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净土>三资粮>

修学念佛法门三资粮--信愿行(2)

[三资粮]  发表时间: 2016-01-11 12:30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2)功夫就是定力
我们说功夫就是定力。念佛要得力,必须要定力。经由相信念佛法门,以及发愿修持念佛法门而起的信力和愿力来系念思维和修持,会产生定力;会修的人从持名念佛里面也会产生定力。一般人修学念佛法门,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就从持名念佛来作个简单的说明。
念佛的功夫,持名是入手的方便。持名的法门是针对末法时代---尤其是佛法即将失传,即将消灭的最后一百年的众生而说的。因此主要是以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和弥陀世尊的广大愿力来做为念佛法门的主干。因此讲持佛名号和系念思维。
既然由持名做方便来入手、来修学念佛法门的人是最多,那我们就用持名的方法来说明;刚开始有相的念佛---持佛名号,嘴唱耳听、心念心听、是两个层次。刚开始参加共修,一面嘴唱,一面练耳听,练习久了之后佛号不容易断。但是佛号虽在,仍会打妄想,同时并进。这时就要转进,叫做「心念心听」,善知识告诉我们:「心里面念佛号的时候,心里面也要去听心中念佛号的声音」。
如此专注于佛号上,心不会去打妄想。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如果善知识关心他的从学者,就会教导大家改为心念心忆。心念心听时有佛号在,心也在注意佛号,可是不一定在想佛。心念心忆是有佛号在,心里面也在想佛;借着每一句佛号来提醒我们正在想佛,这才叫念佛。所以严格来说,心念心听不是念佛,是在注意佛号的声音。当佛号在心里面不断重复时,我们想佛的忆念也应当因为佛号不断而忆念不断。练习纯熟以后,还要转进,要开始练习着详细观察心念心忆的时候,忆佛的念是怎么一个状况。观察到很清楚的时候,就把念佛号的那个念---也就是把佛号的声音舍掉,只剩下忆佛,想佛。忆佛想佛才是真念佛啊!此时忆佛不必透过佛号,也不必透过形像,我们把这个境界施设一个名称,叫它做无相念佛。
这无相念佛虽然无相,却不是真实无相;因为还有个意---在思念、在想念的心相。如何才是真实的无相念佛呢?那就要透过体究念佛的阶段才能到达。要到这个阶段很不容易;因为一般的人,尤其是持名念佛的人,比较安分守己,没野心;但是相对的,根器也就比较小,往往把自己压得很低。听到无相念佛法门,就说:「我是什么人?我那有可能修这个法门?那是大菩萨的念佛法!」这就是说,心性比较脆弱、懦弱。
有的人,心性虽然很强,但是不在发大心上面去坚强,而在执着我见上坚强,听到无相念佛法门就讲:「没有这念佛法门啦!骗人的啦!这一定不是念佛法。」一脚就踢开,两掌就往外推啦。那就是知见不够。知见够的人,听到无相念佛法就会喜欢,很快就相应了。知见够的人他心里面会想:「我试试看,大不了三个月、半年受你骗,如果试过了,真的不行,是骗人的,那时候再离开也还来得及嘛。」所以如果有人听了就不信,也不肯练习,这就表示他跟这法门无缘。有缘的人就会试着修修看,等到无相念佛学会时,就会信心百倍。因为功夫有了,就知往生极乐一定没问题了;所以他就想:「讲这个法门的人,真的没骗人。我应当要再深入探究」。
现在既然修到这地步了,接下去究竟要如何进修?接着他会去寻找善知识的著作;像莲池大师就曾谈到如何体究念佛?净土祖师也有讲到很深入的地方,尤其晚期的著作,虽然份量不多,但是讲得很深入。念佛人到这地步就知道要体究念佛了,然后就开始涉猎一些体究念佛的知见,知见有了,可以凭借无相念佛的功夫开始去体究。
体究过了一段时间,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这就是自性弥陀」,但是不能见到佛性,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果地无相念佛。三结断的缘故叫做果地无相念佛。因到此地步,信心更坚强,就想如何可以见实相?实相是有可见的,虽然说实相无相,但实相又无不相,一切相又莫非实相。然后又开始体究。辛苦地体究很久之后,终于见到佛性,称之为亲见自性弥陀,这时才叫实相念佛。这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
但是这样的修行过程,必须要有方便善巧使定力迅速增强。如何把平常念佛想佛的那个念分析出来,移到日常生活中来。因为要分析它!静中比较容易,所以坐下来念。心念心忆分析很清楚之后,把佛号舍掉,心里面只有忆佛的念,然后把它移到走路之中、吃饭之中、做事情之中来;这是一种方法。但是我们讲无相念佛法门这个功夫呢?还有另外一个方法---从拜佛里面去增强它,效果特别的迅速。这个方法留到后面,谈到无相念佛的阶段再说明。
(3)功夫与信力、愿力互相影响
在这个部份我们要说的是;,有信力与愿力,才可能有功夫,因为没有信和愿的力量就不可能付诸于实行,去锻炼念佛的功夫;所以要学念佛功夫之前,先要有信,然后发愿;我信这个法门,不管是信「心念心忆」的法门或信「无相念佛,体究念佛、实相念佛」的法门,或信有极乐世界,信有弥陀世尊的慈悲大愿。一定要先有个信,信了之后发个愿:「我将来愿意到极乐净土去,我愿意修学到这个次第」。这样的愿发起之后,才会产生动力。
凡事都有动机,如果没有动机,不可能产生力量;所以先由动机产生力量,有了力量才能修学念佛法门,才会全神投入。因此信、愿和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有信有愿有行,力量才会强。但有信有愿而没有行,或行不得力的话,信力也会衰弱,愿力也会跟着衰弱,三者互相影响。一般念佛人的信力和愿力比较微弱,就是功夫修行不得力。所以,愿意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修的话也不错,因为姑且一试之后,功夫上手了,信就强了,愿力也跟着强了。
至于人们常常说的:「愿力不敌业力」,这句话其实有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我们要先探究:「业力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业力虽然不是东西,但影晌我们非常的大。业---一般人都想得很神秘复杂,但它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复杂。简单的说---习性、惯性,就是业。
我们过去生贪惯了,生气惯了,无明笼罩惯了,所以这一生也是一样照那个习惯去做。如果我们今生听闻正法,精进修行;刚开始心里面会产生冲突,一方面会觉得:「喔!这香肠好好吃也!这腊肉好香哦!」可是一方面想:「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我还一天到晚要吃众生肉,不是间接杀害众生吗?」起冲突了,心里面好痛苦喔!那就是说,要舍口腹之欲,跟要修念佛法门之间冲突了。然后经过很久的挣扎、进进退退,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从此不吃它,从此精进。那就是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贪口腹之欲的惯性,渐渐被消除掉了,这就是业的改变。
一个人惯常于打打杀杀的江湖行,喜欢动不动就瞄你一眼。你如果回瞄他一眼,他就将你「白的进、红的出」。这种人长命的少,因为习性一直不改的话,被杀的机会一直在增加。因为过去生大多是这样,所以怨家债主很多,总是会相遇的。今天决定要改邪归正,弃恶迁善。可是那一些怨家一天到晚来骚扰,忍不下时,两方就打上了,杀上了,这习性很难改。你要饶他,他不饶你,所以江湖行,要退出来很难。能够退出来的人,真正值得佩服,因为这种习性根深柢固,深不可拔。这个习性就叫业力。
所以「业」,有的很难转,有的很容易转,所以说,有定业有不定业,又有共业不共业;定业之中又有不定业,不定业里面往往转变又成为定业。在千变万化之中,就要靠我们自己坚定心志,想办法去把这习惯改变过来。当一个人改过迁善之后,下定决心远离一切恶缘;改名换姓,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谁也不认识他,过新的生活。但是要过新生活之前,自己的习惯要改,习惯如果不改,这个业还是在。习惯改了,业就从定业成为不定业,从共业转成不共业。这个时候我们说,他的业消除了或减轻了。
念佛人也是一样,要想让信和愿能够不被业所影响,要靠功夫;功夫修学成功的时候,心里面很笃定的知道走对了路。从此就会觉得世间的那一些跟解脱往生不相干的东西,其实不重要。因此贪恋那些事情的心,开始降下来、开始淡化。淡化之后愿力就不受业力所转,可以照自己所发的愿,一直前进。然后信就越来越强,所以增强信力和增强愿力,要靠功夫;但要修学功夫,却须要升起信力和愿力,此三者互相影响,使得我们念佛层次的升降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说信愿行的这个「行」很重要,若能依我们所说的知见和方法去行,就能够产生功夫,所以能够转变业力。因此,听了之后要去做;听了不做,那叫学问,叫做常识。跟解脱不相干,跟往生极乐也不相干。听了之后要思维、要系念,然后付诸于实行,这样功夫才能成就,念佛的目的才能达成;所以行门的功夫非常重要。
(4)三福净业与功夫应齐头并进
但是有的人福报不够,无法修行,因此前面所说的三福净业和功夫的行,两者要并进,不可光要修功夫的行,前面的三福净业不修,那就「不行」;不肯修三福净业,福报不够,就无法修深妙的念佛法门。有的人过去生修了很多福报,今生不修福还可以,但有的人过去生从未修福,今生也不肯修福,只想修功夫,就会出问题。不修没事,一修怨亲债主通通来了,精神就开始恍惚,最后就错乱。这个人是福报不够,福德做得不够。所以事行的二个部份:三福净业跟功夫,要齐头并进,不能忽略。
3、理行之其它资粮
理行就是体究念佛,体究念佛除前面讲的事行之外还须要准备别的资粮。这一些资粮,分成三点来说明
(1)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
植众德本,就好像在栽种功德树一样,一棵一棵去栽种。就是前面讲的三福净业,一样一样去做,一生又一生去做。不好的远离它,好的就去做。因为植众德本所以能同时广结善缘。广结善缘从过去生就结,今生还需要结。有的人很清楚的知道:「要找一个殊胜的法门很不容易。」实际上有位同修,台湾东西南北大道场都跑遍了,还是学不到他想要的东西。就想:大概真的善知识不求名闻,都躲起来了。他就开始往深山里面到处去找,凡是看到山上有寺院,有出家人就去请求开示。虚过了七八年,仍旧找不到使他得力的修行法门。所以他走过很多道场,山顶上,深山里的,他也知道。后来又找到我们这里来,在上次禅三见性了。那么他为什么能找上来?因为广结善缘,所以人家告诉他「有这个法门,你去试试看。」他因广结善缘而得大利,所以广结善缘很重要。
如果广结恶缘,到处看不起人,高慢到什么地方都觉得我最好,「你们学那个算什么!」到处要跟人家辩论,要降服别人。如此就没有人会告诉他了。这种慢人,跟他介绍好的法门,他一定不相信,所以人家若有好的因缘也不会跟他讲,那他永远就停在那个层次。所以第三部份讲「修除高慢」。慢心最难除。慢不只是高慢,还有卑劣慢。当一个人很自卑时,也会表现出傲慢;因自卑,怕人瞧不起,就摆出高傲的样子。让人家误以为他可能很富有、或可能很有权势、或可能很有地位。这是因为心里面自卑,所以产生了卑劣慢。
有的是高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或觉得自己很有钱(其实不过几佰万、一两仟万就觉得不得了了)。有的人学佛两三年,就说:「佛法我都知道了啦!」真的吗?再学上五六年就知道「唉啊!佛法学不完也!」这叫高慢。在《莲宗宝鉴》卷六里面说:「念佛一门,意含无尽,是故祖师立教,利钝兼收,有实有权有深有浅有顿有渐皆可修持。上根者参究坐禅,中根者观想持念、六时修礼、日夜专精。(下根者)下至十念成功,各有行相次第阶梯。」
聪明伶俐的学佛人,听到念佛法门就说:「唉呀,念佛有什么好念的,四字洪名,六字洪名,谁不会?」瞧不起念佛法门,那是他误会了。真知道念佛法门的人不这样想;上根的人来,有适合他的念佛法,下根的人来,也有适合他的念佛法;念佛门所包含的修行法门非常广泛。净土宗的祖师建立这个教门,利钝兼收。利根的人来,我有利根的法给你,钝根的人来,我有比较浅的法给你。要追求实相的人来,我有实相念佛法给你,要追求权巧方便的人来,我这里也有权巧方便;你要追求什么样的法,给你什么样的法。你说「我跟器不好,要浅一点的」,也有浅一点的法。你说「那些渐修的法我不要,我要顿悟」,也可以,念佛门也有顿悟之法。你说「顿悟是上上根人,我不行」,那好,你就渐修,也有渐修的法门。上根人修十六观,从观想而入理。中根人叫你心念心听,心念心忆,也可以。乃至下根人,说我没时间念佛,(其实是骗人,作个借口。)也好,你没时间念,一天念十个呼吸---每天望空而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个呼吸看能念几句;念五句算五句,念十句算十句,一个呼吸念完,第二个呼吸再念,总共十个呼吸就好,这总有时间吧!不好推辞了,这就是十念法门。每个呼吸念佛号的时候就去想佛,十口气念完了,不念了,不想了,也没问题,临命终时也让你往生,这是下根人。
所以,要什么法门,有什么法门。因此,不应该有高傲的心,傲慢的心;不能轻视念佛法门,不能轻视念佛人。也不能轻视别的念佛人,说「我念佛念得最好,你们太差了。」这样的话,人家若有好的法门,就不会和我们讲。所以修除高慢才能广结善缘,广结善缘才好植众德本,这是第一个资粮。
本文标签:三资粮(23)念佛法门(55)信愿行(3)三福净业(52) 本文关键字:念佛法门,三资粮,三福净业,信愿行,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