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证如来藏“此经”后,你可以用见到中央大殿的基础一世一世修学下去。你应该要先证此经,而不是说要先通此经。因为究竟通达此经,不是我们现在所能够作得到的,那是诸佛所共证的。想要能够初分通此经,当然先要依照世尊祂老人家的开示,要先在六度中去广修福业,在六度万行中把三福净业一一具足;然后才能进一步亲证本来就是清净的祂,也就是第八识或是如来藏。这样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净土法门。当然,你可以用念佛法门作为基础,进而更转深入,加上其他福慧的配合成办。
为什么呢?你正在以念佛法门为基础用功转而更深细的时候,也许哪一天你会突然觉得,这个念阿弥陀佛的念头,好像有一点丛闹。丛闹的意思是说,在丛林里面,有百花百草、百虫百兽这样纷纷扰扰。因为你认定修学佛法的目标以后,真正肯相信这一个法门,然后随着善知识的开示,一句佛号念到底,你从口念心听、心念心听,定力逐渐的增长,信心因而更加坚定,乃至于可以进展到不念而自念,甚至于在梦中看到自己在念佛,心中当然是十分高兴笃定。
可是,为什么念阿弥陀佛的念头是丛闹呢?因为那样仍然是语言文字。你那个时候的心境,已经渐渐与定相应。你正在思考:“究竟要不要以念佛的方式继续深入下去?不要的话实在不甘心,因为已经到这个地步;要的话,始终又有一股念头想要把念佛这个语言文字放下来,因为始终觉得很不寂静;可是善知识,打死都不要放下那一句佛号。怎么办呢?”真是苦恼。后来也许心念一转,因为善根成熟的缘故;或者看到,另外的善知识的开示,原来可以在没有语言文字或是形象的状况下,就可以看到想佛的念头,这个叫作忆佛。从此以后,心中如释重负。这不妨可以说是从念佛为基础而转进的,也不妨可以说,叫作一门深入;只是你要知道如何的转进。
以念佛的法门开启了第一道门后,以念佛为基础转而去忆佛,进而开启那个房间里通往中央大殿的另外一道门。用这个方式来教导有缘众生,用种种方便,包含从念佛开始,进一步可以忆佛、拜多尊佛、看话头、参话头。这是让你期待可以亲见中央大厅的光景啊!这正是以一个法门为基础,不离这个法门的基础而深入转进另外一个法门,让你可以从一大堆的房间外的最外面,一个门又一个门顺利地开进去;终于看到中央大殿之后,却又以它为根本,向外一个门又一个门的开出去;开遍所有的门,看尽其中所有的珍宝,最后终于确定: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只是一直在自己的家里面,一个门又一个门的开来开去。
如果说把一门深入作为一个法门的基础来运用的话,也不妨把它作为一个方便来受持。譬如以念佛为基础来修定,虽然念佛可以口念心听、心念心听、不念而念,乃至梦中看到自己在念佛,毕竟那都是不离语言文字,还是到不了离开语言文字的境界;所以定就没有办法进一步转进、增上。同样道理,假如有人要以念咒的方式一生一生这样念下去,但是,往往念咒的妄念,比念佛来得更加杂乱,同样不适合作为修深定的法门。假如因此而发通,也是很低层次的神通。所以,这样的一门深入是有局限的,而如何选择一门,就变得很重要。
又有人说,假如你抱定参禅,就要一生一直参下去,绝对不再改变目标。讨论这个问题前要问,你参禅的目的是什么?一般而言,参禅是为了要亲证实相。目的有了,接着的问题是,你会不会参禅?假如你连参禅是什么都不知道,或者,你连参禅的基本知见的慧、基本功夫的定都没有,还谈什么参禅。所以,参禅是要有基本条件的,不能说前方便都不具足就要来参禅。换句话说,有了参禅的基本功夫,还必须要有多方面的从布施到禅定来修种种福,还要去熏习般若的正知正见,参禅才会有突破的因缘。即使一生花了二三十年去参禅,一旦破参了,你参禅的目的就达到了,针对同样一个目的的参究,就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了,因为你已经不再有参禅的动机了。
这里提到参禅还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基本知见,而且是正确的知见。换言之,是在具备参禅基本功夫的同时,也要具备的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去具备这些条件呢?佛常常开示,圣弟子广学多闻,守持不忘。同样的道理,有能力参禅之前,也应当要多闻熏习,要熏习参禅前所需要具备的正知正见,要不然你怎么知道你要如何参究?你怎么知道你参究的方向是什么?当然,这里是说,你在有能力参禅之前去多闻熏习,而不是在参究的过程中多闻熏习,这两个是不太一样的。所以,这样的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是不会有冲突的。
有的人又说,一门深入是要依我们每一个人的根基来选择修行的入门处,因为每一个法门都有它圆通之处。他也会举《楞严经》里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作为例子。可是,往往经论中所说的一门深入,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说,你要清楚地知道修证的目标是什么,还要多闻熏习去摄取修学的正知正见,过程之中要随分去修福,这样才能够以自己的根基来选择修行的入门处。入门之后,又要随着所熏习修学的正知正见,而于其中知道如何转进;而不是什么都不管,只用一个方法一成不变的修学下去。而实际上,《楞严经》里所叙述的二十五个圆通法门,和前面阿难尊者于六根中固定某一个根门深入去观察的一门深入,已经是不太一样了。
又有的人说,一门深入是要你一生都只依止一个老师,老实的修学下去。假如这个说法成立,它应当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所要依止的老师是一位可以为你宣说佛法中的正知正见,而不是邪知邪见!换句话说,他应该是一位善知识,这样才能够作为你的依止而老实的修学下去。至于说他能够教你到什么程度,或者说你不能够再学到什么东西,而想要再另觅善知识,那当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040集 学佛者如何课诵?> 正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