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广论之平议〈三〉—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
(扉页一)
自从正觉同修会开始弘法以来,各大道场口头上的抵制说法是:“萧平实弘扬的法义很奇怪,与各大道场都不一样。”暗示说正觉同修会的法义有问题,因为他们不敢公然毁谤正觉的法义是外道法──恐怕承担谤法的大因果,心中又很想抵制正觉。然而正觉弘法将近二十年来,经过三次严重的法义质疑、检验,也经过各大道场十余年来私下不断的寻找法义过失而不可得。正觉同修会弘扬的法义,既已证明是依照三乘菩提诸经所说的法义而实证、弘扬,各大道场都找不出本会的修证及所弘扬的法义与经教不符之处,又都已承认自己的法义与正觉同修会不同,这已证明他们的“修、证”都是不符经教的,才会与正觉的法义不同。
──正觉同修会──
--------------------------------------
(扉页二)
佛菩提道之修学,应求大乘般若之实证──见道;见道已,便得次第进修而正式进入初地通达位,然后可入修道位中,次第迈向佛地。大乘般若之见道,即是禅宗之破初参明心──亲证本来离念、本性清净之自心如来藏。欲求亲证如来藏者,应依真正之善知识修学。真善知识之助人见道,所言所授之法,必须有明确之次第与确实可行之法,学人方有得悟之可能。若亲近假名善知识,虽有大道场、大名声、广大徒众、身穿僧衣,然所说所授者皆属似是而非之法──同于常见外道意识境界;纵使学人以毕生之身口意供养之,所得唯是常见与断见本质之相似佛法而已,必将浪掷一世于相似佛法上,殊堪扼腕!
──正觉同修会──
--------------------------------------
目 录
第九目 密咒乘
第三章 《广论》道前基础之平议
第一节 法殊胜之平议
第一目 《广论》所言与圣教相违
第二目 《广论》不是圣言也不是现为教授
第三目 《广论》所言不可能获得圣者密意
第四目 学《广论》极大罪行不能消灭
第二节 从善知识处听闻正法
第一目 所谓善知识
第二目 如何选择善知识
第三目 听闻正法
第四目 如理思量
第五目 如法修证
--------------------------------------
第九目 密咒乘
《广论之平议》
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说:【由咒力成就,静增等事业,及修宝瓶等,八大悉地力。欲安乐圆满,大菩提资粮,若有欲修习,事行等续部。所说诸密咒,为求师长灌顶故,当以承事宝等施,依教行等一切事,使良师长心欢喜。由于师长心喜故,圆满传授师灌顶,清净诸罪为体性,是修悉地善根者。初佛大续中,极力遮止故,密与慧灌顶,梵行者勿受。倘持彼灌顶,安住梵行者,违犯所遮故,失坏彼律仪。其持禁行者,则犯他胜罪,定当堕恶趣,亦无所成就。若听讲诸续,护摩祠祀等,得师灌顶者,知真实无过。燃灯智上座,见经法等说,由菩提光请,略说菩提道。菩提道灯大阿遮利耶吉祥燃灯智造论圆满。】(《菩提道次第广论》附录)
密咒乘是阿底峡最终目标,陈玉蛟(后时出家名为如石法师)著《阿底峡与菩提道灯释》如是说:【所谓『咒力』,总而言之,一切陀罗尼的仪轨都是『事续』。由于念诵陀罗尼等咒—一切密续典籍所出密咒的能力,将可获得悉地。问:陀罗尼仪轨是什么呢?答:就是『息增等』及怀、诛八种仪轨。『修宝瓶等八大悉地』指:宝瓶、捷足、宝剑、遣使、遁地、隐身、如意树和国政。『等』字指:眼药、小丸、飞空、降榖雨、制成白芥子现种种身、占圆光而生神通、神变等间接摄受及治罚事业悉地。由念诵和禅定修成所有这些悉地—息灾、增益、怀柔、诛杀以及世间八大悉地以后,就能迅速不费力地圆满福德与智慧两种资粮。】
持咒是密宗特色之一,不论祈求、供养、法会、入坛、研讨、吃饭、穿衣、生病、沐浴……都要诵咒;咒语之多,不可胜数。密宗持咒的目的不外乎二种:一是修定、一是求加持感应。但是想要透过持咒来得深定是很难之事,因为有咒音及口行的干扰;不离语言文字相故,就算得定,也是初浅的禅定。密宗持咒表面上是求佛菩萨的加持感应,实质上是求鬼神的保护、降福、消灾等比较多,如度母咒、玛哈噶拉咒、黑鲁迦咒、莲花部咒、金刚部咒、大白伞盖佛母长咒、莲花生大士咒、宗喀巴大师名称咒、长寿三尊陀罗尼、尊胜佛母咒、金刚手陀罗尼、具密妙吉祥陀罗尼、三怙主陀罗尼、六字大明咒、不动如来陀罗尼、十一面观音陀罗尼……等,多得不胜枚举,大多是与罗刹、夜叉等鬼神相应之咒,是由鬼神假冒佛菩萨的相貌来感应。若与鬼神打交道,首先要给鬼神好处,鬼神才会造作类似降福消灾延寿等表相情形出来,实际上根本没有真的作用,只是看来似乎有消灾降福的模样;因此『菩提道次第广论』团体,经常要作『广大供养』、『火供』、『祈求』、『诵经』等等法会,利用咒语与鬼神沟通,得到鬼神的加持帮忙,让世间生意就越作越大而成为商业性财团,但是却离佛陀正法的修证越来越远,因为对于世间法的贪爱染著已经更为严重,当然离道更远。
其实 佛说的『咒』,又称『陀罗尼』,又称『总持』,是代表一部或多部『经』的总纲,只要持咒而念不忘失,就表示心中对一部或多部经有『总纲忆持』之功德,以此『总持』念不忘失的正见加持,以求减少修学佛法的障碍,护法诸天及诸善神也都会因此而护持,不令发觉意外,以利增长道业之善净因缘提早成熟;或者有一些咒与佛、菩萨、护法神等愿力相应,因持咒而得到感应加持,一生便得见道而实证般若之理体──实相心如来藏──就能证入中道的现观境界中。因此若要持咒,就得要持真正佛菩萨说的咒语:如大悲咒、楞严咒……等,千万不能持念密宗里面与鬼神相应的密咒,以免鬼神相应以后产生负作用却无法遣去,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精神病院中的所谓『学佛人』,半数以上是这一类人。而且这样的持咒也只是在事持的部分,真正的持咒乃是要在理持的修证上用心;能够如理而持,此持咒的圆满乃是九地菩萨修学的无生法忍四无碍辩功德,也就是九地菩萨能证、能解、能知、能修大乘诸法的总持,由此缘故而证得四无碍辩之广大功德,以此『于法、于义、于辞、于乐说』普皆无碍之总持门功德,而能无私无我的广利众生普雨法雨,成就力波罗蜜多,如此才是真实圆满持咒者;但藏密的持咒却是与此理持完全相反,都是在世间法上用心。
密宗透过密咒语来修息灾、增益、怀柔、诛杀四法,及修宝瓶等八种及八大悉地。息灾谓息灭横死、疾病、时疫、魔害、传染等灾害。增益谓增长寿命、形色、威光、势力、功德、财宝及所求等事。怀柔谓慑服与勾召眷属,加深彼此的情执。诛杀谓以五种不净物供养而祈祷鬼神加祸于敌人的诅咒仪式。八大悉地谓八种世间成就,在上述《道灯释》中说有两类,一是宝瓶等八种,一是眼药等八种。密宗说,如此修习之后,就能很快的圆满福智二种资粮。有了悉地,就有了欲乐而想要进修四部密续,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第三十七页说:『若须观待众多外事,乃是事部之机。若待外事内定等分非待极多外事,即是行部之机。若于外事内定二者,以定为主,待少外事,是瑜伽部之机。若不观待外事,能生无上瑜伽,是无上瑜伽部之机。此依解释名义而说,谓由外事增上故名事续,事定等行故名行续,重内瑜伽名瑜伽续,较此瑜伽更无过上,故名无上瑜伽续也。』『外事』谓沐浴、清洁等外在举止;『内定』则谓内心之三摩地。修四部之前一定要求师长灌顶,灌顶中,所谓密宗的秘密就在其中。密宗的秘密有两种:法性秘密及缘起秘密。前者谓觉知心与觉知心所知的空,这二者之间双运之『解脱道』;第二种秘密是说,藉男女合修双身法之淫触为缘,而观乐受空无形色所以是空,所以乐受与空不二,误以为这样长住于淫乐中就是报身佛的解脱乐,其实与外道五现涅槃中的第一种完全相同,即是密宗贪欲为道之法,佛教研究学者们称之为左道密宗。
至于灌顶之法有多种,或用观想,或以实体,悉皆不离男女两性之贪欲上。阿底峡又说:『初佛大绪中,极力遮止故,梵行者勿受,密与慧灌顶。若持彼灌顶,住难行梵行,违犯所遮故,坏彼难行律。彼持禁戒者,将生他胜罪,且定堕恶趣,故亦无成就。』阿底峡如是说:修行人不能受密灌与慧灌,因为密灌与慧灌是实体男女两性合修之淫道,与修梵行背道而驰;如果修梵行的人接受密灌与慧灌,将会违背三昧耶戒,就成为他胜罪,必定堕地狱。但是还有补救办法,让修梵行的人可受密灌与慧灌,所以阿底峡最后补充说:『欲闻说诸续,火共祀祠等,得师灌顶者,知真者无过。』他说:修梵行者如果要受实修男女双身法之密灌与慧灌,必须要『知真』才无罪。但是密宗诸师从古以来,未曾有人知真,所谓『知真』即是证悟如来藏而了知如来藏真如性也;但是密宗所谓的知真,却是知道『双身法是真正成佛之道』,与佛法中所说的了知真实法──法界万法的根源──完全无关。如是,密宗诸师所受之密灌与慧灌皆是有过失,而且是地狱之罪,因为他们否定第八识故将永远不可能证真的缘故,因为他们广修双身法而师徒乱伦、亲属乱伦应下地狱的缘故。以上所述是有关阿底峡《菩提道灯论》约略平议,至于密宗之其它怪诞之事,后当再议之。
第三章 《广论》道前基础之平议
《广论之平议》
第一节 法殊胜之平议
宗喀巴致仁达瓦书说:『《现观庄严论》所说应修次第,尚不易知,一读《炬论》,即能了解。论中所云余轨式,指共通乘及小乘。云胜者,以无著至金州大师,龙树至大智鹃,诸善巧皆备,故非余轨之所能逮。能知《炬论》之三殊胜,亦即于广中《朗忍》,无不具足。』(《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上)》四十三页)上文中所说阿底峡所造《菩提道炬论》(即菩提道灯论)的殊胜,即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广论》文中,宗喀巴说:『此论教授殊胜分四:「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八页)但是《广论》真的具有这四种殊胜吗?我们将在此章节中给予平议。
第一目 《广论》所言与圣教相违
《广论之平议》
前章已举例辨正说《菩提道灯论》不切实际,处处与圣教相违;而《广论》依《菩提道灯论》而造,当然也不切实际,也是处处与圣教相违。依《菩提道灯论》及《广论》三士道的内涵,就都已经把圣教修学次第颠倒了。譬如《广论》把末转法轮唯识经的增上慧学──成为究竟佛所依凭的一切种智──说为不了义,代之以金刚乘双身法的乐空双运第四喜;把次转法轮的般若经说为最究竟最了义之学,把初转法轮阿含经所说的『本际』说为空相,谤为非实有的施设名相,再把贪道淫秽的密咒说为无上法。为了显示法的殊胜,又妄说是依于圣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而说;但《现观庄严论》并没有说佛道次第是由下士而中士、而上士、而金刚乘,并且《现观庄严论》解释般若道次第时,圣弥勒菩萨处处讲说真实四加行之见道,及悟入真如实法,乃本来无生现成之义,例如『由下下等别,许为九种相,经说无数等,非胜义可尔;佛许世俗中,大悲等流果,不可说性中,不可有增减,则所说修道,何断复何得?如所说菩提,此办所欲事,菩提真如相,此亦彼为相,初心证菩提,非理亦非后。』、『证彼无间因,具多福德相,垢尽无生智,说为大菩提,无尽无生故,彼如次应知。』(《现观庄严论》弥勒著,索达吉译,p.30,显密宝库,喇荣五明佛学院出版。)。至于《广论》三士道及金刚乘的内容,更与佛说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次第及内容完全违背,很明显的,《广论》处处与圣教相违,全书只是凡夫外道的妄想所说,目的是假藉显教经论的名义,公然以密宗金刚乘的邪法来取代佛门中的正法。
《广论》第九页说:『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徧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如《释菩提心论》云:「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释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自若未能如实决定,不能宣说开示他故。』
《广论》说,成佛之道即是与圣教无违的三士道,其中有正体、有支分,菩萨为了利众,就必须了解三乘各个根机的不同,所以菩萨必须学三士道。又引《菩提心论》说:『如果要使众生发起坚固信解,智者自己要先善于无错误的了知引生的内容及方法。』又引《释量论》说:『引导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自己若无修证,是很难向众生宣说的。』以上是宗喀巴所说。
《广论》三士道的主要内容:『下士道是生起皈依心,中士道是生起出离心,上士道是生起菩提心,再来是修空正见,最后入金刚乘。』但是纵观其内容的确是与圣教相违,说明如下:
一者、找遍佛说的经教,从未有『三士道次第』之名、法,假使圣弥勒菩萨曾宣说『三士』之名,内容也将与《广论》所说完全无关;圣弥勒菩萨所说的三士,不是如《广论》所说的修学佛法的道次第,本章第四节中当会说明。
二者、《广论》之道次第很明显的划分成三个阶段,先修人间善法的下士道,修完下士道再修中士道的解脱道,修完中士道再修上士道的菩萨法,按次第修习不能越级。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佛法不是把凡夫、小乘、大乘的学习分别得一清二楚,真正的佛法只有一法,即佛所说的『一佛乘』,就是指佛菩提道,但是佛菩提道就已经包含凡夫的世间善法及二乘的解脱道。世间人天善法、解脱道、佛菩提道的修习,必须同时进行:一方面行世间善法,一方面降伏烦恼求证解脱道初果乃至其余三果,另一方面又同时于外门广修菩萨六度波罗蜜,进求亲证法界实相真实心如来藏。证得真实心后才算进入佛法内门,进入佛法内门以后还是要继续行世间善法,继续除烦恼,继续广行菩萨道,直至成佛。学佛虽然有其次第,但这个次第是以证果的先后而分,学佛人先要断我见证初果,再次求证菩提真心,然后按照菩萨位的各阶段次第增上,福德与智慧都究竟圆满时才能成就佛果;其中法的亲证因个人根器的不同而有同有异,次法资粮的修集更是因为根器及种种因缘不同而千差万别。菩萨法道又有回心、直往的差别,直往当中又有戒慧直往、戒定直往的差异;回心者,又有声闻种性未断我见前发心回向大乘道者,又有证得初果后发心回向大乘道,复有证得二果、三果,乃至证得四果阿罗汉而回心大乘者;四果当中又有证慧解脱而回心者、证俱解脱而回心者;又有证得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回心者;亦有先修解脱道智慧之出离法要者,然往世人天善法之世间福欠缺,后回入大乘而补修人天善法的福业者;复回心大乘的二乘行者,由于十住位中菩萨外门六度的修证资粮之成就与否,而回入初住、二住、三住位,乃至六住位来修大乘法,其中所修情形次第乃是有种种无量差别,不胜枚举。哪有像《广论》所述:『先修人间善法的下士道,修完下士道再修中士道的解脱道,修完中士道再修上士道的菩萨法,按次第修习不能越级。』如果按照《广论》所述三士道的次第修习,光是世间善法,无量劫也无法圆满,何况中士道?故说《广论》三士道,不是学佛的道次第,乃是宗喀巴的虚妄想所成。
三者、《广论》所说,没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为依,也没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主体的缘起性空,违背阿含解脱道圣教的因缘观、缘起观的法则,《广论》所说乃是断见外道的无因论者,同时又把双身法的意识境界说为常住法,又成为常见外道法;但佛法远离断常二边,故其所述断见论、常见论,非佛法离断常之中道义。
四者、《广论》所说菩提心并不是入金刚乘的前行准备,因为藏密的菩提心乃是误会的菩提心,并且大乘法的修学是不需要入金刚乘的;而且入了金刚乘,所学所修都是意识境界,所谓的金刚乘乃是取自印度教外道性力派的双身淫乐修法,以喇嘛们修双身法时的性器官坚固不软而说为金刚,自我高抬为金刚乘,其实乃是欲界最低下的法,连出离欲界都没办法,何况能进入色界境界;修金刚乘行者都永远无法证得初禅乃至四禅的色界定,解脱道中所断的我见也都无法断。连二乘解脱道的断我见都没有实证,何况更殊胜于二乘的大乘法明心见道。又自生妄想而以观想所得的明点当作是如来藏空性心,连如来藏空性心四种能遍一切的道理都不清楚,误会空性心如来藏大矣!若以《广论》所说而修而行,一定无法稍知如来藏而进不了大乘法中,更何况证得菩提心如来藏。假设大乘学人依《广论》所说而入金刚乘修学以后,反而会毁坏大乘菩萨戒,毁戒后绝对不能成佛,还得因为犯了重戒而堕落地狱受苦无量,后在三恶道流转生死极多劫,受苦无量。
五者、《广论》所说要证得至高无上的『空正见』,其实《广论》说的『空正见』乃是断灭无因论的一切法缘起性空,因为他们缘起性空乃是依据蕴处界的断灭而施设的,仍不能脱离世俗法;二乘菩提所说世俗谛一切法空的『空正见』,是基于信受佛语,知有无余涅槃的本际不灭,非断灭境界,这不是密宗靠意识思惟想象所得的非有非无的假『实相』中观;更不是藏密双身法乐空双运的『空正见』意识常见境界。藏密所说的『空正见』只堕于空边,乃是断灭空,非真实空,连二乘菩提的蕴处界空相之法都无法正知,更何况佛菩提道的真心实相的空性心;他们认定为最高修证的乐空双运第四喜『报身佛』境界,则只是常见外道意识境界,纯属欲界中的有漏贪著境界,故其所说的『至高无上』的『空正见』乃是虚妄想的邪慢。
六者、佛第三转法轮唯识诸经是增上慧学,乃『上上根器』的久学菩萨才有能力修证,乃是地上菩萨所必修者,三贤位菩萨也只能随善知识的因缘而熏习而已,凡夫及阿罗汉愚者连听闻都不懂,更何况修学;障重尚慢如宗喀巴者,则唯有误会一途。因此唯识种智增上慧学,绝非《广论》所说的『不了义钝根所学』者,反而是已悟得如来藏的证悟菩萨才有资格修学的胜法,故《广论》所说乃颠倒至极的破法邪说。
七者、金刚乘更是贪著淫秽,与圣教背道而驰之法。假借佛法名相,实行凡夫外道法,贪著欲界低下淫乐境界,与圣教解脱出离法相悖离,故金刚乘乃徒增邪见、无明、烦恼、恶业的愚痴行者所乐、所修。
所以菩萨修学成佛之道的大法,如果按照《广论》之三士道次第修学,一定不会知晓大、小乘解脱果如何修成?也不知小乘声闻人入无余涅槃之本际是什么?更不知大乘道真正入门在何处?也不知道菩萨悟后起修如何增上的道理。如此不知、不解、不证佛法,如何能如《菩提心论》与《释量论》所说『与大众宣说』呢!如果按照《广论》之三士道次第修学,必定违背圣教,轻者远离正法,重者成就谤法、毁戒之重罪,行者自身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所以不该依止《广论》而修学。
佛宣说正法,分为五时三教而次第说法,方便诱导学人从阿含教渐次进入大乘教,五时为华严时、阿含时、般若时、唯识时、法华时;三教是阿含教、般若教、唯识教。华严时是始教,顿说整个佛法次第;法华时是圆教,包含《大般涅槃经》的见性成佛,收归佛法究竟圆满的诸佛境界,故圆教又名终教。若以三教来说,是从《阿含经》开始,即是第一时教;《阿含经》讲的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二乘的解脱道,让众生了解断见思惑烦恼可以出离三界,舍寿可以入涅槃;同时,《阿含经》也说,二乘入涅槃不是所有的法都灭掉,佛说灭掉十八界进入无余涅槃中,还有一个『实际』不灭;这个『实际』是各个众生从无始以来本来就存在,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则是依祂的不生不灭而施设的,因此无余涅槃中不是像宗喀巴所认定的一无所有;藏密外道恐惧入涅槃后成为断灭境界(此即是阿含中佛说的于内有恐怖),因此藏密才不得不回头反认生灭性的意识为常住法,正好落入我见中。但是,二乘的解脱只是作个自了汉,只是得阿罗汉或辟支佛果位而已。二乘人虽然知道无余涅槃中有『实际』,但是无智触证『实际』,所以没有般若智慧,故虽已是圣人而仍然被佛陀称为愚人;愚人虽能得到解脱、出离三界,故非凡夫而是圣人,但是仍有很多深细烦恼随眠还没有断除,所以还不是佛,不究竟故。于是,佛到了第二时教,再转第二法轮而宣讲《般若经》,让众生了知:当行自利利他的菩萨法道才能成佛。这就是第二时教佛菩提道的般若期,教导大众回心大乘,一方面继续修证解脱而利自身,同时也要熏修及实证佛菩提智,具有自他两利之实相智慧证德,佛菩提道就是函盖解脱道与菩萨行的六度四摄。真正的菩萨行,是于内门广行六度四摄,此时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基础前提,这个基础前提就是先要触证空性心如来藏,菩萨证得空性心如来藏以后才能开启般若智慧,继续进修增上而趋向相见道位的般若智慧见道圆满;菩萨以实相般若智慧来行内门的六度四摄,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转依法界实相的智慧必能符合因果的正理,功德无量无边故,必定事半功倍。因此佛第二转法轮时期开演大乘了义法时,主要是宣讲《般若经》。《般若经》主要说的是蕴处界一切法空相与空性心如来藏,加以浓缩则成为《金刚经》,再加以浓缩则成为《心经》,此《心经》所说的空性心名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住心、不念心、菩萨心、金刚心……等,菩萨证悟此心以后,依据《般若经》中开示而现观诸法空相中同时有一法不空,此一法就是『真实如来藏』,也就是《阿含经》讲的无余涅槃中的『实际、本际』,佛于《般若经》中处处提到『非心心』、『无心相心』、『不住心』、『菩萨心』、『真如』、『法身』等等名相,这些名相都是如来藏的别名,总说为第八阿赖耶识,或说为如来藏。
阿赖耶识心体无形无相,其相是空,而心体内含藏著无量无边的习气种子及无漏有为法的各类种子;种子有其功能差别,是有自性,不是只有语言文字的名相施设,所以阿赖耶识心体说为空性心,是空而有性──由于心体空无形色而有自性的缘故。菩萨触证空性心,般若智慧种子顿时现起,从此菩萨才算真正的踏入大乘佛门,开始真正的学佛。这时菩萨证空性所得的般若,只是总相智而已,对于阿赖耶识的体性只有粗浅的认识,必须悟后转入相见道位,起修见道位所摄的后得无分别智,即是别相智,对阿赖耶识的体性再作更深的现观了解与亲证,从菩萨触证空性到悟后起修别相智完成,这个过程就是佛第二转法轮宣讲《般若经》的内容,若能圆满亲证《般若经》所说内涵,即成为十回向位满心的菩萨,学佛的第一大阿僧祗劫到此圆满,即将进入初地了。
如是可知,《般若经》虽然说是大乘了义法,但是仍不究竟,其上还有更深细地上菩萨所必修的道种智要学,若不修道种智,不能次第圆满具足道种智而改名为一切种智,菩萨就不能成佛;于是到了第三时教,佛又第三次转法轮,宣讲唯识方广等诸经,铺陈菩萨成佛之道应知的一切法要;菩萨若圆满道种智,就是佛地的一切种智已经证得了,此时成佛又称为一切智智的亲证者。因此,《解深密经》说,唯识诸经是无上、无容、最究竟了义的菩萨大法,没有其它法可以超越唯识诸经所开示的增上慧学。开经偈说的『微妙甚深无上法』,指的就是唯识方广诸经的菩萨增上慧学;菩萨修学增上慧学,亲证法界实相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菩提道种子的般若种智,以此深妙种智来说法,广度一切众生,成佛所需福智庄严修学圆满时,不但自己成佛,也利益一切有缘众生将来能毕竟成佛,这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二道并行、别无他法的约略说明。总之,无始以来没有不证一切种智的究竟佛,一切种智则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正是佛法中最究竟、最终的智慧,宗喀巴的《广论》却加以否定,显然不是正确的佛法,反而是破法者所说的外道知见。
《广论》第九页又说:『阿逸多云:「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胜者母中亦云:「以诸菩萨应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此意是说:既然『三士道』与圣教不相违,那么菩萨就要如同圣弥勒菩萨说的要修『道种智』,来利益众生;或如《般若经》说的,要修三乘道并圆满成办三乘道。
但是问题来了,『道种智』并不是如日常法师依《广论》的内涵,而于本文前章《现观庄严论》一章中所解释的:『道种智是一切法的差别相』。所谓『种智』就是阿赖耶识中所藏种子的智慧,种子又称『界』,又称『功能差别』,由于功能差别的不同,而产生了种种界限,例如眼识只能见物而不能听声等等。当菩萨证得空性如来藏时,称为真见道,此时所得的般若智能只是『总相智』;菩萨悟后思惟修,而于一切境中现观空性心如来藏的一切法性,了解空性心如来藏的体性较微细部分,称为相见道,此时所得的般若智慧是『别相智』;别相智圆满时,即是十回向位满心的菩萨,已具足般若智的总相智与别相智故。然而总相智与别相智都是佛第二转法轮大、小品《般若经》所说之般若,还没有到达修证道种智的阶段。所以学人一定要先证悟空性心如来藏为前提,才读得懂大、小品《般若经》到底说些什么?《般若经》并非只拿来念诵,或是诵后作回向给某人病体早日康复而已。虽然诵经有功德,但是与证经、解经、持经、行经、说经……等功德相比,其功德不大,主要还是要触证《经》中所说的空性心,触证之后才能全盘了解《般若经》的内容,然后转依空性心而运行经中之理于生活中,生起自受用功德以后,还要生起他受用功德,为众生宣说经中妙义,利益无边众生,如此才是大功德。
菩萨证得总、别二相智圆满后,进入初地心入地心,再起修佛菩提道的种子智慧,修证的内容即是如来藏中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一切种智修学尚未圆满时,就是诸地菩萨未圆满的一切种智,称为道种智;从初地直到成佛之前,这期间要断烦恼与所知二障,此时所得的智慧,称为菩萨道种智。无生法忍道种智只有地上菩萨才有,是佛三转法轮唯识方广诸经所说的智慧,是修证初地菩萨无生法忍乃至十地无生法忍之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是断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的智慧,亦是终能成就四种涅槃之智慧,即是唯识诸经所说的唯识学,即是大乘法中的增上慧学。综观整本《广论》,却都不提、也不修菩萨所修的道种智内涵,而《广论》中却又说要修学道种智,岂不是违背圣者阿逸多(弥勒)菩萨所说:『要修道种智以利益众生』之言?更何况宗喀巴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宗喀巴否定阿赖耶识,当在『别学毗钵舍那平论』中详说),若一切法空而没有阿赖耶识来收藏一切种子,又哪来有道种智可修呢?道种智所修证的种子内容,都含藏在阿赖耶识心体中,若如宗喀巴一样的否定了此心,连此心都没有的话,哪来的智慧来证得种智,又如何能修证阿赖耶识心体中含藏的一切种子?而说能修道种智的智慧?所以宗喀巴乃是虚应掩饰,窃取大乘经论中的佛法名相,套用在自己的所杂集邪见的《广论》中,用以欺瞒学人,使人误以为密宗也是佛教的修行法门而进入密教中转学双身法,《广论》以三士道为掩饰,而将隐语所说的双身法止观行门编排在后半部,原因就在这里。
再说,《广论》说要修、要证、要圆满成办三乘道,除菩萨道外,余声闻道、缘觉道,也是《广论》所说的支分。他既然说一定要证得声闻道、缘觉道,要了解支分,才能修密宗道,问题又来了:二乘人要趣入无余涅槃,一定要如《阿含经》说的,以信有『本际』而趣入涅槃作为前提;《阿含经》说的『本际』就是空性心如来藏;而《广论》主张一切法缘起性空,没有如来藏本际存在,否定如来藏,因而使二乘人入无余涅槃成为断灭空,违背佛所说涅槃是真实、是常住不变的圣教,所以《广论》所说是不符佛说。至于二乘人如何断烦恼?如何真正般涅槃?将在本书《中士道之平议》中细说,此处暂时不述。并且,《广论》说,要先证得声闻道、缘觉道、佛菩提道,才能修证密乘,如今现见宗喀巴、阿底峡、寂天、月称、佛护……等古今密宗诸师,都没有断我见,当然更不可能断我执,声闻教中的初果第一关就已经无法通过了,显然他们都没有自己所设修学密乘的资格,更何况《广论》所说内容乃是集戏论之大成者,尽是邪见虚妄想,如何能修证声闻道的解脱果。接著缘觉道的因缘观,也是一样要依十因缘观所说的本识阿赖耶识心体实有,才能观行成就,要认定名色等一切法都是由本识如来藏出生的,必须以这个知见基础来修证因缘观,否则必定无法成就十二因缘观〔编案:详见《阿含正义》书中举证细说〕,藏密诸大派如宗喀巴等,他们否定了本识阿赖耶识心体的存在,当然也是不可能成就因缘观的,因此,依他们自己规定的标准,当然也没有资格修证他们自设的密乘。至于佛菩提乘的修证,一定得先亲证如来藏心,才能通达般若总相智、别相智,才能进而修学道种智而成就一切种智;但藏密宗喀巴等人,却极力否定如来藏本识的存在,显然是还没有进入佛菩提道的见道位;他们极力否定本识的存在,连信位都不满足,对于证悟菩萨最基础的般若总相智都还不能修证,何况是别相智与一切种智的修证?依照他们的说法,显然他们更没有资格修学他们所创设之密乘。因此说,他们为了高抬自己而宣称:『必须先修证声闻道、缘觉道、佛道圆满了,才有资格修学秘密乘。』其实正是为自己施设绊脚石,也成为他们否定自己的不当说法的例证,因此缘故,宗喀巴于《广论》所说的修证次第乃是虚妄想的戏论,当然不攻自破,处处败阙显露、自相矛盾,却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在处处否定自己,还印在书中四处讲说,可见他们都是极愚痴的一群人。
《广论》第十页说:『众多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共者即是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密多乘中,亦无余道故。又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受阿弥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仪须誓受故」,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无上瑜伽即是双身法,是追求最大淫乐、遍身淫乐,也是追求每日十六小时长时间淫乐的欲乐享受法,在西藏喇嘛教宫殿中的喇嘛们就是这样『精进』『修行』的。宗喀巴如是之意是说:『要趣入无上瑜伽,必须受菩萨戒,及受学菩萨学处;而无上瑜伽与菩萨戒只有少许开遮不同而已,如果你要强行分开就如同寒与热两极相背,那就表示你的智慧粗浅。』《略论释》解释说:『如显教遮贪瞋痴,而密法乃以贪瞋为用;又如显教断酒肉,而密法用酒肉;又如下士道以得人天果为足,中士道以出离为足,上士道乃以菩萨为足;初观似有不同,实乃应机而有差别,非佛语有相违也。』(《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上)》四十四页)如上说法其实是强词夺理,智慧高者起贪、起瞋、爱饮酒、贪食肉、贪邪淫,那么菩萨努力清净自心有何用?受菩萨戒又有何用?菩萨的慈悲喜舍又在哪里?他教人要多受戒而多犯戒,反而不如俗人不受戒而不犯戒;还推说稍有开遮不同而已,事实上乃是根本不同、全盘不同,那都是自欺欺人。处于这种邪淫的无量邪见之中,还要把完整的佛菩提修学次第,强行划分为三士道,改变了佛菩提道的次第与内容,用外道的贪欲法来取代真正的佛法,处处与圣教相违,怎能说与圣教无违呢!
宗喀巴说:『要趣入秘密乘,就要先受菩萨戒,进入密教后再受密乘的三昧耶戒。』但是菩萨十重戒与密乘三昧耶戒处处相违,正如寒热两极不兼容,这是宗喀巴等所有密乘古今祖师都曾注意到的,才需要编造歪理来自圆其说。受菩萨戒者不杀、不食众生肉,密乘的三昧耶戒却要杀、要食众生肉;菩萨戒中不邪淫,三昧耶戒却一定要邪淫,而且要大大的贪淫,要二六时中皆修双身法,追求遍身最大乐受,以及一整天、一整月、一整年、一生的全身最大乐受;菩萨戒中不饮酒,三昧耶戒却规定要饮酒等等(详细内容于本书上士道章中再评论)。受了菩萨戒后再受三昧耶戒,决定会破戒;破菩萨戒而不作忏悔,决定会下堕地狱,这是《菩萨优婆塞戒经、梵网经》等多部戒律经典都这样说的。如果学人受了菩萨戒,就决定不能入秘密乘;反之,如果要入秘密乘,就不该受菩萨戒。因为菩萨戒的受持者是清净的,密乘的三昧耶戒却是极度染污与执著的,两种根本不能相容。宗喀巴却想要自圆其说:『由见此等少(稍)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尔。』但是为何是显自智极度粗浅,他却以不通逻辑的说法来自圆其说:寒热可以同时同处存在,不知这个道理的人是极度愚痴。假使极寒、极热可以同时同处存在,那么一切人都可以在北极极寒处同时领受到北极极热的热风了;但是密乘的行者却会相信宗喀巴的说法,都无智慧加以抉择。这分明是宗喀巴打妄语,欺骗众生之语,也是笼罩而引君入瓮之语,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相信。
《广论》第十一页说:『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广论》十一页接著又说:『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宗喀巴引《般若经》说:『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修的共同道,就是六波罗蜜,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所以不应该弃舍。』宗喀巴如果允许六度、十度波罗蜜多是诸佛所共,别无他法的话,就不必添加密咒及灌顶等等贪道淫秽之法,因为六度、十度波罗蜜多,就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是此度非余』,他却还要再加上密咒及双身法,岂不是多余?何况密乘法是贪道淫秽之邪门外道,落在意识境界中,连最基本的声闻道所断的我见都不可能断,也全都与般若实相智慧无关,还说『能速疾趣至佛陀』,真是说谎不先打草稿。
第二目 《广论》不是圣言也不是现为教授
《广论之平议》
很多密乘中人认为:只要熟读《广论》,从下士皈依、业果,到中士苦集门、十二因缘,到上士菩提心、六度四摄、奢摩他、毗钵舍那,直到劝请入金刚乘,认为这个就是最圆满的圣教,而且相信如此而行就可以解脱乃至成佛。那真是大错特错了!熟读《广论》者,如新竹凤山寺的日常师父、达赖喇嘛、印顺,乃至宗喀巴自己,都是我见未断者,他们连二乘声闻的初果修证都弄不清楚,都同样落入意识境界,都被三缚结紧紧的系缚著,如何谈解脱呢?如何圆满声闻道而趣入他们所谓的秘密乘呢?如果你真的熟读《广论》,你将会发现,《广论》处处违背圣言,依之修学,岂只不能断我见、证初果,最后必定下堕恶趣深坑,因为处处是毁坏佛教正法的行门与理论,因此《广论》绝对不是殊胜教授。至于什么是殊胜教授?套句宗喀巴自己所说的话:『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方便者,是即唯有胜者至言。已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唯佛故。』意思是说:『不论现时未来,只有佛说的经教才是现前正确的教授,因为只有佛能无错误的开示,才能让众生证得解脱果。』所以只有佛说的经教以及诸大菩萨依佛说的经教所造的大论,如《瑜伽师地论》等等,才是殊胜教授;依宗喀巴的说法,他所写的处处违背佛陀圣教的《广论》,当然是不该被遵循的。
《广论》第十二页说:『诸契经及续部宝胜者圣言,是胜教授;虽其如是,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释论及善教授,于佛至言自立趣者,密意莫获。』文中所提之《契经》是佛说,当然是宝胜者圣言,也是殊胜教授;续部诸『经』诸论,则是密宗祖师误会佛说以后自创的,不是宝胜,也不是圣言,当然也不是殊胜教授。《广论》这段话想要诬蔑诸大菩萨的论,却正好成为针对藏密阿底峡、宗喀巴自己而破;自己未依佛说来证得空性心如来藏,而以否定佛说的如来藏来造书立论宣说假佛法,于佛法中另立独创的己见:如无因论之缘起性空,如认为第三转法轮诸经为不了义,如续部密法的双身法说是即身成佛之法,都是密乘自创之邪法,因而形成诽谤正法重罪,永远也证不到诸佛的真实密意。
佛所说三藏(经藏、律藏、杂藏)十二部经法,透过三转法轮示现于人天:初转法轮为众生宣说四圣谛及缘起法,应知苦、应断集、应证灭、应修道,世间以苦、集互为因果,出世间以灭、道互为因果。透过修三十七道品及观修十二因缘法,教导众生解脱之道。首先应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初果圣人。次淡薄『贪、瞋、痴』,成为二果圣人。再次断五种下分结剩下的二个:『欲界贪、瞋恚』配合初果时已断三缚结『我见、戒禁取见、疑见』,成为三果圣人。最后断五种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成为四果阿罗汉。二乘人证四果得解脱,舍寿入无余涅槃,但是又害怕灭尽蕴处界全部,入无余涅槃而成断灭空,因此佛在《阿含经》、《大众部阿笈摩》中,说有『根本识』仍存;《上座部》中说有『有分识』,《化地部》中说有『穷生死蕴』,《一切有部增一阿含》中说有『爱、乐、欣、喜等四阿赖耶』仍然存在而常住不变,所以入无余涅槃并不是一切法空,不是断灭空,还有涅槃中的实际独存不灭,这是初转法轮佛对众生所说的四阿含诸经教证。
佛说四阿含诸经时,已隐说有『涅槃本际』,所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亦说涅槃是『真实、常住不变』,已证四果的阿罗汉等人都可以放心灭尽十八界的自己而入无余涅槃;宗喀巴否定了涅槃的本际如来藏,却说他能证得声闻道,与佛在四阿含诸经中的说法相反,是自欺欺人之说。阿罗汉虽已证得涅槃,但佛在《法华经》卷一又谴责说:【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实际上无余涅槃是阿罗汉们不能证入的(详见《邪见与佛法》一书的说明),而且无余涅槃也不究竟,佛说还要求得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佛地所证的无住处涅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才是究竟,才是真实证入无余涅槃。于是佛在初转法轮的阿含声闻教宣说完毕以后,再大开法筵,次转法轮宣讲大、小品般若诸经,显说四阿含期所隐说的『涅槃本际』就是空性心真如,也就是真心阿赖耶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并非只拿来诵诵而已,不是性空而唯有名相,而是要实修实证的,真实去触证真心阿赖耶识;触证后,般若智慧从此开展,才算真正进入大乘佛门中开始学佛。
但是,这时菩萨只得般若之总相智与别相智,尚有深细奥妙之增上慧学一切种智无生法忍还未知未证,于是佛再次宣说方广唯识诸经,如《解深密经》、《楞伽经》、《如来藏经》、《维摩诘不可思议解脱经》等等,解说八识心王种子的智慧,此时谓之末转法轮:第三转法轮。是第三时教的唯识教。
上说佛三转法轮诸经教典,的确是深涩难懂,尤其末法众生根器羸劣,于佛正法难修难证,于是有诸大菩萨示现,根据佛说著书立论,详解三乘菩提道,譬如《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百论》……等,广利众生,让众生有缘者可以藉此等论著而契入经教,证得菩提,得解脱果乃至成佛。
因此所谓圣言者即是佛说的经教及诸真悟菩萨不违佛说的论著。而言教授者,应函盖所有佛、菩萨的经、论,才是圣言现为教授。而《广论》及《菩提道灯论》却非如是,《广论》十三页说:『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又说:『如是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广论》及《菩提道灯论》所说从亲近善知识到止观的所有过程中,从未提及佛三转法轮诸经之主旨及诸菩萨大论之修证内涵,譬如生死流转之因、五蕴十八界等一切万法之根本、涅槃之本际以及三乘解脱之修证、菩萨地地增上乃至成佛之无生法忍,都未曾宣讲,都是以自己施设的理论来扭曲佛及诸菩萨的意旨。
而《广论》下士道说要生起皈依心,究竟要皈依什么心?中士道说要生起出离心,什么心才是出离心?上士道说要生起菩提心,真实菩提心又在哪里?……等问题,想必宗喀巴自己也不知道,他所遵崇的阿底峡也一样不知道。又《广论》别学奢摩他,宗喀巴只会抄录《瑜伽师地论》中的止观内容,他自己却无真修实证的禅定功夫;又毗钵舍那是宣讲欲界观行的法门,宗喀巴却将它错当成般若;又《广论》所言之毗钵舍那,只在破他宗却不立自宗,实质上则是以不立一法为自宗,成为无因论外道宗旨,仍然是立宗,而且是建立邪宗;《广论》又否定万法唯心之阿赖耶识,又不知末那识就是意根,一味加以否定;又把无因论之缘起性空,当成正教授,落入断见本质中;又《广论》所说的般若,完全不是《般若经》说的中道实相般若,都是意识思惟所想象的般若。尚有其余种种不如经教正理之处,可说是不胜枚举。因此《广论》及《菩提道灯论》绝非圣言现为教授,而是以密宗自己的妄想邪法作为教授。《广论》更把违佛所说的贪道淫秽的密续作为正教授,引导密宗内的所有学人趣向恶趣,您说《广论》会是胜教授吗?绝对不是,反而乃是低劣的欲界异生法,却自我高推是『胜教授』,何其荒唐。
第三目 《广论》所言不可能获得圣者密意
《广论》十四页说:『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设能获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则易通达,以此教授,能速授与决定解了经论扼要。』此处《广论》所说恰与事实相反,如果依止《广论》所谓的『善士教授』,不论花了多长久时间,费了多大的精神劳力,还是永远得不到圣者密意。而且他所谓的『密意』根本不是佛法实相的密意,乃是藏密的双身淫乐法无上瑜伽秘密,乃是要配合宗喀巴另外一本书《密宗道次第广论》的说法而修的,但这个双身法的秘密只是世间法中的秘密,不是佛法中不可为人明说的秘密藏(如来藏)的秘密;而且到了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已经被平实导师以《狂密与真密》四辑全部举示出来,并公布在网站,让有智学子能够知道藏密是世间法贪淫、乱伦的本质。相反的,佛法的密意乃是『法界的实相、万法的根源、因果的所依』,乃是诸佛告诫不可明说的密意,众生如果按照佛说的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次第修学,将会很快的断我见,复修大乘见道所应有的法要与次法,当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现前,也就是证得空性心如来藏,顿时就了解诸佛的密意:《阿含经》所说的『涅槃本际、生死本际』,《般若经》说的『非心心、无心相心、金刚心、不念心』等等密意,即是如来藏空性心。便能实证声闻道的初果,也能实证大乘教第七住位明心证真的不退转住。
新竹凤山寺『菩提道次第广论团体』的法师及高阶学长们说:『当你读通了《广论》,你就等于懂了三藏十二部。』这真是欺骗大众、也是自欺之语。凤山寺所属的广论团体学人若已精读了《广论之平议》,确实了解《平议》中所说,并且比对过三乘经典了,到这个时候,不论《广论》您是初学者或久学者,都应当生起疑问,反问那些法师及高阶学长们:『你们既然通达《广论》,就应当是找到了圣者密意;除非你们承认尚未通达,所以尚不知圣者密意在何处。然而《广论》第九页举出《释量论》不是说过「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吗?既然未找到圣者密意,怎能随便宣说呢?这岂不是未得言得,未悟谓悟而成为大妄语了吗?』
第四目 学《广论》极大罪行不能消灭
《大乘方广总持经》卷一说:【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阿逸多!此大乘方广总持法门,非我独说,过去未来及今现在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亦常宣说。若有众生于佛说,言非佛说,及谤法、僧,而此谤者当堕恶道,受地狱苦。』】宗喀巴等藏密的邪说,佛于此经早就破之。宗喀巴等人把唯识诸经说为非佛说,说是后人为了度众方便才创造、集结而成,把佛所亲说并且是最究竟、最了义的成佛唯一所凭的唯识增上慧学说是不了义法;而把密续中的贪道淫秽欲界双身法,从印度教性力派的双身法学来的淫欲享乐法,假冒说为毗卢遮那佛所说,说是无上法,其实是连声闻道的我见都断不了的贪淫凡夫意识境界;如此颠倒事实,已构成谤佛及法、僧,而此谤者,佛说当堕恶道,受地狱苦。
宗喀巴在《广论》中的种种说法,实质上已经成就谤佛、谤法之业,怎么可能如修慧法师编述之《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一百七十页所说:『宗喀巴大师于己亥年(一四一九.世寿六十三)十月二十五日成佛后,上升史陀天内院弥勒菩萨座前,法名曰妙吉祥藏;大师未来示现八相成道的佛号,名曰狮子吼如来应正等觉(广如「经」中受记云)。』无因论断灭见与常见外道之凡夫,我见未断之人,又是诽谤正法之人,舍寿后早已在无间狱中承受果报了,怎能修成佛位呢?修慧法师说宗喀巴已修成佛位,却只能在弥勒菩萨座下当菩萨,全都是自欺欺人之谈;以外道法取代真正佛法的宗喀巴,我见具在,而且是欲界法中的大贪者,竟然可以成佛,这也是佛门中的千古奇谈;修慧法师注记说(广如「经」中受记云),指的又是哪一部经?也没看见是哪一部经,应该只是藏密上师创造的密续伪经所说的。再者,若修慧法师所述属实者,那宗喀巴已于弥勒菩萨之前就成佛了,但是释迦牟尼世尊明明授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为下一尊佛,显然两者授记的说法有出入,一定有一个是错误的;佛乃如实语,不可能错,那当然就是古今许多藏密行者及显教夤缘藏密的愚痴凡夫如修慧法师者,不知藏密底细,虚妄高推藏密以笼罩众生,亦同时诽谤释迦牟尼佛之授记,真是可怜又愚痴。
《大乘方广总持经》卷一又说:【尔时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法中,有一比丘名曰净命,总持诸经十四亿部,大乘经典六百万部,为大法师。言辞清美,辩才无碍。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示教利喜。尔时无垢焰称起王如来临涅槃时,告彼比丘净命言:『未来世中汝当护持我正法眼。』尔时净命受佛教已。于佛灭后千万岁中,守护流通诸佛秘藏;于此方广总持法门受持读诵深解义趣,于彼世界八万城中所有众生,随其愿乐广为宣说。尔时有一大城名曰跋陀,往彼城中,为八十亿家随其所乐而为说法;是时城中八十亿人获净信心,一亿人众住菩提道,七十九亿人住声闻乘而得调伏。尔时净命法师复与十千比丘众相随俱往,修菩提行。尔时跋陀城中复有比丘名曰达摩,于大乘经方广正典受持千部,获得四禅;唯以方广空法,化彼城中一切众生,不能以善方便随欲而说;作如是言:『「一切诸法悉皆空寂,我所说者真是佛说」。彼净命比丘所说杂秽不净,此比丘实非净命而称净命,何以故?而此比丘所受诸华,不持供养,而自受用,涂香末香亦复如是。净命比丘愚痴无智,不能知我久修梵行;彼既年少,出家未久,我慢无信,多诸放逸;是诸人等无所知晓,谓是净命持戒比丘。』尔时达摩以其恶心谤持法者,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经七十劫,具受众苦。满七十劫已,堕畜生中;过六十劫后值遇香宝光佛,于彼法中发菩提心,于九万世犹生畜生中。过九万世已,得生人中;于六万世贫穷下贱,恒无舌根。】
此段经文本是世尊自己在久远劫前,身为达摩比丘时的造业痛苦经验,用来警惕后世学人不可重蹈覆辙之语。达摩比丘不知有本识如来藏常住不变,说『一切诸法悉皆空寂』,即是无因论的断灭空,与阿底峡、宗喀巴、当今的达赖与印顺、日常法师……等无因论者『否定第八识而说一切法缘起性空』的说法一样,违背了四阿含诸经中所说依第八识而说诸法的缘起性空,都已成为谤法者;又说他们的错误说法即是佛所说,陷佛于不义,又成为谤佛者。无量世前的达摩比丘以瞋心故,毁谤大乘菩萨僧净命比丘(即是现在的阿弥陀佛),又成就谤僧之罪。命终下堕无间地狱,以地狱长劫而历经七十劫的尤重纯苦;再经畜生道六十大劫受苦,才辗转回到人间,又是贫穷下贱恒无舌根,只能当一个哑巴,如是长劫承受无比大苦。
反观藏密中观应成派的阿底峡、宗喀巴,现今之达赖喇嘛及在台湾新竹凤山寺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团体』的僧众们,以及印顺派的诸多四众们,汝等已经步入当年达摩比丘之后尘,自己却不知道。世尊开示往世亲历的经验给我们知道,让我们可以藉古鉴今,然而众生愚痴,无明所障,听而不闻、读而不信,复入歧途火坑,真是可怜。从《广论》所说无根本因的一切法空,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的存在;又妄称无因论的一切法空为佛说,不知佛陀是以根本因如来藏为前提来说蕴处界等一切法空;《广论》此说又复诽谤写作唯识论的诸多地上菩萨圣僧(见《广论》毗钵舍那章对诸大菩萨的诽谤)。如此谤佛、谤法、谤僧之诽谤三宝重罪,乃是极重恶业,是不通忏悔的无间地狱罪,已成就未来无量世的地狱纯苦无间果报恶业,何其堪受啊!如今逝者已逝,无法挽救故不须再说;然能救其慧命而尚在人间者,譬如台湾的中观应成派继承者印顺徒众,以及凤山寺『菩提道次第广论团体』僧俗四众,都应谨慎善思及检查:『读《广论》后,如其所述而说而行者,是不是已成就诽谤三宝之重罪了?』亦应谨慎善思及检查:『如上所述之恶行,因读《广论》后所造极大罪行恶业是不是自行消灭了?』若是具福、具慧者,当有警觉,这时即应努力忏悔恶业,转而护持正法,并期望早日触证空性心如来藏,才能深入经藏,并多研讨诸经典加以验证之,深入体验《金刚经》、《心经》等等般若经,复随大善知识熏习种智诸法,有能力出世救护已被误导而继续深入歧途的众生;以此功德弥补恶业,转恶染业种为善净业种,如此方是正途。
第二节:从善知识处听闻正法
《广论之平议》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说:
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
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
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
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
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
这段经文是说,小乘人听闻唯一佛乘的行门,知道发起胜义菩提心以后,要经历很多劫的修行,对此心生怖畏,不敢发起大乘菩提心回入大乘法中;对于修学成佛之道要历经三大无量数劫,还要发愿生生世世广度众生,因为太辛苦而心生畏惧;更因为无法亲证自己五蕴身中有如来藏识常住不变,只一心要趣向空寂的无余涅槃,厌倦世世受生在三界中不断摄受六尘的辛劳。然而众生本来具有成佛的菩提种子,这些种子都在自己的如来藏阿赖耶识中,等到有一天遇到善知识,并信受听从善知识的教诫,而发大愿力誓度众生,透过身口意的磨练,努力修证大乘法的种种胜妙行,最后断尽了烦恼障及所知障,证得如来地的常住法身而成佛。修证菩提妙果是不会很难成就的,难就难在真善知识难值遇。因此,一切菩萨若想要修学胜妙大法的成佛之道,佛说有四种法,是学佛人必须知晓的:
『第一要亲近善友、第二要听闻正法、第三要如理思量、第四要如法修证。』
亲近善友是此四法之首要,善友即是善知识;有了善知识,后三法才能依之而行,所以亲近善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如果亲近恶友,一开始就被误导了,哪来正法可听闻?随后所思量的都是恶法,不可能如理思量,又如何能修证胜妙菩提呢?但是,藏密学人都自认为已经亲近善知识了,却不知道那些所谓的『善知识』都不知道自己正是恶知识,正在误导学佛人随著他们走向学佛的岐路及破坏正法之路。所以,辨别真假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第一目 所谓善知识
《广论之平议》
学佛者听闻正法、建立正确知见,是很重要之事。而正法要从何处听闻?当然是从善知识处!所谓善知识者,是指过去、现在诸佛及大乘胜义菩萨僧,以及三藏十二部经律论等,都是善知识,这是以广义来说;但是部分大藏经中往往收录了许多未悟或悟错的古人所写的论著,应该将其排除在善知识以外。至于狭义来说,善知识是指七住位以上已经见道,开悟破参乃至已经有道种智的地上菩萨。这些贤、圣菩萨不但断我见,并已悟得空性心如来藏,已入实相中,他们都能为大众开示大乘实相法义,宣说第一义谛妙法,能令众生触证空性心如来藏,能助众生生起般若智慧而远离不如理作意的思惟与观行,故名为善知识。因此,真善知识必须有如下条件:
一、自己已悟明真心,乃至已眼见佛性而不退转者。
二、自己已明心、见性,并且愿意帮助学子建立求悟的信心者。
三、自己已明心、见性,并且能演说禅法与知见,以帮助学子悟入者。
四、自己已明心、见性,并能教导学子参禅的功夫者。
五、自己已明心、见性,并经常能接受学子的谘询或摄受学子者。
六、自己已明心、见性,并能观察学子得度因缘而随缘度化者。
七、自己已明心、见性,并能发大愿心助人得悟者.
八、自己已明心、见性,悟后起修,慧力层层增上,并能帮助学子同样悟后起修者。
如以上所说即是善知识!
禅宗初祖 达摩祖师曾经说:『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六祖坛经》也说:『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所以开悟明心是善知识之最基本条件,否则就不是善知识。
至于未悟言悟的人,或者自己未悟而向大众宣说『不要求悟,也不可能有悟这回事』的人,或者以定为禅的人,或者教导众生一念不生的意识境界为悟的人;或者自己未悟而不能宣说第一义谛法,只能以常见外道法代替的人;或者劝请趣入藏密金刚乘修习无上瑜伽双身法的人,或者宣说无如来藏为所依之一切法缘起性空的人,都是恶知识。虽然现在离佛世已远,恶知识漫山遍野,但还是有已明心、见性之在家、出家大乘胜义菩萨僧在解说佛法:或以文字立论,或讲经说法,故众生还是有正法可闻熏;只要众生正法缘成熟,就可遇见,就可追随此等善知识修学正法。但是值此五浊恶世,假名善知识充斥,讲邪说、修邪法的道场林立,各个宣称是佛说、是大菩萨说,误导众生于不义——学人与邪师共造趣入三涂之业。学佛者岂能不小心谨慎如法选择真善知识乎!
《华严经》卷四十六说:『善知识者出兴世难,至其所难,得值遇难,得见知难,得亲近难,得共住难,得其意难,得随顺难。』有善知识出世弘法,本不容易;已知有善知识出世,但又不知道在何方?已知道在何方,但要能到善知识住处很难;已知道善知识的住处,但想要能与善知识见面也很难;虽然见到了,但要知道他是否是自己所要寻求的善知识也很难;知道所见到的人确实是善知识了,但想要亲近随学也很难;设使能亲近了,但要能与善知识共住学法也很难;能与善知识共住而学法了,但要得到善知识的胜妙意旨更难;得到胜妙意旨而开悟明心了,但是要能随顺善知识的教诲,如实转依增上,又更加的困难。《华严经》中说求得善知识有这么多难处,但有时候,善知识却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就要看学人自己是否有慧眼能识英雄了,更要看有没有善根福德因缘而值遇、亲近、随学、实证了。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说:『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文中所说的善友即是善知识,圆满的善友本身必须具备八种功德。
一、安住禁戒:身口意三业,善于守护各种律仪,无有缺失。
二、具足多闻:对正法之深妙法已经多闻胜妙,已深广增长自身道业,并能善于宣说各种善妙法接引学人同能亲证。
三、能有所证:已证得空性心,并能宣说第一义谛法。
四、性多哀愍:具大慈悲心,能拔众生苦,能予众生乐,能体现菩萨种性根器来利益众生。
五、心无厌倦:为大众宣说第一义谛法,不辞辛劳,不怕困难;为护众生法身慧命而破邪显正,勇无畏惧,更无厌倦。
六、善能堪忍:心能安忍于众具匮乏,亦能安忍于众生无明所障,极难救拔,于诸众生而不舍;更能堪忍正法见地,不为邪说邪法所转,住不退地。
七、无有怖畏:处大众中,善说法要;面对邪说,摧邪显正,俱皆勇猛,心无怯弱。
八、语具圆满:宣说正法,滔滔不绝;实智权智,俱能开阐;法与次法,普皆兼顾;为众说法,语无障碍。
又《广论》二十四页,引《经庄严论》中 弥勒菩萨所说善知识应具备十法,如《广论》所节录《经庄严论》的说法:『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又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我们来看这一段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所说的是什么意思,简略而说这十法,前面三种是戒、定、慧三学;德增是说师德应高于学人;具勤是说利他勇悍刚决;教富饶是说对三藏要多闻;善达实性是说通达法无我及现证空性心如来藏。具巧说,则是指说法善巧;悲体,则是不顾利养,慈悲为体;离厌,是说能堪忍宣说之苦劳。以上十法都包含在《瑜伽师地论》八法当中,不论十法或八法都是善知识必须具足的圆满功德相。因此 弥勒菩萨于《经庄严论》中的十个条件中有一个『善达实性』,亦即能够善于了知通达法界实相之体性,因此对于法界实相第通达亦成。』因此宗喀巴囿于 弥勒菩萨论中的『善达实性』的文字,故不得不承认要以『现证真实』为正,但是他却不承认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其乃是自相矛盾者。再者,宗喀巴又在后面论文说:『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也就是说:『若无,通达教理亦可。』以此掩饰其未证实相的事实。而宗喀巴又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因此如果要当《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善知识』则很简单,只要具备十法中之八分之一即可,也不必明心、见性,如此善知识其实是假名善知识,怎能引导众生真实进入佛法大门呢!因此他只是夤缘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的论文,用是取信于人,使人误以为他说的法是正确的,实际上却偷斤减两而不肯遵照论文中的圣教实行。
再说,宗喀巴如此要求善知识应具的条件,但他自己是否为善知识?从他自己引用之十法加以观察之,即可了然。一、宗喀巴持藏密的三昧耶戒,嗜吃众生肉而不戒杀、每日八个时辰要与母亲、姨母乃至畜生女等,努力行双身法而犯邪淫、未证言证号称『即身成佛』而说大妄语,这样要大贪、要大瞋、要饮酒助性者,已严重毁破菩萨戒、声闻戒了!故说他持戒非但不圆满,而且早已毁破十重戒而成就地狱种性了〔编按:宗喀巴等藏密行者,如此行为根本是严重破戒者,实质上没有圆不圆满可说。〕。
二、宗喀巴喜爱双身修法,规定藏密行者每日长时修无上瑜伽淫乐之法,此不离欲界贪爱,根本不可能得证色界初禅八识如来藏必须亲证而能现观,进而能够进修别相智乃至闻熏种智,才能通达,不是藏密应成派中观的无因论——否定第八识而说的一切法空,此点宗喀巴虽在《广论》后面,依于 弥勒菩萨论中文字上又再补充说:『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离生喜乐地,仍系缚于欲界中,故说他定力不圆满〔编按:宗喀巴等藏密双身法实行者,乃无惭愧法,与畜生无异,根本连粗浅的欲界定都不可能生起,连不圆满都说不上,根本没有禅定的一丝一毫实证。〕。
三、宗喀巴否定了空性心如来藏,把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之空相当作般若,则知他未证空性心,故无般若慧;再者,因执著意识细心为贯通三世的主体,故我见未断,连二乘初果的解脱智慧都没有,只是一个异生凡夫而已,有何智慧功德可言。
四、宗喀巴相对于他的弟子来说,算是『德高望重』〔编案:实际上宗喀巴无德可言〕;但以他破戒又不能稍离欲界贪,亦无正法的亲证见地,又公然否定三乘佛法根本所依的第八识,乃是破坏佛教正法者,决不是佛门中人,更不是有德之善知识,不具德增故。
五、宗喀巴勤于修密宗道无上瑜伽双身修法,故说其『具勤』乃是勤于欲界贪的异生法,不是勤于正法中的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乃至不是勤于世间五戒十善等善法,绝非 弥勒菩萨所说的『具勤』。
六、宗喀巴不懂初转法轮阿含诸经之解脱道,又错认二转法轮般若诸经为无因论的一切法空,更否认三转法轮唯识方广诸经教导的增上慧学,认为三转法轮诸经乃方便说,不知唯识种智诸法乃是究竟深妙法,他连最基本的解脱道断我见的正知见都不具备,当然不可能具有『教富饶』的条件。又藏密无上瑜伽的双身法乃是师徒乱伦、亲属乱伦、师兄姊乱伦的恶行,是广造不善之业,此乃亏损福慧法财的大恶业,使行者速趣未来世匮乏极苦、堕三恶道之果,如此邪教导乃『教匮乏,非教富饶』,因此不能说宗喀巴是『教富饶』。
七、宗喀巴连最基本的我见都未能断,否定根本心如来藏,离真心如来
藏而说一切法缘起性空,又建立意识心贯通三世,既是断见外道,也是常见外道,连二乘断我见的解脱智都没有,故未证三乘人无我;因为他否定了空性心如来藏,那就更不可能证得空性心,连般若中观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都没有,当然谈不上通达地上菩萨法无我的无生法忍智。又他于教理亦不通达,乃是抄录诸佛菩萨的经论文字,并全盘错解而前后矛盾,因此也不符合他所说的『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所以十法中的『善达实性』功德,他也是丝毫都无。
八、宗喀巴善说邪法,让众生闻之随学而同造乱伦邪淫的大恶业中,说者学者同堕恶趣,故可说是善巧说染恶法,非善说净善法。他于解脱道该有的最基本断我见智慧都没有,如何具巧说?他连佛菩提道与解脱道的智慧都俱缺,唯有恶慧邪说,非诸佛菩萨在经论中所说的『心善解脱功德,巧说法要庄严』,而是『恶慧巧说迷诳人故』。
九、密宗道不戒杀,反而鼓励杀生,嗜食众生肉;为了修学双身法的持久不泄,嗜食众生的红肉(牛、羊肉),故不具慈悲心之体性;又藏密上师爱修『诛法』,派遣鬼神诛杀破斥密教邪法的人,或者诛杀冒犯上师的人,更谎言说诛杀对方乃是『为救众生而杀众生,为度魔恶而杀魔恶。』还要用虚妄想的迁识法来『超度对方、超度亡魂』。此不具慈悲体性,乃是虚妄想,有智者思惟:『若其诛法有用,宗喀巴等藏密喇嘛上师,直接用诛法将父母及所有众生直接杀死而超度之即可,何必如此辛苦度众?』故说此乃藏密谎言托词的说法,非具悲体之菩萨行者。
十、宗喀巴不遗余力宣扬藏密喇嘛教,不辞辛劳将外道双身法取代佛的三乘菩提正法,努力毁破 释迦世尊所宣说的正法,当然是具足离厌正法,却不具足厌离邪法、恶法、染法,又具足欲界最低下的贪欲,鼓励密宗信徒广造师徒乱伦、亲属乱伦的恶业,如此不具 弥勒菩萨所说厌离三界染恶之法,永不能成就解脱的出世间法,不具离欲果故。
从上所述,知道宗喀巴等藏密喇嘛如此这般的说法与作法,依照他所引用的 弥勒菩萨开示善知识的十法定义,正好完全相违,能说他是善知识吗?更何况圣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自始至终都在指示佛子如来藏第一义正理,例如:
『如是种子转,句义身光转,是名无漏界,三乘同所依。』
世亲菩萨更明说:『如是种子转者,阿梨耶识转故;句义身光转者,谓余识转故。是名无漏界者,由解脱故,三乘同所依者,声闻、缘觉与佛同依止故。』,宗喀巴曲解圣 弥勒菩萨论中所说宗旨,用经论中之文句加以曲解,来附丽己说,让众生趣向修学藏密双身法邪法,如此舍金山而取烂铜朽铁之片段,其人所落之处昭然可见。
第二目 如何选择善知识
《广论之平议》
现今有很多人都会说:『我在某某佛教团体,我是佛弟子,我在学佛。』实际上是真的在学佛吗?其实不尽然!他们大多只不过是造世间善业或熏习一些表相佛法的佛学常识而已,不算是真正的学佛,是还在外门流转的前方便中。又如现今一般社会慈善团体、外道、民间的鬼神信仰等等,也都在劝善、行善,但顶多只能说是公益慈善事业,属世间有漏善法,实质上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学佛!为何如是说呢?学佛真正的目的乃是成就佛道,是要具足了知:法界的事实、因果的根源正理,三界一切善法、恶法、染法、净法……都依据因果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而有。故亲证法界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乃是学佛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成就佛道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故需要发起证悟实相之大心,若没有发菩提心、证菩提心的清净善行,最多只是殁后生到欲界天享受,消耗此生行善所得的福报而已。典型的例子,譬如慈济『功德』会〔编按:依其本质其实应该称为『慈济福德会』,有福德而无功德故〕团体,上至堂头和尚,下至信仰他们的一般大众,都在行世间有漏有为之善法,对于解脱与成佛之道悉皆茫然无知;对于法界的实相都无法触及,又被邪见误导,以致否定第八识而皆不能证得,证严法师更主张『意识却是不生灭的』,公然违背佛说『意、法为缘生意识』的圣教;慈济上下都是未断我见、未证得菩提心而行善,永远不能现观三轮体空,故必生执著,因此都是有漏有为性的欲界善,如同佛门中之门外汉,不能进入佛法殿堂之中,仍属于外门流转的佛门凡夫,故不能说是真正在学佛,顶多乃是通外道法的人天善法,属于成佛之道的前方便中广修资粮而已,还没有资格说是真正的学佛者。但若如证严法师在书中暗示自己是地上菩萨的大妄语业,以及倡议意识常住不灭,违背圣教而公然与佛语相违,则已不是单纯的人天善法了,而是兼具破法及大妄语业了。
再说凤山寺的《广论》团体,比之于这些行世间善法之慈善团体则更是等而下之,他们表面是说造善业,其实是以寺院名义在做佛所禁止的出家人买卖营谋的赚钱事业,使得与他们所经营项目同性质的民间数种买卖行业受到挤压;是与世间诸百工行业争利,表面是说利益众生,其实是在损恼众生;像他们这样的团体,学人跟随著努力做义工,结果是共同成就破坏出家戒的三涂之业,未来世将承受破戒共业之不可爱异熟果。又《广论》团体之研讨《广论》,并无真修实证佛法之处,只能算是一般社会上的读书会,不能算是在学佛;而《广论》内涵对佛法之错解,更是将佛道次第扭曲颠倒,处处引众生入邪见陷阱,若学人无简择慧,又迷信宗喀巴之虚假名声依之而修,那就会陷众生入万劫不复之无明深坑永无出期。凤山寺《广论》团体又以开店赚得之钱财,提供给专弘《广论》之深重邪见团体而广弘传之,共同成就误导众生之共业;而学人最初乃是欲发大愿、欲学佛道,结果却因《广论》之无明邪见及邪教导而误入歧途,此乃世上最冤枉的事情。所以学人自己应该要有简择的智慧,要善选真善知识,善选法义正确的佛教团体,才能学到真正第一义谛的佛法,这才是此生学佛最重要的事。
学人寻觅真善知识时,首先要破除自己不如理思惟的心防,伏除慢心,以智慧为前导来简择,不可以著相,著相者必定不能找到真善知识。因此,简择善知识,须注意六点:一、善知识没有性别之分,善知识只有大丈夫性(菩萨性);世间法上色身所现或男或女,只要明心、见性便可离男女相,便能为众生宣说第一义谛法,此即是大丈夫性。因此,学人选择善知识时,切不可以执著男女相。二、善知识相貌没有美丑之分,美或丑是世间法才有的主观分别相;只要明心或见性,便是庄严相,依止真心如来藏的本来清净法相才是真正的庄严相,因此学者选择善知识时不可著于外表美丑相。三、善知识没有世间贵贱之分,有些善知识从来不贪名闻利养,一向安忍于贫贱工作,但却是菩萨示现,学者不可不知。四、假善知识大多伶牙利齿,善于辩说世间法;纵然讲得三藏十二部经,因未证悟故,顶多也只能依文解义而已,甚至错解经义;有些真善知识虽拙于口才,但凡有所说却都是第一义谛法,学人应以智慧辨别之。五、有大名声或有大道场,却不一定是真善知识,因未悟错悟之『大师』,所讲的都是戏论、世间法故;有些真善知识可能默默无闻,不为名闻利养,有缘弟子才能亲炙其法教而承受法益。六、善知识不一定现声闻出家之比丘、比丘尼相,现声闻相的法师不一定是善知识,因未证悟故,所说的法非第一义谛法;他们身现声闻出家相,但心却未必已出家,执著于世间法,只能称为凡夫僧;而现在家白衣相、菩萨出家相(童子、童女相)或少数现声闻出家相的胜义菩萨僧,有些是已悟得真心,有些是已眼见佛性,更有的是地上菩萨摩诃萨,能为大众宣说少分或多分胜妙之第一义谛法;其中虽有许多人示现在家身相,其中也有地上菩萨摩诃萨,却都是身未出家、但心已出家,与其他以在家相而出家的证悟者,同称为大乘胜义菩萨僧,都是佛的真子;声闻僧就算是初果乃至阿罗汉,仍都不是佛的真子,因为他们都不敢也不能荷担如来的成佛之道弘法家业故。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说:『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鬓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有四位已知确定是一生补处菩萨外,余四十九参中仅有六位是现声闻出家相的菩萨,而现在家相的出家菩萨(童子、童女),甚至现外道相的菩萨,则有四十四位之多〔编案:第五十参有两位菩萨〕。所以学者一定要打破『现声闻相的出家法师才是善知识,现白衣在家相的出家、在家菩萨不懂佛法』的错误观念,是故不可以表相来衡量善知识,若执声闻出家相为善知识者,当其遇到这四十八位现在家菩萨相的大善知识,则会大失佛道增上之利益,如此之人名为愚痴障重者。
时值五浊恶世末法之际,为了大乘了义正法法脉不断,衔佛之命再来人间,为了度众方便,而有大乘胜义菩萨僧以白衣示现于人间,宣说第一义谛法乃至种智之法,并广作法义上之辨正,只为救护被误导的学子回归正法。而『菩萨』二字并未写在脸上故,福德因缘不具足的众生纵使遇见了,也只视同路人,轻易放过于大菩萨座下受教之机缘。而既得利益之诸大山头的法师们,深怕名声、利养、世间表相地位受损,纷纷起而作无根诽谤,谤为『邪魔外道』,甚至藏密喇嘛们公然扬言修『诛法』欲诛灭之,岂知鬼神道之『诛法』势力,怎能得近圣位菩萨之左右呢!圣位菩萨及正法的护法神众之威德广大,岂是藏密所驱山精鬼魅、夜叉罗刹等所能接近,更何况想要加害诛杀。藏密如此虚妄想的作为,益显菩萨之大威德力丝毫不可侵犯,因此反而愈发勇猛。但那些所谓能修『诛法』的喇嘛们都已造下破坏三宝的大恶业,自招苦果却不自知;随其从学者更无辨别慧力,盲目随从而一起跟进,共造地狱之业,真是可怜悯之人也。
因此,修学佛法者想要寻觅真善知识,应先在佛前发菩萨清净大愿,才能与善知识之悲心相应,如此才有因缘能亲遇真善知识,遇见后才易得善知识之摄受。发菩萨清净大愿之后,还要亲自在佛前祈求值遇大乘了义究竟正法之缘早日成熟,发愿文如下供作参考:(录自正觉同修会同修发愿文)
(胡跪叉手唱念一遍:)
微妙甚深无上法 百千万劫难值遇
我今见闻得证悟 愿解如来究竟义(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
(胡跪叉手唱念:)
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
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
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
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
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
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
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
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
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
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
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
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佛,
南无大乘胜义僧,南无究竟第一义。
(每遍就地一拜,三遍圆满)
发愿文中所说之『见道』即是亲证空性心如来藏,此见道为进入佛门一窥堂奥的最基本条件。『重关』即是《大般涅槃经》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导师』即是能教导众生明心、见性,修学第一义谛,更能在悟后指导进修别相智乃至种智的大善知识。『入宗门』即是进入佛法实证大门、正式开始学佛,此为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之始,未明心之前不能言真正学佛,只能说是随顺而行世间善法,属外门修的相似佛法,修集见道应有的资粮。『人无我』即是依如来藏所生的五蕴身心,都是无常空的空相。『种智』即是地上菩萨应学应证的道种智。『法无我』即是深观如来藏更细腻之法无我相,以及现观如来藏辗转所生无量法之无我相,现观一切法都是依第八识如来藏心所生所显,外于如来藏即无一法可说,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百法之法无我性,通达以后即可证得初地菩萨一分无生法忍智。『圣性』即是初地以上菩萨的圣者心性,乃大乘修道位之圣种性,此圣位菩萨已经性障永伏如阿罗汉,可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来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因见道所断二障异生性永除故,分证五分法身,非凡夫、阿罗汉愚人及贤位菩萨所能思议。『十无尽大愿』即是十回向位满心,即将入初地心的菩萨,所应发起的尽未来际都不暂舍之十项大悲愿,发此十无尽大愿来成就初地菩萨所需的增上意乐。『无生法忍』即是证得二种法无我后能安忍不退,此乃地上菩萨所证增上三学之智慧功德。学人若能理解其中的义理,并经常于佛前作如是发愿,在心中以至诚心真实发起愿文中的心向以后,必蒙诸佛菩萨摄受加持,此生想要值遇善知识,绝对不难。
第三目 听闻正法
《广论之平议》
什么是正法?则要先知道什么是四悉檀?悉檀的意思是应众生根器不同及法界实相的事实展现,而来述说如何成就佛法的唯一宗旨——亲证法界的实相,乃至成佛,施设有四种成就佛果的层面说法,以此来让众生明白,称为四悉檀。四悉檀具足时,即能具足从不同层面来宣说佛法的宗旨。一、世界悉檀:佛为众生宣说世界之成住坏空、五蕴之生住异灭、三界六道有情生死流转及不得解脱之因、众生五蕴运作与差别,乃至语言文字、社会制度等等,皆有所由,乃是众缘而起,因缘假合之法,凡此种种皆属世界悉檀。二、对治悉檀:众生欲求出离三界,但是困于种种烦恼所缠,无法出离;『大医王』佛陀乃施设各种善巧方便,应病予药,令众生能对治烦恼障难,因此离障解缚而证得三乘解脱果,称为对治悉檀。三、为人悉檀:人类等诸有情众生之根性八万四千,佛陀善观众生根器,随各人心性之差异而施设及开示各种不同之修行法门,乃是为人悉檀。四、第一义悉檀:不在一切语言文字等表面意思来论议,直接以第一义实相之理指示,令众生依之而能真实契入大乘空性心如来藏理体,悟后而得之般若中观总相智[注:总相智,谓般若智慧的总相,乃粗知第八识的无分别性、清净性、真实性、如如性、涅槃性,是根本无分别智。]及别相智[注:别相智,谓般若智慧的别相,乃深入现观第八识的各种中道性及其与成佛之道的关联,是后得无分别智。]之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乃至亲证地上菩萨无生法忍之道种智[注:道种智,是诸地菩萨所修证之如来藏一切种子之智慧,是大乘修道位所修之唯识种智妙法,故名道种智。],及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注:一切种智,是经由十地修道而将如来藏一切种子具足了知而圆满了,是佛地之智慧。],大乘所谓正法即是专指此第一义悉檀而说,其他三种悉檀摄属『次法』的部分,用以助益正法的圆满。
至于三界有为之法,如人乘之五戒及天乘之十善法,以及二乘蕴处界缘起性空之法,虽都是三藏十二部所摄,但都只是大乘菩萨法之支分。人、天善法,是教导众生持五戒、行十善业,譬如慈济之布施、行善,未来世可得人天善报,然此皆为欲界轮回生死之法,并非究竟,故非第一义法;二乘相空之法,乃是从究竟佛法中析出之方便说,以度畏惧生死速求解脱之人,令其此生或近世得证解脱,得证有余、无余涅槃,以此化城引此心小慧劣之人,增其信心,期能发菩提愿,回入大乘成佛之道。如是二乘涅槃证已,亦回心大乘者,即不畏生死,此乃方便引导而回心菩萨法道,终究必将成就佛道,所以二乘相空之法,也只是方便权教之法,仍非第一义谛法。只有不共二乘之大乘菩萨道法,方依法界实相而说、而修、而证,是故唯有菩萨法才能证空性心如来藏故,唯有菩萨法才能眼见佛性故,唯有菩萨法才能证得种智故,唯有菩萨法才能究竟成佛故,所以说唯有大乘不共二乘的菩萨法,才是第一义谛法。
佛护、月称、安慧、寂天、阿底峡、宗喀巴……等密教行者,师承中观应成派思想,否定第一义谛法,否定一切法之根本因——空性心如来藏,竟说一切法无因唯缘而起,一切法只是缘起性空,执无因唯缘论之缘起性空法为究竟,因而堕于二乘、凡夫所知之相空,无法实证空性。但是佛说二乘圣人舍寿入无余涅槃时仍有『本际』,『本际』即是《阿含经》中隐说的空性心如来藏,即是入胎而住时能造名色之识,因此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独存此识,非同断灭。而佛护、月称、安慧、寂天、阿底峡、宗喀巴……等人,说无有空性心如来藏,若依此说,则无余涅槃中即等同断灭,无异断见外道。如此不知、不解、不证二乘无余涅槃之本际,又执著入无余涅槃时无有本际,只是空无断灭之相,又执著二乘法的蕴处界相空为究竟,如此已堕于一边断灭见之中,竟说是已证中观而不落两边的中道观行,真是可笑之极;又因为恐惧堕于断灭空故,回头再将生灭法的意识建立为常住不坏法,妄说意识是持一切善恶业及无漏有为法种子,说是结生相续之识,故又兼具常见外道见。宗喀巴为了圆满他成佛之大梦,又将藏密邪法整理成了《密宗道次第广论》,以怪诞淫秽之外道闺房贪欲法名为『金刚乘』,说为大乘菩萨道,论中所说全属欲界粗糙低劣的意识境界,堕于世俗凡夫异生的乱伦的境界中,却妄说是证得报身佛,妄想常抱女人行淫而永享淫乐,妄认此粗俗之淫乐境界即是报身佛之果报境界而名为报身佛境界,如此竟然也敢说是佛法,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法华经》说:『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不可能会有所谓的『金刚乘』是真实佛法而佛陀竟然不曾宣讲于经中。所以,只有唯一佛乘之法,声闻、缘觉都是从唯一佛乘之中分离出来利益不同根器的学人;真实佛法中没有一法可以分离出来成为所谓的『金刚乘』,所以『金刚乘』中所谓的佛法,都是外道性力派的邪法,都不是佛法,只是密教中人取自外道而虚妄冠于佛法之上,本非佛法、绝非佛法。是故第一义悉檀才是正法的根本,也就是空性心如来藏及其含藏之深妙法;这只有在真正的大乘菩萨道佛法中才有,二乘法中无,更非藏密『金刚乘』所能臆想之法。今观藏密所有的『佛法』中,与罗汉道、缘觉道、菩萨道全部相违背,故知全部不是佛法。
如此观之,《广论》之下士道:从念死无常、三恶趣、皈依到业果,都只属于世界悉檀之部分,都是世间法,都不及第一义谛。《广论》之中士道: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法算是属于对治悉檀,仍不是第一义谛;而且《广论》之中士道所说法义,也与罗汉道、缘觉道的正法相违,仍认定意识是常住法,与常见外道相同,并不是真正的中士道。《广论》之上士道:其中所说的六度、四摄内容,仍是外门修习之相似佛法,也都是世间法,与菩萨所修的六度、四摄相违,当然也不是第一义谛。至于《广论》的后二章所说奢摩他及毗钵舍那,表面上似乎是世间法中的四禅八定止观,但其内涵都只是常见与断灭见法,并不是正法;实际上《广论》的后二章所说的『奢摩他及毗钵舍那』,乃是依据藏密双身法而述说的,乃是配合宗喀巴另外一本《密宗道次第广论》而说的,乃是双身法初喜到第四喜中所谓的世间淫乐觉受境界,宗喀巴美其名为『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欺瞒不知情的密宗学人,以此方便引导密宗学人渐渐走入双身法的邪淫境界中,这个部分将在本书后文中说明,此处暂时略过不谈。至于《广论》所谓之『金刚乘』,更不能列入四悉檀中,因为那都是外道邪淫、大亏伦常之邪法故,都不符合佛法宗旨。由此可知,《广论》之三士道及『金刚乘』均非第一义谛法,因此说《广论》是外道邪法。
当学者了解何谓正法之后,要如何听闻正法?圣弥勒菩萨说:『正闻法略有四种:一、远离憍傲。二、远离轻蔑。三、远离怯弱。四、远离散乱。远离如是四种过失而听法者,名正闻法,当知广说有十六种,亦如菩萨地中当说。』(《瑜伽师地论》卷二十)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萨地〉中说:
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云何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又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法补特伽罗,由此四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又听法时,不自轻蔑,由此一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菩萨如是无杂染心,听闻正法。云何菩萨无散乱心听闻正法?谓由五相:一者求悟解心听闻正法,二者专一趣心听闻正法,三者聆音属耳听闻正法,四者扫涤其心听闻正法,五者摄一切心听闻正法,菩萨如是求闻正法。
论中法师二字的意思,是指一切出家、在家的弘法者,凡是实证三乘菩提而能为人演说正确佛法的人都是法师;若是教人执著于五阴、识阴等法的人,即使身披僧衣,也仍然不是法师,反而是佛陀所斥责的愚痴人;譬如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一)真正的法师,是指教授正法之师;是为人讲解『蕴处界都是无常、当厌离、应灭尽、应离欲、证「寂静法」』的人,才是真正法师,不论他是在家身或出家身。若违背佛说五阴无常的正理,公然主张意识心是不生灭法的人,都不是法师;由此缘故,佛护、安慧、月称、寂天、阿底峡、宗喀巴、达赖、印顺及证严……等人,公然主张意识不生灭,教人不可断除意识,教人不要对意识生厌、灭尽,只想把与六尘相应而不寂静的意识保持不坏,不想灭尽意识的自我执著,不想取证寂静法的本识如来藏,都是公然违背佛语圣教的凡夫愚人,当然不是法师。
以上《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大约是说,学者要以什么心态来听闻正法?圣弥勒菩萨说有四种,由四种再细分为十六相。一、要远离骄纵高傲的杂染心,有六种相:随应时节因缘而听,要恳切慎重的听,要心存恭敬的听,不是为了想要减损破坏而听,不是只为了随顺己师而听,不是为了寻求说法者的过失而听。二、要远离轻蔑傲慢的杂染心,则有四种相:对正法要有恭敬心、对说正法的法师要有恭敬心、不轻视正法、不轻视说法之师。三、远离胆怯懦弱的杂染心,有一种相:不妄自菲薄而轻视自己。具以上十一种相,是为无杂染心。四、无散乱心者有五种相而听闻正法:为求开悟或求解脱的希求心、住于不二念的专一心、用耳聆听的直心、去除邪执的清净心、用摄持一切的决定心来听。菩萨听闻正法时,应具此十六相来听闻正法。
第四目 如理思量
《广论之平议》
遇到善知识听闻其宣说佛法之后,应当详细思惟审量,他说的法是否符合佛所说的第一义谛法?若不符合第一义谛,则应思量是否符合二乘解脱之法?或者只是人天善法?或者是藏密混合了鬼神淫秽法而名之为金刚法?如同他们年节时所跳的金刚舞,就清楚的显示都是在迎请鬼神前来,实为招祸却妄谓祈福!或者是以佛法名相来包裹外道之法?或者是只修福而不修道之法?或如凤山寺广论团体是假借佛法之名而行商业营谋赚钱之法?或者以一念不生之粗浅定境为究竟之法?或者以觉知心意识作为三世生命相续之法?或者是常见、断见之法?或者是藏密欲贪淫秽之法等等。然而学人会遇到如上所述的假名善知识,都是依于学人过去世所修、所种的种种因缘,而得遇不同层次的假名善知识。今生既然又遇上了,就当以定力慧力及正知见去思惟简择,除了符合佛所说之三乘菩提者以外,其他都非真善知识,是属于修学佛法者的恶知识,若遇到了就要赶快舍弃远离之;并且还要在佛前多作忏悔、发愿、回向,以减少累劫怨亲债主之障碍,并且祈求诸佛菩萨之加持,能亲遇真善知识。然后不断祈求寻觅,直到找著真善知识并且能依止随学第一义谛正法为止。
从善知识处听闻或读诵善知识所解说正法之后,就要在行住坐卧当中如理思惟,或在打坐中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在学法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事,透过思惟可以使我们深心建立起正确的正法知见。如果只是听闻或读诵,不加以如理思惟,虽然有一些功用,也只不过是知识而已,不能成为智慧的受用,思慧不成就故。当透过如理作意的思惟,从思惟的过程及所得到的结论,那才是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经由如理作意的思惟可把善知识所说的法『消化吸收』而成为自己的法,成就思慧,这样才是真的在学法。
从善知识处听闻正法之后,于正法应如何思惟呢?《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本地分〉中有说:
云何菩萨于法正思?谓诸菩萨,1独居闲静,随所闻法,乐欲思惟,乐欲称量,乐欲观察,先当远离不思议处,思惟彼法。2恒常思惟,无间加行,殷重加行,而无慢缓;是诸菩萨勇猛精进,3思惟法时,于其少分,以理观察而随悟入,4于其少分但深信解。5凡所思惟但依其义,不依其文;6如实了知黑说〔编案:亦作『默说』〕、大说,7正能悟入最初思惟。8既悟入已,数数作意,令得坚固。
此段文义分八点来说明:一、菩萨听闻正法之后,要独自到闲静的地方,把所听闻的法要,以好乐心来深入思惟,以好乐心来比量简别,以好乐心来详细观察;在思惟之前,要先远离不思议处;不思议处是指朝不应当思惟之方向去思惟,亦即是要有正确的知见、不要有迷闷错乱之心的意思,也就是前面所说『于善知识处所听闻成就之闻慧』为前提。二、要经常思惟正法,正思惟时要努力不间断,要恳切慎重,要精进不懈怠;如此,于法所未知义才得以如实了知,于法已知义则更坚固不坏失,这样才是勇猛精进之菩萨。如此也显出如理思量法义的重要性。三、在思惟法义时,以自己少分的慧力,如理观察,深入了解法义;在观察过程中,不藉外缘,随此一分思慧成就而得悟入法义内涵之所指,使能更为深入的整理而心得决定。四、对甚深法理,能知自己此时之慧力不足,而不能通达,但于少分思慧的功德受用,而得以深信正解『此是真实,此正法是佛所言、所行』,如此于闻所未闻法安忍信受,才不生诽谤,远离衰患,无诸过失。五、思惟正法要依义理真实的内涵而生信解,不可依文字表面的意思来错解,如此依于四依之原则,于佛之密意才有因缘能悟入。六、对于佛在初转法轮二乘《阿含经》隐覆密意而默说的『入胎识、取阴俱识』及二、三转法轮显说、广说、大说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非心心、无心相心……等』,要能如实了知而建立正见。七、菩萨因缘成熟一念相应时,正能悟入善知识所开示法界实相正理的最初思惟而实证之,就能证得过去所未证得的大乘无生忍。此处所说『大乘无生忍』的意思是:证得空性心的本来无生,并能安忍于空性心如来藏的本来无生,比之于七转识的虚妄性,了知如来藏本来无生性净涅槃,于此见地能忍不退。八、菩萨于见道证得大乘无生忍后,需要再数数作意,进而多方观察了知,如是数数验证而心得决定,因此观察验证之一分转依功德,使之坚固不退转。以上为圣弥勒菩萨所说的如理思量正法,在此如理思量成就之后,就能进而如法修证。
第五目 如法修证
《广论之平议》
《六祖坛经》卷一说:『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其意思是说:『如果要亲见成佛之性,就要自己努力去修,不可以悠哉悠哉的一天过一天,浪费时间与生命;万一无常到来时,下一念忽然断绝而不再生起了,这一生就完结了,再也没有机会修学佛法了。如果想要悟明大乘而能够亲见众生本具成佛之体性,就必须要虔诚恭敬合掌一心来祈求获得善知识的摄受。』
当学者已选择简别了正确的善知识,就要对善知识生起信心,确信善知识能教导我修习大乘第一义谛法。更要对自己生起信心:我今生有缘觅得真善知识,今生就一定要努力修行,进而能够破参开悟、明心证真。开悟破参并非嘴巴讲讲而已!首先,学人要在解脱道上断除三缚结,三缚结就是身见结、戒禁取见结、疑见结;三缚结断了,取证声闻初果之功德,从此不认识阴及其变相为真实,证得此分功德后,去参禅时才不会总是落入意识心中,才有机会悟入大乘法道所说的真心如来藏。其次,要广植见道所需之福德,例如:在正法团体受三皈、持五戒,随时随地以净物供养三宝,经常作布施,护持正法不遗余力,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等等。然后,要对过去、现在的怨亲债主多作忏悔及功德回向。再来,要向佛菩萨祈求加持,并勇发菩萨大愿心。最后,要除慢心、妒心、私心、瞋心……等障道恶习恶性,若不勤除性障者,终究亦会退失正法;并且还要做的是无时无刻在动中勤修定力,如《楞严经》卷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说是修定力,不是意识所缘的定相、定境。不断从善知识处听闻熏习正法,如理思量,如法修行,就会有『一念相应慧现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因缘成熟的一天。
而如法修证也是需要依循前面所说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所得的正知见与见地,而能够依教奉行、法随法行,自己能够确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体验,能够在四威仪中如实的观察体验五阴十八界的虚幻不实,并能现观所证之真心如来藏的本来性、清净性、如如性、真实性、涅槃性……等诸多法性,如是能够数数的观察体验而受用之,以此转依二乘断我见的解脱功德,或者转依大乘明心证真的三德,依此功德法的清净无漏性,而修除自我七转识的染著有漏之体性,如法而修除七转识的执著贪染有取性,如法而证得自心如来藏的人、法无我性,如法而证得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智,如法而分证五分法身,乃至近三大无量数劫而得证究竟佛地的无边功德。如此之行,乃名之为『如法修证』,方名之为『法随法行』,故佛于最后说:『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亦即十方一切大圣主在因地时都是具此四法而证得大菩提果的。
因此,从亲近善友乃至到如法修证,都不是古今藏密诸师所说的那样;都必须是依据法界的事实,依据万法的根本──第八识──而修而证。若是依据藏密所说无上瑜伽双身法而修而证,那样的如『法』修证,其结果只有下堕三涂而已,对于断我见、亲证菩提都完全没有希望,更何况入圣位乃至成就佛道。(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论之,平议,宗喀,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扉页,自从,正觉,同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