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要开始跟大家谈到菩萨修行的位阶,总共有五十二个位阶。这个位阶是从信(就是相信的信),信位开始的,所以我们今天课程的内容就是十信位单元。首先也许有菩萨会问:“为什么要从信这个部分开始讲?”我们常常在强调:世间尽管有许多的事物,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的宗教,也许讲到最后都会发现有许多的部分,是所谓迷信的成分,甚至有愚信盲信的成分在里面。佛教在这个部分是非常的清楚界定的。在佛教讲教理的时候,要求的是正信。这个正信的部分,不是愚信,不是迷信,也不是盲信!这个部分讲的是智信!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希望大家要有智慧,要如理作意的思惟之后,把听闻来的教理成为自己的见解,这个就是所谓的要有智慧的成分在里面。可是另外一方面呢,我们也要求大家听闻教法的时候,要没有慢心!因为没有慢心,你才能够至心的信受老师教给你的东西。所以我们佛教里面常常提到佛教修证的这个程式:闻、思、修、证这个程式,但同时还有信、解、行、证这四个程序。这四个程式实际上彼此是完完全全,内容上是完全契符的。因为闻这件事情本来就有包含适当的信在里面。怎么说呢,我们先举世间法来讲:我们在世间法的时候,比方说当我们进到课堂里面,老师教授给我们知识的时候,有许多的知识,都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所以老师教的时候,我们就吸收、听闻、把它记下来,然后再来整理。如果说我们在听闻老师教的道理的时候,没有办法去除慢心,老是认为自己比老师的见解要更高深,或者是处处怀疑老师所说的内容的话,那么也许一堂课下来,我们能吸收的就非常非常的有限。所以从世间法学习的历程来讲,其实我们在听闻老师的教诲的时候,本身就已经蕴涵了一定程度的相信的成分在里面,那么这个相信必然要适当的把自我的慢心去除掉,否则你是无从去相信另外一个人对你所说的道理。
世间法是如此,出世间法又是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华严经》里面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之前,是带了五百个童子去拜见文殊菩萨。善财童子就请问文殊菩萨:“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才能够学菩萨道,并且令普贤行速得圆满呢?”文殊菩萨就开示说:“你应该要积极的去寻找善知识,并且在你找到善知识之后,你应该做到:‘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方便善巧勿见过失。’ ” (《华严经》)。这两句话刚好就用在我们这里,传达了我们的意思!因为你对于善知识的开示,你对善知识的所有教诲,都会随顺;并且对善知识所行的,要教你的这些善巧方便的话,不要去寻觅这些善巧方便的过失,而是要看看这些善巧方便,到底要教我们悟得的道理是什么。所以从《华严经》的故事里面,我们就知道要修道的话,需要有善知识;可是呢,善知识要对我们有所助益的话,那么我们一定要降伏自我的慢。我们要对善知识有信心,这个就是信的部分。
此外,在《增一阿含》里面也有“七事水喻”的说法,也就是说佛陀用沉在水底与否,来比喻一个人在解脱道上面的修行。佛陀很清楚的说:除了出水而住(初果境界)的人之外,其他的人,比方说长时间隐没在水中的这些人,就比喻是我们长时间在三界里面浮浮沉沉的这些人,出不了三界的这些人,其实这些人都是信根薄弱到几乎是等于零的状况。那么随着这个信根的增长,才会逐渐的有机会探出水面来观看,乃至于有机会能够出水而住,这一切都是由于信根产生了力量(信力)。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修行之初的时候,必须要有信,必须要有信的圆满成就(发起信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菩萨位阶的时候,一开始是用十信位来作为一个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