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04期>

般若中观(连载6)----游正光老师(2)

[第104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3:5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从上来还,未至地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中般涅槃,是谓第三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10
注10《中阿含经》卷2〈七法品 第1〉,《大正藏》册1,页427,上17-中11。
经中开示:三果人虽然已经看见慧解脱境界,仍未证得;虽然已发起初禅,获得心解脱而断五下分结,但仍有我慢(微细的我)烦恼未除,因此,于舍寿后,有三种不同中般涅槃出现。第一种三果人我慢较轻,于刚出生与色界天相应的中阴阶段时,发现自己有中阴身出现,知道自己仍有一分微细我慢仍未断除,于是将我慢断除而入无余涅槃。第二种三果人我慢较第一种三果人重,所以在第一个与色界天相应的中阴阶段,将我慢断除而入无余涅槃;第三种三果人我慢较第二种三果人重,所以在最后一次与色界天相应的中阴阶段,才将我慢断除而入无余涅槃。虽然这三种三果人,都是于舍寿后的中阴阶段入无余涅槃,但因为所断我慢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才有三种不同的中般涅槃出现,这也是 世尊用三种譬喻:“烧麸才燃便灭”、“椎打烧铁,火星飞空即灭”,以及“椎打烧铁,火星未堕于地便灭”,来形容三种中般涅槃的内涵。
佛接著谈其他四种三果人所证的般涅槃差别: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如《中阿含经》卷2 开示:
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然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地而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生般涅槃,是谓第四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少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行般涅槃,是谓第五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尽已灭。
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无行般涅槃,是谓第六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
复次,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然未得证。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铁,洞燃俱炽;以椎打之,迸火飞空,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已,或至道、至水、至平地灭。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少慢未尽,五下分结已断,得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是谓第七善人所往至处,世间谛如有。11
注11《中阿含经》卷2〈七法品 第1〉,《大正藏》册1,页427,中11-下16。
佛开示:有一种三果人,已经看见慧解脱境界,但仍未证得;虽然已发起初禅,获得心解脱而断五下分结,但仍有我慢烦恼未除,死后于色界天的中阴身生起阶段,仍然无法将我慢断除,所以往生色界天;于色界天不需再作观行,不久便将我慢断除而入无余涅槃,名为生般涅槃:“这是说三果人身坏命终后,他即将往生于色界天,所以他的色界天中阴身生起了;接著他就往生色界天中,不需观行,不久便得无漏道的力量,知道自己是我慢尚未断尽,所以进断我慢结使而般涅槃,故说是生般涅槃;这是因为他较晚发觉我慢,故须生到四禅天才能发觉。”12
注12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9 年2 月初版三刷。
另外还有三种三果人,第一类无行般涅槃:于色界天出现后,不必加行修断我慢,于色界天舍寿取无余涅槃,这样的三果人,“依于无行道,以及无勤行及无勤作意修习止息的加行道,自然而然断尽五上分结,可以在色界天中随时进入无余般涅槃界”13;第二类行般涅槃:于色界天出现后,需要加行修断我慢,才能于色界天取无余涅槃,这样的三果人,“依于有行道,以有勤行及有勤作意,一世努力不停息的进修加行道,舍寿前才能进断五上分结而般涅槃。”14第三类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亦名上流处处般涅槃):于色界天出现后,需要非常努力加行修断我慢,而且还要不断从初禅天、二禅天、三
禅天、四禅天,乃至要出生到色究竟天以后,才能将五上分结的我慢断尽,舍寿后入无余涅槃等等,这类是最钝根的三果人所证的涅槃。
注13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9 年2 月初版三刷。
注14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9 年2 月初版三刷。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三果人有七种,这七种三果人都能于舍寿后,于色界中阴阶段,或者往生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后取证无余涅槃,这是因为三果人所断我慢的层次有差别,而有七种般涅槃:三种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这七种般涅槃,于人间舍寿后,于色界、无色界般涅槃,不再回来欲界的人间,故名为不还。
又因为三果人于人间未舍寿前,仍有烦恼应断未断、仍有梵行应修未修,虽然未能如阿罗汉一样,于舍寿时当场取无余涅槃,但也证了涅槃,名为有余涅槃,这有经典为证: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为二?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槃界。”15
注15《增壹阿含经》卷7〈火灭品 第16〉,《大正藏》册2,页579,上13-17。
经中开示:三果人断了五下分结,可以般涅槃,这样的涅槃名为有余涅槃,与阿罗汉未舍寿前,还有微苦所依之有余涅槃名称虽然一样,其内容还是有一些不同。此中差别有三:一者、三果烦恼未尽,四果烦恼已尽。二者、三果梵行未尽,于舍寿时,无法当场取证无余涅槃,烦恼少者于中阴阶段般涅槃,烦恼较重者,则须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四果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知如真,所以慧解脱阿罗汉于舍寿时,当场可以取证无余涅槃,名时解脱的阿罗汉,亦即需等待舍寿的时节因缘,才能入无余涅槃,亦名待时解脱的阿罗汉。有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可以随时取证无余涅槃,名为不时解脱的阿罗汉。三者、三果没有无生智、尽智,四果有无生智、尽智,或者有尽智而没有无生智,也就是说,
四果如果有无生智,一定会有尽智,但有尽智,不一定会有无生智。譬如周利盘特伽本身有尽智,没有无生智,于受供养后,大众请周利盘特伽说法开示,周利盘特伽却请舍利弗为大众开示,所以在经中,佛才会要求周利盘特伽修行不放逸行。三果与四果虽然同证 佛所说有余涅槃,但还是有上面所说三种的差异存在,但是不论是三果阿那含,或者是四果阿罗汉,于舍寿后,同样都可以取证二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
从上面种种分析可知:要成为三果人,一定要有初禅的定力,虽然有已经舍离欲界的男女贪等而发起的禅定,但是我慢仍然未断除,所以才会有七种不同的般涅槃出现。因此缘故,如果有人自称是三果人,却没有初禅功夫;或者自称是三果人,却无法将初禅发起的种类、次第、经过及种种功德等一一详细说明,那都是未证言证的大妄语人。例如坦特罗佛教行者,自称透过修练拙火,可以成就禅定功夫、五神通,乃至可以获得佛智,那是不如理作意的说法:所谓拙火禅修法就是通过一系列密续瑜伽技巧的修习,引燃体内与生俱有的拙火的一种密续修法。
在拙火禅修法的基础上,瑜伽行者可以通过观修明光和幻身,将生命的风息能量带入人体的中脉,去除五蕴的障碍,成就本然的五佛智慧,并消融地、水、火、风的体性,具足无边功德,除去所有的虚妄因缘与诸多烦恼。在修习过程中,引生初喜、胜喜、离喜及具生喜四种大智乐境,明证五种神通,水火之毒不能侵害,所见所闻,都能觉起大乐、而生无分别智。通过修习拙火禅修法还可以获得大手印成就,能够让我们得到世间的身心利益增长,在出世间解脱佛智。16
注16 诺布旺典著,《图解藏密拙火禅修法》,紫禁城出版社(北京),2010.1第1 版,页40。
须知上述坦特罗佛教行者的修法,是在颠倒众生,使修行人邪妄日增,难入正途,然而该如何修行︰一者、无明的消除,乃是透过明心见性后,于历缘对境中,将自己的烦恼现行、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消除,不是透过修练拙火将脉、气、明点打通,将烦恼消除;因为修练拙火乃是气功法门、健身法门,与断烦恼证解脱果无关。二者、禅定、神通的获得,是要靠性障的消除和未到地定的修持,主要是未到地定成就以后,将欲界的男女贪爱断除后才能发起初禅;有了禅定再加修神通,才能获得神通,不是光靠练拙火气功就能获得的;既然密宗所有法王们连欲界男女贪爱烦恼都无法断除,也不曾修得未到地定,当然不可能发起上于欲界的初禅定力,更不用说到可以证得五神通,何况奢言证得佛智。三者、修练拙火乃是“坦特罗佛教”行者引用印度的健身法门,不仅是在色身上用心,而且也作为男女双修持久不泄的前方便,本来就与佛法无关;既然与佛法无关,哪有可能断烦恼、获得禅定、神通,乃至佛智呢?所以,“坦特罗佛教”行者宣称修练拙火可以断烦恼、成就禅定、神通,乃至可以获得佛智,那都是不如理作意的说法。
又三果人如果在人间未舍寿前,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这样的阿罗汉,于舍寿时,可以取证无余涅槃,未舍寿时仍有微苦所依,同样说是证得有余涅槃。因此,四果阿罗汉可以取证二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又四果阿罗汉可分为三种:三明六通 17 大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不仅有四禅八定、灭尽定,而且还有三明六通。俱解脱的阿罗汉有四禅八定、灭尽定,但是没有三明六通。慧解脱的阿罗汉既不具足四禅八定、灭尽定,也没有三明六通。虽然,三明六通的阿罗汉生前有神通,可以作种种神变,譬如身上出水以灌其身,身下出火以烧其身,或者身上出火以烧其身,身下出水以灌其身等等;以及俱解脱阿罗汉有四禅八定、灭尽定,显示这二种阿罗汉与慧解脱阿罗汉的修证确实有所不同。
注17 三明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六通是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因为前二者有神通、四禅八定或二、或一之修证,而后者连神通、四禅八定或二、或一之修证都没有,往往只有不具足的禅定。这分明告诉大众:一者、虽然,入灭前是有三种不同的阿罗汉果证,表示不同的阿罗汉入灭前之五蕴修证的果位确实有高下、有差异,但是不论是哪一种阿罗汉,都可以入无余涅槃!可以证明:阿罗汉并不是以神通或四禅八定来入无余涅槃的,而是以解脱的智慧入无余涅槃的。为什么?如果是靠神通才可以入涅槃,俱解脱及慧解脱阿罗汉将无法入涅槃;如果是靠四禅八定才能入涅槃,慧解脱阿罗汉也就无法入涅槃。可是佛开示:不论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或者是俱解脱阿罗汉,或者是慧解脱阿罗汉,都可以入涅槃。这证明:三种阿罗汉都是以智慧入涅槃,而不是以神通或者四禅八定入涅槃。这也告诉大众:禅定与智慧是二个不同的法,不是同一个法。
如果禅定就是般若,菩萨六度不就变成五度了吗?这样的说法,不是明显与 佛的说法颠倒吗?但是,现见佛门中仍有法师、居士们主张“禅定就是般若”,这其实是“与佛共诤”的人,不是很愚痴吗?二者、三种阿罗汉舍寿后入了无余涅槃,其境界都是一样的,没有不同。为什么?因为这三种阿罗汉舍寿后,都是灭尽自己的蕴处界,都是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涅槃本际(如来藏)独处于无余涅槃迥无六尘的极寂静境界中。而无余涅槃实际理地无有任何一法存在,根本没有任何高下及差异可言;虽然三种阿罗汉生前证量有所不同,那是针对三种阿罗汉的五蕴身修证的不同而说有所差别,可是三种阿罗汉舍寿入无余涅槃,其五蕴身(包括意识觉知心与意根等自己)都不存在了,那时还有谁能够分别三种阿罗汉修证果位差别及高下呢?所以说,三种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境界都是一样,是如来藏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没有任何果位差别可说。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般若,中观,连载,----,正光,老师,第二章,三乘,菩提,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