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胜鬘经讲记(一)>

第018集 胜鬘十大受简介 高正国老师

[胜鬘经讲记(一)]  发表时间: 2020-02-22 20:51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胜鬘经》中有关〈胜鬘十大受〉这个题目;这个议题在菩萨道修学上是与大家都有密切的关系。今天的探讨内容,主要是在简介胜鬘十大受,以及对于前面三个大受分别作介绍,这些对于修学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开始我们来看《胜鬘经》卷1中的开示:
【尔时胜鬘闻受记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
我们先只恭引出前面三个大受的内容。胜鬘十大受有一个特性——是以大乘愿为戒法,也就是说:只要不遵守这十大愿,就算是犯戒。这就是菩萨摩诃萨以愿为戒,所以称为大乘愿戒。
我们可以留意十大受中的每一个大受,都是以“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为开头,代表从现在就要开始遵守,因此属于戒的性质,以愿为戒故,称为十大受,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就要受持这些愿戒。这十大受要受持不犯非常不容易,它的内容仍然是菩萨三聚净戒所函盖。
而在后面的经文中会开示到,这十大受又可以再摄归到三大愿—主要就是要突显菩萨所需具备的大智、大悲、大勇这三个重要内涵—这包括得正法智、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法、舍身命财护持正法这三个大愿。三大愿最后再摄归到一大愿--就是“摄受正法”,因为菩萨道的基本精神就是在摄受正法、利乐众生。以上大略简单介绍“十大受”、“三大愿”与一大愿:“摄受正法愿”之间的基本关系。慈悲的胜鬘夫人由十个愿戒到三个大愿,再摄归到一个大愿,以不同的施设来显现出不同的法义与重点,让众生可以获得不同的利益与掌握关键之处。这些详细的内容,会在后面的节目中逐一作介绍。
我们先来看十大受中的第一个大受:“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这里我们要留意的是:这个戒它是一个总相,它的对象是含摄所有所受的戒;同时它的重点在于“不起犯心”,相当于是“摄心为戒”。所以只要是起心动念对众生生起了坏念头,就算是犯戒。所以这条总相戒,规范了所有所受之戒,以及是以“不起犯心”为标准,因此是相当不容易的。
我们来看在《胜鬘经讲记》第一辑中 平实导师的开示:
“在心中生起这种念头时,就已经违犯这个摄心为戒了,所以这个愿戒不是一般人能持的;必须是心性已经转变到那个地步了,至少要有解脱道中三果的证量了,你才能够受持得住。”(《胜鬘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页131)
也就是说:已经断除了五下分结、离开欲界爱了,以及断除了因为欲、色界爱而引生的身口行之瞋,才有可能在五浊恶世中持守得住这条戒。所以,因为心性的转变而不会对于众生起坏念头才有办法摄心为戒,这当然也是菩萨所希望逐渐能够达成的目标。这里我们也要附带说明的是,因为胜鬘夫人在发这个誓愿的时候已经是地上菩萨,因此是有能力来受持这十大受的。虽然这十大受不容易作到,但是我们也可以发愿;因为只要发了愿,也许这一世还不一定能够作到,但可以期待自己未来世可以作到,藉着发这个殊胜的愿来增长自己的善根也是很好的。
有关摄心为戒,在《实相经宗通》第八辑中平实导师开示:
“菩萨要依止大乘常住经律,不依止二乘经律。因为二乘经律不是常住法,只在有生有灭的蕴处界上面观行。得要摄心于此,以此为戒,才是真正的“摄心为戒”。】(《实相经宗通》第八辑,正智出版社,页326)
也就是说:菩萨要摄心于大乘了义法中,并且经由证悟大乘菩提生起实相智慧来利乐众生,能够依见道、修道后转依于所证,转依于真如体性而摄心为戒,能够摄心住于正道为戒;这当然也是菩萨所当行、或者要设定成为目标的。事实上在菩萨戒中是以根本为关键,也就是以身口意行本身的动机或出发点来看,而不能单纯以事相上来判定是否犯戒,因此重点一定是在心上面。
接下来,我们来看十大受中的第二个大受与第三个大受:“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于诸众生不起恚心。”这两个受。大家一看便知道:它是摄属于六根本烦恼中,也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的其中两个,因此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烦恼障中除了六根本烦恼,其余许多的随烦恼是属于六根本烦恼的分位差别以及同类的体性。所以这六种称为根本烦恼,也就是我们如果要了解种种的烦恼,那就必须要先掌握这六个根本烦恼。
我们来看在《成唯识论》卷6中的开示:
【云何为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
也就是说:“慢”主要的意思就是无法认清而高举自己,对于有德者就不会产生谦下求教之心,这对于自己当然是一种很大的损失;而在上述《成唯识论》对于慢的开示中,里面除了有德之外,也包括对于德之心不能谦下,也就是对于种种三乘菩提殊胜之功德法不恭敬、不珍贵之。这主要是因为几个原因:第一点,不知道正法的可贵之处,不知道正法之得来不易;而我们必须要知道正法之所以极为珍贵,是因为正法需要 佛世尊出世说法、也需要经典之集结,菩萨之千辛万苦地取经、翻译、刻印流通,并且在历经战乱之后能够保留至今,真的是实属不易。第二点,是因为不知道能够熏闻法义是需要种种的因缘才能够成就的-包括要有善知识出世说法,以及听闻者本身之福德、因缘等-因此不知道要好好把握及珍贵难得之修学正法因缘。所以,上述两个原因将造成对于诸殊胜之功德法不能恭敬,同时对于法之不恭敬也将对于周遭的众生会产生不良的示范,让他人亦轻视佛法,这当然会产生严重的功德漏失。由此可知,慢之过失真的是很大。
接下来,我们要再了解由慢引生之慢心障道的问题。因为觉得自己很厉害、很行,那当然佛菩萨或他的师长便会认为应该让他自己来,因此他在修学上就会显得很缓慢;甚至自己有问题,也因为慢心的缘故而不想去请教善知识,因此这慢心障道的状况便会产生,乃至修行走错方向都无法更正。因此说慢心会“生苦为业”。事实上,因为执著错误的知见也会引生慢心,不愿意再去比对圣教或听善知识的开示;因此可能产生未证言证之增上慢。因此说: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
上述第二个大受之“于诸尊长不起慢心”,这里我们要留意是说他特别强调是对于尊长不应生起慢心;这是因为菩萨不坏世间法,一般人对于师长都非常恭敬了,更何况是菩萨呢?师长对于我们有恩,当然要非常恭敬;如果没有师长,自己如何能够在佛法上面有所实证?如果是忘恩负义、不知恩报者,这样的心性,其实是与三恶道相应的,更何况期望能够有什么佛法上的实证呢?因此,菩萨千万不能觉得自己已经在修学三乘菩提而看轻自己的师长,所以即使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之后已经有等觉位的证量了,可是他仍然忆念感恩曾经帮助过他的善知识;在《胜鬘经讲记》第一辑中平实导师开示:
“我们应该像他一样的淳善,将来即使已经到了十地满心了,仍然还要忆念、要感戴因地时我们曾经亲近承事过的所有善知识;虽然他们今天的证德已经不如我们了,我们还是要感戴。而感戴的方法,就是尽未来际努力去帮助他们,……”(《胜鬘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页135)
因此,善财童子是我们所当引以为榜样的典范。事实上慢心深重者,通常表示此人是与愚痴相应的。
在《大悲经》卷5中开示:
【阿难!汝观一切愚痴凡夫,于诸尊长不修恭敬,亦不礼拜,憍慢自恃,为慢所害、为慢所缠。】
也就是说:在佛道之修行中,不知恭敬师长、不知恩报,或者不愿心存谦下而向善知识请求教导,基本上是与愚痴相应的,在圣教中亦形容我慢为饮痴水。这个在道理上相信大家都很容易明了、也能够远离之,有智慧的人都知道要恭敬师长。
事实上 佛世尊的三十二相中,有一些是与恭敬侍奉师长有密切的关系,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49中的开示:
【于其父母种种供养,于诸有情诸苦恼事种种救护,由往来等动转业故,感得足下千辐轮相。于诸尊长先语省问,恭敬礼拜合掌起迎修和敬业,……感大丈夫纤长指相。由四摄事摄诸尊长,是故感得手足网缦。奉施尊长涂身按摩沐浴衣服,是故感得手足细软。】
因此论中开示的这些事情,譬如:供养父母、先语省问、恭敬礼拜、合掌起迎、涂身按摩等等,看起来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竟然是与三十二相有密切的关联。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恭敬、侍奉师长有多么重要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三个大受“于诸众生不起恚心”。大家都知道:瞋恚心在菩萨道中是大忌,所以说“故瞋”也是菩萨戒的十重戒之一,所以它的重要性当然不在话下。我们再来看《瑜伽师地论》卷79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
【问:“菩萨当言以何为苦?”答:“众生损恼为苦。”问:“菩萨当言以何为乐?”答:“众生饶益为乐。”问:“菩萨当言以何作意?”答:“悟入所知境界边际,及作一切利众生事以为作意。”】
也就是说:菩萨应该时时保持对于众生的慈悲作意、以众生受到损恼为自己的苦;以众生获得饶益为自己的乐,而菩萨发愿要修学一切智慧,并且能够依此而以各种方便善巧来利乐众生。能够如此则不难作到于诸众生不起恚心,因为就是有种种贪、瞋、痴烦恼的众生,菩萨才能够发挥他的力量,有这个机会,那怎么可以对众生起瞋恚心呢?有这些众生,菩萨在利乐众生的过程中才能够让各类的种子现起,让智慧增长及快速累积福德;因此需要从这个角度去作观察。
如果对于众生起瞋就会让众生不欢喜、恐惧,就是与众生结恶缘;那相当于损减了自己的一分佛土。在《胜鬘经讲记》第一辑中平实导师开示:
“所以不要起心动念对众生生起瞋恚心,而应该在心中存着救护对方的作意,用怜悯心、用慈悲心来摧破邪说、来救护他;让他充分感受到你是为了他好,你这破斥邪说的作法也就会成为结善法缘。”(《胜鬘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页137)
因此这是我们在行菩萨道时,所必须确实遵守的。如果在破邪显正的过程中没有方便善巧、没有慈悲作意,有时候反而会令众生毁谤正法或善知识;那这样就变成是在害了对方。同时我们透过观察众生的苦,可以让我们生起慈悲心,当然也能够对治瞋恚;在经教中有开示观察众生之十九种苦、三十六种苦,乃至一百一十种苦的种种开示,让修学者之悲心可以逐渐增广;菩萨应当知道自己已经在修学了义之世出世间法,而众生还在名利财富之五欲世间法中打滚而不得出离,乃至以苦为乐,而众生所给予我们的逆境大多是在世间法中,因此菩萨实在不应该因为这样而对众生生起瞋恚心。所以在四圣谛的修学中,第一个便是“苦谛”,众生一般所知的大多是“苦苦”,对于“坏苦”与“行苦”则难以了知;而菩萨对于诸苦能够作正确而广泛的观察,乃至因为修学了义正法而能了知苦之本际——如来藏心,因为有如来藏心才能够出生五阴、以及执藏生死业种,因此成就众生之“无始生死,长夜轮转”,如果没有修学正法,将难以出离轮回之苦。因此,菩萨有这样的智慧就能够逐渐远离对于众生的种种瞋恚心。
另外需要留意的是:包括所爱与非所爱的有情,以及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之怨亲都是可能引起瞋恚心的对象,因此引发瞋恚的范围是很广的。我们需要特别留意这个大受,因为对于非所爱有情,对一般众生来说本身就是苦境;而对于所爱有情,如果他们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状况,对一般众生来说也是苦境。而瞋心所与意识心相应,因此对于过去、现在、未来其他有情的种种法,都是起瞋心的可能对象;所以胜鬘夫人提出这个大受,也是让我们在这个方面要特别加以留意。
从今日所谈胜鬘十大受中前三个大受的开示,我们也可以得到以下的启发:首先,菩萨要留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因为心心念念都能够成就种子熏习在阿赖耶识中;因此,虽然还没有进展到身、口行的阶段,然而因起心动念而令种子熏习的势力产生,乃至梦中亦能成就熏习染净法,所以本经中开示:应该要“于所受戒不起犯心”,所以在菩萨道中要非常留意心的清净性。第二点是,求法必须要有恭敬心;因为佛法是极为珍贵难值的,有许多人的确是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才能够从邪法中走出来而值遇正法;而同样的,善知识也是非常难求;因此学佛过程中一定要恭敬求法,这样才能够跟正法以及善知识相应。所以对于学佛这件事一定要非常殷重,同时绝对不可以起慢心,因此说“于诸尊长不起慢心”。第三点是,菩萨应该增广心量及提升层次,因为菩萨配合慈悲作意来利乐众生,心量就会逐渐增广,同时修证层次也能够逐渐提升;因此就不容易在世间法上面与众生起争执,因为这些世间法五欲等境界并不是菩萨所重视的,那就可以慢慢离开瞋恚心;而因为修学了义如来藏正法的缘故,可以深入观察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生灭变异无常,慢慢地就能够逐渐转依如来藏而“于众生不起恚心”。
最后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作几点简单的结论:
第一点,胜鬘十大受是以“于所受戒不起犯心”为总相;也就是以“摄心为戒”为精神,这也显现了对于 佛世尊所施设的戒,我们都必须是要重视而不能有任何轻心的。
第二点,是十大受中特别建立“于诸尊长不起慢心”,提醒我们应当恭敬师长,远离“慢心障道”;同时师长也是我们的报恩田,因此更应当要尊重恭敬,尤其菩萨们在佛法上面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更应该要留意;菩萨绝对不能让众生觉得说:学佛之后反而不如一般人,这样对于正法的弘传便会有障碍。第三点,是十大受中也建立“于诸众生不起恚心”,提醒我们应当要有的菩萨慈悲作意,因此让菩萨能够快速摄受佛土;而这样的修学方法以及利乐众生的作意是常常要存在心中的,因此当然能够让修学快速成就。
所以这十大受的法义对于菩萨来说确实是非常珍贵的;这也是我们在看待无论是菩萨戒或者十大受的正确态度,因为重视戒法、知道戒法的珍贵之处是持好戒的先决条件,当然能够有受戒因缘及感得戒体,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大家应该好好珍惜之,而胜鬘夫人就是我们的榜样。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