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辨唯识性相>

12 辨正-12

[辨唯识性相]  发表时间: 2015-04-15 20:2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辨正-12
<
紫莲心海比丘又云:
【《摄大乘论》无著菩萨云:“所知相复云何应见?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偏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偏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无量行相意识偏计颠倒生相,故名偏计所执。自相实无,唯有偏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偏计所执。
云何成圆成实,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
云何应知偏计所执自性?应知异门,说无所有。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焰、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
《成唯识论》云:“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此能转变,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谓即三界心及心所。”学人当知,既名能变识,体即非常,又因地是有漏有为,修行转之清净,至佛地而成清净无漏有为,非如圆成实之真如,始从凡夫,声闻、缘觉、辟支佛、菩萨乃至佛地,皆是不变易,不生不灭,无为无作,二者体性迥异,云何不觉?
《辩中边论》云:“虚妄分别有九种相,一有相,二无相,三自相,四摄相,五入无相方便相,六差别相,七异门相,八生起相,九杂染相。如是已显虚妄分别。”诸菩萨所言皆指八识乃三界心,皆名分别,以虚妄分别为自性故,不可昧言七转识是三界心而第八识不是,不可昧言第八识之分别非三界内之分别,第八识有执受处与了,执受谓有根身、种子,处即器世界,而自体了此执受处,此执受处皆在三界内,云何其了别谓非三界?学人自思之。
略说上述九相,当知差异。《辨中边论》“颂曰: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论曰: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此则八识,八识皆有所取能取分别故﹚。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复次,颂曰:
故说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论曰: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说非空,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空。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无故者谓无所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如是已显虚妄分别有相无相。此自相今当说,颂曰: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 境无故识无
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变似了者,谓余六识了相粗故。此境实非有者,谓似义,似根无行相故,以我似了非真现故,皆非实有。境无故识无者,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能取诸识亦非实有。复次,颂曰:
虚妄分别性 由此义得成非实有全无 许灭解脱故
论曰:虚妄分别,由此义故成非实有。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亦非全无,于中少有乱识生故,如何不许此性全无?以许此灭得解脱故。若异此者,系缚解脱则应皆无,如是便成拨无杂染及清净失。已显虚妄分别自相,此摄相今当说?但有如是虚妄分别,即能具摄三种自性。
颂曰:
唯所执依他 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 及二空故说
论曰: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偏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自性。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颂曰:
依识有所得 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 识无所得生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复次,颂曰:
由识有得性 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 无得性平等
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显入虚妄分别无相方便相已,此差别异门相今次当说,颂曰:
三界心心所 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 亦别名心所
论曰:虚妄分别差别相者,即是欲界、色、无色界诸心心所。异门相者,唯能了境总相名心,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今次当说此生起相,颂曰:
一则名缘识 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 分别推心所
论曰:缘识者,谓藏识,是余识生缘故,藏识为缘,所生转识,受用主故名为受者,此诸识中,受能受用,想能分别,思、作意等诸相应行,能推诸识,此三助心,故名心所。今次当说此杂染相,颂曰:
覆障及安立 将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 引起并连缚 现前苦果故 唯此恼世间 三二七杂染 由虚妄分别
论曰:覆障故者,谓由无明覆如实理,障真见故。安立故者,谓由诸行植本识中业熏习故。将导故者,谓有取识引诸有情至生处故。摄故者,谓名色摄有情自体故。圆满故者谓六内处令诸有情体具足故。三分别故者,谓触能分别根境识三顺三受故。受用故者谓由受支领纳顺违非二境故。引起故者,谓由爱力令先业所引,后有得起故。连缚故者,谓取令识缘顺欲等连缚生故。现前故者,谓由有力,令已作业所与后有诸异熟果得现前故。苦果故者,谓生、老死,性有逼迫,酬前因故。唯此所说十二有支,逼恼世间令不安隐。三杂染者,一烦恼杂染,谓无明、爱、取。二业杂染,谓行、有。三生杂染,谓余支。二杂染者:一因杂染,谓烦恼业。二果杂染,谓所余支。七杂染者,谓七种因,一颠倒因,谓无明。二牵引因,谓行。三将导因,谓识。四摄受因,谓名色、六处。五受用因,谓触、受。六引起因,谓爱、取、有。七厌布因,谓生、老死。此诸杂染无不皆由虚妄分别而得生长。”
如此总显虚妄分别九相,不可昧言第八识无相也,不可言第八识无三界分别也,三界分别之根本即第八识也,而皆以虚妄分别为自性也。次云空性,颂曰:
无二有无故 非有亦非无 非异亦非一 是说为空相
论曰:“无二谓无所取能取,有无谓有二取之无。此即显空无性为性,故此空相非有非无,云何非有无?二有故。云何非无有?二无故。此显空相非有非无(亦显空与妄分别离一异相﹚。”又空性异门云何?颂曰:
略说空异门 谓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 法界等应知
故知空性谓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性、法界,非谓第八阿赖耶识为空性者。此空性义云何,颂曰:
由无变无倒 相灭圣智境及诸圣法因 异门义如次
论曰:“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性,是最胜智所行义故。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由此中义即知空性非谓第八识,常转变故,岂名真如;虚妄分别为自性,岂无颠倒;依缘生故,不说实际;上说诸相,岂名无相;有能取所取,岂是最胜智所行之胜义性;真如是圣法之因,故说法界,转依真如境圣智,圣法缘此生故,方名法界。又颂云:
有为无为义 谓若假若因若相若寂静 若彼所观义
论曰:“应知此中假谓名等,因谓种子所摄藏识,相谓器身并受用具,及转识摄意、取、思惟。意谓恒时思量性识,取谓五识取现境故,思惟即是第六意识,以能分别一切境故。如是若假,若因、若相及相应法,总名有为。若寂静者,谓所证灭及能证道,能寂静故。彼所观义,谓即真如,是寂静道所缘境故。如是所说若诸寂静,若所观义,总名无为。”
如是菩萨所言者,即谓八识及执受、处、了,所生万法总名有为。而所证灭及能证道及二圣谛所观之真义真如,能令寂静故,皆是无为。如此有为无为,分界极明,不可将有为之第八识欲修成无为之真如而反责人欲将妄心修成真心乃煮沙成饭,岂不怪哉?望诸学人及谓悟得第八阿赖耶识者当以此而自检视之,莫轻经教,佛道甚深难思议故。】
辨正如下:
虽说紫莲心海比丘在萧导师的帮助下,已“悟”阿赖耶识(悟后又否定之,所以退失于悟境,故悟字以“”显示之),但法义却处处误解,滞碍不通,自我否定、退失菩提,虽然仍知阿赖耶识所在的密意,但因为被恶知识杨先生等人误导的缘故而自我否定,所以已经失去大乘法中的无生忍了;因为大乘法中的无生之忍,是以阿赖耶识心体的本来无生为主体的;否定阿赖耶识心体的本来无生,就是失忍的人。如《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言,自身福德、慧力不足,又无佛、菩萨、善知识摄受所致,或因自己生慢而不肯接受善知识所摄的缘故而退失。诚然,三界心即众生心,众生心摄归一心即第八阿赖耶识;既有阿赖耶识心体现行识,则必有识种之流注,方得有第八识功能之在三界中现起(心之法相),然现行识中必有无为法。
又众生无始时来恒漂溺于四生五趣,流转于三界六道不得止息,皆因染污末那之遍计执性,故恒时作意相续不断,方使藏识田中各类法种流注不息。其中阿赖耶识亦因为酬偿无量业报,而有自身之现行法在三界中藉缘运作。然圣教云:“转识有七”,前六识无自性、有间断、有转易,故名转识,必假阿赖耶识的现行识为俱有依,方得出生在三界中故。第七识末那亦无自性,虽无间断,于三乘见道位能有转易,亦名转识,末那识的俱有依即现行之第八识,有现行第八识为依止故得有末那。唯第八识非转识,有真实自性,故谓真如,瑜伽系经论皆言,真如乃阿赖耶识(心)之真实性故,又《成唯识论》卷四云:“唯第八识恒无转变,自能立故,无俱有依”。此谓第八识心体即是无为法性,自己不依他法独能存在—自能立故—才能恒无转变。
复次,第八识自身于三界中所现起的功能差别皆是清净无染,皆是无漏有为之法性,此是一切证解第八识者所能现观,故知阿赖耶识心体即自性清净心。云何紫莲心海等人会妄言“第八识之了别性,是虚妄分别呢”?谓第八识于所缘境虽有了别性,然不是如同前七识之在六尘中了别,而且此了别性是清净无染的,不与善恶性相应;因为第八识并不会因为有此了别性而起贪瞋痴心行,而起苦乐忧喜之觉受。如此六尘外的了别性,不是清净无为法性,又是什么?云何是虚妄分别呢?紫莲比丘对此最基本的十八界法运行的理路都不能通达,难怪会误解菩萨之论意。
莫谓阿罗汉、世尊于人间托钵,第八识所起的了别性,也是虚妄分别。如契经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即是此清净无漏之有为法性。又彼紫莲等人举第八识于根身、种子有执受,而妄谓为有遍计执、为虚妄法;但此功能也是清净无染、恒无变易的,谓凡夫异生位、二乘有学、无学位、菩萨位、佛位之第八识现行时,皆能执持根身而生觉受,皆能执持法种而不失,莫谓圣人于三界中利益众生时,不能执持有根身、不知冷热痛痒、无一切身口意行。
是故第八识虽因含染污法种,而有阿赖耶性(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异熟性(一切有漏法种变异而熟体性)的现起,此二种体性虽然是无常、变易的,然只是所含种子的体性有变异,而不影响第八识自身的体性;因阿赖耶识心体的本有无漏法种,于三界六道中所现起的各种功能差别,都永远保持清净无染及圆满成就诸法的体性,永不变异。又彼等举《辩中边论》云:“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即是说阿赖耶识心体的真如性永远是如、是真实性,永远不会有转变的时候,即知第八识心体具有真如之心性。
复次紫莲心海…等人认为“第八阿赖耶识既名能变识,体即非常,因地是有漏有为,修行转之清净,至佛地而成清净无漏有为,非如圆成实之真如,始从凡夫、声闻、缘觉、辟支佛、菩萨乃至佛地,皆是不变易,不生不灭,无为无作,二者体性回异。”隐言第八识是妄心,真如才是真心。
大凡修学佛法者,最忌讳的就是“在蕴处界中现起贪瞋痴等烦恼心行”,因为这些心行会集聚未来世三善道、三恶道的五阴种子。今亲证第八识阿赖耶心体者,可在蕴处界中现前观察阿赖耶识,在各种五欲六尘境界中,没有任何贪染心行。于人间、天上、畜牲、恶鬼、地狱各道,各种境界受中,皆是无苦、无乐、无忧、无喜、无悲、无恐惧、无不安等,皆是离一切转识心行之清净无染相,是故此阿赖耶识心王之心相炯然大异妄心七转识等心相,故般若经说此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念心”。
今以紫莲比丘之语,反赠紫莲比丘…等人:【望紫莲比丘与诸随学等人,从萧导师处悟得第八阿赖耶识者,当以此而自检视之,莫轻经教,佛道甚深难思议故;莫信伪论,必致误入岐途故。】以紫莲比丘等人,对于经教中明说的真见道位之内容,尚且不能了知;对于真见道位所证得之七住位真如理体,还不能安忍,如何妄求初地之忍?更何况是经教中所说十地境界之无生法忍?更不能知也。是故仍以紫莲比丘之语,劝请紫莲比丘等人:【莫轻经教,佛道甚深难思议故。】P188-210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辨正,-12,辨正,-12,紫莲,心海,比丘,又云,摄大乘论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