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名相>名相二>

空相

[名相二]  发表时间: 2015-07-13 13:50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见闻觉知的妄心,为什么说祂是“妄”?因为妄心祂不能遍一切时存在,祂不能遍一切处存在,祂不能遍一切界存在,祂也不能遍一切地存在。因为不具足这四种“遍”,所以说祂无常,无常所以叫做“空相”,所以不是般若所说的空性。真实心却具备了这四种“遍”,体性真实存在,可以让人在证悟之后现前体验祂的运作,这四种遍,就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界、遍一切地”。但是真实心的法相,祂虽然有真实体性,可以由证悟的人证知而现前体验祂的体性,却又是无形无色的空法,不是色法,不是物质的法,所以又叫做“空性”。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
 
“空”有两个含意:一个是空相,一个是空性。妄心之相也是空,真心之相也是空,同样都没有形色,都不是物质的色法。《心经》里面讲“诸法的空相”,说见闻觉知的心——眼耳鼻舌身意识等六心——无常、变异、终归坏灭,但是诸法却必须依见闻觉知心及如来藏真心,和合运作以后,才能间接的生起在我们的觉知心中,所以诸法也是同样的无常、变异、终归坏灭,所以叫做“诸法空相”.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
 
是诸法‘空’相”,这五字有什么密意?妄心的法相是无常的,终归于空无,所以叫做“空相”。真心的法相也是“空”,但是祂的法相虽然是空,可是祂有真实体性,所以不叫“空相”,祂叫做“空性”,有时也简称为“空”。真心与妄心两种心,都是“空”的法相,所以合在一起而说“是诸法‘空’相”。真心如来藏如果不能摄取四大元素,如果不能依祂的“大种性自性”而摄取四大元素,而变生出你的色身,那么这个真心就不算是有真实体性了,这个道理在《楞伽经详解》里面,我曾依照经文的真正意思而解释过了。
此外,真心如来藏又另外有许多的自体性,必须是中国禅宗证悟的人才能少分了知的;是证悟的人进修别相智与一切种智以后,才能多分了知的;这个多分的了知,就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的玄奘师资,所共皆亲证的智慧境界,也是我所依据,用来破邪显正的智慧;是次第进修到佛地以后,佛世尊才能具足了知的;所以真心如来藏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因为祂有许多真实的法性存在,而且这些法性常住于世间及出世间境界中的缘故。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
 
诸法都是空相,所有的佛菩提,所有的解脱道,都是依如来藏为体,而从我们的五阴、十八界的现行,来说佛菩提智,来说解脱道的知见;当你入了无余涅槃的时候,只剩下这个第八识真实心,什么都不存在了,所以也就“无智亦无得”,苦集灭道也就统统不存在了,苦集灭道的智慧也全部都不存在了。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上面这一段经文中,所显示出来的真正义理,就是“是诸法空相”这一句经文的密意。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
 
所谓的空相,包括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及诸法等法在内,这些都是空性藉缘而出生的法,本来就是刹那生灭不已的虚妄法。譬如五阴,就是色阴、识阴、受阴、想阴、行阴;前一法为色法所摄,后四法为名所摄,总名为名色,又名世俗谛。当中的色阴有十一种,包括了五根、五尘、法处所摄色在内。有了空性所生的色等五根,就能摄取共业有情共同变现的山河大地的外五尘,而有了内六尘的出现;这五根、六尘,乃是依他法才能存在的法,所以是生灭法。又有了五根及意根的六根与六尘相接触,识阴六识就出现了;这六识,乃是空性藉缘而出生的法,是被生的法,也是依于虚妄的六根、六尘而有,当然更是虚妄。受阴,乃是依于色阴、识阴之后,而有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既然受阴是依于空性所生的色阴、识阴之后而有,当然更是虚妄。想阴是依于空性所生的色阴、识阴、受阴之后而有的了知;又行阴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当然都不是真实法。由此可知,五阴当中的每一阴,当然没有一个是真实法。
......
接下来谈空相与空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等。既然空相是空性所生之法,当空相在运作时,空性当然也同时同处配合运作,故说不即不离、非一非异。所谓不即、非一,表示空相与空性,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法,不是同一个法;所谓不离、非异,表示空相是空性藉缘而出生的法,不能离开空性而有,离开空性而说有空相,那都是心外求法的外道。
或许有人会怀疑,空相与空性真的是不即不离、非一非异吗?这有经典为据,佛在《杂阿含经》卷3曾开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也就是说,生灭不已的蕴处界的我,并不是真实我,故名非我;可是蕴处界的我,也不能说它不是真实我,因为蕴处界的我是从真实我藉缘而出生的法,也是真实我的局部体性,不能离开真实我而有蕴处界我的存在,故名非异我;又蕴处界的我与真实我,同时同处配合运作,故名不相在。如是“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就是在说蕴处界的空相与空性为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的道理。又如果将空相摄归于空性,空相也就成为空性了,这两者关系也就成为不即不离、非一非异了。
既然空相与空性的关系是不即不离、非一非异,当然也可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所以《心经》卷1才会开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然而这个空性真的很微细,一般凡夫有情、二乘愚人及新学菩萨是无法亲证的,唯有久学的菩萨才能证得。然而菩萨要证得这个空性,不能离开这个空相而证得;因为离开这个空相,那是无余涅槃的境界。空性本身又无形无相,菩萨又如何能够证得呢?所以 龙树菩萨在《中论》卷4才会开示:【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也就是说,菩萨如果不透过世俗谛的空相去参究、去寻找第一义谛的空性,那是不可能证得空性;如果离开世俗谛而想证得空性,就会如六祖慧能大师的开示:“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经过上面所说的空性、空相,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后,再回头来看 文殊师利菩萨与 维摩诘居士的对话。文殊师利菩萨问:“居士啊!你的房间为什么没有侍者呢?”维摩诘居士回答:“不但我这个房间是空的,诸佛国土也一样是空。”这是 维摩诘居士将侍者的蕴处界及诸佛国土的空相,摄归于空性的实际理地迥无一法的立场来回答 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知道 维摩诘居士以空性的立场来回答,故意装作不知道再问:“既然是空,是以什么为空呢?”维摩诘居士也知道 文殊师利菩萨明知故问,再一次用空性迥无一法的立场来回答:“因为空,所以空。”文殊师利菩萨继续再问:“既然是空,又何必要空呢?”维摩诘居士知道 文殊师利菩萨要问空性的自性为何?所以将空性的自性直接说出:“因为无分别空,所以叫作空。”既然 维摩诘居士已经将空性无分别的自性说出,文殊师利菩萨就打蛇随棍上,再问:“这个无分别的空可以分别吗?”维摩诘居士回答:“能分别的空也是空。”维摩诘居士是说,能分别的空相属于空性的局部体性,如果将能分别的空相摄归于空性,能分别的空相也就成为无分别的空性了,以此来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等。
......
凡是说到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诸法等等,那是空性藉著种种缘而出生了生灭不已的空相,那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凡是说到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即不离、非一非异等等,那是将空相摄归于空性,将空相的体性摄归于空性,生灭不已的空相也就成为不生不灭的空性了;生灭的空相既如是,垢净、增减的空相也是同样的道理,将它们摄归于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空性,垢净、增减的空相,也就变成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所以,《心经》卷1才会开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等。
 
「空」这个义理,它是两种空,有所谓的「空性」跟「空相」:空相因为是一般众生可认识的这个范围,因为它有法相,所以称为空相;也就是生灭法,也就是蕴处界的五阴十八界等等、十二因缘这些法。可是,另外有一个法,祂是我们生命的本源,祂是不生不灭法,可是祂的法相极难观察,不是一般众生能够观察得到,所以我们一般说祂是无形无相的;因为祂是无形无相,所以我们说祂是空性。
 

 

本文标签:空相(18) 本文关键字:空相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