗空性的人,只要能够一念不生,即使不是住在双身法的性高潮中,同样都是证得佛法中说的无分别定了。宗喀巴误会经论中佛菩萨所开示“空性、无分别定、妙三摩地”的意旨,因为佛法中说的空性是指第八识如来藏,证悟空性的虽然是觉知心,但所证的标的却不是觉知心,更不是觉知心自己的一念不生境界。如果觉知心不去作分别就叫作无分别定,如果觉知心或淫乐觉受的体性能称之为空性,那岂不是凡夫就是贤圣、外道等同于佛菩萨,而外道法等同于佛菩提道了!怪不得宗喀巴会将乐空双运外道法当作佛法而写成二种《广论》,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止观法中隐说双身法乐空双运,继而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明说双身法的乐空双运,并且以隐语鼓励说:还不懂双身法的人也能获得无分别定,只要是觉知心中一念不生就是证得无分别定。
注2、此处的空性系指乐受空无形色及受乐的觉知心空无形色,都是密宗所说的空性,不单是宗喀巴的《广论》中如此说,所以四大派都以乐空双运为根本教法。
而且宗喀巴的智慧不太好,不知道自己的觉知心在“知”的当下已经落入想阴之中,一旦了知,即已经是分别完成了。在觉知心存在的当下,就不能离开分别;就算自以为觉知心不去作分别,事实上还是有分别;所以宗喀巴根本没有断我见,根本不知道觉知心存在的当下就已了了分别了。其实宗喀巴这样说法,是想要套用到喇嘛们所贪爱的“无上瑜伽”双身法的淫乐邪法之上,意谓:“假使能由这个法门长久摄持其觉知心,以摄持觉知心力量而有的动能,就可以出生堪能住持双身法乐空双运的功能;这个色身与觉知心是本来就如此能出生欢喜乐触的,所以说能出生喜乐,亦不会互相有违背。身心的喜乐出生以后,随即由觉知心对双身法欢喜乐受的法相能明了的力量,使得意识心明了乐空双运中的喜乐与空性不二。由于这个缘故,说一切已明了安乐无分别定的人,都已证得真实性,全都没有确实的证据。所有已经证得乐空不二的空性妙三摩地的人,虽然已经有了明与乐的乐空无二的无分别智;但所有尚未趣向乐空不二的无分别定的人们,也同样有极多的明了安乐以及无分别定的,所以应该善于分辨这二种乐空定之间差别。(因此不该说还没有证得密宗空性的世俗人,一定没有乐空无分别定。)”宗喀巴这里所说的目的就是要让双身法合理化,因为《菩提道次第广论》止观部分的这些隐说内容,就是在为《密宗道次第广论》明说双身法乐空双运的内容铺陈,因为无上瑜伽双身法的乐空双运就是藏传佛教的根本教义。
由上语译宗喀巴《广论》之文句,已经非常清楚明了,无需更老婆的再多作解释了吧!所以,由此就可以看得出来,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教学,就是在为将来正式修习无上瑜伽双身法的乐空双运、轮座杂交而作准备。宗喀巴心中是认为世俗人只要常常与异性交媾,或多或少都能与乐空不二的无分别定相应的,差别只是知道或不知道其中的乐空无分别定的道理而已。修学《广论》的人,读了他这一段论文以后如果还不懂,则接下来就要修学《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说的双身修法,以亲身体验双身法的喜乐境界来作对照,实修以后也一定会了解;除非未经人事就出家了,出家后又谨持戒律而从来没有交媾的经验。
在此要再说明的是:宗喀巴所说的证空性,是双身修法达到第四喜,男女双方都忘我的“无我”境界,保持此乐受境界不失,并且要能观察淫乐之触无形无色是空性,还要能观察受乐时的觉知心无形无色,也同样是空性;这时乐触与觉知心合一而不二,即是乐空不二;在乐空不二的状态中继续运动而保持乐触的觉受不退失,即是乐空双运,又名为大乐光明,如此而欺骗佛教徒是“证空性”。因此,宗喀巴才会说:“即使是没有学习双身密法而尚未证‘空性’的世俗人,也都有喜乐无分别定的生起。”所以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的止观,都是依于双身修法而隐说、而劝修的。日常法师可能早已知道《菩提道次第广论》后面的止、观内涵了,但考虑若将它传授出来时,学习者将会知道其中的乐空不二、乐空双运见不得人的秘密,可能会产生厌恶感而离去,所以每一次宣称即将教导以后,又都借故推托不说,最后终究是不曾讲授就舍报了。由此事实以观,很难确定日常法师生前没有修过双身法。
真正的证空性,是证得第八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无分别定本然存在,只是未证空性阿赖耶识以前不知而不能觉察这个事实,证空性心如来藏阿赖耶识以后才能如实觉知。然而,不论有无证得空性心如来藏,空性心如来藏从来都不领受身触的喜乐,能出生喜乐触尘相分的固然是祂,但领受喜乐触尘的分别心却永远都是意识心,只有意识的分别性才会有苦乐觉的领受故;但是宗喀巴从来都不知道色身与乐触的触尘都是由如来藏出生的,他误以为乐触的触尘是由意识与色身自然出生的。所以说他根本不知道法界万法的根源,是不懂般若实相的凡夫!再说“以摄心力风生堪能,身心法尔能生喜乐”这句话,如果是以禅定的阿那般那数息法来看,从1~10 顺数、逆数百千万数,如此精勤修习虽然也能摄心,但是要得身心轻安而生起初禅的身心喜乐,仍不可能;何况宗喀巴只是以呼吸作用而说能摄心,乃至使身心自然生起双身法的“禅定”喜乐,而不需另外配合双身法观想时的独门技巧,则一切修习数息法的人,早就都能藉呼吸法得身心轻安而发起双身法中的“禅定”喜乐了,但这是违背事实而说不过去的。由此等说法观来,也是证明无因论的宗喀巴未能实证空性,更未能了知《解深密经》的密意;他援引《解深密经》的经文,只是用来瞒骗世人,企图使世人误以为他的说法与经中释迦牟尼佛的说法相同。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论之,平议,连载,四十五,----,正雄,居士,宗喀,菩提道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