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性广认为:了知色法、心法等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合和,就能够破除从能识、所识的相应中产生的统觉幻我,也就破除了生死的根本—我见。这其实无法断我见,因为必堕断灭空而生恐惧,于是返身建立细意识常住说,回堕我见而不自知。而释性广认为了知心法是因缘合和,就能破除能识所识之幻我,可知其以能识所识作为一切心法,除此之外,别无非因缘合和的第八识真心如来藏。从释性广主张真实禅是「破除能识所识之觉统幻我」而不是亲证第八识真心如来藏,即可知她是否定第八识如来藏而堕于六见处的断见者。换言之,释性广主张法界中只有色法、心法等一切有为法存在,并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心的存在,因此只要了知色法、心法等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合和,就破除了生死的根本—我见。可是,如果法界中只有色法、心法等一切有为法存在,并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心的存在,那么阿罗汉舍寿而因缘不再和合时,色法、心法等一切有为法必然灭尽而成为断灭空无;因此释性广所谓「断我见」的内涵,便完全等同于「断灭见」而没有任何区别。因此,释性广所说真实禅的内涵,完全等同于断见外道;教导信众修学强良禅而不是真实禅,却受信众四事供养,同于强良马。
其实二乘人断我见的「小乘禅」,并不等于大乘禅宗证悟第八识如来藏而开悟明心的真实禅。在《杂阿含经》第65-68经及第206经中,佛陀将观察五阴虚妄的小乘禅称为方便禅思。例如《杂阿含经》卷3第65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70
佛陀说如实观察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虚妄不实,称为「方便禅思」,而不是「真实禅」。然而不可以因此便认为释性广说「了知色法、心法等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合和」、「破除能识所识之幻我」,也是能断除我见的方便禅思。因为释性广认定人类只有六识71 而又否定第八识的永存不灭时,已成为佛陀所说的于内有恐惧72 者,如是类人必然会成为于外有恐惧者;当她读到《阿含经》中说应该方便观察五阴(包含意识)都属因缘合和而应灭除,方能入涅槃离生死时,必然恐惧堕于断灭空中,因此不可能断除意识心常住之我见,不得不建立细意识常住说,而我见具在,故其所说仍非小乘声闻禅中的方便禅思。但即使有人所说是真正的小乘声闻禅的方便禅思,仍非佛陀说的真实禅,因为《杂阿含经》第65经所说的方便禅思系灭六见处的错误,但是不能彻底灭除第六见处中对于法界实相堕于想象猜测的过失。因此小乘禅只能称为方便禅思,而不能称为真实禅,因为没有实证永恒存在的真实法第八识如来藏的缘故。
方便禅思不但要灭除将色法与前七识心作为真我的常见,同时也要灭除错以为生灭的色法与七识心可以不依第八识真心而独立存在的断见,但仍不能彻底了知第六见处。而真实禅是以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彻底灭除六见处的错误,故迥异于方便禅思。所以《杂阿含经》第926经与第65经所说的真实禅与方便禅思,皆是以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作为大前提。但是释性广将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实禅,错误地解释成为只是观察蕴处界的虚妄,而不需要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因此不但不是二乘人观察的方便禅思,更不是大乘实义所亲证的真实禅,而是属于断见外道的虚妄想像,此想象则系源于意识常住的我见而生,显示释性广未断我见。
真实禅所要亲证的目标是真实存在而永不坏灭的涅槃本际,释性广所说的真实禅却只是破除「统觉幻我」。然而,「统觉幻我」已经是「虚幻」,绝非是「真实」;如果破除「统觉幻我」而没有第八识真我存在,就只是断灭空无而不可能是「真实」。如果释性广坚执「破除统觉幻我」之见解为真实时,其实是堕于意识虚妄建立的「破除统觉幻我」的认知境界里,系堕于六见处的「识见处」中而不自知。因此,释性广对于真实禅的解说,正好证明其未断我见的本质,同时证明释性广所说的既不是小乘禅法而不懂方便禅思,也不是大乘禅法而不懂真实禅,正是「强良马」所修习的「强良禅」,是本质属于外道知见的错误禅法。
由上分析可知,大乘禅所修习的内涵,是完整灭除六见处的真实禅;而小乘禅所修习的内涵,是灭六见处而没有彻底灭除第六见处的方便禅思。因为二乘所修的方便禅思,只是如实观察蕴处界的虚妄不实,对于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实存在虽然信受佛语,但仍然堕于猜测与想象之中。所以,小乘禅只能称为方便禅思,而不能称为真实禅,因为没有实证唯一真实之法第八识如来藏,对于真实法仍然堕于猜测、想象的缘故。因此灭六见处是大乘见道所实证的内涵,而不是二乘声闻见道的内涵。73
综上可知,慧能大师以「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作为中国禅宗实证内涵的定义,不但与大乘经典相契符,也与阿含本义是完全相符而没有差别的。阿含部经典既然已经记载,佛陀以真实禅与方便禅思完整地宣说大乘禅与小乘禅的内容差别,显示大乘禅与小乘禅的不同与差别。那么是否有更多的文献证据可以证明呢?本文接着探讨阿含部经典中的禅宗公案。
51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译,《禅学思想史》,大千出版社(台北),2003,页91。
52 此译本在第二篇「小乘禅」的〈序说〉中,虽译为「本章」,其实是意指第二篇。
53 《禅学思想史》第二篇「小乘禅」共有十六章:一、四禅八定,二、四禅之内容,三、四无色定之内容,四、灭尽定之创说,五、外道五通与漏尽通,六、止观,七、三昧,八、十念与二甘露门,九、安般念,十、六妙门,十一、十六特胜,十二、八解脱,十三、八胜处,十四、九次第定十遍处,十五、佛弟子中之禅僧,十六、祖师禅之先驱。
54 禅宗之禅是般若的实证,不是禅定与小乘禅观。
55 《大正藏》册48,页349,下16-20。
56 《大正藏》册48,页352,下13-16。
57 第八识如来藏所具有的「成佛之性」,即是圆成实性。意谓第八识如来藏具有圆满成就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法的功能德用,使得有情得以存在于十法界中,故一切有情可以依于第八识如来藏之圆成实性而成就佛果。
58 忽滑谷快天说「盖小乘禅之内容颇为简单」,但现代大师及忽滑谷快天等人,连声闻法中最简单的断我见,都无法证得,显然小乘禅的内容对于这些人而言仍然极深奥,故说他误会声闻禅。
59 《大正藏》册2,页235,下28-页236,上2。
60 同上注,页236,上6-7。
61 帝释天王名。
62 《大正藏》册2,页236,上11-19。
63 《杂阿含经》卷15:【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大正藏》册2,页101,下26-28。
64 《大正藏》册1,《长阿含经》卷20,页133,中17。
65 人间的有情众生,以受用段(抟)食为主而生存,但是其实是四种食皆受而生存。但因段食的作用明显,故以受用段食偏胜。
66 《大正藏》册1,页133,下3-4。
67 中国禅宗祖师所证悟之标的为如来藏心,详见平实导师所著《钝鸟与灵龟》书中考证。正智出版社(台北),2008.10。
68 此处教导真实禅的大乘菩萨,不必然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的开悟大乘实义菩萨,只要没有未悟言悟,没有否定禅宗所应实证的标的是第八识如来藏者,能够如理作意教导佛弟子者,不论悟与未悟皆是真生马。
69 释性广著,〈无住生心—禅七开示录(十六)—出堂日晨诵〉;《弘誓》92期,佛教弘誓学院(桃园),2008,页54。
70 《大正藏》册2,页17,上24-28。
71 释性广于〈「人间佛教禅法」之实践—以「结期精进禅观」教学为例〉中说:【印顺导师以「人间佛教」之弘扬,归结其一生思想与学问之宗趣。依此,从禅观修证学理的探究与深化而言,笔者所撰之《人间佛教禅法》一书,即是分析并综論导师在禅修方面的卓越見地与研究成果,并从导师禅学研究方法的启发中,陸续发表一系列禅学研究的論文。】(《玄奘佛学研究》第四期,玄奘大学(新竹),2006.1,页130。)其继承释印顺六识论人间佛教思想,故其亦是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的六识论者。
72 于内有恐惧,谓闻有内识如来藏而自己不知不证,故生恐惧而不乐否定意识等自我,转为对外法意识之灭除有所恐惧,坚持意识为常住法而不愿否定之,我见具在,成为于外有恐惧。详见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二辑,正智出版社(台北),2011.1。
73 有学者吕真观主张「声闻见道的内涵是六见处」,并不正确。请参考:吕真观著,《实证佛教导论》,橡树林文化(台北),2010,页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