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广论之平议〈七〉—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
(扉页一)
自从正觉同修会开始弘法以来,各大道场口头上的抵制说法是:“萧平实弘扬的法义很奇怪,与各大道场都不一样。”暗示说正觉同修会的法义有问题,因为他们不敢公然毁谤正觉的法义是外道法──恐怕承担谤法的大因果,心中又很想抵制正觉。然而正觉弘法将近二十年来,经过三次严重的法义质疑、检验,也经过各大道场十余年来私下不断的寻找法义过失而不可得。正觉同修会弘扬的法义,既已证明是依照三乘菩提诸经所说的法义而实证、弘扬,各大道场都找不出本会的修证及所弘扬的法义与经教不符之处,又都已承认自己的法义与正觉同修会不同,这已证明他们的“修、证”都是不符经教的,才会与正觉的法义不同。
──正觉同修会──
--------------------------------------
(扉页二)
佛菩提道之修学,应求大乘般若之实证──见道;见道已,便得次第进修而正式进入初地通达位,然后可入修道位中,次第迈向佛地。大乘般若之见道,即是禅宗之破初参明心──亲证本来离念、本性清净之自心如来藏。欲求亲证如来藏者,应依真正之善知识修学。真善知识之助人见道,所言所授之法,必须有明确之次第与确实可行之法,学人方有得悟之可能。若亲近假名善知识,虽有大道场、大名声、广大徒众、身穿僧衣,然所说所授者皆属似是而非之法──同于常见外道意识境界;纵使学人以毕生之身口意供养之,所得唯是常见与断见本质之相似佛法而已,必将浪掷一世于相似佛法上,殊堪扼腕!
──正觉同修会──
--------------------------------------
目录
第二节 四圣谛
第一目 苦圣谛
第二目 苦集圣谛
第三目 苦灭圣谛
第四目 苦灭道圣谛
--------------------------------------
第二节 四圣谛
《广论之平议》
《大般涅槃经》卷35佛说:
何谓苦谛?有八苦故,名曰苦谛;云何集谛?五阴因故,名为集谛;云何灭谛?贪欲瞋痴毕竟尽故,名为灭谛;云何道谛?三十七助道法故,名为道谛。
世尊最初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此四谛法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五比丘因而当场解脱生死束缚,证得阿罗汉,故说四圣谛为声闻乘观行的法门。佛于大乘经中也曾同样开示更为胜妙的大乘四圣谛义理,故声闻解脱道也是大乘行者的共法。又,谛者,真实不虚;圣者,圣人所知所证,故言四『圣谛』;为凡夫众生所不知不证也,此亦不共凡夫外道的真理。
第一目 苦圣谛
苦圣谛谓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苦。或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或谓六苦:逼迫苦、转变苦、合会苦、别离苦、所希不果苦、粗重苦。或谓二苦:世俗谛苦、胜义谛苦。此种种不同的苦,皆相互含摄。其中苦苦:谓身心之苦。坏苦:谓一切法坏灭之苦。行苦:谓诸行无常,刹那变异之苦。逼迫苦:谓住出胎之苦。转变苦:谓老病死苦。合会苦:谓怨憎会苦。粗重苦:谓五取蕴苦。世俗谛苦:谓生苦、老苦、病苦,乃至求不得苦,亦即世间所了知之苦;胜义谛苦:谓由圣人证之有漏诸行皆苦,有漏诸行皆不离五取蕴故,不离五阴炽盛故。如要广知苦相,当阅《瑜伽师地论》所说有一百一十苦。此中种种苦,总归一苦:谓五蕴炽盛苦,为不知不解意识及意根之心行无常苦故;心行若不断,则有变异,有变异则是苦,是行苦。
此诸行苦,凡夫外道悉皆不知,宗喀巴、达赖喇嘛更不知,唯真实证悟者方能知之。如宗喀巴等人,误以知觉心安住于一念不起之境界中,以此欲界定中之一心不乱意识境界,当作是灭尽十八界的涅槃境界,悉堕行苦之中。宗喀巴及达赖喇嘛更以为双身法淫触境界是大乐,以为受乐时一念不生就是报身佛的涅槃境界,不知那是苦中作乐、乐中有苦,都不离行苦。宗喀巴……等不知此一念不起之境界,都是意识觉知心之粗心及细心所摄,皆不离意识境界之行苦,安住于此境界是不可能了生死的,因为这正是生死流转法。
意识之最细境界,莫过于非想非非想处定,然此定中仍有一念不生之心行不断;若知意识行苦、少分知意根行苦者,得断意识心行及意根受想而入灭尽定;若知意识行苦、不知意根行苦者则断意识心行而入外道无想定。如宗喀巴等以思惟猜度之意识离见闻觉知境界为涅槃,正是细意识境界,本质无非是非非想定境界故;以意识离语言妄想境界为涅槃,是意识粗心境界,本质是欲界六尘中的粗意识境界故;以乐空双运时专心领受淫乐的离语言妄想境界为涅槃,则是欲界中最极粗重的意识境界,是畜生道因故;故说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喇嘛们,都是不解意识行苦的凡夫,我见具在。
又如纯修世间禅定住于四禅及四空定者,尚有细意识在,却仍不知意根何在。如果证四禅者以四禅天身为常想,灭却意识而作涅槃想时,即成为入无想定;彼时意识灭故无见闻觉知,妄为已证涅槃,却堕入意根与色阴之行苦中而不知,因为尚有意根心行不断故。
又如俱解脱之阿罗汉入灭尽定,尚有意根住于此定(即『灭受想定』)中,触、作意、思三个心所之心行未断,虽不触外境,但还未离行苦,只方便说暂出三界。必须舍寿入无余涅槃,灭尽意识、意根与色身,不再受生,不再有意识与意根,十八界尽断,不更续生,方名永离行苦,以意识、意根灭已永不复现故。
又菩萨已证声闻菩提,已证如来藏,已知意识、意根心行;以大悲心故,能离行苦而不离,留惑润生,发受生愿,世世常在三界中自度度他乃至成佛。能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为人宣说者,方可名为已知大乘苦圣谛者。
至于《广论》中所说的『苦圣谛』,只在世间苦上著墨,自始至终皆言不及义,不能了知定中定外一切能知能觉之心皆是识蕴,不知末那识及意识心行,不知意识的觉知性一念不生时仍是刹那生灭而不离行苦。故《广论》中虽言『行苦』之名,其内涵却非圣者所证知、所宣说之行苦。《广论》166页说:
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徧行粗重所随。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苦受,瞋恚增长;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瞋,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
《广论》从五蕴炽盛文字上思惟,却不知意识与意根都摄在五蕴中,也不知意识与意根之念念生灭,而有三受引发之想蕴,而有爱、离、舍心行,因此才有贪、瞋、痴三苦,皆是意识及意根之心行,都不离行蕴之含摄。此意识、意根心行非常微细,非一般凡夫众生所能知晓。菩萨行大乘道,必须先断我见、继而证悟阿赖耶识,并且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如法性,透过现观阿赖耶识的功德而产生的智慧,才能深入知晓意识行苦乃至意根行苦。堕入六识论的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宗喀巴等人,不知五蕴行苦的道理,正是我见未断的凡夫,怎能称为佛教大师呢?
《瑜伽师地论》卷34说:
复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诸根,唯有境界,唯有从彼所生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见,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唯有诸蕴可得,于诸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主宰,或说为我,或说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复说彼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由是诸行皆悉是空,无有我故,如是名为由无所得行趣入空行。
此是圣 弥勒菩萨依阿赖耶识的无所得,来观行五蕴的空相,而说诸行苦皆空。又说:【复作是念,所有诸行与其自相,及无常相、苦相相应;彼亦一切从缘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如是名为由不自在行入无我行。】此亦是 圣弥勒菩萨从阿赖耶识真我,来观一切行都是缘生相、无常相、苦相,由诸行皆不自在而趣入大乘无我行。
菩萨证悟阿赖耶识之后,应该转依阿赖耶识之真实性、如如性,名为证真如、转依真如;透过对阿赖耶识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的观行,以现观意识、意根乃是无常、苦、空、无我,来对治凡夫众生把意识及意根始终虚妄的体性,认知为常、乐、我、净的四颠倒,《瑜伽师地论》卷55说:【何故于苦谛为四行观?答: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次一行对治次二颠倒,后二行对治后一颠倒。】亦即以观无常来对治意识及意根的常颠倒,观苦来对治意识及意根的乐、净二颠倒,观空、无我来对治意识及意根的我颠倒。因此转依阿赖耶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观行,了知意识及意根行苦,而行菩萨正道,才算是大乘行者。并不是如藏传佛教宗喀巴、达赖……等人否认大乘佛菩提道的主体第八识阿赖耶识,而嘴巴却说:『我是大乘,我是超越大乘的金刚乘。』徒有嘴巴高声而说,连小乘的断我见都无法实证,更没有大乘法的实证,并无实质的意义;凡有所说,只是笼罩众生的妄想邪说,有智者都可以依佛陀圣教及理证的现观加以检验,知道《广论》的颠倒处而唾弃之,唯有愚痴迷信又无智者方会信受。
第二目 苦集圣谛
《广论之平议》
什么是苦集?谓:众生执著五尘境,于顺逆境中起爱憎,于身口意造诸业行,聚集诸异熟果报种子,而生后有。若此生积集很多恶业种子,下一生则会堕三恶趣;若积集很多善业种子,下一生则会生人天善趣。然此善恶业的行为,皆名聚集轮回苦种,是名苦集圣谛。修道人若不了知定中定外能知之心,是刹那生灭;复不了知意根及意识是念念无常,执意根为真实我,故喜爱处处作主;执意识觉知心为真实我,而喜爱了了分明,都是堕入苦集的凡夫。又如宗喀巴、达赖等人,认为藏传佛教双身法淫乐中一念不生的意识心及淫乐触觉都是常住法,贪爱淫乐中的境界,即是『集欲界爱住地烦恼苦』的异生俗人;他们又认为乐空双运中的意识无形无相,将贪淫的意识妄执为无我的空性,即是聚集『欲爱住地烦恼苦』之人;尚不能稍知色界爱与无色界爱,何况能断此二种爱而出生死?反之,若能全部了知三界一切境界中的意识都是虚妄性、缘生性,则为如实知『苦集圣谛』者。
阿赖耶识心体内所含藏的烦恼共有五种: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住地烦恼、无明住地烦恼。一为见惑,二三四为思惑,此四烦恼合称一念无明;第五为无始无明,唯菩萨随佛修学后所知、所破、所断,二乘圣人不知。
一念无明又称烦恼障或事障,又称为起烦恼,会障碍众生解脱三界生死,也会障碍成佛;无始来与见闻觉知心刹那刹那不断的相应。其中见惑,在菩萨断我见或证悟如来藏时顿断,而思惑必得在阿罗汉、辟支佛或八地菩萨位才能断尽(编案:其实初地菩萨就已断尽思惑,但因十无尽愿所持故,为继续在三界中利益众生故,为欲断除尽净习气种子故,因此故意留惑润生而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以此为世世相续受生的所依缘,而于修道位中广行圣种性的菩萨行,因此推迟至七地满心位才断尽最后一分思惑及烦恼障所摄之习气种子,并非地上菩萨不能断尽思惑)。见、思惑断已,永不复起,此时意根末那已不再执第八识为自内我,已舍除阿赖耶性故,说彼因地第八识阿赖耶识已断阿赖耶名,唯余异熟识名,或改名为庵摩罗识,然尚有无始无明法我执在,尚有所知障所摄之无记异熟性之法不知故,其第八识不能称为无垢识,所以尚不能称为佛。
无始无明也称为所知障或理障,又称为上烦恼或尘沙惑,也就是不明白阿赖耶识体性及所藏一切种子内涵的意思;只有大乘才知有此法应断,不共二乘。无始无明,无始以来不与见闻觉知心相应,菩萨寻求法界实相时,才开始相应,但还未能打破它;在初次明心时才打破它,在悟后起修时才开始渐断,直至佛地才能断尽。一般出家、在家众都误会所知障的意思,新竹凤山寺的《广论》团体更是如是,指导法师如此开示说:『所知障就是世间学问学得太多,所知太多,会障碍学佛。』这是与圣严法师的堕处一样,都是误会以后作出错误的解释。所知障的正确意思是说:众生从无始以来轮回生死,头出头没,不知有真如、佛性;学佛已,闻有真如佛性,却不知不证阿赖耶识非空非有之中道实相,因此不能生起般若慧;即因于真如佛性之真实理有所障碍,对法界实相无所知,不能理解法界实相而对佛菩提的修证产生障碍,故名所知障。是对法界所知不足而成障,故名所知障;以所障者乃法界实相的真实理,故又名理障。所知障能障碍有情成佛,但不障碍有情解脱三界生死;所以二乘圣人已能解脱三界生死,不再轮回,但仍有所知障,对法界实相仍无所知。
这里有一个问题,问:『无始无明,无始以来即存在于众生第八识心中,为何不显现?必须等菩萨开始探讨法界实相时才显现?为何必须等菩萨初次明心时,才与证悟菩萨之见闻觉知心相应,才真的了知无始无明?』答:『无始无明其实一直存在与显现,只是众生心一直不相应。也就是众生无始劫以来一直堕于无始无明的范畴之中,众生是住于此无始无明之中而无所了知,故众生心一直不相应此无始无明,一直在三界中轮转不停;乃至二乘人亦无法相应,唯有众生(菩萨道行者)心中起疑想要探究法界的真实相时,他才发现自己无始劫来都不知,都无明于法界实相,因此才与此无始无明相应,这时他才开始走入打破无始无明的修行之路;要待真实证悟了法界实相心后,才正式打破无始无明,破除一分无始无明。因为菩萨悟后般若智慧顿开,自己思量为何尚未具足佛地功德?因此开始悟后起修的路,去完成三贤位的相见道功德,这时若有因缘遇到地上菩萨的开示,因此可以闻熏此尘沙惑上烦恼的法要,才有因缘一分一分相应于无始无明所摄的上烦恼内容,乃至能够少分的开始断除上烦恼,于是依《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说:【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悟后转入相见道位修行圆满成通达位后,在入地后的修道位中还有二十二愚、十一种所治过,以及无量无数上烦恼待断除,皆因对佛地果德有愚有惑而有所应对治待修;因为其数无量无边喻如尘沙一般,故又称尘沙惑。是故,菩萨悟前不知如何破除无始无明,悟后才了知还有甚多所知障内涵待修待破,知无始无明唯障碍成佛,不障碍出离三界生死,于是才开始分分断除所知障,至佛地才断尽。』若以研习《广论》的在家、出家众目前的状况来说,因尚未证悟实相心如来藏故,无始无明的问题可暂且搁置,不需了解它,因为破无始无明不是他们目前的要务,一念无明所摄的我见俱在故;因此必须先求断除意识常住不坏的我见,先断三缚结而证初果更为重要;不可依照凡夫宗喀巴所写的《广论》而胡乱解释或宣说它;否则一旦造成了诽谤正法的大恶业,那时可就是吃不完、要兜著走了。
接著来说一念无明的四种烦恼。第一种烦恼『见一处住地烦恼』,是说对五蕴身心妄执为实有,或对涅槃实相误解。此烦恼又分为五种恶见:萨迦耶见(我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此五种恶见,菩萨证悟明心时断,唯除打探密意而只知明心表相名义者。
观诸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如宗喀巴、达赖、印顺……等,未亲证空性如来藏故,没有般若智慧;他们误认意识不起一念,不著一切法,即谓为离有无二边,谓为般若中观;实则不然,因为应成派中观乃是六识论邪见,他们否定第八识如来藏,妄认为意识不起一念时就是中道实相,其实还是意识心,仍是生灭法;因为他们否定第八识如来藏,认为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同时因为否定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故堕于无边、断边;又恐被讥为断灭,所以又回头主张有生有灭的意识为一切法所依,而说意识常住不灭,于是又回堕于有边、常边。应成派中观师宗喀巴、达赖、印顺等人双堕有无二边,可见彼诸人等尚未见道,而自称已证空性,那是欺人也是自欺之语。所谓的『大师』宗喀巴尚且如此,那么号称应成派中观在台湾的继承者《广论》团体,显然连声闻初果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呢!更别说是大乘见道。
又藏传密宗喇嘛教根本就是『索隐行怪』的外道法,他们承袭印度教性力派邪说,把双身修法套用佛法名相当成佛教的正统妙法,说之为『无上瑜伽、大乐光明、乐空不二、大手印、大圆满』;这样的淫欲双身法经由莲花生传入藏地后,又把藏人传统民间信仰的习俗──苯教的鬼神崇拜,吸纳为『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这已是双重的外道见;这样集欲界最低下的淫欲双身法加上鬼神崇拜信仰的『藏传佛教』,却号称是超胜显教的法,其实根本不堪检验;如果依此修学能够证悟,则世间应无凡夫,皆已是圣人了。但我们现见台湾、大陆乃至国外的一切活佛、喇嘛、上师、仁波切,各各都宣称成为『活佛』,实质上却是我见俱在的凡夫异生,由此可知莲花生、宗喀巴、达赖喇嘛及一切『藏传佛教』大小活佛、上师、仁波切,都是假借佛法名相而笼罩学佛人的外道。
至于在台之凤山寺《广论》团体,认同一神教的教理,认同一神教教主为佛法中所定义的圣人;又认同儒家思想为优于佛法,认同孔孟亦为佛教中有修证的圣人;此等都是外道见,同于一贯道,也都是邪见(参阅凤山寺日常法师《福智教育园区理念》小册)。又《广论》团体,把世间做生意赚钱之事,也列为出家人应做的佛法之事业,违背出家人所受的比丘戒等,这也是邪见。又凤山寺《广论》团体认为,末法时期没有证悟这回事,不可能证悟;又说没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邪见一大堆,竟然还说是正法,然而追随他们修学《广论》的信众们竟都不知道这个真相,真是令人悲哀。以上种种皆因寺院主持人日常法师本身未断我见又未证悟般若,无法教导四众弟子修学开悟之法,又信受外表包装为佛法的藏传佛教六识论的外道见,因而误导众多弟子产生如此诸多的邪见,致使见一处住地无明不能断除,下至声闻初果都无法证得。
一念无明的第二种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是说欲界人天对于五尘境及五尘所引生出之诸法贪著不舍。诸如宗喀巴于《密宗道次第广论》公然描述,亦于《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止观二章中隐晦描述的两性双身修法,这个乐空双运即是典型的欲界爱住地烦恼;宗喀巴又说必须每日十六小时与异性精进合修双身法,使藏传佛教喇嘛们全都贪著于世间男女淫欲之乐而不肯弃舍;这不但是出家人贪在家法,当他们依照宗喀巴的教导,旦旦而伐勤修双身法者,其实已是邪淫深重而成为欲界中最粗重的贪著,佛说此为畜生相应之种性。然而喇嘛们又与比丘尼、母、女、姊妹,甚至畜生女都可以勤修双身法,这又是地狱种性的邪行,这些都是典型的极粗重欲界爱住地无明。新竹凤山寺日常法师很清楚知道《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半部的止观,全都是乐空双运的贪淫法,故终其一生都不对在家众解说其中的止观;至于他是否有对出家众关起门来加以解说或实修,则非吾人所知,不便评论。
又如达赖喇嘛不持佛戒,贪食众生肉,说素食害他生病[注:达赖喇嘛著,周加才让译,《平和与和平》http://www.angelfire.com/poetry/lama/http://www.fosss.org/fengfeng/YueKan/FoChengShiJie/FoTuoSu/Index.htmlhttp://www.readersdigest.ca/mag/2004/05/dalai_lama.html];这不但是邪见,也是欲界的味贪,落入味尘贪著之中,证明他未断我所的贪爱。又如凤山寺《广论》团体,表面上说是利益众生,骨子里却是利用免费义工来经营商店,以此不公平竞争的手段,与经营小商店的民众争利;如此违背出家戒,以不正当的手段大赚众生钱财,却提供给达赖喇嘛们广弘双身法;实质上他们已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已经转型为企业财团,这也正是欲界贪中的贪财。还有,他们宁愿相信鬼神的帮助,以求色身康泰……等,也都是欲界贪。《瑜伽师地论》卷10说:【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圣 弥勒菩萨已很清楚的说明,有情若是在欲界中,以身口意行而贪求欲界爱乐,必将导致世世生在欲界中,受报欲界中的种种苦果。在《广论》中,宗喀巴经常断章取义地引用《瑜伽师地论》来作辅助说明,而自己却还堕于欲界贪爱苦果中;可见宗喀巴并没有如实理解《瑜伽师地论》之真实义,只是假借《瑜伽师地论》的名义来取信及笼罩众生。
一念无明的第三种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是说修学禅定之人,如果有初禅的有觉有观境界,或无觉有观的境界,或有二禅以上无觉无观的境界,色身尚在,因而对此四禅天的定乐及境界,生起贪著不舍的烦恼,死后将会生到色界天中,引生色界中的苦恼,这就是色界爱住地烦恼。如果修学禅定之人,还在初禅前的未到地定以下,则无此烦恼现行,仍有微细欲界烦恼故。一定要进入初禅等至位,才离欲界烦恼而有色界最粗的定乐感觉;此种乐触的感觉,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初禅的乐触境界,会障碍二禅以上无觉无观的禅定修证,所以仍是烦恼;乃至二禅以上至四禅,仍有色身在,同样有色界境界的贪爱及定乐的行苦烦恼,都是会障碍解脱道的修证,使人无法超越色界境界,都属于色界爱住地烦恼。
一念无明的第四种烦恼『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又称有爱住地烦恼』。无色界虽然没有色蕴,没有欲爱,也没有色蕴贪爱,但是还有受、想、行、识四蕴;有此心行存在就是三界『有』中的无色有。能知此常寂常照的心还在,执著寂照心的常住不坏,就是无色界的『有爱』。执著此四空定中的觉知心,就不能解脱,就是有爱住地烦恼。
又烦恼生成之因,《瑜伽师地论》卷8说:
烦恼因者,谓六种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诸烦恼。
故知烦恼之因,圣 弥勒菩萨说有六种:
一、『所依故者,谓由随眠起诸烦恼。』如果新竹凤山寺《广论》随学人,如同宗喀巴、达赖喇嘛、印顺法师等人一样,一概否认有阿赖耶识,就不可能知道阿赖耶识内含藏染污随眠[注:随眠的意思,不是在睡眠中;是说粗重烦恼、不清净的种子,眠藏在阿赖耶识心田中,遇缘才会现行。]种子,是烦恼生成的缘因,却是依于根本因阿赖耶识心体而存在;由于不知道根本因阿赖耶识,也不知道是由于染污的随眠种子不断的流注现行,才有染污的七转识运作,于是三界烦恼就这样生起。若不知不证阿赖耶识,就无法了知烦恼种子随眠存在的事实;所以学佛人,一定要触证阿赖耶识,并且观行祂无量无边的功德性,转依祂的清净性,才有可能断除佛菩提道中应断的烦恼。
二、『所缘故者,谓顺烦恼境界现前。』烦恼的生成是以阿赖耶识中随眠的种子为因,以七转识的运作等为缘,才有烦恼境的产生;然后七转识又再缘此烦恼境,烦恼就这样不断生出来。因此,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种种运作的观行是很重要的,是所有想要证得中士道的《广论》随学人所应知晓的;但是《广论》中却又未曾有相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法运作与观行的只字片语开示,因为连宗喀巴自己都不懂,如何能教人断烦恼呢?
三、『亲近故者,谓由随学不善丈夫。』由这里就知道以正见简择善知识的重要,前已说过,不再赘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定的道理。宗喀巴及《广论》随学人等,同以意识作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已违背佛菩萨的圣言:阿赖耶识随眠种子为烦恼生起之因。由此可知宗喀巴是恶知识,处处曲解佛菩萨的圣教,将各种佛法名相,代之以外道法来教导众生,而新竹凤山寺的日常法师接踵仿效之;跟随这种恶知识学习,只会加重萨迦耶见,加重我见、我执及欲界爱等无边烦恼,永远不可能解脱。有智者应该远离此类不善之假名知识,免成误导众生的共业。
四、『邪教故者,谓由闻非正法。』藏传密宗喇嘛教的法义理论与行门,都是从外道法中蒐罗过来的,都是索隐行怪的荒诞古怪行门,是邪教而非佛法,却挂著『藏传佛教』的名号来笼罩众生;而所有《广论》的随学者若一一听闻实修之,必然徒增烦恼,哪能解脱?这都是由于邪教导而闻熏非正法所导致。
五、『数习故者,谓由先殖数习力势。』众生因为不断的串习充斥邪见、恶见的两种《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以及诸多藏传密宗喇嘛教的邪说邪论,受熏于大小喇嘛等恶知识所传的外道邪见法,都是烦恼生成与增长坚固之因。随后若听闻正法时即不能接受,而继续受持藏传密宗喇嘛教外道法义及行门;究其原因,都是由于以先数数熏习而产生的势力所致。若想远离邪见,亲证佛教三乘菩提,首先就应该赶快停止熏习邪见。
六、『作意故者,谓由发起不如理作意故。』六识论的应成派中观师,譬如宗喀巴、印顺等人误以为意识常住不灭,于无常妄执为常,于空相妄执为空性,种种不如理作意,皆是三界烦恼生成之因。宗喀巴把此烦恼六因等文字,录之于《广论》书中,却不知圣 弥勒菩萨所说此六因的内涵,正好是针对宗喀巴等否定阿赖耶识含藏染污随眠种子为烦恼之根本因的这一类人而说;然而宗喀巴却全然不知而抄录于自己的《广论》中,无异是自打嘴巴。
《广论》172页说:
又如阿兰若师云:「断除烦恼,须知烦恼过患、体相、对治、生因;由知过患,观为过失,计为怨敌;若不知过患,则不知为怨敌。故如《庄严经论》及《入行论》所说思惟。」又云:「若贪瞋等,随一起时便能认识,此即是彼,他今生起,与烦恼斗。」须如是知。
宗喀巴之《广论》,不循菩萨佛菩提道及声闻解脱道之正理与正途,不教人先断三缚结及降伏性障,而一味依凭自意妄想来思惟烦恼生起次第,思惟烦恼生起之因,思惟烦恼之过患;如果光是思惟,而不用观行,也都是纸上谈兵,一无是处,何况是不如理作意的妄想而作的思惟。再说要与烦恼斗,如果没有相当的定力与慧力,要凭什么与烦恼斗?更何况『与烦恼斗』这样的方式,乃是石头压草,根本没有办法断除烦恼,显然宗喀巴自己都没有办法断除烦恼,而他所说应断的烦恼,又正是他在双身法上努力要修而主张为不可断、不应断的。至于他所说的『常住的意识、一切染净法所依的意识』,正是我见根源,也正是他倡议应该断除的;但他口说笔书应该断除意识我见,却又教导大众要认取意识是常住不灭的,一再的增长及坚固自他的我见,不断的加强自己及众生的欲界爱住地烦恼乃至有爱住地烦恼(无明及四住地烦恼),成为心想颠倒的愚痴人。
上说四种住地烦恼。以新学菩萨来说,后二种住地烦恼尚非急迫性,因为新学菩萨尚不必涉及三果解脱及禅定修习的缘故;也因为见一处住地烦恼未断,无法确实断除后面三种修所断烦恼故。所以新学菩萨应先行断除三缚结,证初果;所谓三缚结就是指见惑烦恼中的萨迦耶见、戒禁取见、疑见,此三必须先行断除,才能具足断除见惑而证得初果。《成唯识论》卷6说:【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婴孩愚人执色身为真我,未见道之凡夫执见闻觉知心为真我,错悟之人执灵知心一念不生时为真我,六识论的应成派中观师则是执意识离念时为真我,与诸凡夫无异;又执意识不著名相、不著自己时即为中道,此等皆为萨迦耶见所摄,未破我见。此中最具代表者,便是藏传密宗喇嘛教的宗喀巴等人,不但执色身为我,也执受想行识为我;既执色身不坏,则贪著欲界五欲不舍;执灵知心不灭,则灵知心起见,种种烦恼生起,无法断萨迦耶见,永远无法证得初果,遑论大乘见道。
三缚结之二为疑见,《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1说:【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障善品者,以犹豫故,善不生也。】二乘人修学四圣谛,而实证五蕴身心之虚幻不实,我见断故不疑于法、不疑于师,是为初果断疑见。若修学十二因缘法,则证实五蕴十八界皆悉缘起性空,于蕴处界空相决定不疑,亦名断疑见。菩萨修学大乘法,亦须先由四加行实证蕴处界之空相,证得之后对蕴处界之虚妄不实,心中决定不疑,是为初果人所断疑见。菩萨证得初果之后,复熏习空性心如来藏之正理知见及参禅之行门,并且于参究中一念相应而实证空性心如来藏,从此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增减……等二边妄见;证知如来藏之中道体性,决定不疑,此为菩萨断除大乘见道时应断之疑见。此外佛又于大乘经中说断疑见者『于诸方大师不疑』,当诸方大师讲法时,从其所说或著作中,就可知晓此位大师落处为何?有无证得初果?有无开悟般若?对他们的佛菩提修证及声闻道断三结境界,都能明确了知,不再有所怀疑,也称为菩萨断疑见。
三缚结之三为戒禁取见,《成唯识论》卷6说:【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凡夫外道我见疑见未断,致生不如理作意之邪见而成为非戒取戒。譬如外道持水戒、火戒、牛戒、狗戒、食自落果戒、不语戒、裸身戒、常坐不卧戒……等,以为依之可得解脱;或如藏传密宗喇嘛教诸大小活佛、喇嘛、上师、仁波切等,妄认以为双身修法可以成佛,还违背佛戒而自行施设了『藏传佛教』独有的『三昧耶戒』,这是标准的戒禁取见,仍属非戒取戒。如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
如离贪欲罪,三界更无余;如是离贪欲,汝终不应为。汝受用欲事,但行无所畏;食五肉五甘露,亦护诸余誓;不应害众生,不应弃女宝〔不应舍弃明妃女人〕,不应舍师长〔不应舍弃密宗之师长〕,三昧耶难违〔双身法之三昧耶戒不可违背〕。[注: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妙吉祥出版社1986.6.20.精装版,页409。]
由此可以知道宗喀巴主张密宗行者不可离淫欲,并且应该受用淫欲及明妃女人,为修外道性力派的双身法,因此说『不应弃女宝』;又教彼弟子莫因为『受用女人、可能破戒』而畏惧,还吩咐不许远离贪欲,离念欲的行为终究『不应为』;此乃严重毁破佛戒的恶行,但是藏传密宗喇嘛教却外于佛戒而施设了『三昧耶戒』,自认为此戒乃超越一切佛戒;因为宗喀巴规定说,这个双身法的三昧耶戒难以违背,所以藏传佛教的师徒们便恣情的努力修双身法,乃至乱伦杂交都在所不惜,这是很典型的戒禁取见,由此证明宗喀巴是未断戒禁取见的凡夫。藏传佛教喇嘛上师们所设的戒禁取非常之多,或如行诛法、怀法等,同以极秽物为上妙品供『佛』等,都属于不如理行;或如凤山寺《广论》团体,作广大供养于鬼神,祈求色身健康及所属里仁商店……等企业生意兴隆等,都是外道戒禁取见。
由《广论》作者宗喀巴不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扭曲我见内涵,从未教导四众弟子如何断我见、证得初果;又否定万法本源的第八识如来藏,不懂如何开悟见道;又教人认定生灭性的意识心是常住的真我,可见宗喀巴本身根本就是未断我见,尚未证得初果的博地凡夫,当然更未证得大乘法的见道;而凤山寺《广论》团体的法师居士们,却妄说宗喀巴是远古以来即已成佛,那全是大妄语!令有识之士哂笑。
而《广论》团体凤山寺的日常法师,别说是大乘见道,他连初果是什么都还弄不清楚呢!日常法师讲说的《广论》录音带第64卷中有说:『有一个同学(编案:是指凤山寺中的某一法师)就问说:「为什么预流、一来不会引这个生死的业?」我想,看那个十二因缘就很清楚了:无明缘行,行缘色。因为有无明的因缘,所以他会造种种的业行。前面就讲过了,无明,由于或者直接了当的说,执这个邪执,在补特伽罗上面是萨迦耶见,叫作无明;或者说因为不了解事实的真相,才在这个上面执著有我、我所,那没有什么关系。总之不能正确的见到无我的真义,因此有我,那就有贪,有贪就造业,造业的当下它会熏习我们的识种,留下这个种子,我们叫「引」,能引的引字。可是今天讲的十二因缘,后面讲的主要都是这个,它没有后面的爱取滋润,它是不会感果的。那么爱取滋润,我们称它为现在这个十二因缘,现在叫它能生。所以这个识种子,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等到见了道以后,那识种子还会不会现起?就不会了。因为识种的根本都是无明、行、识,所以预流是见了道的,因此在我们分类的时候叫见道所断;修道所断,贪爱是修道所断,不是见道所断的,这个萨迦耶见是见道所断,这大家要清楚,不过这个是理论。』
日常法师连最基本的佛学常识都不清楚,他把萨迦耶见与无明划成等号,其实萨迦耶见又名身见,只是四种一念无明中的见所断烦恼,为初果人所断。声闻人断除三缚结: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成为初果,就预备进入圣者之流了,所以又称预流;但他还要修行,经过七次人天往返,才能得四果解脱。声闻人证得初果后,继续修道而得薄贪瞋痴,证得二果;这时他还要往返人天一次才能证阿罗汉,所以称为一来。预流、一来虽然都还在生死当中,却都是已断萨迦耶见,已了解色身不是真我,受想行识不是真我,但是尚有我执及我所执的烦恼在,并非不会再造引起生死的善恶业,当贪心所炽盛时,还是会有小恶业的;甚至于若是大乘法中的新学菩萨,证得初果以后,大乘见道所应断的异生性还未断尽,有时在误会大乘相见道内容的前提下,或者恶知识邪教导下,连诽谤妙法之重大恶业都还会造呢!更何况声闻中的预流、一来,只是了知自己五蕴非我,所以对六尘境的贪著减低,有力量不因贪而造恶趣业罢了。
然因为声闻见道所断的异生性狭窄,大乘见道所断的异生性广大。因此,预流果在声闻乘来说虽已见道,但只是证得声闻初果而已,尚非大乘真见道。所谓大乘见道,要先断我见而证声闻初果,然后再亲自证得实相心阿赖耶识;若能不退转而成为七住位菩萨,才正式成为真见道位的大乘法中的佛弟子,般若智慧顿开,却还需修学大乘相见道位所应熏修的法要,待入初地方才圆满见道位,成为通达位,大乘见道所应断的宽广异生性到此才全部断尽。所以大乘见道乃为二乘所不共的,不能如日常法师一般混淆为一个相同的见道内容。预流乃至定性阿罗汉、辟支佛,只知伏断烦恼入涅槃,不知、不证实相法界阿赖耶识,虽名为圣人,其实在大乘法中还是未入大乘见道位的愚人,无有法界实相般若慧故;除非回小乘心而向大乘,否则永不能得大乘见道。此是日常师父所应当要了知的,只可惜日常师父已经亡故,已无此机缘了。
日常法师又说:『当我们见了道,那识种子就不会现起。』这句话非常错误。识种子不现起(不现行),只有入无余依涅槃时,十八界全灭了,七转识的识种子才不会现起;或者成佛以后识种流注变异相已灭(流注灭),变易生死已灭故,只是纯净的无漏法种,这时说为流注灭,仍不是识种子不再现起,只是识种在流注现起过程中,识种已不再变异了,所以说为流注灭,但是诸佛究竟清净的八识种子都仍然在继续流注现起,才能具足八识心王而在人间继续利乐有情,这是依文解义的日常法师所不知道的极深妙法义。众生从无始以来,乃至成佛前,第七末那识的识种一直不断的现起及变异,从无间断过;至于前六识也是如此断续现起及变异,只有在五位中才可能不现起,五位者即是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无想定及灭尽定;其余时间都是现起的,既然现起了,表示识种流注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一切已悟及未悟者都是如此。日常法师说见道后识种子就不现起,那是不实的说法,是误导众生的说法,正是恣意妄想所成的说法,暴露出日常法师对五蕴十八界的运作一窍不通,不曾如实正确的观行过,如何能断我见而见道证果?如何能被称为大法师?
日常法师又说:『识种子的根本,都是无明行识。』日常法师颠倒说了。由于识种子不断的流注,才有种种业的造作,有造业才有种种烦恼的生出;是因为阿赖耶识内含藏著无量无边的有漏、无漏业种子,由于末那的作意,而引出如来藏中的前六识种子,才会有六识能够见闻觉知;末那识配合前六识的运作,才有善、恶业与净业的造作;十二因缘所说的行缘识的识,是指六识身,即是此意,此义当于后面十二因缘中再详说。
日常法师又说:『见所断、修所断都是理论。』意思是说,佛于经典中所说见所断烦恼及修所断烦恼都只是理论上的施设,而不是确实有这些烦恼存在;意谓 佛所说的这些见道断及修道断的见思二惑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必断见惑与思惑就能证阿罗汉果,或者指称断见惑与思惑是不必要的,意即 佛所说的二乘菩提断烦恼的修行,是不可行的,是假佛法。日常法师的说法其实是在暗示学徒们:『一切法空、缘起性空,一切都是名言施设,性空唯名,因此,经中说的断见、思惑都是理论、思想,不是真正可修的法。』日常法师本意若真的是这样,又弘传宗喀巴的二种《广论》来否定如来藏,此语一出,不就是一阐提罪了吗?身为佛门出家法师,却口出逆言,毁谤佛法为不可实证,说二乘菩提证阿罗汉果只是理论、只是思想,那真是让人为他捏一把冷汗。
萨迦耶见是见所断烦恼,是三乘菩提共道,三乘贤圣没有一人不必断我见;欲界贪爱及我执是修所断烦恼,三乘贤圣也没有一人可以不必断除思惑就取证圣果。这绝非只是理论,是可实证的,古今诸佛菩萨及亲证解脱道的一切贤圣,都已确实实证;这些见修所断的烦恼,是要实际从每天行住坐卧当中,对五蕴十八界的运作加以观行,得知五蕴身心都不是我,而断除萨迦耶见,三结俱断,先证得初果;然后进断思惑而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或者能断思惑而故意保留最后一分思惑而入初地,世世勤行菩萨道。如果依日常法师所说『它只是理论』,就是在指称世间并无阿罗汉、辟支佛及诸地菩萨圣位可证,那就是无根毁谤 释迦如来说法不实、夸大,也是在无根毁谤佛法及圣位胜义僧,真的太对不起诸佛菩萨了,也是间接否定佛法的实证性。末学在此希望日常法师,每夜应于佛像前多作忏悔,并对五蕴十八界诸法的运作,多下工夫观行,有生之年能证初果,进而登菩萨见道位,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编案:日常法师在本书尚未出版之前就已舍报,已经没有机会了。]至于十二因缘部分,后面再说。
凤山寺《广论》之随学者应深切了解,《广论》中说要与烦恼斗,但日常法师及随学的法师们,却以世俗法中的我所烦恼,来取代佛法中出离生死的烦恼见、思惑;像这样努力断世俗我所烦恼的结果,是与求出生死时应断的烦恼完全无关的,再修学三大阿僧祗劫以后仍然只是凡夫而永远无法证果出生死的。如果听从凤山寺《广论》团体中所谓的『善知识』之教导,说要消除烦恼就必须在所谓的『法人事业』的义工工作当中,不断的对境,然后从对境中来除烦恼,这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是石头压草的愚痴法,根本无法彻底断除烦恼;最后变成:上午压下的烦恼下午会再起,今天压下来了明天会再起……,越压烦恼越增长,难道凤山寺的《广论》人一点都没察觉到吗?更何况这个所谓的『法人事业』是贸易赚钱的营利事业,是利用免费的义工与经营小商店的众生做不公平竞争的赚钱事业,更是违背出家人不许经营赚钱事业的戒律;更何况凤山寺把商店中赚来的钱财供给达赖喇嘛推广藏传佛教的双身法,使喇嘛们更有势力诱奸女信徒,这绝不是 佛所说的宣说正法来利益众生的事业。参与凤山寺如是贸易赚钱的所谓『法人事业』,上上下下为了赚钱而忙得不可开交,在这种环境之下,在不曾了知观行五蕴空的错误知见下,怎么有可能断除见、思惑的烦恼呢?尽此一生根本就没有断我见的机会。
要知道烦恼是无始劫以来所累积的,并非说『我不能这样,我不能那样』,就算是压伏了。与烦恼斗,是对治法,如石压草,不能除根,不可能成功;也要先了解自己想要斗断的烦恼是世俗烦恼呢?或是系缚自己不断流转生死的烦恼?若如凤山寺日常法师一类人,只知道世俗法中的烦恼而不知道系缚自己流转生死的烦恼,再怎么与烦恼斗的结果,永远只是世间善人,仍是凡夫,永无实证初果到四果的可能。声闻人真正的断烦恼法,是从五阴、十八界的生灭无常而无我,加以如理作意的细观,才能断除;菩萨真正的断烦恼法,必须从根本因,了解阿赖耶识含藏烦恼种子的随眠开始,由种子的流注而生七转识,由七转识观行蕴处界的空相,了知除了阿赖耶识涅槃本际真实外,余一切法都是生灭无常,都是缘生缘灭的,都是缘起性空的;再加上跟随实证的大善知识,熏习正确的解脱道正知见,这样定力与慧力的增长,而断除三缚结,进而断除五下、五上分结,最后具足证得解脱果。凤山寺《广论》随学人欲证解脱之功德,必须缘此途而修,必须如此回到 佛说的断见思惑上面来断烦恼,否则是无法在佛道中获得增上的。
新学菩萨若想要断除三缚结,必须依善知识教导之正确四加行法修习,不可依藏传佛教—喇嘛教—变造后的外道『四加行』法修习;透过修习正确的佛法中的四加行,得知所取的前五根及六尘境都是无常空,能取的七转识也是空,证得此二取空,我见身见也就断了,此时初果果实稳入囊中。此时菩萨若再具有基本定力及参禅知见,以及过去所累积的福德资粮,最后加上善知识的临门一脚,就把你踢进无门之门的佛菩提道内门中,开悟破参而正式成为七住位的实义菩萨,亲证实相般若,住于中道境界中,正式成为佛弟子,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却是与藏传佛教—喇嘛教—的教法完全相反的。
第三目 苦灭圣谛
《广论之平议》
凡夫外道因烦恼而造业,由造业而生苦受等,由苦受而生烦恼;惑、业、苦三,乃至轮转不休,不知如何止息,是为不知苦灭圣谛者。学佛者,已知苦之因是烦恼集,若懂得要灭烦恼,也懂得应灭的烦恼内容,又能确实灭了应灭的烦恼,苦即止息。如果按照新竹凤山寺《广论》团体上座法师所宣导的『要对境修灭烦恼』,却不懂所应灭除的烦恼内容,反而会变成是口说要灭烦恼,实际上却不断在增长我见烦恼,结果是我见、我执烦恼越修越增盛,是为不知苦灭圣谛者。又如宗喀巴等,以意识为一切染净法的根本;照此理,则眠熟无梦时意识断了,烦恼就无所依了,烦恼应当就灭除了,为何醒来意识现前时烦恼又再生起呢!此不应理,这也是不知苦灭圣谛者。
若人如是知苦圣谛,如是知苦集圣谛,是人定会如实了知苦灭相之正理。苦灭相者,《集论》卷5说:
谓:『真如、圣道』烦恼不生,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是灭谛相。如 世尊说:『眼耳及与鼻舌身及与意,于此处名色究竟灭无余。』又说:『是故汝今当观是处,所谓此处眼究竟灭远离色想,乃至意究竟灭远离法想。由此道理显示所缘真如境上有漏法灭,是灭谛相。』[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5(CBETA,T31,no.1605,p.681,c7-24)]
依阿赖耶识而有的世间四种住地烦恼,透过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修行而使烦恼不生,谓之苦灭相。受蕴与想蕴、识蕴等四住地烦恼灭了以后,舍寿便出三界,因不再有后有,名为知苦灭圣谛者。《瑜伽师地论》卷66说:【复次,此烦恼品粗重永灭,是有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又因永断,未来不生及先世因受用尽已,现在诸行任运谢灭,是无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卷68又说:【问:何等法灭故名灭谛耶?答:略有二种:一、烦恼灭故,二、依灭故。烦恼灭故,得有余依灭谛;依灭故,得无余依灭谛。】证四果阿罗汉已,则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知见知如真。我见我执已断,四住地烦恼不再现行,也不会再新引烦恼之业,是为有余依涅槃。此时尚有色身余依未灭,因此还有色身寒热等微苦所依;如果色身也灭了,就是五蕴十八界全灭,不再生中阴身,不再受生,一切所依灭尽了,就是无余依涅槃,此时只有阿赖耶识独存,这就是《阿含经》所说的『涅槃中的本际、实际』,涅槃实际就是指第八识心体不生不灭也。
再说宗喀巴所堕之常见外道见,悉以无妄想之觉知心作为不生灭之涅槃境,称为涅槃。此为《楞严经》及阿含部经中所破外道五现(五见)涅槃中的第一个,也是外道见之最下劣者。《楞严经》卷10说: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因为意识夜夜断灭,死殁永灭,来世又重新生起全新的另一个意识,不是由此世意识往生去来世,因此意识不是常住不坏之心;但宗喀巴却说意识是常住不坏心,落入常见外道见解中。佛说:【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说的就是宗喀巴等藏传佛教的活佛、上师、喇嘛们,他们就是以欲界意识住于『无上瑜伽双身法第四喜中的专心享乐一念不生』为正转依[编案: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所说甚多,以及藏密喇嘛教各大派祖师的论著中亦说明甚多,详见平实导师《狂密与真密》四钜册五十六万字举证。],认为意识不灭,意识观见圆明,作为涅槃境界。然宗喀巴所谓的意识不灭,于意识的淫乐境界及一念不生境界执迷不舍,不知都是生灭有为的境界,是欲界爱及我见境界,都是烦恼而且是欲界中最低下的烦恼,哪里是涅槃境界?
又 圣弥勒菩萨也早已破斥宗喀巴的五现涅槃中的第一种外道见,说之为『外道妄计清净论者』。《瑜伽师地论》卷7说乐空双运的外道涅槃落处:
妄计清净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我解脱,心得自在,观得自在;谓于诸天微妙五欲,坚著摄受,嬉戏娱乐随意受用,是则名得现法涅槃,第一清净。』
因此圣 弥勒菩萨在论中又以反问的方式破斥说: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若有于妙五欲嬉戏受乐者,为离欲贪?为未离耶?』
若已离者,于世五欲嬉戏受乐,不应道理;若未离者,计为解脱清净,不应道理。
圣 弥勒菩萨说:『虚妄计著欲界贪为清净境界而建立理论的人,是说譬如有一个人或是出家修行人,或是在家修行人,生起了这样的见解,建立了这样的理论:「如同我这样已经证得解脱,自心已经获得自在了,观察自己已经得自在了;这就是说,对于欲界诸天的微妙五欲,坚固贪著而摄受不离,在欲界五欲中随意嬉戏娱乐受用,这就是证得现法中的涅槃,这样的解脱是第一无上而且是清净的。」』宗喀巴、达赖[注:编案:达赖喇嘛在他的著作《藏传佛教世界》中说:【通常我教导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sNgags rim chen mo)在没有翻译中断的情况下要花二十天。】页149。]……等藏传佛教行者,把佛法第八识境界的『色空不二』,等同于『藏传佛教』双身法识阴的『乐空不二』,以为可以随意嬉戏娱乐于欲界男女淫欲的贪爱中,不受遮障而一心受乐,认为不必断除我见,于我所淫乐贪爱上应该坚固受持,认为这样就是现法中可以实证的涅槃、就是成佛,名为即身成佛。圣 弥勒菩萨在论中则说这类人是外道『虚妄计著欲界为清净论』的人。
圣 弥勒菩萨进一步以反诘的方式来破斥密宗外道这种说法,圣 弥勒菩萨如是说:『现在应当要问他们(例如后来的宗喀巴等藏传佛教之外道):「你们想要怎么回答呢?如果有住在胜妙五欲中嬉戏受乐的人,这人是远离五欲贪?还是未离五欲贪呢?」如果回答说是已离五欲贪,却还在妙乐五欲中嬉戏享受,这样是与离欲清净解脱的道理不相应的;如果回答说是未离五欲贪,却又误计为已经证得涅槃解脱清净而说为清净,一样是与所说的解脱道理不相应的』如此一问,则宗喀巴等密宗行人,必然全都无法如理回答了,只能说些歪理来狡辩了。
然而藏传佛教号称至尊的宗喀巴,却在其所著之《密宗道次第广论》中,主张藏传佛教双身法之父续中再分为相抱二根交合、执手、言笑、互视等四续,宗喀巴于此《密宗道次第广论》如是说:
勇金刚论师于《结合释》中亦说为四续部。《金刚藏庄严续》第十一品,先说方便续中贪续多种差别,次云:『此明互相抱,续部诸差别,如是由执手,笑视亦应知。』此说能诠教续,故是显示四续部之差别。尔时续部之名亦曰笑续、视续、执手,或抱持续、二相合续[注:藏传佛教密续中说明双身法的内容,亦即喇嘛上师的男根与明妃的女根,二根相合性交。这样名为『二相合续』。],共为四部。……然有由笑、顾视、执手、或抱所生喜乐为道[注:亦即以男女互抱杂交的双身法所产生喜乐为密宗道之内涵,读者可从遍处可见的藏传佛教双身像即可了知。],故亦总有以欲尘贪为道之义[注:藏密喇嘛教宗喀巴在其《广论》中所说,要以男女淫欲触尘之贪为修行之道理,这就是落入圣弥勒菩萨所斥的『外道妄计清净论者』。]。此如《第二十五穗》云:『事行瑜伽及上瑜伽四续部者,以笑、视、抱持二合、执手而表示之。如是事续等中有以诸尊顾视显示智慧方便随贪,有以欢笑、有以执手、有以抱持、有以二合[注:二合即是男女二根交合,也就是金刚勇父的喇嘛上师与莲花明妃的女性弟子,两者合修无上瑜伽双身法时,男女性器官交合行淫的双身法修。]。』又《后分别》第三品『由诸笑及视,抱与两两合,续亦有四种。』寂静论师释云:『言由四者,谓由事行瑜伽、上瑜伽续,表示笑视抱持二合。如是事续等中有明『方便、智慧』诸尊随贪现笑,有现顾视,有现抱持,有现二合。』……如勇金刚《结合释》云:『言笑视及执手等,谓由笑声,或由观色、持手、二合妙触,引生大乐无分别心[注:藏传佛教至尊宗喀巴《广论》中所主张之双身法,乃是要以二根交合行淫所引生第四喜淫乐之最高乐触而住于其中不起语言分别,以此为最高『大乐无分别心』,其实还是欲界中之意识境界。]。言如虫者,是无漏大乐空句;谓如虫从树生即食其树,如是从乐所生妙三摩地应修空性[注:宗喀巴主张要从男女交合双身法淫乐所生之意识心一心不乱『定』中,应修『诸法缘起性空』之空性。]。……由明妃欲尘贪为道门中求菩提者[注:藏传佛教中与人合修双身法之女人即是明妃,宗喀巴这里说『由明妃欲尘贪为道门中求菩提者』,就是要靠与明妃女共行双身法邪淫道来求证『藏传佛教』所谓的菩提。],无上部中俱缘真实及自所修明妃,以笑等贪而为正道[注:藏传佛教之黄教至尊大师宗喀巴,在这部《广论》中主张要以双身法之欲贪为密宗之『成佛正道』,因此读者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满街都是藏传佛教的『活佛』,因为他们都是不离欲界淫欲之法,与正统佛教的修证内涵根本上就违背,他们只是假借佛教的名义而笼罩世人而已。]。下三续部,唯缘所修智妃[注:在藏传佛教中,女人因有女根而能令男行者(如上师、活佛、喇嘛、仁波切等)修学密宗之『双身法智慧』故名智妃。]欲尘喜乐为道。瑜伽续中既不可修二根交合,故除彼外,缘余执手或抱持触喜乐为道,配瑜伽续。除触尘外,依笑视缘所生喜乐为道,配事行续。此等是释『无上部中立四续部』之名义。』[注: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妙吉祥出版社,1986.6.20.精装版,页44~46。碍于篇幅所限,藏传佛教喇嘛们有更多双身法说法,请参考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四钜册五十六万字披露藏传佛教双身法之本质。]
藏传佛教近代喇嘛上师们继续依照这个双身法而修者,例如陈健民上师在他的书籍中更是露骨说:【杵端惟有此龟头,莲瓣紧含似有鈎,上下腾挪能发乐,明空契合碧天秋。……定功岂等闲,杵似须弥山,一举通三世,空行最得欢。】[注:陈健民著,徐芹庭编,《曲肱斋全集》(三),普贤王如来佛教会,1991.7.10.出版精装本,页305。]所以都是以双身法为核心来修行。因此藏传佛教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三士道,以及后二章中所说的止观(都是男女二根相入合修的乐空双运的双身法)所说的涅槃,都是外道五现涅槃中最为粗浅的一种,都是邪见。
我们再说涅槃正义,依《成唯识论》卷10说: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佛法中所说四种涅槃的第一种涅槃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就是于一切法相中,显现真如性之理体,此体即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心;阿赖耶识心中虽然含藏无量无数的善恶业种及有漏无漏法种等,但是第八识本体自性清净;祂具备无量无数微妙功德,众生依祂才有世、出世间法之出生;祂是无生无灭,体如虚空,湛然凝寂;为各个有情本来具有,不是修了以后才有;每个有情的第八识之间,都是平等而没有差别之空性心体,所以不异;祂能生一切法,一切法依祂而有;祂六入不会,于六尘境界从不分别;祂不领会思量六尘中的万法,祂也远离语言文字法,断绝一切语言文字境界;祂是真正圣人所证得的寂静心体,谓之涅槃。
又说:【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第二种涅槃为有余依涅槃:是说透过修行,灭除了阿赖耶识心体中集藏分段生死的烦恼种子;舍寿前尚有色身的风寒微苦,但是已经离开烦恼的障碍,故名有余依涅槃。又说:【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第三种涅槃为无余依涅槃:舍寿后色身已灭了,十八界全部灭了,五下、五上分结全部断除了,不再于三界中受生,已离生死之苦,只有阿赖耶识心体不灭单独存在,此时阿赖耶识心体内已经没有分段生死的杂染种子集藏,所以改名称为异熟识,依此第八识心体独存而不再有五蕴诸法作为所依,入灭前所依的一切三界法已经永灭无余,故名无余依涅槃。
又说:【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第四种涅槃是无住处涅槃:无住处涅槃是究竟的佛地境界。阿罗汉断除了烦恼障所摄的一念无明现行,已断分段生死,虽证有余依涅槃,舍寿后可入无余依涅槃,但是阿罗汉还有烦恼障所摄之习气种子未断,还有无量无边所知障所摄尘沙惑上烦恼未断;八地菩萨断除了一念无明的现行与习气种子,已断分段生死,但是还有无量无边的无始无明尘沙惑上烦恼未断,种子还有变异,还有异熟生,不离变易生死。唯有到了究竟佛地,原异熟识心体已灭除变易生死,已断尽所知障所摄一切上烦恼随眠,此时异熟识改名为无垢识;因已断尽二种生死故,不住生死;又因大悲愿故,不住于无余涅槃中,常常发起佛地四智心品的无边大用,随众生缘而尽未来际不断利乐众生;当成佛而发起大用利乐有情的同时,又不碍心体的恒常寂静,我法二执俱灭尽故,证真解脱,得大菩提,于事于理圆融无碍而无所住,故名为大涅槃,如是名为无住处涅槃。以上所述四种涅槃,皆依第八识阿赖耶识之真如性而有,不可外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之真如体性而说有涅槃可得。宗喀巴等不依于阿赖耶识之真如性而说已证涅槃,是以男女合修的乐空双运五欲境界说为涅槃,不但未证般若智慧,连我见都还具足存在,那其实是大妄语,是 佛陀与圣 弥勒菩萨所诃责的常见外道。
第四目 苦灭道圣谛
《广论之平议》
知苦灭圣谛后,应知苦灭之道,谓修四念处观、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修此三十七道品可灭苦集而得出离;苦集灭已,则不受后有,是为灭苦之道。
《瑜伽师地论》卷28说:
云何菩提分修?谓于三十七菩提分法,亲近积集,若修若习,若多修习,是名菩提分修。何等名为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四正断者:一、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二、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三、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四、于已生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令倍修习,令其增长,令其广大,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正断。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五根者: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者: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七觉支者:一、念等觉支,二、择法等觉支,三、精进等觉支,四、喜等觉支,五、安等觉支,六、定等觉支,七、舍等觉支。八支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此三十七道品为大、小乘共道,小乘修此三十七道品,首断三缚结成预流果,复薄贪瞋痴立一来果;次永断能顺五下分结,立不还果;其中五下分结是除了初果所断的三缚结外,再加上贪结与瞋结皆断;最后断五上分结,五上分结者,谓色界爱、无色界爱、掉举、慢、无明,断除了五上分结即成为四果阿罗汉;此为小乘道藉三十七道品修习以后,所断烦恼、所证果位。此时阿罗汉分段生死已断,但是还有习气种子随眠未断,还有无始无明未破、未断,因其未证法界实相心故,不得法界实相般若智慧,所以阿罗汉虽已是能出三界的解脱圣人,在大乘法中 佛却还是称他们为愚人。而大乘行者修三十七道品,首断三缚结证得初果,并证得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再转依实相心如来藏续修三十七道品,于相见道位行菩萨道,内门广修六度波罗蜜多,圆满通达大乘见道所修所证智慧,累积无量无边广大福德;如是历经十住、十行而至第十回向位圆满时,不唯断除二乘见道所断之异生性,亦断除二乘人所不能断之所知障所摄大乘见道所断深广难知之异生性,同时灭除烦恼障所摄见、思二惑,成就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之果德,而成就四果菩萨阿罗汉;复因悲愿而发起十无尽愿进入初地,故意再起一分思惑而不离三界,于修道位留惑润生不取涅槃,继续断除烦恼障所摄之习气种子,亦继续断除所知障所摄无量无边尘沙惑上烦恼,于七地满心念念入灭尽定,圆满方便波罗蜜多;复由 佛加持而入第八地中,开始第三无量数劫中利益有情及任运断除尘沙惑,最后究竟佛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有关三十七道品内涵及修证,在《瑜伽师地论》卷27及卷28中有详细的解说,因篇幅关系,不予抄录。
《广论》193~194页宗喀巴云:『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又云:『应学宝贵三学之道,其中三学,数定有三。初观待调心次第数决定者:谓散乱心者令不散乱,是须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定,谓三摩地或名心学;心未解脱为令解脱,是谓慧学;由此三学诸瑜伽师一切所作,皆得究竟。观待得果数决定者:谓不毁戒果,是为欲界二种善趣,毁犯之果是诸恶趣;心学之果,谓得上界二种善趣;慧学之果,即是解脱。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种,此二即是《本地分》说。又诸先觉待所断惑亦许三种:谓破坏烦恼1、伏其现行2、尽断种子3,故有三学。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问经》显此义云:「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此中尸罗是为根本,余二学处从此生故,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宗喀巴很会抄袭佛菩萨的经论作为掩护,为其双身法护航;这也是藏传佛教喇嘛、上师、活佛、仁波切……等一贯之伎俩,假借抄袭的经论来夤缘性力派外道修法为佛法,美其名为『藏传佛教』。《广论》亦不例外,宗喀巴于《广论》中收集圣 弥勒菩萨诸论中的话,表面看似铿锵有声,符合佛教圣教表相,但是到了《密宗道次第广论》时却完全走样了,其实这才是真正藏传佛教喇嘛上师所要说的双身法内涵,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都是隐语而说双身法(外行人读不懂,内行人不公开说明)。宗喀巴说修道要修戒定慧三学,心散乱须持戒,心未定要修定,心欲解脱要修慧;又,持戒可得欲界人天善趣,否则下堕三恶道;修定可得色界、无色界天果报;修慧可得解脱,这是圣 弥勒菩萨之语。而宗喀巴自身在《密宗道次第广论》所明说的,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所隐说的,却都已经犯了不杀、不邪淫、不妄语等戒,自说『守戒不成,舍寿必当下堕三恶道』,却努力在修淫乐的遍身乐(如前一目所举《密宗道次第广论》中双身法之文字),又说双身法的淫乐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心口不一。再举一段宗喀巴对已受密灌的藏传佛教入室弟子才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以明白的文字解说的双身法内容为证:【为讲经等所传后密灌顶,谓由师长与自十二至二十岁九明等至4,俱种5金刚注弟子口6,依彼灌顶7。如是第三灌顶前者,与一明8合受妙欢喜。后者,随与九明等至9,即由彼彼所生妙喜10。】11因此宗喀巴完全信受男女合修的双身法就是究竟佛法,只信识阴六识境界的双身法乐空双运境界,根本不可能信受有第八识如来藏实际上存在的事实;以此缘故而诽谤万法的根本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又暗中与诸多明妃行淫修双身法,引导一切追随者同样诽谤第八识根本法,自己及追随者都早已是恶趣种性中的众生了。而宗喀巴与一切喇嘛上师一般,假借菩萨之圣教言语,作为牵引学佛者『入密宗藏传佛教修学』之方便手法,居心极恶,智者岂可信乎!唯有迷信者才会信受,唯有善良无知者才会受骗。
--------------------------------------
注1、宗喀巴《广论》此处所说『烦恼』,谓喇嘛们与『佛母』合修双身法时对射精之乐的贪著。
注2、《广论》此处所说『现行』,谓喇嘛们与『佛母』合修双身法时无力控制射精之乐的贪著而射精──使心中的贪著『烦恼』成为『现行』了。
注3、《广论》此处所说『尽断种子』,所说『种子』谓喇嘛之精液。谓与『佛母』合修双身法乐空双运时常住于性高潮中而不泄精,尽此一生已能于双身法中不漏泄精液,谓为『尽断种子』。此处所说『破坏烦恼、伏其现行、尽断种子』都是隐说,只对已受密灌的藏传佛教入室弟子,才明说其中的双身法真正内容。
注4、此句的意思就是说,藏传佛教的弟子接受密灌时,必须先由喇嘛或上师与自十二岁至二十岁各种不同年龄之九位明妃,一一与之行藏传佛教双身法无上瑜伽(其实就是男女交合)同入性高潮中而观乐空不二、乐空双运,即是与『九明等至』。
注5、藏传佛教喇嘛与受密灌的弟子提供的九明一一交合而使双方都达到性高潮,然后由喇嘛射精于明妃下体中,混合明妃的女性淫液而收集之;如是具备喇嘛上师与九明妃之红白菩提----喇嘛的精液与明妃之淫液混合后俱有男女双方之种子(双方混合后之淫液能出生子女故名种子,具足男女双方之种子故名『俱种』)。
注6、此男上师喇嘛的精液与九位明妃之淫液混合物,名为『俱种金刚菩提心』,简称『俱种金刚』;喇嘛将此『俱种金刚』注入到接受喇嘛灌顶的藏传佛教弟子口中,即是藏传佛教的密灌。这是何等龌龊污秽的事,居然还盗用佛法中『金刚菩提心』的名字,这就是很标准盗用佛法名相的例证。
注7、藏传佛教的秘密灌顶,是依此『俱种金刚』灌入弟子口中,依此而说已经完成秘密灌顶。接受密灌的藏传佛教弟子,接著要接受刚才与喇嘛一起达到性高潮的九位佛母,要与九位佛母一一交合而完成密灌过程。从此以后,这个已受密灌的弟子就可以开始和他看中的密宗女行者,或一或多共同合修双身法的乐空双运了。
注8、喇嘛与九明合修双身法而取得『俱种金刚』,为弟子灌顶;然后前者(喇嘛)又与其中『一明』开始合修双身法,实际演练而教导弟子;弟子在喇嘛的现场表演中跟著上师喇嘛学习,喇嘛上师藉此教导弟子如何与明妃『合受妙欢喜』。
注9、后者(即已受秘密灌顶及现场演练教导的藏传佛教弟子)随即与这九位明妃(佛母)杂交,与九位明妃一一交合而同入性高潮中(藏传佛教双身法中的等至是指性高潮中专心领受乐触而一心不乱,同时观察淫乐的乐触空无形色而名之为空性,说这时既有享乐又有空性的实证,名为乐空双运)。
注10、就由于与九位明妃(佛母)一一交合而产生的妙乐与『空性』的实证,美其名为乐空不二、乐空双运的『无上瑜伽』。
注11、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妙吉祥出版社,1986.6.20.
--------------------------------------
再从宗喀巴的文字表相来辨正真正的佛法,《广论》又说要以戒来破坏烦恼,以定来伏三界烦恼的现行,以慧来尽断三界爱的烦恼种子;但宗喀巴否认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他根本就不如实知三界烦恼根本因,即是阿赖耶识中的烦恼随眠种子;像这样不如实知的人永远都不可能坏、伏、尽断三界烦恼的种子,是故宗喀巴所说者,都只是在双身法上不贪著射精之乐,伏其射精快乐贪爱之烦恼现行,而尽断漏泄种子(精液),实与佛法修证之断我见、我执及证法界实相全然无关,都属欲界境界中的外道法。再者,宗喀巴否定第八识阿赖耶识,早已经破了佛门中最根本之大戒,因为 佛陀所设一切善净戒无不依第八识而建立;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毘奈耶(善法戒)之所依,以及一切法界因果之所依,皆是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否定第八识者即是一阐提人的阿鼻地狱种性;由此以观,宗喀巴努力弘传破坏佛戒的双身法,自己也努力实修双身法,何曾遵守过 佛所制定的戒律?宗喀巴又否定佛菩提根本的实相心如来藏,如何能获得真正佛菩提的决定心?空言得定,只成奢谈。如是每天长时间追求乐空双运的淫乐境界,不曾稍知三界外的法界实相本来涅槃境界,又何曾有一丝一毫的佛菩提智慧?奢谈增上慧学毫无意义。从这里可以知道宗喀巴举此文句,只是自显过失而已。
至于定慧二学,宗喀巴《广论》194页说:
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当广释。
宗喀巴认为寻常中士道(指小乘解脱道)[注:宗喀巴认为人天善法是下士道,小乘解脱道是中士道;将真正之佛菩提全然排除在外,不承认实证第八识的佛菩提道是佛法,主张密宗道双身法是上士道,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者,不必修学苦集灭道十六有十六相,他认为这是慧学,是大乘所修的。其实不然,不论小乘或大乘行者想要证得解脱,都必须断见、思惑(断我见、我执)烦恼才得解脱,断烦恼则必须以三乘菩提智慧来断除。在断烦恼的智慧差别上,小乘以现观蕴处界虚妄而断我见,生起世俗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等解脱慧来断除,大乘则加上亲证阿赖耶识而生起的实相般若智慧,来断除无始无明。因此,透过苦集灭道十六有十六相作观行,是断烦恼得解脱的方法,乃是共三乘的断惑法道,大、小乘行者都要修学;只是苦集灭道十六有十六相,大、小乘名相虽同,但是所断、所证的内涵却有些不同,因为大乘行者是转依如来藏而修,不仅断除二乘该断的烦恼障所摄一念无明烦恼,同时亦断所知障所摄的无始无明;地上菩萨更断除二乘圣人无法断除之烦恼障所摄习气种子及所知障所摄上烦恼,大乘行者所证内涵不同于小乘行者唯依蕴处界而修故。但藏传佛教却都同样不断见思惑,也不断无始无明,反而都在双身法乐空双运上面用功,不间断地沉入更深的欲界爱中,全然违背三乘佛法。
宗喀巴《广论》抄袭《瑜伽师地论》的论文而作曲解,我们且看原论中如何说?《瑜伽师地论》卷34:【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又说:【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行行、出行。】
苦谛门中首先观察诸行无常。诸行其性无常、会变异、坏灭、别离、合会等,是众缘和合而生,生后不必等待坏灭因缘,自然而灭,凡有生必有灭故;所以诸行依因缘而生,亦依因缘而灭,刹那生、刹那灭;诸行无常变异,因此诸行决定是有生的法性。诸行是生法,就有生苦,有生苦就有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这就是由观行诸行无常趣入诸行苦行。又再作观察,五蕴有生等苦,又没有常恒坚住主宰,故苦只是假名安立,唯是无真实我的五蕴造作诸业,受种种果及异熟,于此爱贪等而有结缚,乃至招集一切扰恼纯大苦蕴;而藏传佛教宗喀巴等人弘扬之双身法乐空双运,本质上就是贪爱欲界男女淫行的乐触;如本节第三目所举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所说『(男女)二合妙触,引生大乐无分别心』[注: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妙吉祥出版社,1986.6.20.精装版,页45。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四钜册五十六万字中披露更多藏传佛教双身法之本质,欢迎读者自行参考。],以及《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半部的止与观二章中,所隐说的乐空双运男女合修的追求遍身淫乐觉受的无上瑜伽,就是圣 弥勒菩萨这段文中所开示,一切解脱道行者所应该断除的纯苦结缚行。藏传佛教喇嘛们与明妃九明『等至』的轮座杂交,因此而产生之性高潮大乐触受,这些都是导致后世沦堕三恶道的不可爱行,这不可爱行乃是解脱道行者所应该观行断除的苦;而宗喀巴却要求藏传佛教喇嘛、活佛、仁波切等,必须日夜八时(每天十六个小时)勤修这些双身法不停止,全然背弃小乘解脱道却自称符合小乘解脱道,又说此小乘解脱道即是大乘佛菩提道。
如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
『若谓此处须以师长教授了知四喜差别,四喜云何?如〈穗论〉第五云:「此从波拉根本14,从密莲华、金刚摩尼,生前欢喜等三15。于摩尼中生俱生喜16,此是一种建立。」又引时轮宗云:「液始从髻处,至毫莲为喜17,胜喜与妙喜,从喉心处生18。脐处起离喜19,乃至密莲华20,至密金刚宝,俱生喜不出21。」前者从金刚根本起,未至摩尼中央22,随处所别,生三种喜23。由断上上品及上品中品三粗分别,安立欢喜胜喜妙喜24。虽有微细下品,由无粗者立俱生喜25。……如〈鬘论〉云:「由慧合吉祥,正表示真实26,从金刚跏趺27,心入摩尼中28。」……谓四喜中立俱生智为此慧智29。生起之时,谓菩提心至金刚摩尼未出之际30。……金刚跏趺,谓住摩尼,二鼻孔内停息之时31。毳衣大师说生时与体性同前32,四欢喜中,说于胜喜.离喜中间而生33。萨惹哈师亦说俱生智为第三灌顶。若传女子灌顶,于金刚处当知为莲34。此如妙吉祥、〈口授论〉第三灌顶时云:「由虚空界金刚合35,具正眼者生大乐36,若于正喜离欲喜37,见二中间远离坚38,莲空.金刚摩尼宝39,莲藏二合金刚趺,若时见心入摩尼,知彼安乐即为智,此是圆满次第道,最胜师长共宣说40。贪.离贪中皆无得41,刹那妙智于彼显42,八时一日或一月,年劫千劫受此智43。」正灌顶时受须臾顷,正修习时长时领受经八时等44。』45
--------------------------------------
注14、此乃是从明点等观想开始,以双身法合修作为根本法要。
注15、从明妃、佛母(或女上师)秘密之阴户(暗语:密莲华)、喇嘛金刚上师勇父(或男性修密者)之龟头(暗语:金刚摩尼)而生起前三种欢乐之喜。
注16、最后则于龟头(金刚摩尼)中生起第四喜,名为俱生喜。
注17、观想白菩提心『明点』(即是精液)从顶门处出现,降至金刚毫端『龟头』或阴户而产生淫乐之觉受名为第一喜。
注18、这里说的『胜喜』与『妙喜』,则是将龟头中能生淫乐之明点上升至心处与喉处而出生。
注19、『离喜』则是将这明点降至脐轮时出生的乐触。
注20、乃至再降至秘密之阴户(密莲华)中亦可生『离喜』。
注21、『最秘密之金刚宝』第四喜,则是在明点降至龟头(金刚摩尼、金刚宝)或阴户(密莲华)中而引生性高潮最大乐触之时,修密者必须忍住而不射精外漏,因此而永住最高潮中连续不断,并因此获得世间最大之乐触。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喇嘛、上师、活佛、仁波切等认为此喜即是第四喜,名为俱生喜,故说『最秘密之金刚宝----俱生喜不出精』,藏传佛教认为这就是报身佛的快乐果报境界。
注22、宗喀巴又说:前者是从金刚行者的根本(也就是阳具)开始,这时候明点(精液)尚未到龟头之中央时。
注23、由明点移动随处所到而作分别:生出三种『智慧』之淫触喜乐。
注24、由于断除三种粗分别而安立『欢喜、胜喜、妙喜』三种名称。
注25、虽然还有微细下品之『嫌恶』分别存在,由于已无极粗之嫌恶之分别,所以建立第四喜为俱生喜。
注26、由藏传佛教双身密法智慧之男女和合行淫而生吉祥,认为这样是正确地表显示现『藏传佛教』所主张的法界之真实相——男女交合性高潮一心不乱的乐空双运、乐空不二。
注27、这个藏传佛教主张的真实相之证得,得要从男女坐姿交合之法引生性高潮至乐,直到其乐引起呼吸暂停之时。详细文句待后面数句中宗喀巴就有举示出来说明。
注28、这时将红白菩提心(男女淫液)运入龟头中而生起大乐。
注29、宗喀巴这里是说:在四种欢喜中建立第四喜证得之『俱生喜智慧』为此藏传佛教双身法所证得之智慧。
注30、俱生喜生起的时候,是说在精液(明点)已出至龟头(金刚摩尼),享受极乐而尚未射出之际。
注31、宗喀巴这里解释金刚跏趺之意,是说:将明点精液出至龟头引生极大乐触,而修密行者控制不令出精,长时间受此最高潮之乐触,乃至到了几乎不能忍受,令鼻息停止之时,名为『金刚跏趺』。
注32、藏传佛教的毳衣大师说:俱生喜出生时节因缘及其体性,是与前面之三种喜相同----皆是由淫触而出生。
注33、于四欢喜中,都是要从淫触的前三种喜乐而出生。
注34、若是为女子传授第三灌顶时,应令女弟子知晓『于金刚处』一语所说者是『阴户』(暗语:密莲华)。
注35、由观想金刚界本尊父母和合及自身与明妃交合中之二人明点淫液相和合。
注36、具有真实知晓此双身法之『正眼者』,能因此而生起淫触大乐。
注37、若于双身法行淫正受高潮之喜乐时,能够忍住而远离射精贪爱之喜。
注38、就见到远离二边之中间正道,而得远离射精之贪爱,这样就可以令修双身法的藏传佛教行者之下体永远坚固不软而常受至乐永不间断。
注39、密莲华『阴户』空性与摩尼『龟头』是藏传佛教金刚乘之宝。
注40、喇嘛上师与佛母、明妃修双身法,用阴户与阳具二者交合而进入至乐、鼻息暂停时,若当时看见明点精液运至龟头而能不射精,了知彼受乐而不致射精,能永受至乐之道,即是藏传佛教金刚乘之智慧,这就是圆满『佛法』究竟修证之次第法门,这种法门就是证得最殊胜境界之师长活佛们所共同宣说者。
注41、淫乐之贪与离射精之贪,此二者中之乐触正受,其实皆无所得----并无物质之法可得。
注42、但是在二根交合之刹那间生起之妙智,却于彼交合之际显现。
注43、藏传佛教行者应当每日八个时辰,或全天、或整整一个月,或整整一年、整整一劫、整整一千劫中,不断地在第四喜之交合快乐中正受此智慧。
注44、在正受灌顶时,只享受『舌尝上师与明妃之淫液时引生』短暂之快乐;经此灌顶后进入双身法之正修习时,则须长时间领受此乐,譬如每日八个时辰受此乐。『等』字之意为:全天、整月、整年、整劫、整整千劫而受此乐。
注45、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妙吉祥出版社,1986.6.20.精装版,页383~384。
--------------------------------------
从这一段宗喀巴的说法,就知道藏传佛教喇嘛们假借佛菩萨经论中的名相,套用在继承自印度性力派外道双身法上,藉以掩护藏传佛教男女合修的外道法本质。就算他们号称男女淫行之时可以一念不生专心受乐,也能同时观察乐觉空无形色,其实他们仍是专心在领受淫乐,并且时时加上动作来保持最大的淫乐觉受;这其实是加强淫乐的贪著,落在有漏有取的贪淫受阴与行阴之中,由识阴来领受,藉色阴成就淫乐觉受,藉想阴观察而发动色阴动作来加强淫触,具足了凡夫异生的五取蕴。藏传佛教男女合修的无上瑜伽双身法,以此五取蕴的执著为真实法,这样的修行都是不安隐行;而这个五取蕴的执著,乃是三乘修学解脱道行者所必须断除的,因此宗喀巴等藏传佛教等大小活佛、喇嘛、仁波切等,一切修法都是落在三苦之中;三乘行者正修解脱道,必定由现观诸行皆是『结缚、不可爱、不安隐』,不离三苦故,因而趣入断苦行的实证;更复现观诸行都是因缘所生法,最后终皆坏灭,皆是空无有我而无真实可得。但是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喇嘛们,却是要把这种不离后世苦行的乐空双运下堕法,于『正灌顶时受须臾顷,正修习时、长时领受经八时等』,口说要离苦得乐,所行却是要导致未来无量世的三恶道大苦。
宗喀巴否定第八识阿赖耶识而以意识为根本心,但是 佛陀至教明明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注:《杂阿含经》卷9 (CBETA, T02, no. 99, p. 57, c20-21)],意识乃是缘生法,乃是如来藏藉所生的意根法尘为缘而出生的法;证明意识乃是因缘所生法,终归坏灭,了无可得。三乘行者就是现观意识在内的五蕴都是缘生法,都是归于坏灭,了无可得,由苦圣谛无所得行的现观故趣入空行。又由诸行无常、苦、空,一切从因缘生,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由是不自在,趣入无我行。而藏传佛教诸喇嘛们,各个都要靠吃肉吸收动物性荷尔蒙来增加性交能力,乃至要靠服用壮阳药物来帮助实行双身法;最后老了仍然无法实行双身法,还不知道色身乃至诸蕴都是无常不自在,宗喀巴居然夸言谎称得要『八时一日或一月,年、劫、千劫受此智』,这是自欺欺人的谎言,连苦圣谛无所得行的现观根本都不知道,因此还是不知三乘菩提解脱道之苦圣谛内涵,则宗喀巴划分三士道而说种种法,有何意义?因此,藏传佛教即使是号称至尊的宗喀巴,都不能了知小乘解脱道的修行正理,完全不知苦圣谛;连苦圣谛都不知了,遑论能够如实了知苦灭道圣谛。连『至尊』都是如此愚痴,更不用说后代一切大小活佛、喇嘛、仁波切等继承者了。
三乘修解脱道的行者,再如实现观而了解苦谛四行之后,进一步了解集谛四行,爱能引苦,故爱为苦之因行。引苦后能招集令苦生,是为集行。生苦已,能令苦起,是为起行。又未来诸苦种子,能不断招引诸苦集,是为缘行。爱能令阿赖耶识中当来生苦种子增长成熟出生,相望于当来生种子,爱有能引发其成熟而出生未来后有苦的作用,故名为因。爱又能润发三业,招集三界有,感当来世苦,故名集。当爱熏三界有种成熟,使起现行得三界有情身,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为起。此爱不但引现前及当来苦,又能缘发种种苦集烦恼,生一切苦,故名为缘。而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喇嘛们却要长时修欲界男女行淫之双身法,肇因于邪见、邪教导而产生男女欲之贪爱,此四喜乐触贪爱必定引生后有三恶道之业行,必定招集长劫畜生、饿鬼、地狱之苦报,后世、后后世长劫都会因为这个恶业而现起苦果;因为邪见、邪教导而护持藏传佛教六识论双身法之邪见共业熏习成种,长劫受苦之后出生人间,又依此共业之缘而在未来无量世中继续生起邪见种子,继续主张六识论,继续乐修双身法,因此必定能够成为不可知之无量世之苦报苦受。
由此证明宗喀巴二种《广论》所说是假冒佛教名义,其实都是外道法;今此劝告诸修藏传佛教《广论》之行者:当冷静思考而远离邪见、邪教导,当远离邪教团体免成共业,应该要依佛菩萨圣教中的开示三乘修解脱道正理修行方是正途。能够如实远离藏传佛教不离苦、不离苦集的修行,进而广修福德,广结善净法之缘,进入正统佛法中修行,如实履践苦圣谛、苦集圣谛诸行现观;若了解集谛四行则了知苦因,可以如理作意去息灭苦集,是为灭行。一切苦灭证得解脱无余——无余涅槃,此乃是第八识如来藏独住境界,是为涅槃寂静,是为静行。此灭静是第一,是无上,是为佛法之殊胜妙行,不共外道凡夫异生故。此妙行乃是常住不变的解脱正理,是出离三界一切苦,是为离行。于灭谛四行如实现观而了知后,就能了知对治苦集之道,能通达如何对治苦集,并且能如实对治苦集,实际断除后有一切苦集,最后证得出离的解脱功德,说为道行、如行、行行、出行。
《心经》说无苦集灭道,就是大乘菩萨转依如来藏来作四圣谛之观行。如来藏本体无形无相,无变异,不会六尘境界,迥然无苦,故说无苦可得;转依如来藏之后既然无苦可得,则无感生苦因之集,无集则不须苦集灭之灭;既然无灭,又何须修道?故亦无道,如是依如来藏自住境界故说无苦集灭道。如来藏本来如是,不须修,本来寂静,本来涅槃;但藏传佛教六识论的宗喀巴《广论》说的却是要修而不是非修所证。
《广论》197~198页说:
如《妙臂请问经》云:『佛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尽无余,在家咒师除形相,轨则诸余尽当学。』……《妙臂请问经》云:『咒本初为戒,次精进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无懈怠;如王具七宝,无厌调众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调罪。』《曼殊室利根本续》云:『念诵若毁戒,此无胜成就,中悉地亦无,又无下成就。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于此愚恶人何有咒能成,此毁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
宗喀巴以显教戒法为幌子,但是他弘扬的戒,其内涵是什么呢?其实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喇嘛们弘扬的乃是所谓的『金刚戒、三昧耶戒』,而金刚戒、三昧耶戒都是要求密宗行者每天努力与异性行者合修双身法,若不能每天修双身法即是违犯金刚戒、三昧耶戒;这在正统佛法来看都是邪戒、恶戒,名为恶说法毘奈耶。宗喀巴对于三昧耶是这样的解释:
『阿闍梨灌顶中,为令弟子从今时始决定了知,为证清净双运菩提应精进故,授金刚三昧耶1。三昧耶者,是金刚持2决定应行,执持金刚不可违越3。为令证悟真如,定能宣说八万四千法蕴,故授铃声三昧耶。为令成办最极坚固方便智慧大乐体性正等觉性,故授印三昧耶。印,谓天身大印,即是金刚萨埵父母4。三昧耶者,谓自身为彼尊不可违越。印三昧耶能令佛身5坚固,故〈幕经〉中唯以印三昧耶,说为正觉灌顶,以余二三昧耶为其眷属。』6
所以藏传佛教行者要印三昧耶,才能令他们所谓的佛身坚固,我们看宗喀巴在另外一页怎么说?宗喀巴说:
『修曼陀罗时生三昧耶曼陀罗,与入智坛之规,如〈鬘论〉云:「所绘之曼陀罗,刹那空后,观成所修之曼陀罗,俱守护轮钉魔碍等,眷属仪轨,如云7明妃颜殊妙,年可十五六,香花善庄严,欲乐于坛中8。德带摩摩格,慧者加持彼,放寂静庄严,佛住虚空界。……」』9这个与佛母(明妃)在法坛中交合共行欲乐的快乐觉受,维持于长时间的乐受而专心一意、心不散乱,就是宗喀巴所谓的三昧耶──定,又名密宗等至。
宗喀巴又在另外一页说要怎么持三昧耶戒?宗喀巴说:
『守护三昧耶者,如铃师云:「集一切勇识10,会一切天女11,世俗菩提心12,秘密物灌顶13,彼勇识天女14,大妙三昧耶15,具五界妙味16,当尝彼安乐17。」谓集一切勇识、勇识母体脉中精髓18,由食二种世俗菩提心故19,当依五甘露等食三昧耶,于前所说守护之三昧耶而得自在20。』21
对于宗喀巴用暗语隐晦的说明,我们看藏传佛教所谓大修行者陈健民怎么解释,他作如是言:
『金刚乘十四(根本堕)戒。……为什么十四戒在宗喀巴大师的书中不说,也不在密乘传法时宣讲呢?因为十四戒完全是和空乐双融有关的,而它又必须提到双运道(编案:双身合修法门)之细节,因此它就被保密了。如果是一位博学的仁波切,他或许会另作诠释,但是受戒者只受了戒条之名而不知其原义。比如第五条「你不应遗失你的菩提心」。然而这并不代表大乘的普通菩提心说,它是有密义的;正确的说是:「你不应放下你的精液(编案:你不应泄漏你的精液)。」即使是大学者们,也很少开示这个密义。』22
--------------------------------------
注1、为令弟子证得所谓的清净之双身合修乐空双运大乐菩提,令其应知精进而修双身法故,授予金刚三昧耶戒。
注2、金刚持谓执持金刚乘法者。
注3、应执持金刚乘之双身法而不可违背不修,亦不可超越、不得批判之。
注4、即是所观想之广大天身互相交合之佛父母。
注5、藏传佛教所说之佛身,乃是男女双修的邪淫身,不同于显教所说之佛身。
注6、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妙吉祥出版社,1986.6.20.精装版,页414。
注7、『云』字应系『云』字错植。
注8、于灌顶坛中与上师共行淫乐。
注9、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妙吉祥出版社,1986.6.20.精装版,页303。
注10、密宗男性修双身法者名为一切勇识。
注11、以男根与密宗一切修双身法之女性交会。
注12、谓物质明点──精液。
注13、慧灌时上师与明妃行淫而射精后所得之男精与女性淫液混合之物而为弟子灌顶。
注14、彼等合修双身法之男女性密宗行者。
注15、以双身合修而获得大妙之三昧耶禅定,因此出生之秘密物。
注16、具足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妙味。
注17、应当尝彼秘密物之甘露味而获得彼安乐境界。
注18、是说蒐集一切密宗男女行者体内中脉之精髓──领受第四喜大乐后之精液与淫液。
注19、由食男女二种精液淫液混合之世俗菩提心故。
注20、宗喀巴此处文意谓:密宗男女行者,二人合修双身法,而至性高潮射精后,所混合之淫液,应当配合五甘露而依『食三昧耶』之方法而食之,便可于前所说之『守护三昧耶』而得自在──必定不会违背密宗之三昧耶戒。
注21、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密宗道次第广论》,妙吉祥出版社,1986.6.20.精装版,页417。
注22、陈健民述,康地保罗笔录,无忧子译,《佛教禅定》下册,普贤王如来印经会,1991.6.出版,页421~422。密宗十四根本戒内容不列,详细情形请参考:陈健民著,徐芹庭编,《曲肱斋全集》(三),普贤王如来佛教会1991.7.10.出版精装本,页166~168。
--------------------------------------
因此,我们知道宗喀巴主张金刚乘行者要持戒,其实是要持藏传佛教双身法的三昧耶戒,是要密宗行者受持三昧耶戒──若有一天没有与异性合修双身法就是犯戒;但是他却假装是在教导显教出家人戒淫的戒法,让众生误认为藏传佛教是持戒清净的『佛教徒』。
宗喀巴还妄说咒之根本为戒,次为精进忍辱菩提心,慢慢引导学佛者进入密咒;当无智学人入密后,就可以吃众生肉,就可以师徒乱伦,也可以与异性上师、异性师兄姊共行邪淫,说这样就可以成就上中下悉地。现见藏传佛教喇嘛活佛,以双身法为究竟修法,根本就是违反邪淫戒,那是地狱业;而此文中又说毁戒者修咒难成,此毁戒有情何能生善趣?因此宗喀巴的说法岂不是前后矛盾吗?那又何必强调要持显教的戒律,直接持密宗自创的三昧耶戒就可以了,何必要朋比于显教的戒律而欺瞒佛教徒?因此,援引显教教义而加以曲解,其实乃是藏传佛教一贯的伎俩;他们只是拿显教的戒律当掩护,事实上藏传佛教行者最后还是依照密教独有的三昧耶戒来『每日八时修双身法』,以免违犯密宗的三昧耶戒,却显然违背显教的戒律。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喇嘛们及追随者,他们的行为就是圣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所破斥的违正教者,他们乃是依戒禁取见所施设的邪戒而修,《瑜伽师地论》卷29:【依恶说法毘奈耶品有戒禁取,由此取故,虽已发趣而行邪僻,由是不能生起圣道。】[注:CBETA, T30, no. 1579, p. 445, c11-13]因此藏传佛教宗喀巴等喇嘛上师及信徒,依三昧耶戒是永远不可能证得圣道。
《广论》199页又说:【女绒巴云:『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应以对治遮除;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这几句更显示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喇嘛们无智于烦恼之对治,烦恼是无始以来之累积,不可能当下对治就可以不生,而诵咒也不可能折伏烦恼。小乘人信受佛语开示:有一涅槃本际常恒不灭。大乘行者则证悟此常恒不灭的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心,转依此实相心阿赖耶识本来自在清净寂静的体性,观行五蕴、十八界之虚妄;加上定力、慧力及诸位阶之福德修集,如此历缘对境一一断结除障而成;因诸学人根器及殷重无间加行的程度不同,断除思惑结使则有或快或慢差别,如此断除修所断之烦恼。若如宗喀巴句中所说,只要设坛供养祈祷尊长本尊,然后诵咒折伏见惑、思惑;果真如此简单就可以断除见思惑烦恼,那藏传佛教信徒岂不是早都成阿罗汉了?但是现见藏传佛教诸大小喇嘛、活佛、仁波切设坛供养无量次而诵咒以后,我见尚且不能断除少分,思惑俱在,各个都是烦恼无边,根本没有丝毫断除,由此就可以证明宗喀巴这里的说法只是自欺欺人之言。
再说愤怒相本是菩萨为了众生各个根器不同,为了度众方便而生起的各种善巧方便之一,并非是对治自心所现烦恼的方法;凡夫可以把烦恼当成怨敌,因为他们没有正知见,但是不可以起瞋心而相应随转,起瞋心只会增长烦恼而已;宗喀巴却教人要起瞋心来对治烦恼,如此反而将增长烦恼,这就表示宗喀巴等藏传佛教所谓的对治烦恼,不论是内涵或者行门,根本就是错误的,只是会往下堕落而非正统佛教修行层次的次第增上,无能证得解脱果。
况且《菩萨优婆塞戒经》卷2也说:【善男子!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何以故?一切凡夫无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烦恼而为怨敌。菩萨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烦恼而为道伴。】佛说把烦恼当怨敌的人,是无有智慧正念的凡夫。而有智慧正念的菩萨,是把烦恼当成修行的助伴,所以佛经中常说『烦恼即菩提』、『菩萨不断烦恼而证菩提』;因此,有智慧正念的菩萨,对烦恼不拒不迎,反而投入烦恼因缘中,藉著在三界中烦恼现行的同时,积极寻找菩提的实证;因为烦恼本是从菩提所生故,而菩提也正在烦恼当中显现。如果有法师说要把一切烦恼放下,让心中无念,然后说万法皆空就是般若,就是空性,这是不懂佛法的人。
上说四圣谛讫,《心经》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是指菩萨转依阿赖耶识为实法以后,以根本无分别智而作蕴、处、界诸法的观行;现观阿赖耶识本体是无形无相,清净无为,本来永住涅槃中,在涅槃中哪里还有色受想行识,乃至苦集灭道的存在?但是真心阿赖耶识的体性能生出五蕴、十八界诸法,能让众生我于此世间显现,众生我才有色受想行识,才有眼耳鼻舌身意,才有色声香味触法,有六识界,有无明,有老死,有苦集灭道,有智亦有得。所以,若要修行三乘解脱而能如实了知苦集灭道之法,一定要依于阿赖耶识的空性体永存不坏而说苦集灭道之法,这样才是正确且符合 佛陀至教的说法。(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论之,平议,宗喀,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扉页,自从,正觉,同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